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不負使命、奮發有為 以高端成果服務國家決策

——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經驗交流會發言摘登

2019年07月01日14:22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不負使命、奮發有為 以高端成果服務國家決策

編者按

2015年12月,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正式啟動。以建設一批“國家亟需、特色鮮明、制度創新、引領發展”的高端智庫為目標,黨中央科學擘畫,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具體指導,各高端智庫積極行動,經過三年多的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積累了重要經驗。

6月25日—26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在深圳召開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經驗交流會,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會聚一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論述,就各自在服務決策、輿論引導、對外交流等方面的做法及體制機制改革經驗進行了充分交流研討。

回顧前路才能行穩致遠,對標先進方可更好發展。本版特摘登發言要點,以期為智庫建設提供有益參考,助力廣大智庫堅定信心、奮發有為,為服務中央決策、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強化智庫軟實力 拓展國際朋友圈

為做好國際交流、提升智庫實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以下方面著力推進:

不斷拓展與深化國家層面多雙邊國際交流合作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外交部等有關部委支持下,中心建立了19個國家層面的多雙邊交流合作機制。

不斷擴大與深化全球伙伴關系網絡。中心堅持開門辦智庫,積極鞏固和拓展廣泛、有效的全球多雙邊伙伴關系,通過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開展務實有效合作。中心已與全球50家智庫、國際組織、國際企業、大學等簽署MOU。

不斷彰顯與發揮講中國故事的優勢。通過精心選擇合作機構、統籌國內外研究資源、組建聯合研究團隊等機制,確保國際合作課題保持高質量,提交多份有影響力的報告,推動形成相關政策。

為了推動智庫建設進一步發展,中心建立“一體多翼兩重”的工作機制。國際局聚焦管理、協調、服務和政策把關,發揮國際交流合作歸口管理作用﹔各研究部所和研究人員密切配合,按照研究領域和專業所長積極參與,發揮多翼作用﹔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充分發揮對外項目、全球資源、重要平台和人員力量等優勢,協調配合,為推動中心國際交流合作提質上檔發揮助推作用。

在這樣的機制下,成功舉辦20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促進中國政府高層、全球企業界領袖、國際組織領導人和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就中國和世界重大經濟議題進行深度溝通對話﹔構建絲路國際智庫網絡,目前,已有來自34個國家的40家智庫及10家國際組織和5家跨國企業,多層次、多領域、多機制的全球伙伴關系網絡不斷擴大﹔成立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著力提升智庫研究戰略性前瞻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不斷探索有利於充分發揮智庫功能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注重從整體上發揮國家級綜合性高端智庫的功能和作用,努力建成國家級新型智庫研究的綜合集成平台。

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超前布局規劃,牢牢把握智庫研究主攻方向。一是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設置重大理論研究選題,努力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黨的思想理論創新。二是圍繞“四個全面”“十四條基本方略”,設置重大決策部署研究選題,引導全院聚焦重大戰略任務集中力量開展持續性研究。三是設置重大現實問題研究選題,編制重大智庫項目選題及實施方案。四是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重要節點,設置重大專題研究選題。

探索創新智庫研究組織方式,充分發揮綜合性高端智庫的整體優勢。一是重大科研項目協同研究,院黨組成員牽頭重大項目,院綜合協調、研究所分工負責。二是重大形勢分析集體研判。三是重大專項問題多角度建言。如建立了“中美經貿摩擦研究”專項工作機制,多角度建言獻策。

積極行使智庫話語權,著力提升智庫研究成果的影響力。一方面,及時向社會公眾提供准確、高質量的專業信息,另一方面,加強對外學術傳播力度,積極發出中國聲音,持續向國際社會積極推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經驗。

完善智庫工作體制機制,為智庫發展提供基礎保障。調整完善學科體系建設,為智庫研究提供學科基礎支撐,並積極探索符合社科院特點的智庫管理和保障機制。(中國社會科學院)

創新體制機制 建設專業化高端科技智庫

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開展后,中國科學院組建了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明確智庫使命,布局專業化研究方向。研究院明確了三個方面的戰略任務:服務宏觀決策、引領創新方向、發展理論方法﹔凝練了五大特色研究領域,並系統謀劃三個層次的科研任務:以解決重大科技戰略和政策問題為導向,實施“世界科技前沿研判與中國重大科技突破前瞻研究”等三個重大突破﹔實施“適應新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科技體制變革研究”等五個重點培育方向﹔支持一批前瞻性、儲備性、政策性的前沿探索研究。

大膽改革探索,構建專業化智庫體制機制。實行院長負責制,設立學術委員會和咨詢顧問委員會。按照綜合管理、學部支撐、科學研究、交流傳播和科教融合5個板塊,構建新型智庫組織體系。積極探索科技、軟科學、管理、情報4類專家深度融合,以任務引領矩陣式、網絡化研究模式。與高端智庫、研究機構和大學、政府等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研究合作,不斷豐富研究的網絡化節點。

有效統籌資源,打造專業化研究隊伍。有效統籌中國科學院內外資源,組建專業化核心研究隊伍、客座研究隊伍和網絡化合作研究隊伍,形成“小核心、大網絡”的人才隊伍格局。積極探索外聘戰略咨詢項目首席專家、核心專家、客座研究員,試行“旋轉門”機制,發現和培養有潛質的智庫青年優秀人才,強化符合高端科技智庫的人才建設價值導向。

探索智庫研究體系,發展智庫理論方法。強調智庫研究的問題導向、科學導向和証據導向。創新性提出智庫研究包括收集數據、揭示信息、綜合研判和形成方案四個環節的DIIS理論方法,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靠性。(中國科學院)

做好工程科技戰略咨詢與研究

中國工程院在高端智庫建設中形成了獨特經驗:緊密結合工程院實際情況,形成了戰略性、前瞻性、綜合性、客觀性、實踐性的鮮明特點和優勢﹔不斷完善高端智庫建設頂層設計,先后制定《院士科技咨詢項目管理辦法》《經費管理辦法》《高端智庫管理實施細則》《國家高端智庫專項經費管理細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加強我院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持續加強高端智庫專家支撐隊伍建設,在發揮院士群體領軍作用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全國工程科技界以及經濟、社會等各領域專家參與戰略咨詢研究﹔大力提升高端智庫信息化保障服務能力,著手建設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著力做好高端智庫成果產出宣傳推廣工作。

工程院高端智庫建設的任務體系包括: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面向黨中央、國務院、各部委及各行業的戰略咨詢為核心任務﹔面向地方和行業發展,針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戰略問題,地方特色行業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工程科技問題,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中面臨的關鍵問題,開展咨詢研究﹔面向工程科技趨勢動態,搭建學術交流高端平台,加強學術出版工作﹔針對工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中的重大戰略問題開展研究,搭建教育界、科技界和企業界的合作橋梁,鼓勵拔尖創新型人才成長。(中國工程院)

服務黨的理論創新 聚焦重大問題研究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堅持把服務黨的理論創新、服務中央科學決策、服務“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服務提高教學質量作為智庫建設基本指針,重點圍繞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開展國情調研和決策咨詢研究,為中央科學決策提供第一手材料和重要參考意見。

服務黨的理論創新。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黨的創新理論更富成效地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引領全黨全社會更好學習貫徹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開展重大問題研究。想中央之所想、急中央之所急,圍繞中央正在做的事情、關注的工作和社會熱點難點問題,著力加強對重大現實問題和突出矛盾的對策性研究,加強對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問題的前瞻性研究,加強黨情政情社情信息反映和研究。

整合用好智庫資源。近400位專職教研人員、在校(院)參加培訓輪訓的高中級領導干部和理論骨干、國家高端智庫特約研究員、全國黨校系統研究力量及其他合作智庫,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智庫研究的重要資源。其中,學員是獨特資源,他們是問題來源,也是信息來源,更是答案來源。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設立“教學和智庫建設創新工程”,各教研部(院、中心)實行首席專家制,嚴格過程管理,明確成果導向,組建科研團隊,組織項目攻關,實現了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目標。[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加強智庫對外交流 傳播黨的創新理論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將智庫對外交流與黨的創新理論對外宣介有機結合,融通狹義智庫與廣義智庫,統籌編輯、研究、翻譯和傳播工作資源,打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宣和外宣,打造深入研究總結黨的治國理政經驗和對外宣介黨的執政理念的高端平台,向國際社會宣介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和治國理政思想。

扎實推進習近平著作編輯和出版工作,為黨的創新理論對外宣介提供權威、系統、准確、豐富的基礎讀本。

進一步推動習近平著作多語種對外翻譯和傳播,不斷提高黨的創新理論對外宣介實際成效。

不斷深化智庫相關重點領域研究,為黨的創新理論對外宣介提供理論支撐。細化相關業務部門智庫研究分領域設置,著力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對外宣介研究,為提高智庫對外交流和國際傳播能力提供理論支撐。

構建多層次國際智庫合作交流機制,全方位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對外宣介工作。依托長期積累的對外交往資源,增強戰略思維,開放辦智庫,建立多個智庫國際交流平台,構建多層次國際智庫合作交流機制,全方位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對外宣介工作。(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宏觀研究與一線調查兩手並重

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扎實深入開展調研,以服務中央決策為首要工作,積極探索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新路。

突出“點題服務+主動作為”特色,打通智庫調研選題的“源頭活水”。為服務黨的十九大文件起草,新華社成立由近百名骨干力量參加的三個重大研究專項課題組,動員遍布全球的採集力量,獲得大量一手資料和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觀點,高質量完成了多份研究成果﹔在“百城百縣百企”調研中,承擔10家企業調研任務,撰寫近20萬字的高質量調研報告﹔牽頭成立“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承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智庫交流”分論壇。此外,聚焦黨中央治國理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主動作為,報送了一批高質量智庫報告。

突出“宏觀研究+一線調查”特色,著力提升智庫調研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將深入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宏觀研究的重要長期課題,創辦雙周“智庫學習會”平台,將理論學習、組織研討、策劃選題、開展調研全面融合﹔同時,面向基層、面向一線,開展廣泛深入調查,著力提升智庫調研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開展一大批貼近現實主題的智庫調研,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芯片核心技術”“民營企業家群體狀態”等扎實調研、深入研究,提出對策建議。

“記者調研+學者研判”,提升智庫調研成果的參考性和影響力。新華社擁有覆蓋國內31個省區市及海外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信息採集分析研判網絡,培養造就了一批專家型編輯記者。在智庫實踐中,針對智庫課題調研要求,注重選調專家型記者編輯參與智庫調研,還整合全球信息採集分析網絡,開展跨區域協作和國內國際聯動,第一時間獲取信息,與相關機構開展合作,為智庫研究提供便捷服務。在調研中,注重採用田野調查法、大數據分析法、調查問卷法、專家咨詢法等多種科學調查研究方法,不斷提高智庫研究質量。(新華社)

強化過程管理 確保成果質量

軍事科學院通過堅持制度機制宏觀管控、過程管理微觀管控,抓住成果從研究立項到研究展開再到結題上報等關鍵環節,實施全流程把關,研究水平不斷提升。

管理機制上,形成《軍事科學院高端智庫管理細則(試行)》,對智庫建設職能定位、組織架構、職責分工、課題管理、成果管理與評價激勵、經費管理等作出明確規定﹔審稿機制上,智庫學術委員會為成果質量把關,做好搞好選題、指導研究、質量把關、學術評議工作﹔激勵機制上,制定了《軍事科學院高端智庫決策咨詢類科研成果獎勵細則(試行)》,明確了智庫決策咨詢類成果獎勵的原則、范圍、標准等。

研究指導方面:幫助把准方向,對於不合適的選題及時“踩剎車”,對於重大問題,及時發布自主選題指南或直接賦予任務“指方向”。提供研究支撐,把准實際需求后組織力量研究——“在前面拉”,用好軍科多學科多領域優勢條件﹔“在中間撐”,提高報送時效、多渠道精確化推送﹔“在后面推”,提出完善建議,著力推動將學術思維轉變為決策思維,將對策決策研究與基礎理論研究有機融合。

強化過程管理方面:課題立項注重“選對人、選對題”,研究過程注重節點管理,課題結題注重嚴格評審,從全流程入手,確保成果“出庫”前的高標准高質量。

積極探索,處理好智庫研究的“兩對關系”:廣泛發動與集中研究的關系。積極調動全院科研人員參加決策咨詢,同時選定部分專家骨干加強特色專業領域研究﹔反復推敲與快速報送的關系。設立快速評審制度,提高流轉效率。同時,要求智庫研究增強戰略遠見,更加關照全局和長遠。(軍事科學院)

用好國際資源 搭建國際平台

國防大學將用好國際資源、搭建國際平台、面向國際發聲納入計劃,重點打造國際傳播、特色咨詢、人脈建設三項功能。

用好“外嘴”“外腦”,開展國際傳播。一是圍繞國家重大外宣活動聚焦用力,每年推出一次大型主題外宣活動,通過國家高端智庫平台,向世界傳遞出響亮的中國聲音。二是將中國思想融入對外培訓課堂教學,面向世界培養講好中國故事的友好使者。三是瞄准名嘴、名家、名人重點發力,聯系能夠正確認識中國、講述中國的國際專家,就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治理與中國角色等開展研討,化解分歧、擴大共識、贏得認同。

匯聚全球精英,開展特色科研。圍繞國家重大安全關切和戰略急需推出特色化科研成果,搭建系列中外智庫交流平台,把握議題設置權、話題主動權和國際話語權。

依托高端平台,拓展國際交流。以中外學術交流為媒培養國際“同窗情誼”,依托“軍地交流”“智庫交流”“校際交流”,逐步建立深入對話交流的立體網絡。(國防大學)

對標專業智庫 完善治理體系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成立后,變革“指揮棒”,從學術導向轉向問題導向,從偏重理論和方法轉向注重政策和操作﹔變革治理機制,從主要遵從學者個人學術選擇,轉向組織目標、集體行為﹔變革機構功能,從兼顧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轉向致力於羅致人才、因才施用。

健全制度,完善組織架構。實驗室就科研、人事、信息、會議、財務等方面先后制定了22項管理規章,形成《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制度匯編》。實驗室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採取扁平化的組織架構,理事會和學術委員會下設室務委員會。

重視科研創新與人才激勵。實驗室選擇“有領軍人物,有鮮明特色,並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研究領域,形成“鐵打的營盤”,並確定適當的二級機構穩定承載其功能。

選好核心專家、多種形式聚合專業人才、培養青年研究人員,是智庫人才戰略最關鍵的三個方面。對於核心專家來說,名氣大、學術功底深固然重要,但是更需要關心且熟悉現實問題的“接地氣”者。對於青年學者,有突出表現者除了給予獎勵外,實驗室還會根據需要為其招聘助理研究員,甚至成立專門研究中心。

建立健全科研工作機制。實驗室形成科研例會制度,集中討論近期經濟金融領域需要關注的問題。召開智庫論壇,邀請決策部門、監管當局、金融機構資深從業人員集思廣益,並迅速總結出對策要點,報送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及相關決策部門。(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經費花在關鍵處 科學管理促發展

確定科學管理專項經費的原則。經費管理要全力保障主攻研究領域,覆蓋戰略戰術和內外形勢研究。以對策研究型智庫為自身定位,以“一帶一路”、全球戰略、周邊安全研究為主攻領域。在經費安排上,保証經費使用基本適應以研究成果的務實管用為導向的、以快速反應和戰略應對相結合的、以國際視野和國內熱點相互動的、以專題對策和基礎理論相促進的工作格局。

秉持“合法、合規、合理”的原則執行預算,堅持與時俱進地創新。最新版的課題研究和經費管理實施細則中,將工作劃分為重大交辦委托任務、應急交辦任務、年度重點課題、基礎研究項目、部委交辦任務等五類,明確每類課題的立項、驗收與結項程序,質量和時限要求,責任追責要求等。

落實好科學管理和使用經費的原則。初步建立起了以課題為導向、“養智不養人”的管理模式和“三軌”運轉模式。

經費使用要體現擔當。美國挑起對華經貿摩擦后,針對美官員和智庫制造的系列抹黑中國的謬論,組織撰文予以回擊。

經費使用要確保工作根基牢固。緊扣三大研究領域,出版高質量學術著作,為對策研究奠定堅實的學術基礎。

經費使用要注重基礎建設。2017年3月15日,智庫中英文網站同步試運行,並與100余家外國智庫、數十家國內研究機構和智庫建立了鏈接。設立智庫微信公眾號。建立學術資源數據庫、研究人員數據庫、專題數據庫、專家管理數據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

拓展國際視野 強化戰略研究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從頂層設計、體制改革、人才培養等角度積極探索,在拓寬國際視野、強化戰略研究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提升智庫國際視野,做好基礎性的國別研究。現代院15個研究所中10個是國別研究所,幾乎涵蓋世界所有國家或地區,確保世界大事第一時間盡收眼底,第一時間作出研判,第一時間形成成果。

加強國際交流,深化同國際一流智庫的合作。已與40個國家的70余家機構建立固定交流關系,形成了覆蓋全球主要智庫的國際交流網絡。

緊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節奏,在建言獻策、公共外交等領域發揮獨特作用。在服務領導人重大出訪活動、助力重大國際戰略議題和主場外交活動方面積極作為,產生了良好的政策效果。

在提升研究的深度和精度上下苦功夫,不斷加強大、深、遠的戰略研究。破解發展難題,化解潛在風險,布局未來戰略,謀劃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的相互關系。以對美研究為主要突破口,同時在對歐、俄、中東、拉美、非洲研究,以及政治、經濟、網絡、海洋等綜合問題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為了激勵戰略研究和治學報國、不為名利的集體研究精神,現代院創新高端智庫經費使用方式,將主要經費用於獎勵真正為國家提供真知灼見的戰略研究成果上,用於激勵甘坐冷板凳的戰略研究者上。(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

優化課題組織 健全管理制度

建章立制,有規可循。全院課題按經費來源分為縱向課題和橫向課題兩類。縱向課題是指中央財政經費支持的重點課題、應急課題和基本科研業務專項資金課題等,又進一步細分為重大課題、重點課題、應急課題、常規課題、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課題和戰略平台課題等6種。橫向課題是指各單位承擔的經費來自於院(所)財政科研經費之外的、國內外相關單位委托的研究咨詢項目,實行院、所兩級分別獨立管理。針對每種課題分別制定管理辦法。到目前為止,在科研管理領域的管理辦法和規定共有25項。

遵循規律,流程管理。對課題實行全流程、透明化管理,加強與相關決策部門的需求對接,在選題范圍和內容上盡量滿足其需求,提高服務決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突出轉化,正向激勵。每年開展優秀研究成果評選活動,按照理論水平、創新程度、研究難度、成熟與完備度等評獎,獲得一、二等獎的成果以單位名義推薦參加國家發展改革委優秀研究成果獎(部委級)評選,並資助課題組出版成書。

優化學風,加強監管。制定《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行為規范》,提出了“國家至上、客觀公正﹔深入實際、誠實守信﹔終身學習、追求創新﹔學術民主、團結合作﹔尊重他人、資源共享”的基本科研道德准則。在課題組長負責制的科研組織模式下,進一步明確單位法人和課題組長在經費管理方面的權利和責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

打造對外話語體系 提升智庫國際形象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以政策研究咨詢為主攻方向,以機制體制創新為動力,聚焦商務中心工作,在服務決策、智庫外交、輿論引導三駕馬車的帶動下,發揮了咨政建言、國際交流和對外發聲等方面的智庫作用。

高質量、全方位推進專業化智庫咨政建言。從服務國家大局、服務中央決策、服務商務工作,到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摸索出了一套“著眼全局、立足本職、把握問題”的研究模式。瞄准戰略需求,開展全局研究﹔聚焦商務工作,開展實效研究﹔做好短期應對,夯實長期研究。

多領域、全視角開展國際化智庫對外交流。立足國家戰略,著眼現實需求,打造全方位對外話語體系。利用多邊平台,服務國家戰略﹔開創論壇品牌,拓展智庫外交﹔聯手國際智庫,打造專業成果﹔創新交流形式,多線主動布局﹔擴展交流空間,構建合作機制。

高頻次、精准化打造特色化智庫對外宣傳。以主動發聲、借力發聲、合作發聲三位一體的外宣模式,引導輿論,凝聚共識。一是引導議題設置,把中國成就、中國理念、中國立場與國際社會關注結合,形成自有話語體系、特色議題話題﹔二是借力國際交流,拓展宣傳思路,立足提升交流出訪層次和國際互動水平,增強國際交流的務實性、有效性、價值性﹔三是拓寬外宣渠道,有效借力發聲。組建來自政商學界的特聘專家委員會,增強對外話語體系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四是創新合作方式,強化合作發聲,借助國際力量,形成多層對話機制,增強對外話語體系的親和力和影響力。(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科學使用經費 激發創造活力

在北京大學給予體制機制、經費保障、人員配套等全力支持下,國家發展研究院扎實抓智庫基礎管理、認真做智庫課題研究。

完善經費使用和管理的制度建設。針對專項獎勵經費管理,出台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專項獎勵經費管理辦法》,專門調整定制財務管理系統。

強調經費使用重點在於加強智庫能力建設。秉承“兩條腿走路”的精神,既鼓勵教授參與智庫工作,又建立研究員序列,專門負責政策研究,專職與兼職相結合。

強化經費使用的進度管理。建立規范高效、公開透明、監管有力的經費管理機制和績效考核機制,在經費使用的進度管理上進行了積極探索。

分級確定研究課題資助額度,加強智庫調研成果的質量管理。將每年承接的智庫課題分為重點委托課題和常規研究課題,採取分級資助方式。

建立經費管理的容錯機制,激發學者參與政策研究的積極性。按照經費管理容錯機制,不收回中期評估前已向科研人員發放的經費,但暫停后續經費發放,直至課題組盡早完成課題並結題再發放。

鼓勵學者就中央關心的重點、熱點問題積極發聲,並結合自身研究形成調研成果上報中央有關部門,為中央決策提供智力支持。對此,智庫經費上給予傾斜和優先支持,對圍繞重大問題獲得的成果,在課題經費支持基礎上,再給予相應科研獎勵。(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立足國情 做有中國特色的智庫研究

堅持智庫研究導向性與客觀性的辯証統一。肩負咨政建言使命,要充分體現導向性,也要恪守客觀性,從中國實踐中觀察真世界、研究真問題、探尋真辦法。通過主流媒體積極發聲,借助獨創成果及思想體現導向性﹔積極對外發聲,服務國家對外工作大局﹔充分運用新媒體,提高互聯網時代輿論引導能力。

促進智庫研究學理性與政策性的互益相長。智庫研究的學理性體現在:專業性,即充分借助專業化的學科理論和分析工具,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科學地認識中國國情﹔系統性,即依照科學的分析框架,觀察和梳理中國國情,得出完整准確的認識﹔規律性,即從實踐認知中提煉理論認知,透過國家發展與治理的表面現象,理解其背后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從而深刻地認識中國國情﹔前瞻性,在專業分析、系統分析、把握規律的基礎上開展高水平的前瞻性、儲備性中長期研究,科學預判國情世情發展大勢。智庫研究的政策性主要是指積極服務決策需求,搞好對策研究。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從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需求出發,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開展持續研究、跟蹤研究,發揮“外腦”和“參謀”的作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

建立科學的智庫評價與激勵機制

堅持“決策需求”的核心導向,構架更加完善的智庫成果評價機制。在傳統考核辦法基礎上,將研究報告、內參、批示等智庫成果納入教師考核內容。在基金項目評估和結項中,將智庫成果納入評估標准和結項要求,有關內參和政府部門採納、批示等可以作為結項依據。在學校薪酬體系改革的大框架下,將優秀智庫成果納入科研業績獎勵。

優化以人為本的制度環境,積極構建利於智庫成果產出的激勵體系。創新智庫成果購買制,探索激勵思想產出的財務管理模式。落實直接獎勵制,獎勵高水平智庫成果和高端智庫人才。設立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優秀成果獎等,每年頒發一次。

打造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激發各層次智庫人才活力。通過全校選聘,形成智庫研究板塊首席專家牽頭機制﹔通過分解國家治理研究領域,引入開放滾動的研究團隊﹔通過智庫研究員制度,構建智庫與院系的人才流動通道﹔通過構建中國式“旋轉門”,吸收其他研究機構學者、官員等作為高級研究員﹔通過實行專職與市場聘任制相結合,吸納專職智庫研究人員和智庫運營管理人員。

打造“小平台、大網絡”機制,注重加強有利於成果產出的資源整合和系統激勵。集全校之力打造“小平台、大網絡,跨學科、重交叉,促創新、高產出”機制,匯聚一流學科優質資源,吸納兼職研究員參與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

建構中國話語 闡釋中國道路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在加強原創研究和對外交流、主動對外發聲、推動中國話語走向世界等方面的經驗,可概括為:“一一、二二、三三、四”。

“一一”指的是“一個重點”和“一支隊伍”。“一個重點”是重點聚焦原創性中國道路和中國話語的研究﹔“一支隊伍”是培養一支“有軍魂、有學識、能打仗”的隊伍。建構中國話語是研究院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院在理論研究和話語創新過程中,始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初步形成了一支真正認同中國道路,年齡和知識結構比較合理,也較有戰斗力的團隊。

“二二”指的是“內宣外宣合二為一”和“走出去請進來,兩條腿走路”。在話語研究和創新方面,研究院堅持中國話語研究成果既要適合對內傳播,也要適合對外傳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以高端活動為主,力爭與西方強手“過招”,更好地傳播中國思想和話語。在請進來方面,除了接待各種來訪團組和知名人士外,還建立了資深訪問學者制度,發起了年度“思想者論壇”,邀請海外有影響力的思想者共同探討中國與世界最前沿的政治、經濟、社會和科技問題。

“三三”指的是“三種話語結合”和“三個平台發力”。“三種話語結合”,指的是打好學術話語、大眾話語、國際話語的組合拳。“三個平台發力”,指的是中國研究院、觀察者網、觀視頻協同作戰,構建“智庫+‘互聯網+’”模式。

“四個側重”是指在對外交流、發出中國聲音中有四方面側重:側重范式轉換,側重國際比較,側重文化敘事,側重現代視角。(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

緊抓能力建設 鍛造新型智庫人才隊伍

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按照激活存量、儲備增量、提升質量的思路,著力提升研究人員從事智庫研究的能力,破解智庫研究人才隊伍建設的難題。

堅持學習研討,提高研究人員的政策解讀能力。堅持每月召開一次時事政治學習報告會,保証研究人員站穩黨的立場、國家立場、人民立場﹔堅持政治標准、實踐標准和價值標准的統一,開展智庫研究工作。通過學習,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法構建,“一帶一路”的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創新等領域,產出了不少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和咨詢報告。

採取多種措施,不斷提升研究人員的決策咨詢能力。通過挂職鍛煉、項目帶培、跨學科論壇、學術期刊建設、研究方法培訓等形式開展能力建設,大力推進學術型人才向智庫型人才轉型,切實提升智庫研究人員的職業化水平。

創新工作機制,努力提高研究人員的國際交往能力。申請成為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海牙國際私法會議、亞非法協等國際組織的觀察員,選派青年研究人員,長期參加這些國際組織的學術活動與工作會議。

創新培養機制,保持研究隊伍的持續發展能力。開展智庫型博士培養,採取創新性培養方案。資助青年研究人員與研究生組隊參加國際性專業競賽,多次問鼎最高獎項。(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

加強供需對接 提升研究實效性

做好與決策部門的對接工作,是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建設國家高端智庫的重要著力點。

提高認識,把加強供需有效對接擺在體制機制建設優先位置。加強與決策部門的有效對接,是推進智庫體制機制創新的內在要求,是提高研究質量的重要途徑。

加強頂層設計,建立與港澳決策部門的有效對接機制。不斷完善有利於供需對接的內部治理機制。邀請具有豐富決策咨詢經驗、社會知名度高的退休或離職黨政官員進入理事會,明確每位副院長重點對接不同決策部門,設立專門負責對接聯絡事務的行政副院長﹔不斷拓展與港澳決策部門的常態化工作機制,建立了信息溝通、課題合作、研究成果報送與採納反饋等機制﹔積極與有關決策部門共建研究平台,深入開展深度調研、專題研究﹔充分發揮溝通港澳訴求的橋梁作用,與港澳特區政府、港澳研究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及交流機制。拓展與港澳決策部門的常態化工作機制,積極與有關決策部門共建研究平台。

開展多形式交流互動,提高服務決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搭建決策咨詢供需對接對話機制,如不定期邀請相關部門官員到研究院傳達中央精神,或研究院專家走進決策部門提供咨詢建議,參與方案制訂,合作舉辦內部座談會﹔深化課題合作機制,積極承擔相關港澳決策部門的重點委托研究任務﹔完善信息和研究成果共享機制﹔積極推動人員多方式交流互動。研究院派青年學者到決策部門短期借調工作,不少研究人員到港澳工作部門短期參與某項專題研究,取得較好成效。(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

奮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上海社會科學院著力創新體制機制,下大力氣抓平台建設和課題成果質量,拓展在決策咨詢研究、公共外交、輿論引導等方面的影響力。

推動適應專業化智庫發展要求的改革。引入“同級別管理”與“旋轉門”機制,完善組織人事制度。核定各部門編制數及崗位設置,根據業務量配置、調動和分流人員。探索管理崗位與行政級別相分離的機制,按照“同級別管理”任命部分研究所副所長。推動“旋轉門”機制建設,逐步實現院內外智庫人才任職交流。

推動國際合作交流工作改革。加強分類管理,簡化院內審批程序,探索靈活高效、適應高端智庫建設要求的國際合作交流體制機制。拓展新的國際合作網絡,注重與具有重要政策影響力的國家級智庫開展交流合作。如圍繞共建“一帶一路”,院所派出多個訪問團組赴俄羅斯、中亞、中東歐、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深入開展相關問題調研,提交建議報告。

推動傳播工作改革。在國際層面,通過舉辦國際研討會、培訓班、研修計劃拓展國際合作網絡。在國家層面,建立決策咨詢直通車,完善高端智庫決策咨詢服務機制:與中央多個重要決策部門建立決策咨詢直通車,進一步完善常態化的高端智庫咨詢服務﹔發揮民主黨派建言獻策作用,鞏固與民主黨派中央的長期決策咨詢合作﹔在地方層面,開展國情調研和支撐平台建設,連續三年開展國情大調研,形成了一批專報和研究報告。

推動信息支撐工作改革。推進“互聯網+智庫”戰略,實施“智慧社科院”工程,重點打造“一帶一路”大數據庫,構造面向上海乃至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知識服務、信息交互和協同創新平台,實現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創新。提升科研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設國內一流的智庫管理信息系統。(上海社會科學院)

以深入調研提升智庫能力

立足四個堅持,把調研工作做深做細。在組織上,植根企業、服務生產、貼近基層,拓展調研廣度和深度,並對重大問題開展聯合調研﹔在選題上,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國家、行業和企業關注的重點熱點問題,抓針對性強的選題,圍繞當前政策落實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抓時效性強的選題,圍繞領導廣泛關注、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抓影響面廣的選題﹔在作風上,堅持求真務實,聽實話、摸實情、出實招、見實效﹔在方法上,堅持與時俱進,結合新形勢新情況,運用現代科技含量較高的調研方法,提高調研效率。

把握四個環節,保障調研工作成效。在調研活動准備上下功夫,組建好調研團隊、構筑好調研框架、開展好專題討論、做好與被調研單位的對接﹔在調研工作過程上下功夫,力求調查深刻、研究透徹,深入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調研報告撰寫上下功夫,力求建言有理、獻策有據,精寫、精議、精改﹔在調研成果應用上下功夫,力求推廣轉化、擴大影響。重點是暢通調研成果的應用渠道,打好“組合拳”,積極推動調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將調研成果報送出去、宣傳出去、共享起來。(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

以制度建設確保研究質量“生命線”

研究成果質量是智庫的生命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在重大課題的選題、過程管理、質量管控上不斷完善制度機制,提高研究質量。

充分發揮理事長會和學術委員會的主導作用。中心設立體現新型社會智庫發展特點的理事長會,以及理事長會領導下的中心學術委員會、咨詢委員會、基金董事會和執行局“三會一局”的管理架構。理事長會研究討論和研判分析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負責審議通過年度重大課題選題方向,對中心發展戰略、重大制度建設等及時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負責研究提出和討論研究中心重大課題選題,負責對中心重大課題的動態全過程管理。

不斷加強課題的過程管理和質量管控。加強制度建設,形成規范管理。出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基金課題管理辦法》,對基金課題的管理原則、總體目標、管理機構和職責、管理流程、評審機制、成果轉化等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設計。結合中心國際交流與服務決策特色,科學設置中心持續跟蹤研究的重大課題,形成了“中美關系問題研究”“中歐關系問題研究”“中日韓關系問題研究”等連續跟蹤重點課題。

不斷完善獎懲辦法,形成有效激勵機制。在內部基金課題管理辦法基礎上,探索了以績效導向為原則的人員經費管理辦法﹔明確獎懲機制,對當年結題評審獲優的課題給予一定比例的經費獎勵,對沒有通過結題評審的課題,停止使用剩余課題經費,並根據再評審結果採取不同獎懲措施。(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改革完善內部治理 致力建設新型智庫

發揮理事會領導作用。理事會由退休官員、專家學者、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等成員構成,每年的理事會都要重點審議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工作,提出指導意見和工作要求。

發揮首席專家作用。首席專家由院長兼任,介入並把握研究過程﹔整合院學術咨詢委員會資源,設立由首席專家領銜,學術咨詢委員會委員、院務工作班子成員、資深研究員組成的“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學術審議小組”,負責每份國家高端智庫報告、每項認領研究課題的立項審議,對成果進行嚴格評審、討論修改。

探索選題和研究模式。從實踐和探索一線中發現問題並提煉選題方向,每年完成國家部委、地方政府和國際政策咨詢項目200多個﹔建立課題組長負責制,課題組成員打破固有團隊建制,根據課題專業方向和研究興趣靈活組合﹔建立選題月度務虛會制度﹔探索形成“1個方向性課題+N個高度相關的課題”的選題和研究模式﹔設立深圳市綜研軟科學基金,為戰略性、儲備性課題的基礎研究提供資助。

建立市場化的人才引進機制。市場化引進海外留學人員參與智庫研究,建立海外名校實習生機制﹔從項目做起,通過項目選好用好智庫人才﹔注重培養年輕人、用好年輕人,啟用資深研究員對年輕人傳幫帶﹔注重復合型團隊建設,在原來以經濟管理專業為主的基礎上,引進國際關系學、社會學、規劃設計等各類人才。

建立研究課題競爭機制。選題競爭機制對各類課題嚴格評議,最終決定是否立項﹔成果審議機制要求課題各個階段都要向首席專家學術審議小組進行匯報,未通過評審者不予上報﹔課題退出機制可對不合格的研究取消立項及后續資助,或把課題交給更適合的團隊承擔。

建立上下合力的過程管理機制。完善頂層設計,及時制訂和修訂了近20項管理制度﹔建立高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建立完善的成果管理機制,既包括成果質量控制,也包括優化和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全面合同管理制度和內控制度。[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

(本版文字整理:王斯敏、焦德武、張勝、李曉)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01日 10版、11版)

(責編:孫爽、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