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容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重要場合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將“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列為2019年全國重點工作任務之一。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深化對外開放、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之一,肩負著引領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大歷史使命。
“高水平開放”的內涵可以從五方面理解
一是高水平開放必須服務和引領高質量發展。開放發展是引領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發展理念之一,其核心是通過高水平開放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發展,構建擁有發達交通系統及國際交往網絡、高效資源配置能力、強大集聚和外溢功能的開放型經濟。
二是高水平開放必須對標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行高水平貿易和投資自由便利化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9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適應新形勢、把握新特點,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要放寬市場准入,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保護外商在華合法權益特別是知識產權,允許更多領域實行獨資經營。
三是高水平開放必須重視國際經濟合作和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高水平開放必須適應新一代技術革命發展和產業分工布局變化,通過挖掘市場潛力、創新貿易監管模式,釋放新產業、新經濟、新業態發展需求,促進國際產能合作,迎接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持續提升全球價值鏈地位。
四是高水平開放需要拓展和優化開放布局。高水平開放要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培育若干新增長極,把進一步開放與發揮區域優勢、推動區域產業優化升級結合起來。
五是高水平開放旨在提升人民福祉和促進全球包容發展。高水平開放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堅持普惠共贏原則,倡導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樣性及交流互鑒,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擴大高水平開放有助於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深化我國改革開放的示范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我國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大舉措,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獨特的“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由“一橋一鐵”和先進海港群及空港群構筑的“陸海空鐵”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優勢、以“泛珠三角”地區為主體及“一帶一路”國家提供的龐大市場優勢、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生產要素和產業集群優勢、呈現疊加效應的政策創新集成優勢,為粵港澳大灣區擴大高水平開放奠定了堅實基礎。
擴大高水平開放將有助於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中國樣板,建設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港澳與內地居民同享高質量生活的美好家園,助力“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擴大高水平開放將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構筑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先行區和參與全球化競爭的戰略門戶樞紐,實現改革開放再出發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提出的“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工作要求,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全方位開放中的引領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擴大高水平開放的舉措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應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開放,優化制度有效供給,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借鑒關稅同盟經驗,建設統一市場發展機制。進一步提高口岸通關能力,推動資本、技術、服務、信息、人員跨境流動和區域間融通。二是增強灣區聚合力,健全區域協調治理機制。構筑覆蓋生態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等多領域的協調機制﹔構建以政府、市場和社會為主體的協商合作平台,完善協調組織架構與法律法規保障,推動灣區治理精細化。三是優化營商環境,形成貿易投資便利化長效機制。通過對標國際高標准規則、全面提升政府的服務意識和能力、實現灣區交通互聯互通、建設“數字灣區”、打造人才高地、共建優質生活圈等,構建“便利灣區”“智慧灣區”“美麗灣區”“幸福灣區”。四是培育競爭優勢,強化高水平開放的內生動力機制。繼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香港、澳門、廣州、深圳中心城市在粵港澳大灣區擴大高水平開放中的“頭雁”引領作用,充分利用廣東自貿試驗區(前海、南沙、橫琴)、“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產業合作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特色小鎮等載體平台的優勢,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業孵化、科技金融、國際成果轉讓等領域創新能力合作,集聚高端創新要素、高端產業,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五是優化開放布局,深化高水平開放的區域合作機制。全面實施廣東以功能區為引領的“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深化廣東沿海經濟帶開放,推動陸海統籌發展,提升粵港澳大灣區與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的合作層次和水平,增強粵港澳大灣區開放的影響能級,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上新台階。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