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探析中國戲劇“走出去”路徑

陳愛敏2019年07月29日11:1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探析中國戲劇“走出去”路徑

  中國戲劇是一種融唱腔、表演、配樂等多種藝術元素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可在傳播中國文化、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方面發揮獨特作用。迄今為止,中國戲劇對外傳播已取得較大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中國戲劇“走出去”的有效路徑作進一步探究。

  推動華裔作家創作

  如果將18世紀《趙氏孤兒》在歐洲上演作為中國戲劇“走出去”的起點,那麼迄今為止,中國戲劇對外傳播已有300多年歷史。其中,海外華裔作家用西方語言創作有關中國故事的戲劇,是中國戲劇在國外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

  華裔作家創作的關於中國的戲劇,因為沒有語言障礙,符合西方觀眾的審美品味,再加上震撼人心的氣勢、獨特曲折的故事情節,很容易被西方人接受和認同。這些華裔作家既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又對西方戲劇藝術與文化有深刻理解,所以能夠在創作中兼融中外文化元素。他們帶著對中國文化的熱情,用戲劇藝術謳歌中華文明,展現中國人及海外華人的生活。這類戲劇為當地人了解中國文化帶來很大便利,同時也對傳播中國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美國華裔作家創作的關於中國的戲劇取得很大成就,可視為此類戲劇的典型代表。以趙健秀、黃哲倫為代表的華裔劇作家,在美國創作了數量可觀的有關中國的優秀劇目。1972年,趙健秀的《雞籠中的唐人》在紐約天地劇場首演。2011年黃哲倫的《中式英語》走上百老匯的舞台,並連續上演170余場。在過去幾十年間,美國華裔戲劇取得巨大成功。華裔劇作家以宣揚中國傳統精神、傳播中國思想文化為己任,創作的作品有不少已為海外觀眾熟知。趙健秀的《雞籠中的唐人》和《龍年》、林小琴的《紙天使》和《苦甘蔗》、黃准美的《中國宴席的后果》、黃哲倫的“美國華裔三部曲”(《剛下船的人》《舞蹈與鐵路》《家庭忠誠》)及《樂音》《睡美人之屋》《富貴關系》《走捷徑》《屋頂上的一千架飛機》《航行》《中式英語》等,在美國戲劇界已經打開市場,並贏得了美國主流文化界的認同。

  同時,我們也需意識到,華裔作家的戲劇創作,因為數量相對較少,難以產生大規模的文化效應。西方學者與民眾對於華裔作家及作品的關注程度並不太高。此外,有些新一代華裔劇作家如林保羅、狄梅·羅伯茨等,他們大多為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對中國文化缺少深入了解,因而他們創作的中國題材戲劇相對較少。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需要激發海外華裔劇作家創作中國題材戲劇的積極性。華裔作家長期生活在海外,他們在用西方語言創作、演出戲劇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他們身處西方社會,熟悉西方語言文化、生活習慣,能夠比較容易地創作出西方觀眾期待的戲劇作品。另一方面,他們心系祖國,渴望將祖國的傳統文化傳播給世界。因此,他們是傳播中國戲劇文化的使者,可促使海外觀眾對中國戲劇產生興趣。

  依靠中外譯者翻譯

  翻譯是將中國戲劇推介出去的另一重要途徑。長期以來,在國內外翻譯者、劇作家、表演藝術家等多方努力下,已有很多中國戲劇成功走出國門。自18世紀以來,《趙氏孤兒》《西廂記》《竇娥冤》《牡丹亭》《漢宮秋》《琵琶記》《長生殿》《灰闌記》《梧桐雨》《牆頭馬上》《王寶釧》等耳熟能詳的中國戲曲走出國門,在世界很多國家廣泛傳播。其中,由《趙氏孤兒》改編的歌劇《中國英雄》在18世紀的歐洲廣為流傳,對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除了古典戲曲之外,也有很多中國當代戲劇作品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在國外傳播。20世紀七八十年代,林兆華、孟京輝等先鋒實驗派劇作家開啟了國內小劇場戲劇的黃金時代。自1979年至今,僅為人熟知的作品就有近70部,其中大部分創作者分布於北京和上海的劇場。他們借鑒西方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藝術手法,展現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和內心世界,創作出一批優質戲劇。在這些優秀先鋒劇作中,徐曉鐘的《桑樹坪紀事》、孟京輝的《戀愛的犀牛》、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等戲劇都通過翻譯傳播到海外,對世界觀眾了解當代中國戲劇的發展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進入21世紀,中國劇團積極參加國際戲劇節,或在國外劇場上演中國劇作,以全新方式促進中國戲劇“走出去”。如一些中國劇團參加法國的阿維尼翁戲劇節,借助這一平台向世界推介中國戲劇。2011年黃盈改編自唐傳奇的《黃粱一夢》、2012年趙淼取材《聊齋志異》創作的《水生》和2014年孟京輝的《戀愛的犀牛》都在法國劇場演出,並獲得成功。

  當然,中國戲劇的對外翻譯還面臨一些問題。如中國有大量優秀戲劇,因為缺少高水平的翻譯和有力推介,所以很難向國外傳播。

  對此,我們需進一步拓寬傳播路徑,既要大力推動中國戲劇“走出去”,又要積極將國外戲劇“請進來”。借助翻譯將優秀劇目推介到國外是中國戲劇“走出去”的重要方式。此外,我們還可參加大型國際戲劇節和國外巡演,及官方或民間的戲劇交流活動,通過多種渠道向國外推介中國戲劇。另外,高校與戲劇社團也可利用“請進來”的方式,讓西方劇作家、導演等參與到中國戲劇的創作、排演過程中,從而將西方的審美觀和文化元素融入中國戲劇之中。這樣可以更新中國戲劇的藝術表現手法,有助於國外觀眾更好地接受和認可中國戲劇。

  借助西方劇團改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西方漢學家及劇團嘗試以中國故事為題材創作戲劇,或改編已有的中國戲劇。他們以這種方式向西方推介中國文化,讓西方了解中國及中國戲劇藝術。

  布萊希特的《高加索灰闌記》改編自中國戲曲《灰闌記》,此劇在印度、希臘、意大利等地成功上演。《趙氏孤兒》也在歐美多國以《中國孤兒》《埃爾佩諾》《中國英雄》等多個版本上演。1946年,《琵琶記》被改編成英語音樂劇《琵琶歌》,在美國百老匯舞台上演。21世紀以來,西方劇團改編的中國戲劇在海外影響最大的當屬瑪麗·齊默爾曼改編的《白蛇傳》。改編后的《白蛇傳》(The White Snake)由美國演員演出,舞台場景由布娃娃和紙做的道具布置而成,夢幻中透露出一絲唯美。美國多家報紙對此劇爭相報道,並鼓勵美國家長帶孩子前去觀賞。

  海外漢學家和劇團通過對中國傳統戲曲及中國故事的改編,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他們的翻譯和改編,可促進中國戲劇更好地“走出去”。因此,有必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此外,對於他們翻譯和改編的中國戲劇,不能隻以是否忠實於原作為唯一評價標准。西方漢學家和劇團改編的中國劇作可以不沿用中國式口吻和行為方式,也不必讓外國演員穿著中國的傳統戲服,在戲劇形式上可以更為靈活,這樣將更有助於外國觀眾對中國戲劇的理解和接受。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