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推進高校合作類教育智庫建設轉型升級

劉來兵 申國昌2019年07月04日09:1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推進高校合作類教育智庫建設轉型升級

近年來,我國教育智庫得到了迅速發展。其中,由於便於汲取高校和社會兩方面的資源優勢,高校與社會機構合作共建的高校合作類教育智庫取得了十分亮眼的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仍有很多高校合作類教育智庫亟待進一步轉型升級。

五方面轉型勢在必行

第一,研究人員知識結構轉型。研究人員應由重學歷向重閱歷轉變。高校合作類教育智庫的主體是由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組成,很少有在政府任職的經歷。西方智庫建設在“旋轉門”機制的推動下,其研究人員除應有一定的學歷外,還十分重視閱歷,即相關崗位的實踐經驗,經歷越豐富、人脈越廣,越受智庫歡迎,這也是由智庫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閱歷不足是我國很多教育智庫專家共同面臨的問題,今后應推動黨政機關與智庫之間人才有序流動,推薦智庫專家到黨政部門挂職,推薦知名智庫專家到有關國際組織任職。

第二,研究內容轉型。研究內容應由以注重學術理論問題研究為主,向以聚焦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轉變。重點要圍繞教育政策研究的學術前沿,自主開展教育政策理論研究、教育政策的歷史與沿革研究以及重大議題的前瞻性與儲備性研究﹔圍繞國家和區域重大教育政策急需,開展教育政策熱點和難點問題研究、重大教育政策專題研究以及各種中長期或應急性的重大課題研究和案例總結研究﹔還要圍繞重大政策的實施效果,開展重大政策的比較研究,政策實施過程跟蹤評價、政策調適、風險預估與防范等研究。

第三,研究方法手段轉型。研究方法手段應由傳統文獻研究、問卷調查向依靠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平台等新技術轉變。《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推進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工具和技術手段創新,搭建互聯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為決策咨詢提供學理支撐和方法論支持”。以往,教育科研工作者在做研究時,普遍採用的技術方式還是傳統文獻研究,也有一些採用問卷調查研究。但在大數據時代,教育智庫工作者必須借助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平台進行工作,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遠距離的調研與交流。

第四,成果應用方向轉型。應由注重學術理論成果發表向重視成果轉化、產學研一體化發展轉變。教育科學研究工作,大多注重學術理論的研究,並且有了研究成果選擇公開發表,雖然有些成果在社會上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價值,但是很多成果在發表后就被束之高閣,並未發揮應有的經濟社會價值。高校合作類教育智庫應充分發揮政策建言和輿論引導功能,提升教育研究的社會服務品質。

第五,科研組織形式轉型。科研組織形式應由單學科、個體化的科研組織形式向跨學科、組織化的協同創新模式轉變。正如中宣部副部長梁言順曾指出的,“智庫,勝在智,強在庫。這個智,不單單是錦囊妙計,而是智慧謀略﹔這個庫,超越了‘幕僚’‘師爺’層面,體現為系統的組織性力量”。

充分發揮共建優勢

第一,高校合作類教育智庫應充分發揮高校原有科研機構優勢,明確內涵、拓展外延。智庫建設是高校服務社會的一個方面,隨著“智庫熱”的興起,智庫建設不宜一哄而上,應充分發揮現有科研機構的基礎和潛能,釋放活力。以湖北省為例,高校數量眾多,各綜合性大學都有較為完備的科研機構層次和布局,數量多、范圍廣,具備較好的研究基礎、較強的人才隊伍、較為集中的問題凝練和一定的決策咨詢經驗。高校合作類智庫應充分發揮高校原有科研機構的實力,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共建,形成高校、政府、企業多方聯動。

第二,高校合作類教育智庫建設應發揮既有學科優勢,點面結合、多方推進。學科是大學教學、研究和知識分類的基本建制,迄今為止還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離開學科發展,高校智庫建設往往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高校最優質的科研成果基本來自於自身的優勢特色學科,這是高校自身科研實力和學科背景的集中體現。優勢特色學科可以為智庫建設提供知識支撐、人才支撐、管理支撐和平台支撐。

第三,高校合作類教育智庫建設應切實瞄准重大問題和需求,強調協同、突出特色。問題導向是智庫的一個本質特征。突出問題意識,堅持需求牽引,善於敏銳地發現社會熱點難點、重大現實問題,提出問題、直面問題、研究問題、回答問題,並能夠針對問題聚集起一流的專家隊伍,開展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對策建議,在國際、國內發出聲音,這也是高水平智庫建設基本的要求。

(本文系華中師范大學智庫成果培育專項項目(CCNU17ZK34)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