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亙中東沙漠和高原的漫長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猶太文明和波斯文明,重視史學研究是這些文明的顯著特點。20世紀前的中東史學經歷了三個時期:一是前伊斯蘭時代史學,主要有王表、王室年鑒和傳記,如兩河流域的《蘇美爾王表》、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都靈大紙草、猶太人的《列王記》等,其特點是神人不分,沒有完整的歷史情節,歷史認識較為粗淺,被稱為“准史學”或“原史學”。二是伊斯蘭史學,始於伊斯蘭教的興起,其原型是詩史和譜系,如聖訓和史記。13世紀拉施特歷時十年編寫的《史集》,是篇幅浩繁的歷史百科全書,被譽為中東地區第一部世界史﹔伊本·赫勒敦的《歷史緒論》更是世界史學史中的瑰寶。三是民族認同史學。18世紀末,隨著中東諸帝國的衰落、啟蒙運動和法國革命的影響,民族認同開始成為中東史學研究的核心主題之一。19世紀的伊朗史學家強調《波斯古經》的歷史意義,將祆教的神話恢復為伊朗人自己的神話,代表了現代伊朗的民族精神。
步入20世紀后,中東地區的民族自覺意識進一步迸發。中東的歷史學家以伊斯蘭文明為基調,尋覓與現代性的結合,通過史書寫作頌揚民族文化,維護民族利益,把中東民族認同史學推向了另一高潮。與此同時,中東史學在繼承前人、吸收西方史學成果的基礎上,在史學編撰、史學研究領域、專業歷史學家等方面均有所發展,重點表現為以下內容:
第一,政治編年史和區域國別史的編撰。埃及歷史學家艾哈邁德·沙菲克撰寫了10卷本的《埃及政治編年史》,以時間為序,記錄了埃及自1914年到1930年間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該著作是研究20世紀初埃及政治編年史的經典之作。黎巴嫩歷史學家阿薩德·魯斯圖姆整理的《埃及國王檔案》,根據時間順序收集了從阿齊茲·穆罕默德·阿裡開始的埃及歷任國王檔案,為研究相關歷史提供了珍貴的一手資料。國別史方面,沙特阿拉伯歷史學家艾哈邁德·雅欣·希雅利主編的《古今麥地那風貌史》,記錄了麥地那的歷史遺跡、宮殿、清真寺、居民、山脈、水井及其歷史事件演進軌跡,是麥地那區域史的經典作品。伊拉克歷史學家阿納斯塔斯·卡爾馬裡的《伊拉克簡史》,論述了伊斯蘭教出現前后伊拉克的歷史以及幼發拉底河周邊的地理環境,是伊拉克國別史的代表著作。
第二,百科全書式史學工具書的涌現。埃及歷史學家愛敏·薩米的代表作《尼羅河年鑒》,是一部介紹埃及政治與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作者以尼羅河泛濫為主線,按照時間順序,記述了埃及歷史上的統治者們在其任期內發生的重大事件,並對歷史事件進行深入分析和闡釋。埃及歷史學家阿齊茲·蘇爾雅勒·阿蒂亞主編出版了八卷本的《科普特百科全書》,250多位西方和埃及學者參與撰寫,內容涵蓋埃及科普特人的歷史、神學、語言、藝術、建筑、考古學和人物傳記等,是研究科普特人的必讀之作。
第三,研究領域的拓展。受西方史學的影響,除了傳統的政治編年史,20世紀的中東史學研究還包括社會經濟史、文化史和性別史等方面的內容。伊朗史學家侯賽因·皮亞尼亞通過考古學、銘文學和錢幣學的研究方法,論証波斯文明的偉大。被稱為“埃及歷史學之父”的開羅大學教授穆罕默德·艾尼斯,主要研究埃及資本主義產生問題。伊拉克歷史學家阿納斯塔斯·卡爾馬裡出版了《阿拉伯貨幣與錢幣學》,介紹了伊斯蘭貨幣形態及錢幣體系的歷史流變,彌補了中東經濟史研究的不足。土耳其歷史學家哈利爾·伊納爾哲克受馬克思主義影響,關注農場主在奧斯曼帝國農業社會經濟結構中的作用。土耳其歷史學家齊亞·格卡爾普將土耳其歷史研究的范圍擴大到土耳其人曾經居住過的中亞和南亞地區,並且關注土耳其歷史上法律、制度、民俗和文化的發展。婦女史是中東史學發展較快的領域,中東史學家研究婦女財產擁有和社會地位等問題。
第四,出現受過系統訓練、具備專業素養的學院派史學家。學院派史學家一般在英國或法國獲得博士學位,更加注重運用政府檔案等一手資料,力求客觀公正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穆罕默德·沙菲克·古爾巴在英國留學,師從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並獲得博士學位,是埃及第一代學院派歷史學家的典型。1928年,他用英文寫成並出版了《埃及問題的開始與穆罕默德·阿裡的崛起》,被譽為現代埃及史學的“裡程碑”,標志著埃及史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有兩位重量級的學院派史學家——穆斯塔法·卡米勒和穆罕默德·法裡德,他們首倡用文化學的方法認識西方和伊斯蘭世界的沖突。二人前往歐洲收集政府檔案和官方文獻,許多觀點建立在扎實的史料基礎之上。
第五,移民歷史學家的貢獻與影響。從20世紀初開始,許多中東民眾移民到西方國家。在西方的中東研究中,有一些著名歷史學家是這些移民的后代,被稱為移民歷史學家。喬治·宰丹是貝魯特人,除母語阿拉伯語外,還掌握了德語、法語、英語、敘利亞語、拉丁語和希伯來語等。1902—1906年,他出版了五卷本的《伊斯蘭文明史》,這是一部史料翔實的伊斯蘭文化史專著,在阿拉伯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愛德華·賽義德是移民歷史學家中的典型代表。他出生於耶路撒冷,大部分時間在埃及長大,在美國迎來了學術生涯的高峰期。其代表作《東方學》,有力推動了中東研究新方向的形成。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和新的歷史條件下,20世紀中東史學較以前有了較大進展。中東史學家把具體研究領域同社會歷史變動緊密結合,研究領域不斷革新,研究成果貼近時代,但也存在著對民族認同的過分頌揚,在歷史敘述中表現出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在西方史學的深刻影響下,中東史學同西方國家各種史學觀念進行對話與交鋒,史學研究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基本取向。
(作者:韓志斌,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