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共建人文灣區:戰略目標和創新探索

張勇2019年07月22日11:12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共建人文灣區:戰略目標和創新探索

近日公布的《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提出“共建人文灣區”,要“發揮粵港澳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的優勢,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筆者認為,共建人文灣區要立足“一國兩制”多元文化交融共存、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特點,發揮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的文化一致性,推動粵港澳三地共同傳承弘揚嶺南色彩的中華文化,不斷拓寬港澳與內地共同發展空間,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順應時代潮流,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灣區命運共同體。

共建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現代開放創新型灣區新文明

概括而言,建設人文灣區的戰略目標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和“一國兩制”特征的灣區文化新形態,推動灣區各城市傳承發展嶺南色彩的中華優秀文化,全方位開展人文交流合作,共建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現代開放創新型灣區新文明,形成人文精神濃厚、多元文化交融、文化繁榮興盛、社會文明水平躍升、國際文化影響力強勁、和諧美麗、宜居宜業宜游的“人文灣區”。具體而言,人文灣區要達到以下目標:

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建設全球綠色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灣區文化生活圈,建設充滿人文關懷、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的灣區人共同精神家園。

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形成與大灣區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國際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構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灣區文化總部和灣區文化產業帶,培育一批國際知名的文化品牌和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打造國際時尚創意產業高地、新媒體發展中心、教育文化中心,成為全球文化資源要素的配置高地、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重要策源地。

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中華文化凝聚力顯著增強,國際影響力、國際傳播力顯著增強,使灣區成為中華文化創新、發展並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重要通道”,成為支撐“一帶一路”文化先行的橋頭堡,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的主力軍。

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打造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高地,充分利用漢語、英語和葡語三大文化語言紐帶,推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堅定文化自信,推進中西方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和多元生活方式交流融合,成為推進中外文化交流的樞紐地。

建設人文灣區的創新探索

在“一國兩制”條件下,如何讓大灣區城市群形成“融合”發展態勢,破除行政和制度壁壘,讓創新要素順暢流動,資源優化配置,形成有機整體以提升效率、釋放更強動能,是共建人文灣區的最大任務。必須借鑒世界三大灣區文化建設經驗,加強對大灣區人文精神的提煉、宣傳、培育,彰顯灣區意識,傳承嶺南色彩的中華文化,弘揚愛國愛港愛澳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開放、創新、活力的特質引領大灣區文化建設和人文精神塑造。

出台“人文灣區”振興發展規劃,推進形成並彰顯灣區意識。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及廣東省《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計劃》,開展“我是灣區人”的灣區人文精神的提煉、宣傳、培育,推動形成粵港澳“文化共生”和“文化融合”的廣泛共識,提升大灣區發展的參與感和歸屬感。加強大灣區傳媒交流合作,積極利用網絡平台,運用新媒體工具,塑造“共建人文灣區”的和諧友好文化生態和輿論環境,推進全社會在精神價值層面形成“灣區人”“灣區意識”“灣區認同感”。

共建國家級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新發展實驗區。人文灣區建設要承擔新時代國家文化改革創新發展重大歷史使命,需要有更高的平台統籌發展。可探索由國家部委與粵港澳三地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級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先行先試,為新時代文化改革創新發展探索經驗。突破不同體制以及行政區域壁壘,以一區多點(園區、基地、中心)模式創建文化創新發展實驗區,探索建設灣區文化小鎮。鼓勵廣東文化企業,尤其是文化國企加強與港澳合作,為港澳相關領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也為灣區文化產業與“一帶一路”對接以及走向世界建立橋頭堡。

建立大灣區文化統籌交流協調發展機制。適應共建人文灣區需要,以推動粵港澳文化全方位深度合作為目標,強化頂層設計,建立健全中央、省、市和港澳常態化的文化建設溝通互動機制,成立不同層次的文化交流聯絡機構,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的作用,對接文化交流合作工作。

推動灣區文化總部經濟和灣區文化產業帶協同發展。充分發揮珠三角主陣地作用,推動珠三角城市群構建灣區文化總部經濟,形成人文灣區核心區﹔推動粵東粵西粵北加強與大灣區發展對接,推動形成“人文灣區”拓展區﹔圍繞打造一批灣區文化品牌,建設灣區文化核心引擎城市、重要節點城市與灣區文化小鎮相得益彰並兼具有嶺南特色的灣區文化產業帶。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