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貼合時代文化語境 創新傳承發展機制

鄒文兵2019年06月24日09:0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貼合時代文化語境 創新傳承發展機制

泉州提線木偶戲俗稱“嘉禮”或“傀儡戲”,是一種具有強烈儀式色彩的地方戲曲,其演出遵循一套極其繁復而又規范的操線手法,表演難度系數極高。20世紀50年代初,泉州提線木偶戲與其他地方戲曲藝術一同被國家認定為“戲曲文化遺產”,2006年再次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大眾傳媒的蓬勃發展日益消解著提線木偶戲賴以生存的傳統文化土壤。雖然它兩次被認定為文化遺產,但依然受到了現代社會的沖擊,生存賡續狀況堪憂。面對這一困境,提線木偶戲應當結合當下的文化語境,主動適應觀演關系的新變化,以尋求應對危機的策略。

強化傳承責任 推動戲曲創新

提線木偶戲的唯一傳承責任單位是泉州市木偶劇團,該劇團是泉州市直屬文藝表演團體。劇團以傳承古戲為主要任務,配合政府部門開展相關文藝演出及交流活動。為了更好地傳承提線木偶戲,劇團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創新劇團運行機制,強化傳承責任。不僅要加強領導以形成合力,也要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如劇團在完成既定責任目標情況下,可多渠道拓展劇團的演出空間,這樣不僅可以增加推廣戲曲藝術的途徑,還有利於鍛煉演出隊伍,激發劇團活力。二是嚴把傳承人遴選關,強化傳承個體職能。雖然各級政府部門相繼出台了有關戲曲傳承人遴選、認定的相關政策,但在傳承人遴選上仍有許多不足,選賢任能的榜樣效應沒有得到彰顯。嚴把傳承人遴選關,首先要對傳承人的責任心進行考察,還要對其教習能力進行充分檢視。其次要完善制度保障,給傳承人應有的社會地位。最后要建立退出機制,讓政策倒逼傳承人做好“傳、幫、帶”工作。

時至今日,傳統戲曲所處的“外部環境”已今非昔比,提線木偶戲要想永葆青春,就要重新組建其“內部構造”。這不是要改變戲曲個性、腔調與角色等核心要素,而是對演出內容、表演程序、藝術表現等可變要素進行創新,為提線木偶戲注入活力。為此,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注重劇本內容創新。泉州提線木偶戲雖有《目連救母》《三藏取經》等許多古本經典,但因年湮世遠,文化語境的變遷使得觀眾對戲曲內容不明所以,無法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黃梅戲以弘揚美好愛情而成為世人傳唱的經典,但黃梅戲並不一味堅守傳統,而是在堅守經典題材基礎上勇於拓展題材的表現范圍,創作出《柳暗花明》《山鄉情悠悠》等一批反映時代生活的新劇目,深受觀眾喜愛。這一成功經驗值得提線木偶戲借鑒。

二是注重表演形式創新。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營造演出效果,給觀眾別樣的視聽感受。例如台灣明華園歌仔戲團在編演傳統劇目《白蛇傳》時,為使演出效果逼真,利用水泵將水洒向觀眾,以形成滂沱大雨、水漫金山的觀感效果,贏得了觀眾好評。這種形式對提線木偶戲也有一定的啟發。

與時代生活緊密結合,對戲曲內容、表現形式進行創新,才能為提線木偶戲這一古老藝術注入新的活力。

培育年輕受眾 滿足群眾需求

年輕人對戲曲的關注度是決定戲曲生命力強弱的關鍵。提線木偶戲“青春”不再,其主因是缺少貼近當代青年審美需求的作品。提線木偶戲要謀求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就要以廣大青年的審美需求為導向,潛心創作出一批反映時代風貌、富有青春氣息的戲曲精品。

同時,還應圍繞青年受眾制定傳播策略,陶冶和培養他們對提線木偶戲的興趣。在這方面,可以通過送戲(票)進校園方式,拉近提線木偶戲與青年受眾的關系。青春版《牡丹亭》是戲曲進校園活動的先行者。自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間,該劇深入校園巡演、講座300余場次,贏得了廣大學子的高度認同,並形塑了許多年輕人的審美坐標。近年來,許多傳統戲曲借助“高雅藝術進校園”項目頻頻走進校園演出,在年輕學子中產生了強烈反響,而提線木偶戲卻很少進入高校與學子互動。因此,提線木偶戲需要借鑒昆曲等傳統戲曲的成功經驗,主動走進校園,在青年學子中播撒戲曲藝術的種子。

此外,提線木偶戲還可以送戲下鄉,以滿足鄉村群眾的審美需求。雖然泉州木偶劇團承擔政府的文化交流匯演任務較為繁重,但也應創造條件送戲下鄉,讓提線木偶戲重返地方民俗,在滿足廣大鄉村群眾審美需求的同時夯實自身的生存土壤。

拓展傳播渠道 促進文旅融合

現在提線木偶戲的傳播渠道還比較單一。劇團或是利用本地媒體對其文化交流活動作零星報道,或是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演出信息。既沒有充分利用傳統媒介渠道,也沒有借力於新媒體在線上傳播。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受眾接收提線木偶戲的相關信息。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提線木偶戲不僅需要加強線上傳播,還需要構建立體式的傳播渠道。一是要新舊傳播媒介並用,建構傳播矩陣。傳統媒介對劇團信息傳播的影響不容忽視,但以新媒體主導的大眾傳播影響力更需要重視。隻有圍繞受眾打造好戲曲傳播矩陣,新舊並用,方能讓提線木偶戲的相關信息得到充分傳播。二是創意傳播擴散。提線木偶戲精湛的操線技藝、高亢雄渾的傀儡腔調、惟妙惟肖的木偶表演刻畫等,都可以成為創意傳播的溝通元,利用相關傳播資源將這些溝通元加以展現,激發受眾參與分享、交流和再創造,促成受眾轉化為傳播者以進行再傳播,可以引發大眾對提線木偶戲的關注。

泉州旅游資源雖然豐富,但多是歷史文化古跡,游客可以靜觀,但體驗感不足。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提線木偶戲雖古韻獨具,但也鮮有游客以欣賞其演出作為旅游目的。如果將這兩者融合起來加以利用,不僅對泉州旅游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對擴大提線木偶戲的影響也大有裨益。

為了促進提線木偶戲與旅游的融合,深化戲曲文化體驗,可以將提線木偶戲納入泉州旅游線路之中,形成古城(崇武)—古寺(開元寺)—古戲(提線木偶戲)的規劃,可開辟戲曲學習體驗區,讓游客在觀演之余有機會體驗提線木偶戲的表演,這不僅可以提升游客的旅游愉悅感,還可以消除由於古戲“曲高和寡”而與觀眾產生的距離感。

另外,也可以加強戲曲文創產品開發。提線木偶的雕刻刀走龍蛇,形態萬千,不施粉著彩便令人愛而不舍。以木偶為素材進行創意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文創產品,讓游客在觀看提線木偶戲的表演后,再將這些神形兼備且富藝術特色的木偶雕刻帶回家收藏,不僅可以豐富旅游的內容,還便於游客回家后直接觀賞和分享,無形中擴展了提線木偶戲形象傳播的廣度。

對提線木偶戲的保護與傳承,需要以時代文化語境為背景,貼近時代需求,對其傳承機制、劇本內容、表演形式等進行改進和創新,與時代風尚保持共時性聯系,採取多種措施解決其傳承和發展中面臨的問題。這樣,才能永葆這一傳統戲曲藝術的青春活力。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華僑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者成長工程項目“海上絲綢之路視閾下泉州提線木偶戲產業化策略研究”(16SKGC-QG1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