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為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全黨正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中央電視台日前播出的電視連續劇《可愛的中國》,講述了紅十軍創始人方志敏投身革命,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無私奉獻一生的故事。該劇以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藝術和精良的制作,強烈感染了廣大觀眾,在這次主題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審美教育作用。可以說,電視連續劇《可愛的中國》是這次主題教育活動的生動教材。
筑牢信仰之基。電視連續劇《可愛的中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的堅定信仰。劇中方志敏接受馬克思主義,組織人民通過武裝斗爭反抗外敵、翻身作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中國共產黨人首先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深入劇情,當毛澤東、方志敏、彭湃在珠江口參觀虎門炮台的時候,我們感受到他們身上流淌著沸騰的熱血,因為這虎門銷煙的炮台,展示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決心。而這,與方志敏后來在獄中寫下的《可愛的中國》所作的深刻反思相契合:“我想,欲求中國民族的獨立解放,決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濟事,而是喚起全國民眾起來斗爭,都手執武器,去與帝國主義進行神聖的民族革命戰爭,將他們打出中國去,這才是中國唯一的出路,也是我們救母親的唯一方法。”正是有了這偉大而堅定的信仰,整部電視劇所展現的方志敏波瀾壯闊的一生,才有了真實可信的情感起點和信仰基石。他之所以在組織農民武裝、創建紅色政權、打土豪分田地、與敵人斗爭中堅定不移、實事求是、以民為本、寬嚴有度、攻心為上、大義滅親,其動力和緣由皆在於此。方志敏形象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值得稱道。
補足精神之鈣。在向“兩個一百年”豪邁挺進的新時代,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行百裡者半九十,越是在這樣的歷史關頭,越是要回望來路、不忘初心,越是要牢記使命、砥礪前行。越是物質財富豐富,越要補足精神之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於培根鑄魂的工作。”觀罷電視連續劇《可愛的中國》,我們不禁要問:方志敏從“兩條半”步槍,發展到工農武裝萬人之眾,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他這個“農運大王”(毛澤東語)有廣大工農群眾的堅定支持,靠的是他的高尚精神和人格魅力,靠的是他在《可愛的中國》中噴發出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在《清貧》中表現出的人格情操。正是這種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和人格,不僅贏得了民心,還征服和感化了中間分子乃至某些敵對營壘中人。劇中那位為了不讓方志敏受更大痛苦,悄悄給他換上較輕的腳鐐的獄警,就是一例。因此,民心所向,決定成敗。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離不開像《可愛的中國》這樣優秀的文藝作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切成就,歸功於人民。隻要我們緊緊依靠人民,就沒有戰勝不了的艱難險阻,就沒有成就不了的宏圖大業。”試想,如果方志敏沒有勞苦大眾的支持,他的頭顱也許早就被人換成了響當當的銅板,他的手稿也斷難被送到魯迅先生處並得以保存和傳播。《可愛的中國》啟示我們,如果失去人民的堅定支持,任何美好的設想都是鏡中月、水中花,任何華麗的外表也是沒有精神之鈣的軀殼。
把穩思想之舵。與方志敏《可愛的中國》齊名的還有他在獄中所作的《清貧》。他寫道:“潔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方志敏這一偉大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當前,全黨以整治“四風”為突破口,著力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以雷霆萬鈞之力反對腐敗,剎住了一些過去被認為不容易剎住的歪風邪氣,克服了一些司空見慣的頑瘴痼疾,黨風政風明顯好轉。可以說,電視劇《可愛的中國》對於把穩思想之舵,對於把牢政治方向、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對於堅持黨的領導、加強政治建設、堅持廉潔自律等要求,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無情未必真豪杰。”電視劇《可愛的中國》以情動人,尤其是方志敏對於愛人繆敏和孩子的愛,更是感人肺腑。他說“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園栽四物:青鬆翠竹潔梅蘭”。他將四個子女取名為柏、竹、梅、蘭。但丈夫的愛、父親的愛,都是以他對祖國母親的愛為基石。飾演方志敏的青年主演林江國用心、用情、用功塑造英雄形象,完成了至今熒屏上堪稱最為成功的方志敏藝術形象。而導演吳子牛對戲劇結構的精妙構思(以“發現遺骨”開篇並以“傳保遺篇”貫穿劇情)、對歷史氛圍的精心營造、對人物形象塑造的精雕細琢,尤其是既注重“像小鳥一樣在每個枝丫上跳躍鳴叫”,又注重“像雄鷹一樣從高空翱翔俯視”,既有生動豐富審美細節的藝術化表現,又有深刻的思想發現和哲學觀照。今天,我們可以告慰方志敏先烈的是,他的可愛的中國已經變為了現實:“朋友,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病,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恨,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憂傷,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暗淡的荒地!這時,我們民族就可以無愧色地立在人類的面前,而生育我們的母親,也會最美麗地裝飾起來,與世界上各位母親平等地攜手了。”“這麼光榮的一天,決不在遼遠的將來,而在很近的將來,我們可以這樣相信的,朋友!”
(作者:仲呈祥,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張金堯,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