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匯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合力

臧峰宇2019年07月15日08:21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匯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合力

  【光明論壇】

  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弘揚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促進多樣性文化交流互鑒,倡導平等與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匯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合力,為人類開啟更美好的文化前景。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匯聚成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相互映現、碰撞與融通的過程中塑造了璀璨奪目的文化光譜。四大文明古國發源了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四種文明形態,歷史上各具特色的文明因人們交往和合作而共同塑造、彼此構成。發源於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都以不同形式體現著豐富多彩的人類文化圖景。人類文明交往需要相互尊重、平等對話、借鑒融通,以和而不同、兼容並蓄的態度互學互鑒,在豐富人類精神生活的過程中促進時代進步。

  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存在方式並促進多樣性文化交流互鑒,應具有世界歷史眼界,更好地把握人類文化交往的未來趨勢。不同文化在創造世界歷史的過程中都是主體性存在,不同文化主體休戚與共,人類的未來命運處於相互構成的境遇中。所以,必須深刻認識到,隻有包容互惠、開放創新,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才能在不同文化交流與對話中增進共識,進而創造新文化、塑造新文明。

  在多樣性文化交流互鑒圖景中,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完全拒斥其他文化而獨立存在,文明沖突與觀念碰撞使人們越來越深刻地理解文化異化的代價,形成文化借鑒與融合的自覺。所以,應維護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認識到各種文明存在的價值,使各有千秋的文化相互借鑒而不是相互對立。要摒棄唯我獨尊、自我封閉的文化心理,摒棄試圖同化和取代其他文化的意識,不要陷入獨學無友、孤陋寡聞的文化境地。隻有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明觀念,才能把握世界各地“以文化人”的歷史進程,才能把握世界各地“文以載道”的歷史經驗,才能理解世界文明的共同性及其百花齊放的絢爛景觀,從而形成促進今日世界文明發展的基本觀念。

  多樣性文化的發展體現了共同體的變遷,歷史上各種共同體存在形式的變遷都體現為一種文化變遷。伴隨著自然共同體、奴隸制共同體、封建共同體、貨幣共同體出現的都是反映這種共同體的實際樣態並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形式。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在批判共同體的古典形式和現代形式的過程中提出的“真正的共同體”和“自由人的聯合體”體現了高遠的文化境界。實現共同體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應著眼於人類未來的命運,實現文化融合與再生,形成文化合力,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形成共同體的文化合力,並非要放棄任何文化主體的存在形式,而是要激活文化的主體間性。既堅持文化獨立的自主性,把握每種文化獨特的歷史、形式和潛能,將文化視為生命有機體﹔又要將文化傳播與文化交往視為文化發展常態,將文化對話與融合視為文化發展的基本形式,更好地促進文化交流互鑒。應當看到,不同文化的交往體現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實踐經驗與思想觀念的交流,這種交往不僅有助於增進了解,而且有助於拓展自身的文化視野。特別是在當今世界的地球村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歷史和現實交匯,東方和西方對話,就要在觀念創新中形成文化合力。

  強調共同體的文化合力,是因為當今復雜的全球問題並非任何單一的文化所能夠解決的,而科學昌明時代的很多新問題一出現就帶有面向人類的共同特征。匯聚多樣性文化的合力,必須消解單向度文化邏輯。應當看到,“文化霸權”或“文化殖民”是一種陳舊的文化發展與傳播形式,是強勢文化試圖取代弱勢文化,或將自身的文化價值觀強加給對方的方式。在交流互鑒中形成共同體的文化合力,首先要有構建新型共同體的文化自覺,要有關懷人類共同命運的世界意識。正是在文化交流互鑒中,人們合理理解文化差異,認識到文化沖突的深層次原因。“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的文化,不僅因為它有獨特的魅力而無可取代,而且因為它能在與其他文化交流互鑒中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歷史証明,越是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文化,就越是具有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就越會成為文化發展的典范。

  今天,我們遇到越來越復雜的全球性問題,人類文化交流與沖突也日益多樣化。我們必須形成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新文化觀念,在人類文明的制高點上理解本民族、本地域文化的內在價值,合理把握各種文明的差異及其間對話與合作的機制。“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隻有在增強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承認和尊重世界上各種思想文化的精華,在彼此理解和借鑒的基礎上形成文化合力,才能真正解決當今時代共同的文化問題,在塑造人類未來命運的期冀中鑄就共同體的文化根基。

   (作者:臧峰宇,系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