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規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法治建設水平的提高,關鍵在人,離不開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的增強和依法辦事能力的提高。領導干部應尊法、守法、信法、用法,善於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法謀劃和開展工作。
在我國,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對任何人而言,法律紅線都不可逾越、法律底線都不能觸碰。但在現實中,仍有少數領導干部把守法看成一種約束、一種被動選擇,而沒有將其當成對工作的有力推動,更沒有當成個人的自覺追求。事實上,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善用法治不論對於治國理政還是對於管理一個地區、一個部門都極其重要。用好法律武器,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事當前先找法。不論抓改革、謀發展還是促穩定,法治都應成為一種前置性要求。作決策、作部署前,首先應想想是不是合法,把握不准的就查一查法律有沒有規定、是怎樣規定的,程序上有什麼要求,不依法行使權力要承擔什麼責任。法律最講求規則和程序,依法辦事、依規辦事、依程序辦事,看似麻煩一些、繁瑣一些,有些領導干部會因此不舒服、不痛快一些,但這是對領導干部正確行使權力最大的制度保護。每位領導干部都應自覺秉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理念。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治原則、法治原理。這樣就可以有效防控決策風險,避免出現行至半程、推倒重來的情形,防止栽大跟頭、犯顛覆性錯誤。
作為重要的治理形式和治理手段,法律發揮著引領、規范、推動、保障作用。一些領導干部對學習貫徹政策文件和上級部署要求往往比較重視,但是運用法律武器推動工作、解決難題的意識不強,習慣於用“老辦法”和行政手段推動工作,很多時候想不起或想不到在法律法規方面還有明確的規定要求。應當看到,在黨的政策上升為國家法律之后,依法辦事就是執行黨的政策。有些問題遷延日久、久拖不決,既要從貫徹落實是否得力層面找原因,還要上升到是否依法的層面來評判。既然法律賦予領導干部啃硬骨頭、涉深水區的“尚方寶劍”,在工作中就要把這一手段用足用好。有了法律的支持和支撐,領導干部就可以更好地放下思想包袱、勇於擔當作為。
法律運用得當,可以有效化解矛盾、調節利益關系。大量社會矛盾的產生,與不按程序辦事、不按權限辦事有很大關系。現在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呼聲越來越高,對過程和程序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我們還習慣於“蘿卜快了不洗泥”,喜歡“邁過鍋台上炕”,就會讓群眾感覺沒有受到尊重,沒有參與感和獲得感,甚至會人為制造矛盾,讓簡單問題變得復雜﹔或是雖然問題一時得到解決,但留下嚴重后遺症。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公開性、透明性、穩定性、程序性是重要特征。每一項制度設計都不是多余的,都有其清晰的指向。面對各種矛盾和利益訴求,要善於在法律框架內明確權利義務邊界,把法律而不是領導干部個人意願作為判斷是非曲直的標准。凡事做到於法有據、依法有序,這樣才會符合人們的普遍預期,社會也會安定有序。以領導干部為表率,我們每一個人都多一些法治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社會就會多一些法治信心和法治信仰,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就會不斷邁出新的步伐。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8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