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中國西北,是中國向西開放的門戶,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有著重要的地緣戰略地位。作為多民族聚居的省區,在新疆生活的民族主要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和回族等13個。正是這種民族的多樣性,決定了新疆文化的豐富多彩,使得今天新疆文化繁榮更加艷麗奪目。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值此大慶之年,回顧歷史,深感新疆文化繁榮來之不易。今天,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18年新疆人口約為2486萬人,2018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2199.08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9475元。同時新疆社會大局穩定,各族人民團結和諧。這些重大成就是新疆文化發展與繁榮的堅實基礎和保障。
新疆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豐富,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一直採取種種有力措施,發掘、保護、傳承和創新新疆文化,使新疆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1951年和1954年,國家專門抽調專家,兩次搶救性錄制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整理出版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蒙古族史詩《江格爾》等多種民間口頭文學作品。截至2017年,新疆完成23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並運用文字、圖片和音像等多種記錄手段,搶救性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還從法治角度強化保護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新疆制定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規章制度,科學系統地搶救和保護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疆先后頒布實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等,有力地推動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作為少數民族較為集中省區,新疆多語言歷史文獻豐富。為了有效保護這些文獻,新疆成立專門機構,建立少數民族古籍特藏書庫,廣泛搜集、珍藏和保護古籍,截至2017年,新疆完成古籍整理普查14980種。這些古籍內容極為廣泛,涵蓋政治、經濟、社會、宗教和藝術等眾多領域﹔語種眾多,包括漢文字、阿拉美文字和婆羅米文字三大系統,共19種語言、28種文字。除了傳統保護方法外,新疆加大投入,加強各類文獻古籍數字化建設,以利永久保存和便利使用。
新疆語言眾多,維護語言的多樣性是文化豐富多彩的重要表現。目前新疆各民族主要使用10種語言和文字,長期以來,在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同時,國家依法保障各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也大力提倡和鼓勵各民族相互學習語言文字。新疆各民族藝術家使用多種語言開展文學創作,出版了大量文學藝術作品,甚至形成重要的流派,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例如“新邊塞詩”和“中國西部文學”等流派都是其中的代表。
隨著國家大力推進現代化建設,新疆公共文化服務得到快速發展。近些年來,新疆啟動一系列重大文化基礎工程,特別是注重基層文化建設,諸如修繕縣級文化館圖書館、推廣鄉級文化站和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
新疆作為古老絲綢之路貫穿之地,自古就是多種文化交匯之地。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與8國毗鄰的地緣特點使其具有溝通東西方的便利﹔改革開放后,新疆則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前沿﹔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新疆更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以多種形式參與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近些年來,一方面,中國在新疆舉辦多種大型文化活動,形成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中國教育、醫療也以其獨有的特點吸收大量留學生和就醫人員來疆,促使新疆與周邊國家開展更高層次的文化交流。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新世紀國家推動的19省市對口援疆工作中,內地有關省市在充分調研新疆受援地的文化資源和特點,結合各省市文化資源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援疆活動,促進了內地與新疆各民族文化相互浸潤、相互交融,新疆各民族文化與內地各省市文化形成更廣泛、更深入的交流,為新時期新疆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注入了更為強勁的動力。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正是新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大局穩定,各民族緊密團結、和睦相處,促進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吸收、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大交流與大交融的新局面,共同譜寫出新疆文化繁榮發展的時代特色,共同鑄就中華文化的新篇章。
(作者:許建英,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