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充滿鮮活性

——從五個維度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論述 

齊衛平2019年07月22日08:43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充滿鮮活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理論創新觀點。其中,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等五個關於以人民為中心的話語創新,充分展示了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鮮活性,其內涵思想是指導全黨踐行初心使命,凝聚人民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不斷前行的強大武器。

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表現之一就是堅守人民立場始終不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這就鮮明地把人民立場納入黨的先進品質中。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歷史,判斷中國共產黨是否先進,首先就要看它是否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看它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上做出什麼樣的和多大的作為。

“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實踐中形成的新思想。“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來的”。這裡所說的“首次”,是指將它與“發展思想”相聯系,著眼的是新理念形成的角度。從其內涵來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是一個話語系統,它的形成以黨的十八大為起點,奠定於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創新實踐,具有話語創新的時代意義。

黨的十八大部署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雖然著力解決的是轉變黨風問題,但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指向卻鮮明地烘托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許多新的話語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推進中形成,“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新話語,“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賦予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可感知、可衡量、可評價的務實性。“獲得”是個很實在的概念,獲得了什麼、獲得了多少,人們能夠從實際生活中得出判斷﹔人民幸福不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民對獲得的感知。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希望獲得什麼、怎樣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是黨治國理政實踐必須時刻關切的問題。“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新話語,既透視著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思想底蘊,又以嶄新的語言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堅持群眾路線的時代新表述。

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

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黨的歷史實踐中有很多事實可以說明它為人民創造幸福生活而做出的成績。從文獻資料看,造福人民,創造美好生活之類的話語,黨中央領導人以前也曾講過,然而,將這個奮斗目標明確揭示出來傳遞給社會,並成為闡述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話語,則是在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闡述給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面對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自滿和懈怠。”“我們黨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執政,就是要帶領人民把國家建設得更好,讓人民生活得更好。”“為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奮斗。”這樣的話語被反復強調,凸顯了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厚重分量。

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這個話很朴實,似乎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其實不然。深刻認識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話語新含義,必須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創新實踐相聯系。黨的十九大后,“美好生活需要”進入社會主要矛盾的訴求,具有鮮明的新時代意義。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具有動態特征,是一種歷史的呈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外國欺凌和國內封建統治的壓迫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能不能保住生命都成為問題,美好生活想都不敢想。黨執政后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為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創造了根本前提和現實可能。然而,在經濟文化落后的條件下,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還局限於解決溫飽問題。改革開放引領中國人民走上日益富裕的道路,人民在衣食住行有了基本保証的基礎上,希望過上更好的日子。進入新時代,雖然人民追求物質文化滿足的需要繼續存在並要求更高,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已經超出單純的物質文化層面的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揭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大大擴展了人民生活的范圍,豐富了人民生活的內涵,從而也賦予人民美好生活嶄新的時代意義。

人民體驗新時代的美好生活,已經從物質生活層次向社會生活領域轉移,已經從生活享受向生活權利轉移,已經從個體幸福安逸向社會健康發展轉移。不從這樣的角度認識問題,就難以理解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新話語的內在意蘊。對此,我們黨認識十分清晰,並以新的發展思路揭示人民美好生活的時代需要。人民生活需要轉變的新特點,決定著我們黨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時代新擔當。從這個意義上說,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一個時代新話語,是對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新定位。

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必須建立聯系服務人民群眾的長效機制,指出必須“著力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這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新話語,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是挂在嘴上的說辭,不能成為空喊口號的標簽。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新話語,就是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落到實處、接到末端、見到真效。

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話語的創新之處,就在於以切實解決老百姓實際問題作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末端成效。實踐檢驗我們黨執政得好不好,人民評判我們黨建設得好不好,主要標准就是群眾的事情有沒有辦好,老百姓的問題有沒有解決。1934年,毛澤東在江西瑞金召開的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指出:“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痒,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這段話把黨的宗旨中服務對象的人民具象化為兩點:一是普通老百姓﹔二是鹽米衣房等實際問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現問題導向,闡述以人民為中心必須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是貫徹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新話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南海要始終直通人民群眾,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腦中”,“以人民憂樂為憂樂,以人民甘苦為甘苦,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懷著強烈的憂民、愛民、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氣,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訴求。”這樣的情懷,把關注問題導向與服務人民導向緊緊聯系在一起,散發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時代新氣息。

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是挺立“民心工程”的脊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一個重要創新,表現在把人民利益至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歸結到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上,強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由此做出一系列闡述,形成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新話語。

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政黨,是沒有出路的政黨﹔一個忘記了初心的政黨,是找不到歸宿的政黨。提出初心就是揭示本色,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什麼,回答的是為什麼要建黨、為誰建黨、建黨要干什麼的問題。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黨早有了明確的答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群眾路線就是集中概括。然而,事物總是不斷發展,環境總是不斷變化,保持初心不變對黨來說是一個嚴峻挑戰。歷史無論怎樣變化,社會無論怎樣發展,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不能改變。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中國人民是憑借感知其初心對它進行性質判斷的,也是依據認識其初心作出擁戴和支持它的歷史選擇的。忘記和改變初心,人民就會對我們黨感到陌生,就會有對我們黨從不認識到不認同的危險。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這個簡潔明了的概括,突出了中國共產黨建黨的本色所在和發展壯大情況下的初心歸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民心工程”的重要性,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是挺立這項民心工程的脊梁。列寧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忘記初心就意味著叛黨。

人民反對和痛恨什麼,黨就要防范和糾正什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反對什麼、痛恨什麼,我們就要堅決防范和糾正什麼。”這個觀點,正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表述的新話語,它的創新之處是把人民立場與黨的建設統一起來。

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應該明白一個道理:搞好黨的建設本身不是目的,為建設而建設難免陷入形式主義的套路。從一定意義上說,人民期待和訴求推動黨的建設,堅持問題導向就是堅持人民立場,黨的建設著力解決什麼問題,以人民群眾有什麼樣的期待和訴求為准心﹔黨的建設有沒有成效,以是不是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期待和訴求為答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大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就是對人民期待和訴求的回應。黨內存在的各種不良作風雖然有各種表現,但歸結到一點都是脫離人民群眾,黨的各種不良作風雖然危害程度不一,但導致的結果都是引起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准,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要嚴肅認真對待,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要堅決糾正。”這些論述都突出了黨的建設回應人民群眾期待和訴求的思想。

從堅持人民立場審視加強黨的建設,就不能把眼光僅僅局限於黨自身的范圍。習近平總書記說:“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中國共產黨要答好自身建設這張試卷,必須經過人民群眾閱卷的這隻手。把黨的建設取向與人民立場相統一,就要關切人民群眾的期待和訴求,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性寓於人民性之中,用“人民群眾反對什麼、痛恨什麼,我們就要堅決防范和糾正什麼”形成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表述的新話語,揭示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建設的新時代要求,彰顯了滿足人民利益要求的黨建思想正能量。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必須以深化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推進,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