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自主發展合作共贏:高等教育新模式

李立國2019年06月11日08:2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自主發展合作共贏:高等教育新模式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人類的命運已經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成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但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不是已有的既定存在形態,而是需要面向未來通過實踐過程加以構建。所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人類各種文明形態互相理解互相尊重。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專業機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承擔著重要使命。一方面,需要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原則指導高等教育發展,在這一偉業中推動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發揮自己獨特而重要的價值,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自己獨特而重要的貢獻。

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歷史與未來

回顧16世紀以來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從國際交流合作的視角看,大致可以分為幾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西方大學模式的擴張階段。伴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在技術革命和工業化發展的背景下,西方主要國家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亞非拉廣大國家和地區淪為了他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西方國家在經濟擴張與侵略的同時,進行著文化與宗教擴張,而高等教育是文化與宗教擴張的重要手段。西方模式的大學紛紛在亞非拉等廣大非西方國家建立起來,成了西方大學的翻版,基本上是照搬照抄西方大學模式。

第二個階段是二戰之后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自我發展時期。二戰之后,新的科技革命興起。伴隨著國家獨立、人口增長與科技興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高等教育規模開始擴張,並且著力建立符合自己國情的高等教育體系。但由於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仍十分落后,從經濟到政治、科技對發達國家仍存在著依附、半依附關系,故這一歷史時期的高等教育仍然存在著西方學者所說的中心—邊緣模式,也存在著南美學者所說的“被壓迫者教育學現象”。

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高等教育自主發展時期。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發言權進一步擴大。各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大力擴張高等教育,探索建立適應本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高等教育制度,創設新的高等教育類型,並且高等教育與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進一步密切化,加強與經濟發展的聯系,更好發揮服務國家發展的責任,重塑高等教育形象,探索符合各國國情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

面向未來的第四個發展階段將是自主發展主導下的合作共贏模式。據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預估,到2030年前后中國經濟總量將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到2035年左右,發展中國家GDP規模總量將會超越發達國家,在全球經濟和投資中的比重會接近60%,全球最大經濟體排序將會發生重大變化,全球經濟增長中心將由歐美轉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美國、歐盟仍是世界經濟主要強國,但新興經濟大國崛起勢頭不可阻擋。這次變革是全球化以來人類歷史的首次重大變化,將會改變西方文明扮演輸出者和領導者的角色,改變了西方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中心—邊緣、主導與依附的關系,世界高等教育也將面臨巨大變革機遇與挑戰,如何構建面向未來的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新圖景將成為重要課題。

描繪和建立世界高等教育的新圖景

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推動著世界歷史發展步入更新的階段。作為人類文明進步重要標志的高等教育也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正悄然發生變化,世界高等教育版圖正在不斷重塑。我們要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審視世界高等教育變革,站在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戰略角度去思考相關問題,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原則指導高等教育發展,以高等教育自主發展與合作共贏的新模式服務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描繪和建立世界高等教育的新圖景。

從上述願景出發,要把握以下幾個“有利於”為原則和方向:

一是有利於知識生產與創新的增長模式。大學作為學術組織,知識的生產、創新與傳播、擴散是大學的本質使命,也是大學的立身之本。在全球化時代,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指導,高等教育發展應該以知識生產與創新為主導,更多創造為人類文明服務的公共知識成果,更多生產服務經濟與科技進步的創新成果,更多生產服務民生的醫藥健康成果,而這些知識的生產與創新需要加強合作與交流,特別是需要正確的價值引領,那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而不是稱霸世界的霸權思想,是平等合作的思想而非制約他人發展的權謀。

二是有利於開放合作的共贏模式。開放性是大學的本質屬性,中世紀大學的開放性,使整個歐洲在16世紀都產生了大學。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帶來的天文學與地理學革命,也使得中世紀大學的花朵與種子開放在世界各地。但在17、18世紀,民族國家興起和大學的封閉也導致了大學發展進入“冰河期”,被稱為歐洲高等教育的“黑暗時代”。知識從來是在開放與合作中交流而產生與創新的,需要打造一種有利於開放合作的共贏模式,包括國家與國家的開放與合作,大學與企業的開放與合作,大學與政府、社會的開放與合作,形成全方位的開放合作共贏模式。

三是有利於平衡公正的普惠模式。正如世界經濟發展一樣,全球化時代的高等教育格局也存在嚴重不平衡問題,一些高等教育薄弱地區和高等教育小國的發展動力不足,而經濟和人口大國與強國的高等教育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作為人類文明之星的大學,應把服務全人類發展放在重要位置、作為重要使命,高等教育大國與強國有義務提供高等教育公共產品,去支持落后國家與地區的發展,從而使大學之光洒向世界各個角落與人群,不斷擴大優質高等教育的覆蓋面。

四是有利於公平交流的新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世界文明歷史揭示了一個規律: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激發人們創新創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過於走入不同文明,發現別人的優長,啟發自己的思維。”為此必須探索世界高等教育治理機制與平台,隻有通過有效機制與平台建設才能使有利於知識生產與創新的增長模式、有利於開放合作的共贏模式、有利於平衡公正的普惠模式落到實處﹔為此既要有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機制創新,也需要各國各地區特別是各個大學治理機制的創新,因為真正承擔自主與開放發展的主體是大學,落實的也是大學,要深入到高等教育機構本身之中才有價值與意義。全球各國的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應加強開放性,建立符合全球化深入發展需要的治理體系和規則,推進全球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改革完善,共同構筑一個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導向的全球性高等教育治理框架,提升各國的參與度,促進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合作。

建立在互信、平等、共贏基礎上的高等教育能夠促進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實現包容性、互補性的新型高等教育國際化。各國各地區高等教育機構可以平等參與,共建共享,旨在通過補充性、非排他性的合作方式,形成富有活力的知識增長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使現在的中心—邊緣型高等教育國際化結構走向多中心、網絡化的結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進程中實現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展現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圖景。

(作者:李立國,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副院長)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