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防范化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金融等七大領域重大風險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其中,社會領域涉及社會治安、教育、醫療、安全生產等各個方面,與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直接關乎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形勢下,研究社會領域重大風險特點,尋找防范化解社會風險的辦法和機制,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也是社科研究工作的一項任務。
社會風險呈現新特征
一是從單一走向疊加,呈現共生性。社會風險由單一的經濟發展問題,轉變為與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的風險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問題。
二是從隱性轉向顯性,呈現公開性。借助網絡信息技術進步和電子政務平台發展,各種社會風險呈現出直接、公開、顯性的特征,從隱性轉向顯性,從后台走向前台。
三是訴求內容呈現多元性。廣大人民群眾維護自身利益的意識增強,表達訴求的內容、途徑與形式日趨多元。大多數人會通過理性與法治方式維護自身利益,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會激化出網絡暴力、群體事件等極端行為。
四是大部分社會風險發生概率低,具有可控性。社會風險不同於自然災害,它是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公共政策、社會治理等正常運行的結果。盡管潛在風險增加,但並不說明社會“不安全”了,因為大多數社會風險不僅可預測,還可以通過提升公共政策水平、社會治理能力、風險應急能力,及時預防、科學化解。
防范化解重大社會風險的實踐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減少風險源,是防范化解重大社會風險的前提。風險與社會發展共生共存。在實踐工作中,深入推進各項民生工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全過程。
做實做細本職工作,減少糾紛點,是防范化解重大社會風險的基礎。各級各部門要下大氣力解決好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全面做好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藥衛生、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住房市場調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進正確思維方法,堅持法治化,是防控化解重大社會風險的武器。強化組織領導、責任落實、督辦考核,法治思維指導下的風險化解工作。切實提高法治思維,應對和化解風險,不能亂作為、胡作為,要依法行政、依法作為,每一條舉措和每項成績,都要經得起黨紀國法的檢驗。
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防范化解重大社會風險的保障。化解重大社會風險,必須增強防控合力。一是堅持群眾路線,強化重大決策的民主參與、信息公開,將群眾力量作為風險防控的重要補充。二是解決政策性或專業性強的風險事件時,積極引入行業領域專家,積極發揮專業技能人才的科學解釋和專業服務。三是積極推動完善社會穩定風險防控的第三方評估辦法,發揮第三方獨立、公正、客觀的特有優勢,提升化解社會穩定風險的科學性與針對性,把決策過程變成尊重民意、化解民憂、維護民利的過程。
增進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防范化解重大社會風險的標准。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必須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提升政治站位、提高工作能力。各級干部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正確解決防控風險工作“為了誰”“依靠誰”“為誰防”“防什麼”“怎麼防”等問題。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把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風險防控與化解工作的標准。
防范重大社會風險的機制保障
建立健全風險識別機制。風險有一個從萌芽、積累到最終釋放的過程,及時識別風險,是風險防范的第一步。科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重大風險的信息基礎數據庫,實現各類風險信息的採集、整合和共享,重點針對社會領域,對重大風險作好監測、預警和識別。
健全完善社會風險研判機制。確定一些事關全局的關鍵性指標,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報告制度,規范調研匯總制度,及時准確地搜集分析社會公眾中有代表性的思想動態、心理情緒、願望心聲以及帶傾向性的社會動態,組織專業人員對易引發風險的重大因素和問題進行實時監測研判預警,力求早發現、早應急、早介入、早處理。
建立健全決策風險評估機制。決策不當或失誤往往是造成重大社會風險的主要原因。各地要把風險評估作為重大決策的法定程序之一。作重大決策前,要全面評估待評事項可能引發的社會風險,科學預測相關利益群體的接受度和社會影響,提前預設風險防范和化解措施,做到對可能發生的重大風險有專項預案,對可能的緊急情況和突發風險有充分評估,對個別特殊問題掌握有針對性的處理措施。
建立健全風險防控協同機制。防范化解社會風險,改變“各掃門前雪”的分散化、碎片化管理方式,加強信息共享機制、溝通協作機制、組織領導機制建設,使得咨詢、指揮、協調、執行等部門和人員少摩擦、多協作,能夠保証在重大風險面前統一行動,實現跨地區、跨部門重大風險防控有機協同聯動,建立黨政領導、專業協作、全社會參與的風險防控協同機制。
建立健全風險防控責任機制。各級領導干部在精神狀態上高度警覺、做足准備。要明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領導責任,從上至下,形成完整的責任鏈,實現重大風險“無縫隙”防范化解。對於關鍵崗位、關鍵人員,要明確責任、加強監督檢查、強化激勵約束,風險面前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擔責。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院重大課題“當前重大社會風險防范與應對研究”(2019Z0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