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專家建言:優化提升廣州中心城市核心引擎作用

張勝 焦德武2019年07月15日08:42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專家建言:優化提升廣州中心城市核心引擎作用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健康共同體

  李楚源(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從粵港澳大灣區健康產業發展來看,三地在發展中醫藥方面各有所長,香港有檢測中心,澳門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是南藥主產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在以下方面用力:推動三地藥品注冊與使用互認互通。建議在大灣區內推動中藥材、中成藥等醫藥類產品的注冊標准和檢驗標准互認,形成互惠互利的優勢產業集群﹔集中力量發展世界級中醫藥產業,將中醫藥打造成為大灣區的“產業名片”“文化名片”﹔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大南藥聯盟。建議發揮廣東南藥資源的區位優勢,形成大灣區南藥資源開發聯合體,著力推進中醫藥“四化”建設。實現“產學研用”無縫對接,促進中醫藥與港澳其他產業跨界合作,推動中醫藥科普化和大眾化。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實現廣州空間發展格局升級

  彭高峰(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黨組書記):在大灣區發展背景下,應當維護廣州自然山水格局和生態底色,明確城市發展的底線和極限,推動形成“珠江為脈、三大特色分區、一主一副、多點支撐、網絡布局”的空間發展格局。對“一場(傳統批發市場)、兩園(低效物流園與村級工業園)、三舊(舊村、舊廠、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提升,高效盤活存量用地。用繡花功夫加強公共空間精細化、品質化設計,實現“還綠於民”。

  加強保護南沙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交通樞紐,加強與灣區東西岸交通銜接,構建半小時交通圈﹔與港澳在共建產業平台、國際化公共服務等方面先行先試等。

  在協同發展中全面增強廣州國際商貿中心功能

  董小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原副校長):注重商貿與文化、旅游等產業協同發展。增強國際商貿中心功能,通過“商貿+”方式,擴大產業間合作協同水平。

  進一步做強專業性產業的商貿支撐力﹔做強商貿功能支撐性產業,尤其是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快提升國際商貿活動的組織力與影響力,增強廣州國際商貿功能。

  建議廣州發起或牽頭研究大灣區營商環境協調建設問題,一方面組織研討和評估活動,借鑒港澳營商環境建設經驗,研究通用規則﹔另一方面,對已經確定的營商便利化措施加快落地實施。

  以廣佛同城化協同發展打造灣區主要發展軸。以“廣州服務+佛山制造+港澳與國際資源”增強“廣—佛”發展軸實力,進而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發展能力。

  發揮“千年商都”優勢,打造大灣區現貨交易平台

  杜金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暨南大學廣州南沙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基地主任):提升廣州未來城市競爭力、保持城市高質量發展,需以現貨交易平台建設為突破口。

  建設現貨交易的中心園區。既可作為現貨交易的經紀商、經紀人公司的注冊地及辦公地,也可作為法律、稅務、保險、培訓等現貨交易相關專業服務機構入駐地。

  設立現貨交易產業基金。包括:提供基礎設施投資,滿足交易配套資金需要,助推產業孵化。

  組織現貨交易高層論壇。依托現貨交易平台,組織現貨交易論壇,集思廣益,吸引廣州現貨交易平台各類創新要素聚集。

  設立現貨交易培訓學院和智庫機構。把多方面優質資源聚集起來,共同推動現貨交易平台建設。既為現貨交易中心發展建言獻策,又可定期發布大宗商品現貨交易白皮書、價格指數等,進一步增強廣州在大宗商品現貨交易中的話語權、影響力。

  完善跨境產學研合作機制,共建跨區域“雙創”空間

  丁煥峰(廣州國家創新型城市發展研究中心[華南理工大學]主任):依托廣州、香港聚集的優質資源和先進科研院所,重點布局孵化器前端體系——“科技創業苗圃/前孵化器+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利用大型科技龍頭企業和互聯網平台企業的創新“溢出”效應,創建綜合創業生態體系型和產業鏈服務型企業眾創空間,帶動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依托“粵港澳聯合創新區”等跨區域高水平科技創新空間和功能載體,聚焦細分領域,布局科技企業加速器、雙創基地,助推科技初創企業加速發展。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覃成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暨南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粵港澳大灣區在新型產業結構、交通信息基礎設施、綠色發展等方面均取得了積極進展。接下來,要以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10月視察廣東時提出的要求為指引,深刻認識推動高質量發展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意義。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緊密結合粵港澳大灣區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發展實際,抓緊研究和制定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准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辦法。從構建經濟發展新動力、建立新型產業結構、建設現代化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建立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等方面,選擇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重點和工作重點,做到全局謀劃、重點突破。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差異性,提高相關政策措施的針對性、精准性。

  創新“粵文化” 建設人文灣區

  王世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華南理工大學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目前大灣區內的公共服務設施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城區,與城市空間增長的區域一體化並不匹配,同時遇到通信、影音等現代生活方式對傳統文化的全面挑戰。應積極發揮粵港澳的協同引領作用,集結灣區城市,培育健康、誠信、互助、共榮等理念與品性。包容、平等、友善本身就是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社會秩序優化的表現。要不斷發掘、保護、傳承優秀歷史文化,深刻踐行城市創新,締造宜居宜業的現代社區。以創新粵文化的全新姿態,提升國際化水准,增強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的凝聚力、影響力與吸引力。

  (張勝、焦德武整理)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