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芥子園畫傳》的西行簡史

翁晨2019年06月28日09:16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芥子園畫傳》的西行簡史

自《芥子園畫傳》成書以來的近兩個世紀,它一直都是西方流傳最廣的中國畫畫譜。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研究員裘開明博士於20世紀80年代整理的《〈芥子園畫傳〉北美刊集》中,借這本畫譜的法語版翻譯拉斐爾·帕德裡奇的話,說出西方人對《芥子園畫傳》的基本認識——“中國繪畫百科全書”。這本“百科全書”西傳主要落點是法國、德國與美國。本文便從本書的譯本、收藏流通及由其開創的中國藝術研究傳統,勾勒出《芥子園畫傳》的西行簡史。

《芥子園畫傳》的歐洲譯介和譯本

歐洲最早介紹和選譯《芥子園畫傳》,應從1912年荷蘭出版的《通報》開始,這是西方最早對於《芥子園畫傳》的介紹與研究。這個法語譯版的質量並不盡如人意:按裘開明博士的說法,帕德裡奇在卷五隻選取一半仿歷代名畫入冊,其母本還是印刷質量低劣的上海版﹔並且原著中的隨畫小詩都沒被翻譯過來。但從影響上看,帕德裡奇的這個譯本著實不可小覷。自1918年巴黎勞倫斯出版社的第一版以來,1999年畫家藝術館再版三次,2000年巴黎友豐書店再版四次,直到2005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2007年11月魁北克大學希庫蒂米校區保羅·艾米爾大學圖書館又推出電子版。以World Cat與Google Read的數據來看,本書於1918年至2007年間被全世界至少147個圖書館收藏,地域覆蓋美國、加拿大、英國、保加利亞、德國、丹麥、荷蘭、瑞士、意大利。而從其法國亞馬遜的銷售情況看,2004年友豐書店版至今依然在售並且受到好評。

1937年,《通報》發表《〈芥子園畫傳〉中的人物畫》,將《芥子園畫傳》與德國漢學家、歷史學家維克多利亞·貢塔格聯系在一起,也是以此為起點,開啟了德國《芥子園畫傳》研究與譯介的傳統。這篇論文同年經由E.J.布瑞爾出版社出版,成為德國第一部介紹《芥子園畫傳》小冊子。雖然全書隻有76頁,但卻引發德國著名的設計師楊·奇赫德的注意,並由此開創了影響后世的《芥子園畫傳》與印刷術的研究傳統。

奇赫德在1941年至1945年間先后出版《〈芥子園畫傳〉中的中國彩色印刷》(1941)、《〈芥子園畫傳〉與〈十竹齋書畫譜〉的彩色印刷》(1943)、《當代中國的彩色印刷》(1945)。在第一本書中,奇赫德介紹了《芥子園畫傳》的由來,並且對其在歐洲的傳播做了簡介。他比較了《芥子園畫傳》最早的芥子園拓版和19世紀的版本中對於圖式三維表現手法的不同,同時還將《芥子園》與更早的《十竹齋書畫譜》進行比較。在1943年的書中,奇赫德討論了先后使用雕版印刷術與石版影印術的《十竹齋》一書,認為后期雖產生了更有效的印刷術,但印刷質量卻不如胡正言早期精心雕制的木刻版來得細致精美。到1945年的第三本書,整個討論便由《芥子園畫傳》和《十竹齋書畫譜》上升至對整個書籍印刷術的討論。奇赫德認為書籍印刷並不是繪畫,在其整體呈現中印刷術事關重要。

這三本小冊子於1952年與1953年分別在倫敦和紐約出現了英譯版。1952年在倫敦的艾倫·伍因出版社出版《〈芥子園畫傳〉——附介紹與16幅原幅插圖》,此為本書在英國的第一個版本。該書被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和亞非學院圖書館收藏,同時被法國國家圖書館、瑞士聖·加勒圖書館、新西蘭國立圖書館、澳大利亞國立圖書館收藏。

同名畫冊於次年(1953)出現在紐約,成為該書在美國的第一個版本,奧都·麥訊作為授權譯者出現在紐約碧詩赫特出版社的英譯版中。這個版本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圖書館,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伯克利分校、洛杉磯分校,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等眾多世界名校的圖書館收藏。在布魯克林的公共圖書館中也能找到這本書。

1989年,在意大利出現以英語譯本為母本轉譯的意大利語《芥子園畫傳》。以亞馬遜意大利站和好讀者的數據,該版本至今仍是意大利語《芥子園畫傳》的唯一版本。在比薩大學圖書館、意大利國家中心圖書館、瑞士的國家建筑圖書館與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圖書館中,均藏有這個版本。2016年,米蘭的路尼出版社重版了這本書。這個版本主要在意大利、瑞士與荷蘭流傳。

《芥子園畫傳》的北美譯介和譯本

《芥子園畫傳》在美國傳播最廣的是施美美譯本。施美美以《繪畫之“道”——附〈芥子園畫傳〉翻譯》為名,分上下兩冊譯介這套書。上半冊主要介紹中國繪畫與中國哲學中“道”的關系,下半冊為《芥子園畫傳》英譯。1956年紐約潘瑟恩出版社的“柏霖艮”(Bollingen Series)系列中出版這套書,於1963年再版。到1977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決定重版施美美的譯本。只是在這次的普林斯頓版本中,施美美討論中國哲學中“道”與中國繪畫關系的上半冊並沒被出版,隻有下半冊即《芥子園畫傳》的翻譯被出版了。該普林斯頓版本因此更名為《芥子園畫傳》。1978年,《〈芥子園畫傳〉——1887—1888上海版選譯》由邁克爾·希斯克斯和施美美二人合著,普林斯頓出版社出版。該版本如今在美國、荷蘭、德國、土耳其、馬耳他各大圖書館均有館藏。同時,這個版本是現今能通過美國各大公共圖書館和Proquest 電子書中心、亞馬遜Kindle商店,下載到的唯一英譯本。

在1956年的《繪畫之“道”》之后,施美美於1959年出版《中國畫法:17世紀〈芥子園畫傳〉之理念與技法選譯》,交由紐約蘭登書屋復古書出版,並於同年再版。2001年、2009年,蘭登書屋第三、四次再版此書。這本書幾乎就是1956年《繪畫之“道”》的翻本,在學界的認可度並不很高。但從World Cat世界圖書館館藏數據來看,這個版本應是當今世界范圍內圖書館館藏最多、流通最廣的版本。這個版本被489個圖書館館藏,其地域覆蓋了美國、加拿大、荷蘭、法國、比利時、瑞士、瑞典、德國、西班牙、意大利、以色列、卡塔爾、南非、菲律賓、泰國、新西蘭、新加坡以及澳大利亞。

綜上,20世紀初《芥子園畫傳》的影響幾乎遍及整個歐洲大陸和北美。流通最廣的是英譯版和法譯版,而在其流通的區域,又屬美國各地的藏書數量最豐,語種類別與版本最全。這也和后期《芥子園畫傳》數量頗豐的英語論文研究形成呼應。而在研究方向的開創中,德國獨樹一幟。在后期《芥子園畫傳》的研究論文中,有一支為數不小的力量是從中國印刷術的角度介入研究《芥子園畫傳》的。而這個傳統的開創者就是1941年的德國著名設計師楊·奇赫德。

總體來說,作為20世紀對西方影響最大的中國畫譜,《芥子園畫傳》不僅影響了西方學界,更成為普通人了解中國繪畫的重要窗口。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文明互鑒視域下中華審美文化對近現代西方的影響研究”(17ZDA01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外文學院)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