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教學要想進入學生的心靈,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首先必須使自身有魅力。思政課如何才能有魅力?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思政課教師要做到的“六個方面”和思政課教學要做到的“八個相統一”,為思政課教學提升魅力和實效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思政課的教學魅力,首先來自於它的思想魅力。思政課教學要想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就必須葆有思想的品質。毫無疑問,思政課是要講政治的。思政課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從政治上看問題,堅定政治信念,明辨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要想把政治講得理直氣壯,講得直抵人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就需要以思想的方式講政治,做到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思政課所講的政治道理,蘊含著人生的道理和社會發展的道理,是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道理。這些道理也是科學的道理。在這個意義上,思政課本身是有思想的大學問,有智慧的大課堂。大學問,就要講出大的思想格局﹔大課堂,就要講出大的人生境界。在馬克思看來,理論說服人是掌握群眾的根本和關鍵,在於我們在多大程度上獲得了理論的徹底性。重要的不是讓學生記住結論,而是要讀懂思想。有思想的思政課,才能讓學生洞察“說法”背后所蘊含的“想法”和“方法”,領會“道理”之中所蘊含的“真理”和“情理”。隻有以思想的邏輯撞擊心靈,才能透過“熟知”領悟“真知”,才會有“醍醐灌頂”和“豁然開朗”之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這一方面要求思政課教學必須提升理論水平和思想品質﹔另一方面又要求思政課教學要把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結合起來。對於思政課教學來說,思想和價值觀念是靈魂。離開了一定思想和價值觀念,再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也是蒼白無力的。因此,思政課教學要講明白道理、講清楚思想,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但思想並不是無根的浮萍和抽象的思辨,它必須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反映人生關切。思政課教學要富有思想內容和思想魅力,就不能僅僅是“照著講”“端著講”“繞著講”。“照著講”,即照本宣科講,不能觸動靈魂﹔“端著講”,即端著架子講,無法貼近學生﹔“繞著講”,即繞著問題講,不能抓住困惑。隻有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思政課才能真正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它的思想才是活的真理。
思政課的教學魅力,從根本上取決於思政課教師的人格魅力。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在青少年人生成長的“拔節孕穗期”,教師在青少年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對青少年的影響不言而喻。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師提出了四點要求,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八一學校看望慰問師生時指出,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在這次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就思政課教師提出了六點希望。以上這些要求和希望,都對思政課教師具有切實指導意義。其中的要義在於,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有思想魅力,更要有人格魅力。思政課是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特殊課堂。思政課教師作為價值觀的傳播者和塑造者,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思政課的人格化存在。學生往往會從思政課教師的自身存在,去領會、印証他所言說的價值觀內容。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點來看,價值觀不是抽象的觀念性存在,價值觀教育也不僅僅是單純的觀念建構和認知過程。價值觀念與人的存在之間的聯結,不是抽象的,而是現實的和實踐的。價值觀的本質、作用和影響,隻有與特定主體的社會存在及其生存實踐相聯系,才能獲得現實的性質。價值觀的真相,也隻有在特定主體的生存實踐中,才能現實地顯露出來。價值觀不僅是“說出來的”,更是“做出來的”。青少年對價值觀的認同和確信,不僅要看“說出來的價值觀”是否有理,更要看“做出來的價值觀”是否可信。因此,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和生活實踐中所展示的人格魅力,就成為思政課教師教學魅力的內核和底蘊。隻有有思想的人,才能講出思想的水平﹔隻有有信仰的人,才能講出信仰的意蘊。思政課的特殊性質和獨特價值,要求思政課教師人格要正,必須有正氣、大氣、勇氣。擁有正氣,才能使思政課教學理直氣壯,旗幟鮮明﹔擁有大氣,才能使思政課教學高屋建瓴,鞭辟入裡﹔擁有勇氣,才能使思政課教學直面問題,切中肯綮。
有位思想家說得好: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有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思政課,才能以理服人、以文化人,才能春風化雨、浸潤人心,才能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魅力課堂。
(作者:楊曉慧,系東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