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建黨98周年,在這個意義重大的日子裡,作為一名有著37年黨齡的老黨員,我內心的激昂一點不比年輕人少。我一生堅持實事求是、追求真理,這是我的入黨初心,也是終身目標。
我入黨的心願,萌發得很早。1938年,我出生在安徽當涂。后進入當涂中學學習,擔任團總支委員。當時我們的團總支書記,是學校唯一的黨員。他性情溫和、為人正派,工作特別敬業,當時他是我非常崇拜的榜樣。正是因為與他的相處,讓我在中學時期就萌發了入黨的念頭。
1955年,我從當涂中學考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當時我們學校55級學生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我這樣的中學畢業生升學而來,還有一部分是調干生(經組織上調派學習或經本人申請組織批准離職報考中等專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的,都稱調干生)。調干生們年紀比我們大個六七歲,他們中的一些人在單位已經入黨,這些學生黨員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社會勞動中,都起到了表率作用,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進一步堅定了我入黨的信念。
那時候,不光是年青一代學生積極要求入黨,教授們也在努力創造條件接受黨的培養。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參加著名翻譯家、北京大學俄語系主任曹靖華教授的入黨討論會。那天在北大俄文樓裡,五十多歲的曹靖華教授檢查、反思著自己的不足,但他態度堅定地表示,一定要跟著黨走,完成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並努力成為黨的一分子,更好地接受黨的教育和培養。曹靖華教授入黨信念之堅定,讓18歲的我深感震撼。他言語誠懇,周圍給他提意見的人態度也非常真摯,那個場面我至今難忘。
盡管組織非常重視對我的培養,但是由於一些原因,大學時期我沒能入黨。1964年,研究生畢業后,我進入《文藝報》工作。剛參加工作不久,趕上了新中國發展中的波折階段,也正是在那個非常時期,每當我對環境、境遇感到困惑,陷入茫然的時候,身邊的黨員干部都展現出了極其堅定的態度,給了我重要的人生指引。
當時,《黃河大合唱》的歌詞受到批判,各地演出的時候隻能奏樂,不能放詞。大家都憤憤不平。但《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張光年(光未然)卻告訴我們:你們要相信,黨的正氣始終要佔主流,一定要充滿信心。這話給了我們極大的鼓勵。之后我們還遇到了很多黨員干部,他們品格優秀、實事求是,堅持不說假話,對黨的信任毫不動搖。這些身邊的榜樣,讓我堅定了人生方向,也更加堅定了入黨的信心。
經過不斷地努力、爭取,1982年1月1日元旦當天,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入黨后,工作擔子加重,責任心也更強了。我一直告訴自己,要按照黨的要求去更好地完成工作。其中有很多經驗和教訓,但我一生銘記入黨誓詞,時刻牢記黨的思想路線,嚴格要求自己。
退休后,我仍不斷學習著黨的最新理論,如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國家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從事的是文學工作,這項事業與其他事業一樣,正是蓬勃發展的時期。我希望我們每一個黨員,每一個國家干部,都能做一個不倦的登山人,一步一個台階地往上走,用勇攀高峰的心態為國家出一份力。
我們老同志雖然退休了,但是黨員的身份是永不退休的,對黨忠誠永不變心。組織上對我們非常照顧,我也願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繼續為我國的文學事業添磚加瓦。
(作者:吳泰昌,系文藝報原副總編、中國散文學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