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通過各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巧妙結合的議程設置,站在更加高遠的角度來引導大眾更加深刻、冷靜、理性與全面地認識與思考社會焦點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多次研究相關問題並作出重要部署。在2016年4月19日召開的網絡安全與信息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願。”這就要求,新時期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積極主動了解網絡和使用網絡,使新媒體成為了解民意、溝通思想和解決問題的有效平台。
准確認識和把握新時期輿論形成的特點
伴隨著新技術的變革及其便捷化的信息共享體驗,移動互聯網迅速普及並形成越來越大的用戶群體,受眾不再是被“設置”和安排的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更多是信息的主動搜索、加工、生產和分享者。在此背景之下,各種新的媒介和社交網絡平台上的信息傳遞形成超鏈接網狀結構,基於不同信任基礎的個體之間能夠迅速達成共識,依此形成不同的輿論。
一是 “點”“點”串聯,“形成”意見。新媒體平台上熱點事件及其輿論影響的形成,首先離不開多個可以被串聯到事件的“點”,並且往往由不同的用戶發布,再串聯起來,拼接成為完整的事件,最終形成輿論。
二是推手助推,“制造”輿論。利用不同的新媒體平台,推手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夠將編輯好的信息瞬間推送到多個用戶,以由下而上的自發形式,助推形成“輿論”,而這樣的“輿論”很多時候是不受掌控的,甚至相關政務機構和媒體也是被不知不覺卷入其中的。但要注意到,有些時候,群體並不代表“所有的智慧”的疊加與拼接,反而有可能是對於某些錯誤信息或判斷的疊加與擴散。與此同時,群體會迅速就某些代表性意見達成一致並採取大體一致的行動。
三是大眾配合,推向高潮。一方面,當被各社交網絡平台或網站熱帖炒作起來的事件漸炒漸熱,形成輿論,引發一定程度的關注,大眾往往只是憑靠自認為已經“掌握”了的信息或者情況來“填空”和進行“拼圖”,自認為還原了事件的真相。而人們一旦相信了某個信息,就很難再改變自己認定的觀點。另一方面,新媒體網絡會將新聞事件或個人發布的信息推向公眾的視野,並逐漸形成某些有代表性的意見。個人(尤其是那些容易受別人意見影響的個人)接觸網絡的便捷性,隨各種智能終端和分享平台的發展而極大提高,而他們聽取或接觸到他人對於信息或新聞事件的判斷的幾率也大大提高,這就使得個人可能隱藏自己的真實判斷與想法,轉而接受意見領袖的觀點。
借助媒體創新輿論引導方式
新媒體時代,隨著大眾介入社會事務與政治決策的不斷深入,更加理性化的思維和素養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不僅需要培養大眾的理性思維與媒介素養,還需要提升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作為輿論引導者的媒介素養。
其一,提高媒介素養,加強應對和運用媒體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對網上那些出於善意的批評,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干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無論大眾發表的意見和觀點是否合理,其所包含的質疑實際上也是一種對話,暗含著與政府對話和溝通的意願。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重視網絡民意,要及時收集並處理其指涉的問題,尤其對負面信息要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各級黨政機關領導干部要增強自身的媒介素養,要提高應對和運用媒體的能力,尤其是要了解新媒體的特點和規律。
其二,採用網絡直播等新方式,吸引和影響年輕用戶。新時期吸引和影響年輕用戶要注意採用新方式,例如,以網絡直播形式推出新聞政論,精准鎖定人群,尤其是在突發事件和重大事件的重要節點,這種不間斷的直播會影響年輕用戶的態度和觀點。採用新方式吸引和影響年輕用戶,還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第一,溝通的話語和符號要新,使用的語言要新,要使用更加跟得上時代的、更加容易讓年輕受眾接受的語言﹔第二,溝通的方式要新,使用多媒體、多角度,用不同的話語來講述同一個故事,用不同的角度來激發受眾的情感,用不同的方式來吸引受眾的注意﹔第三,時間上要新,搶佔先機,要保証民眾接收到的內容是新的﹔第四,使用的媒介、平台、渠道要新,新媒體時代的用戶接受信息的來源是多樣化的,接受信息的平台也應多樣化﹔第五,互動方式要新,利用新媒體平台,用新的互動方式即時快捷反饋。
分類應對提高信息服務質量
具體來講,新時期輿論引導需要採取針對性措施實現分類引導與應對處理。
一是重大事件的應對要實現信息公開,及時答疑。要建立健全政務輿情收集、研判、處置和回應機制,信息公開,及時答疑,提升政府部門對重大事件的應對能力。特別要注意的是,答疑僅僅做到及時是不夠的,還要以確定性信息來答疑。因為如果答疑不徹底或者有漏洞,尤其是針對那些民眾已經關注和熱議的事件,極容易引發新的謠言或者加固舊有謠言。
二是敏感性問題的應對要實現目標可達,有效溝通。對於一些涉及民眾利益的敏感事件或問題的處理,要做到及時回應,並盡量快速解決,讓民眾滿意。要深入探尋根源,重視民眾的訴求,及時回應民眾的質疑,迅速解決民眾提出的問題。同時要注意的是,僅信息透明是不夠的,還需要重視傳播方法,將透明的信息傳播開來,保証信息的到達率。
三是謠言的應對要實現不信謠、不傳謠、勤辟謠。一旦充斥著不確定性的謠言信息出現,大眾最願意看到的就是確定性的信息來証實或者証偽謠言。在謠言面前,人心惶惶,大眾對於確定性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而澄清謠言信息既能消除民眾的疑惑,又能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但很多時候,由於辟謠心切,在沒有完全弄清事實的情形下簡單証偽,卻又缺乏証據,繼而該謠言又被証實。這樣的情形則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不但提升不了公信力,反而降低了公信力。
辟謠是輿論引導的一個重要方面。謠言出現的時候,政府部門應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所長,“把握好時機”及時辟謠。“信息拼圖”中,“把握好時機”所強調的是,要在負面或虛假信息還沒有佔據主導地位的時候就進行有效的引導,使得正面的或者真實的信息佔據主導位置。這樣,以這些主導位置為核心拼起來的信息才可能是正面的或者真實的。政府部門在傳統媒體上發布的辟謠信息要准確、全面、深入,不能僅僅簡單回應網絡上的碎片化信息﹔在新媒體平台發布辟謠信息時,要在第一時間依托媒體機構龐大的專業人員和信息系統來核實信息,找到謠言的源頭以還原真相,以最權威、真實、及時的信息來引導大眾,有效辟謠。
綜上所述,新時期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進行輿論引導工作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熟練使用和了解各種新媒體移動終端信息傳播平台,掌握新時期輿論形成與擴散的規律。同時,借助媒體機構和輿情監測機構的大數據、人工智能、輿情監控與預測工具,做好對輿情的掌握和檢測。其次,現實工作中,要在虛心接受監督的同時,利用民眾反映的問題和關注的焦點,積極主動發揮好上傳下達的橋梁作用。包括從老百姓角度來理解政府的政策,同時將老百姓的問題提供給政府職能部門,成為主流思想的傳道者、社會問題的關注者、大眾輿情的發掘者,社會理念的引導者。再次,要通過各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巧妙結合的議程設置,有效地引導大眾關注和熱議的社會問題,集思廣益,在信息時代抓住時代的主旋律,站在更加高遠的角度來引導大眾更加深刻、冷靜、理性與全面地認識與思考社會焦點問題。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