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莒文化研究迎來新機遇

劉延常2019年06月21日08:5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莒文化研究迎來新機遇

莒文化分布於魯東南地區,屬於西周中期至戰國早期的考古學文化,文化遺存目前主要是墓葬,反映的形制結構、棺槨、葬俗、器物組合及其形態等比較一致。該區域文獻記載的古國包括莒國、向國、鄅國、陽國、郯國、鄫國等,以莒國勢力最為強大,結合金文“莒”字和文獻記載等,學術界一般將這支考古學文化稱為莒文化。莒文化是周文化與土著文化融合形成的地方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齊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莒文化研究取得諸多重要成果,填補了山東地區周代考古研究空白,促進了東夷文化、古國史和齊魯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近幾年來,又有一些考古發現增添了新資料。

莒文化新發現

隨著新資料的發現、考古學科的發展、多學科領域合作研究的深入,莒文化必將迎來新的研究高潮。

莒文化新發現掌握的資料主要有:臨沂高新區姜墩春秋大墓、莒南東上澗春秋大墓、莒南后官庄春秋大墓、沂南西岳庄春秋大墓、沂水紀王崮春秋大墓、蘭陵縣鄫國春秋大墓、郯城大埠春秋大墓、莒南中劉山春秋中型墓葬、棗庄嶧城區二疏城春秋中小型墓葬、五蓮丹土西周至春秋時期中小型與小型墓葬、日照東灶子西周至春秋時期小型墓葬,以及在黃島、諸城、安丘、平邑、蒙陰、棗庄山亭區等地出土的青銅鬲等。

結合這批新資料,以及和周邊同時期文化遺存的發現對比看,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莒文化空間分布范國最大,東南至江蘇連雲港贛榆、東海一線,南部至江蘇徐州賈汪、邳州和新沂北部一線,西南至山東棗庄嶧城區東部,西部達山亭區東部、平邑縣西部,西北部至蒙陰縣西部、沂水縣西部,北部大致在泰沂山脈南側的沂源縣、臨朐縣、安丘縣南部和諸城市北部、黃島區中南部,東部直達海邊。春秋中期莒文化遺存發現較少,分布范圍已經向南縮至沂水縣城至莒縣北部一線。春秋晚期莒文化遺存發現不少,除了沂水紀王崮春秋大墓在海拔572米的崮頂外,大都萎縮集中在魯東南地區南部的臨沂、莒南、蘭陵、臨沭等市縣區域。而戰國早期莒文化遺存僅發現於南部的郯城縣。

新資料的啟示

考古發現証明,商王室對魯東南地區進行了有效控制,對夷人征伐打擊力度極大,東夷勢力向南遷移,商代晚期夷人文化遺存極少,而西周早期在魯東南地區基本不見夷人文化遺存,說明夷人主要勢力也已南遷。西周中晚期文化遺存的發現,証明了以陶器為代表的“文化小傳統”在東魯南地區與濱海地區率先形成。

周文化是莒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如陶鬲、盂、豆、雙耳繩紋罐等在西周晚期已經遍及莒文化南部地區﹔春秋早期的陶盂是周文化陶盂的變體。但是,以夾砂素面褐陶系為代表的夷人文化系統在莒文化分布范圍內蕩然無存,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研究發現,西周時期這裡已經被周人控制,而北部的膠東半島為東夷勢力,南部准河以北地區為淮夷勢力。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以青銅鬲為代表的莒文化遺存在魯東南地區四周出現,証明莒文化特征的孕育與認同——“文化大傳統”形成。結合文獻記載可知,西周晚期周邊貴族向魯東南地區遷徙應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當時王室衰微而諸侯獨立性增強,王室與諸侯矛盾上升,齊、紀、萊、魯等國貴族內部亦不斷分裂,而魯東南地區比較空缺的政治軍事空間為他們提供了機會。以貴族墓、青銅器為代表的文化大傳統在西周晚期四面開花,帶動了文化小傳統在魯東南地區的迅速發展,莒文化的特征與時空關系基本形成。

春秋晚期,莒文化在魯東南地區的南部發現數量較多,聯系文獻記載,應該與許多古國相關。莒文化傳統的貴族階層自形成開始就來自不同方向的國家,春秋時小國並存,從古國文化遺存因素分析,莒文化范圍內的莒國及其他小諸侯國與齊國、魯國、萊國、曾國、陳國、黃國、江國、吳國、越國、楚國等有著密切聯系。這種密切關系,我們認為與本區域屬於東夷文化有直接關系,在商周王朝東擴的大背景下,相關東夷古族古國更容易取得文化認同與勢力重組。春秋戰國時期,莒國及相關小諸侯國與周邊古國有著姻親、會盟、戰爭、人員往來等交流。

莒文化規律性認識與思考

莒文化具有遵循禮制、融合創新和吸收容納的特點,體現了文化融合發展代表性特征,對研究考古學文化、古國史、傳統文化和古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莒文化有自己的發展模式,具有邊緣區域文化的特點、文化交界區的特點,體現出了斷裂與連續、“學在四夷”的特點。這種文化發展模式,是華夏文化融合的途徑之一,在解讀中國歷史發展規律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共性啟示。縱觀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均存在眾多地域性文化,或大或小,或長或短,但都以不同的融合與傳承方式成為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