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引用的一句古詩(見《求是》雜志第13期)。這句詩出自林鴻的《飲酒》,其完整表述為:“儒生好奇古,出口談唐虞。倘生羲皇前,所談乃何如。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遺書。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我願但飲酒,不復知其余。君看醉鄉人,乃在天地初。”
林鴻,字子羽,福建福清人,著有《鳴盛集》傳世,明初閩中詩派的領袖和倡導人。《明史·文苑傳》中記載:“閩中善詩者,稱十才子,鴻為之冠。”《飲酒》即是其頗具代表性的五言古詩。初讀起來,感覺文字古朴大氣,頗具漢唐盛世之風。細品之后,又覺其議論色彩濃厚,詞句之間盡展思想的深刻性。“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的原意是如果連一句話都不能付諸實踐,縱然讀萬卷詩書也只是枉然。此句旨在闡述知與行的關系,強調讀書的目的在於指導實踐,隻會死讀書而不能有效運用的人,學問再多也是紙上談兵。顯而易見,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句話的目的,就是要求廣大黨員干部把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貫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全過程,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從而使主題教育取得扎實成效。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對知行范疇的討論主要圍繞知行的難易、先后、輕重、分合等問題展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知行觀。重行傳統肇始於先秦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有“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敏於事而慎於言”等論述,提出君子應當言行一致、以行為本。荀子對於重行講得更為透徹,“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用層層遞進的論証方式,將“行”置於最高層次,使“行”成為檢驗“知”的標准。
從先秦到漢唐,中國哲學重行傳統已經形成,但對知行關系的深入探究,則主要來自於宋明理學家的闡發。程頤首倡“知先行后”說,后朱熹修正這種觀點,提出“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此為“知輕行重”說的核心觀點。至明中葉,“天下事勢,如沉疴積瘘,所望以起死回生”,在此背景下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說,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力圖達到“知”與“行”、“心”與“物”融為一體的境界。
知行合一凝結著中國傳統文化獨有的哲學智慧,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有機統一。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提出了辯証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從而創造性地發展了“知行合一”學說。后來,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又提出,“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把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結合起來的可貴品格。
“知則必行,不行則為徒知﹔言則必行,不行則為空言”。這次主題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但理論學習不是為了學而學,而是要運用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實情,搞清楚問題是什麼、症結在哪裡,拿出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調查和研究兩個環節的關系,通過調查了解真實情況和各種問題,再通過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真正辦法,從而將“身入”基層和“心到”基層統一起來。隻有始終堅持知行合一,反對認識與實踐相脫離,才能在實際工作中避免“空對空”“兩張皮”,從而切實把問題解決好,用實實在在的業績贏得民心。
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行的根本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全黨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我們要始終堅持實踐導向、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和攻堅克難的奮斗者。有了知行合一的睿智和堅韌,我們就能在偉大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中做到初心如磐,砥礪前行。
(作者:劉舒,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師范大學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