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就業是民生之本。當前,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我國將“穩就業”置於宏觀政策“六穩”之首。2019年,在就業領域的發力更是有增無減。總體來看,政策制定部門可以從短期和長期兩個維度著力,一方面做好預案以穩定就業,另一方面加快完善勞動力市場建設。隻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我國就業總體形勢必然樂觀向好。
從5月1日起,國內多省市將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降至16%,另有省市明確延續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政策。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是中央釋放的重大利好政策。一方面,這將有助於處理好中國企業和員工的關系,從長遠看提高中國勞動力市場效率,使養老制度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當然,該比例還可能隨著大環境變化而進行調整,努力滿足市場需要和養老制度體系可持續發展需要,同時兼顧稅收收入方和支出方的公平。從制度建設方面看,這一舉措還可以增進個人、企業和世界對中國投資的信心,確保勞動力市場實現健康、有效、公平和可持續發展,為經濟長期穩定增長樹立信心﹔另一方面,降低社保費率在短期內將發揮穩定就業的作用。在勞動力市場上企業和個人都會考慮工資和社保繳費等因素,供需兩方力量的博弈形成了市場均衡狀態。隨著稅費降低,短時間內企業擴大雇佣量的意願會顯著加強,由此促進就業穩定。
可以說,減稅降費展示了政府做好經濟和社會穩定工作的決心,也積極且負責任地回應了過去來自學術界、企業界對於解決稅費制度不合理之處的訴求。除此,還有兩方面措施可以考慮:一是讓勞動力市場上的相關繳費能夠更方便地隨著人口流動而轉移。二是著手制定關於退休金標准的長期方案,讓每一位勞動者感受到社會的可依賴性和可持續性。
從市場層面看,上述政策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刺激更加明顯。企業負擔減少,用工積極性將增強,但對於不同類型企業的刺激效果也會有差別。最大的影響因素仍取決於勞動者議價能力。對於有一定議價能力的勞動者,出於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可能會要求把個人繳費的成本從退休賬戶裡轉移成現金工資。勞動力價值稀缺、高收入的人群議價能力會強一些,該政策對這部分群體擴大就業的效果不會那麼顯著。對於農民工等低技能且議價能力較弱的人群來說,效果則相反。勞動密集型企業會在減稅降費過程中感受到勞動成本的下降,從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在短期內對於增加低技能勞動力的工作崗位效果明顯。因此,未來減負政策可以更加長期化和精細化,使企業能夠更活躍、更科學、更平衡地做出增加勞動力雇佣的相應決策。
當前,面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內外經貿領域的眾多不確定性,除了注意化解眼前的風險,還要注重長期的制度建設。穩定就業,就是從長遠發展角度不斷為人民創造更多、更好的工作崗位,這意味著政府應著力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人群就業失業的形勢監測分析,及時完善政策儲備。另外,還要重新審視勞動力市場上現存政策,減少制度掣肘,降低勞動者在換工作、找工作時的交易成本。中國是趕超型經濟,產業更迭速度快,面臨的中長期挑戰也很大。為實現更高質量發展,需要對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給予高度重視。這不僅有利於應對當前不確定性,更可以促進經濟長期繁榮,為企業制定前瞻性決策提供更穩定和可持續的大環境。
近年來,中國制造業佔整個經濟份額比例出現緩慢下降趨勢,這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特征。制造業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升級換代,要使企業用更少的人和更高的效率在國際國內市場更具競爭力,這依賴於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同時,伴隨城市化進程,服務業快速發展是過去5年特征之一,並可能延續未來5到10年甚至更長時期。中國服務業的增長速度快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包括傳統服務業、高端服務業以及與制造業相結合的生產型服務業。毫無疑問,這將使中國就業擴張能力更強,在服務業當中迅速消化掉制造業用人減少的問題。對此,政府要尊重城市發展規律,以市場力量為主,因勢利導使中國城市化進程更加健康。相信隨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和服務業發展,隻要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輔之政府合理明智的制度建設,在一定經濟增速的保証下,就業不會成為一個嚴峻問題。
總體來看,面對國內外經貿領域的不確定性,中國就業問題總體風險可控,但也不能掉以輕心,針對容易受影響的城市和區域,提前做好應變政策就行。自去年以來,中央政府在不同的國際國內場合均表示,無論貿易摩擦結果如何,中國都會更加自主、深入地進行改革開放,中國會更加積極地與世界融為一體。
(作者:陳玉宇,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