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邱志紅:五四運動史研究取得新進展

邱志紅2019年06月10日09:2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邱志紅:五四運動史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為紀念這一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重大事件,推動五四運動史研究的深入發展,4月27—28日,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現代文化學會聯合主辦的“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海內外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與研討。

重視五四思想尋繹

人物思想和活動研究一直是五四運動史研究的重要議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黃克武考察了清末民初啟蒙思想家嚴復對五四思想形成的影響,及其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批判,進而探討現代中國文化轉型的曲折過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耿雲志聚焦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夕新舊思想的沖突,考察了黃遠庸、陳獨秀等人思想的演變,認為在時局混亂,眾皆迷蒙的情勢下,少數先覺者,想致力於改變人的思想觀念,改變人,並試圖從文學入手達此目的。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馬建標重點考察了五四時期反日運動親歷者惲代英在救國實踐中“國家觀念”的形成,從一個側面彰顯了近代中國“轉型時代”讀書人的生命歷程,以及如何將其個體生命與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的微觀歷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馬克鋒對蔣介石與五四運動的關系展開分析,認為蔣氏僅從民族主義層面肯定五四運動的意義和精神,對五四運動的整體評價偏於負面,其原因主要在於蔣氏對近代青年及青年運動批評多於贊揚。

從文本角度分析五四時期的思想、思潮是此次會議的重要特點之一。日本長崎縣立大學教授祁建民對周作人所著《日本的新村》與日本新村主義創立者武者小路實篤所著《新村的生活》進行比較分析,認為周作人基於個人思想傾向對外來思想選擇性攝取,一定程度上造成五四時期引入的新村主義與日本的不同。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臧運祜選取五四前后學界有關“近代中日關系”的相關著述,圍繞“國恥”意識下的歷史書寫進行論析,強調其同樣也是近代民族主義的建構過程之一步、塑造工程之一部。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流動站講師馬先睿系統梳理了五四時期刊物《星期評論》相關學人對於布爾什維克革命、新生蘇俄政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的討論、考察和介紹,進而探討先進知識分子蘇俄觀的形成。南方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朱文哲以五四時期四大副刊之一《覺悟》的通信專欄為研究對象,梳理了編者和讀者互動對五四新思想傳播的作用及其意義,研究了青年學生群體通過日常生活問題討論,參與《覺悟》通信欄目,建立自己的公共空間,進而實現思想的蛻變,最終“走向革命”的歷史過程。中山大學哲學系講師陳長安通過對《共產黨宣言》早期不同版本的解析,強調五四時期北京大學經濟系學生李澤彰所譯版本的獨特價值,其在中國乃至亞洲《共產黨宣言》翻譯傳播史中的地位不應被忽視。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彭姍姍利用新發現的杜威《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系列講演的英文原稿等材料,對胡適在1919—1920 年間關於杜威“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系列講演的策劃和翻譯活動進行了考析。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趙立彬和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曾子恆聚焦台灣地區的刊物,前者以光復初期的《台灣文化》刊物為研究對象,認為其禮敬和接續五四新文化,對祖國大陸五四新文化運動有意識地引介﹔后者則聚焦台灣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論壇》半月刊中關於五四的紀念論述。

關注多元視角下的五四運動研究

此次會議中多位從世界史的視野研究對五四運動展開研究。韓國新羅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裴京漢和韓國延世大學教授白永瑞均對韓國的三一運動與中國的五四運動展開論析,前者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秩序的重建入手,在東亞乃至世界史的視域內對三一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反帝運動脈絡以及二者的關系進行重新梳理和審視,重點探討兩個運動對東亞地區大規模反帝運動興起的連帶作用﹔后者更具理論視野,從“同時性”(simultaneity)觀點和“連動的東亞”視角重新定位兩者在世界史上的意義,凸顯其革命的性質,同時也關注在比較三一運動及五四運動的同時性時所顯現的個別性。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生徐高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美國的進步主義進行了探究,揭示了進步主義對20世紀初美國制定對華政策時的影響與作用。

受新文化史研究的影響,五四時期的女性主義、性別研究等議題成為此次會議的熱點之一。日本一橋大學教授坂元弘子從性別視角重新審視五四運動,強調要重視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史意義,男性知識分子或文人之外的女性的發聲和表達不可忽視。印度尼赫魯大學助理教授孟秋琳(M. R. Hara)以丁玲的革命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為中心,重點考察了20世紀初期女性作品中的形象建構,進而對五四時期女性主體性、女性意識、身份認同等問題展開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長莉重點分析了“五四”新文化人俞平伯、林語堂和潘光旦三人的家庭觀,認為正是出於各自的文化視角和家庭觀念,他們對清人沈復《浮生六記》呈現出迥然不同的解讀路徑。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梁景和對五四時代以來的思想文化新氣象進行分析,重點考察了五四時期婚姻自由思潮的形成和發展,認為五四時期倡導的婚姻自由思潮具有提高個體生活質量,增強個體生活幸福感的功能,應當予以肯定。

深化五四運動思想與精神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金民卿從五四運動內涵的三個向度,即新文化運動、愛國運動與思想解放運動出發,將五四運動的精神遺產概括為以追求民主、科學、進步為核心的文化啟蒙精神,以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為根本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為目標的思想解放精神,認為五四精神遺產豐富且復雜,應理性地加以繼承和發揚。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張太原對中共馬克思主義視域中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說”的形成進行歷史考察,通過對不同思想取向下中共早期領導人、國民黨人、左翼知識分子和自由知識人等群體對五四認識差異的分析,揭示不同時期五四觀的演進,以及五四運動革命話語闡釋系統確立的理論依據。浙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桑兵對既有的關於五四與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表述模式予以檢討,揭示了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豐富了對於二者歷史的再認識。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章百家通過考察李大釗等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認識的演變,審視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共產黨的創建的影響。

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陳以愛重點考察了以張謇為首的涵蓋上海教育界、實業界、銀行界和輿論界重要人士的“東南集團”的形成,論述了他們在上海及江蘇地區提出“商戰”口號、開展抵制日貨行動的表現方式,對待學生運動的態度,以及與五四政潮的關系。他強調這一地方集團人士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和影響不應忽視,更須審慎重估他們與五四運動的復雜關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瞿駿從宏觀層面上對目前學界關於五四運動地方史“北京中心引領”和“地方啟蒙擴展”的研究路徑進行反思,認為五四運動與地方的聯結很大程度上表現在新文化的傳播和接受上,身處“中心”的重要知識分子對五四運動的整體性感覺和判斷有可能被地方讀書人影響和調動,因此應重視地方讀書人的主體性和能動作用,從地方上的“聯結型人物”出發審視“中心”。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