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網絡文化的特性及政治內涵

劉興華2019年06月27日08:5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網絡文化的特性及政治內涵

網絡文化是網絡空間中呈現的文化內容、方式和形態。網絡空間的文化一部分是現實世界的一面鏡子,是社會文化在網絡空間的反映,另一部分則是網絡空間特有的傳播和互動屬性創造的新文化。網絡文化的特征與網絡空間的治理緊密相關,具有值得關注的政治內涵。

網絡文化具有總體穩定性。歸根結底,網絡文化是文化的一種。文化具有長期穩定的特征,反映了長期的歷史積累所形成的某些秉性。盡管一個國家的網絡文化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但是網絡空間所體現出的國民的精神信仰、道德觀念和社會共識,在相當長時期內是相對穩定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國家放眼長遠,著力塑造網絡文化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引導網絡輿論和思潮,是十分必要的。從長遠來看,放任網絡空間的文化自行生長,就相當於將網絡陣地拱手相讓,久而久之必然對文化發展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事實上,無論是網絡治理尚處於探索階段的發展中國家,還是某些極力主張所謂“網絡自由”的發達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放棄了對網絡空間的管理和對網絡文化的關注。美國政府一方面通過網絡不斷向外推廣其美式文化價值觀,同時在國內絲毫不減弱對網絡空間的輿論和信息流動的管控。

網絡文化具有局部易變性。這一方面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另一方面也與網絡文化參與者的變動相關。網絡信息技術是一個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的技術領域。從早期的博客到微博和微信,技術升級極大地改變了網絡文化的樣式。相對於以網站發布信息供用戶獲取的Web1.0時代,Web2.0意味著網絡用戶參與到網絡空間的文化建構之中,他們既是信息和內容的閱讀者,也是分享者和創造者。這種交互性使網絡文化的建構和演化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往網絡用戶在電腦前接收、觀察和理解網站所展示的信息,而現在網絡用戶之間相互分享、評論並以各種名義聚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內容生產工廠。但是網絡空間中焦點議題的變化十分頻繁,網絡內容生產所聚焦的問題也不斷變換。

網絡文化具有跨地域性。這一特征是由網絡空間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從信息流動角度看,互聯網是跨越國界的虛擬空間。無論身處何地,隻要與互聯網連接,便可以快捷地獲得信息和傳達信息,可以與世界各地的網絡用戶進行即時的溝通。數量巨大的網絡用戶構成了多層次立體式交際網。這種交際網已經無法被視為是某個地區所獨有的了。網民的“地理屬性”或者“家鄉屬性”在網絡空間中逐漸被淡化。這種跨地域性使得網民更容易拋開屬地化的情感,而與其他網民一道融入網絡內容生產的大潮之中,也使網絡價值觀較容易擴散和傳播,網絡上的動員、聚集和集體行為變得更加簡單易行。當然,這種跨地域性也給網絡監管帶來了難題,網絡空間中的負面行為和言論一旦蔓延,較難全面追蹤。網絡犯罪團伙的成員遍布各地,也給打擊犯罪行為帶來了困難。另外,由於在網絡空間中信息流動極為迅速,尤其是社交媒介的地位日益突出,網民相互轉發導致某些信息迅速從一台電腦擴散到地理空間跨越相當大的受眾群。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網絡文化是完全無邊界、無地域性的。語言是一個重要的閥門,它控制著網絡空間信息流動和網民交往的范圍。因此,Facebook和Twitter可以成為英語世界的主流社交媒介,而中國人則更多使用微博和微信。

網絡文化具有實用性。政府依靠互聯網傳達信息,開展網上辦公,及時獲取來自公眾的意見,等等。企業依靠互聯網提升工作效率,改進公司內部管理,將各種設施與網絡連接從而提升信息處理的速度,利用互聯網拓展市場,等等。普通網民則通過互聯網閱讀新聞,關注股市,開展金融投資活動,更便利地購物、就醫、出行、用餐乃至獲取教育資源,等等。這些網絡行為方式都是網絡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互聯網出現之前未曾有過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互聯網的這種實用性使各類用戶牢牢地黏附在互聯網這個平台之中,而所有行為都將產生與價值觀相關的觀念。比如,政府如何通過互聯網獲取民意和輿情動態,從而進行更加理性的決策,公民如何通過互聯網表達意見和參與政治進程,企業如何通過互聯網讓外界理解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購物網站秉承何種理念確保購物者的合法權益並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等等。在互聯網與使用者之間因為實用而相互依賴的關系中,逐漸產生了各類文化現象。這種實用性也是推動網絡文化蓬勃發展的最直接動力之一。

網絡文化具有紓解性。相比現實生活中受各種地理空間和交通情況所制約的娛樂方式,互聯網更像是一個娛樂天堂。通過互聯網,人們可以輕鬆地看電影、追劇、聽音樂、看小說,可以與親朋好友通過即時通信軟件聊天,可以玩網絡游戲,等等。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紓解壓力和調節情緒的場所。但是,網絡空間中也充斥著各種謠言、惡搞、謾罵、色情和暴力。由於互聯網使用者大都是匿名的,因此某些不負責的網絡行為有了生存的空間。一些網民在網上發泄對社會的不滿情緒,甚至上升到對政府和國家的不滿和詆毀,一些網民則縱情於網上的聲色犬馬,沉溺於虛擬空間的虛幻生活。網絡文化的紓解性與文化的最表象內容直接相關,如文字、聲音、圖像等。網民的巨大文化需求無疑在網上得到了一定的滿足。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互聯網是一個文化陣地。如果沒有符合時代要求的鮮活文化產品及時供應給網民,這個陣地就會被搶佔。這恰恰是與網民的心理、認知和文化偏好緊密相關的,是網絡文化中值得任何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的一面。

理解網絡文化的特征及其政治內涵,對於觀察和分析當下全球網絡空間的發展態勢及其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網絡文化不僅僅是文化現象和文化問題,更是關系到國家內外戰略的政治問題。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