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在我們黨的高度重視下,科學家們發揚拼搏創新精神,創造了“兩彈一星”的科技奇跡,這是我國科技發展史上足可引以為傲的巨大成就。在“兩彈一星”研制過程中,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如毛澤東、周恩來等特別重視科學家的作用,通過工作接見、會議宴會、請到家作客等多種形式頻繁接觸,把他們作為自己的貴賓,關注關心科學家們的工作和生活,使得新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在艱難跋涉中取得輝煌成就。
鼓勵和支持大批愛國的科技工作者迅速回國效力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深刻汲取舊中國落后挨打的歷史教訓,重視通過獨立自主發展科學技術改變國家落后面貌,把趕超國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作為一項急迫的時代任務。因此,新中國成立前后,毛澤東和黨中央就開始從多個方面為發展我國的尖端科技做准備。
對於核武器,毛澤東從戰略上藐視為“紙老虎”,但戰術上卻非常重視。為此,毛澤東從物質基礎和人才儲備兩方面積極進行准備。1949年初,我們黨在剛剛接管北京且面臨經費困難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就向去歐洲參加世界和平大會的物理學家錢三強提供5萬美元經費,用來購買核儀器以備建國后研制核武器用。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和毛澤東尤其重視儲備研制“兩彈一星”的科技人員,鼓勵和支持大批愛國的科技工作者迅速回國效力。據統計,僅從1949年8月至1955年11月,從西方歸國的科技人才就達1536人,其中1041人從美國回來。他們中包括了為“兩彈一星”研制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如錢學森、鄧稼先、趙忠堯等人。國內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實驗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也從教學轉到核武器研制崗位。
國家重點規劃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推動了“兩彈一星”事業的起步。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央決定集中有限的國力集中發展幾項重點領域尖端科技。1955年1月,毛澤東主持召開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作出了發展中國原子能事業、研制核武器的重大決策。1956年3月,中共中央又作出發展新中國導彈事業的重大決策。1956年底,國務院編成《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修正草案)》,本著“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的方針,提出包括原子彈和導彈兩項絕密任務的12項重點任務。隨后,中共中央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成立“專門委員會”,在周恩來、賀龍、李富春、李先念等具體負責下,集中錢學森、錢三強、郭永懷、朱光亞、鄧稼先、周光召等一大批科學家,打響了“兩彈一星”研制的攻堅戰。
特別“尊重專門家”,因為“專門家對於我們的事業是很寶貴的”
毛澤東非常尊重專家,重視專家對高科技事業的作用。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從國外回來不久,就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后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毛澤東對李四光十分關切,不但稱他為“李四老”,還邀請他到中南海一起看豫劇《朝陽溝》。毛澤東對李四光在地質力學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給予極大鼓勵和贊賞,曾先后四次接見李四光。著名核物理學家鄧稼先第一次與毛澤東見面很緊張。當有人給毛澤東介紹一位著名數學家時,毛澤東目不轉睛地看了他半天,說道:我知道你啊,我上學的時候數學學得不好,好的時候能得六十分,所以我看到你有點害怕啊。當時在場的人聽到都笑了,會場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著名火箭和導彈專家錢學森回國后成為毛澤東的“第一貴賓”,受到毛澤東的特殊禮遇。1956年2月,作為新當選的政協委員,錢學森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政協會議。當天晚上,毛澤東宴請參加會議的全體委員。入場時,錢學森疑惑地發現自己的座位從第37桌調到了第1桌。這時,走進宴會場的毛澤東用熱情的湖南話招呼錢學森:“學森同志,請坐這裡。”原來,毛澤東在會前審看宴會名單時,已親筆把錢學森的名字從第37桌勾到第1桌自己最看重的右邊的座位。宴會中,毛澤東高興地對錢學森說:“聽說美國人把你當成五個師呢!我看呀,對我們來說,你比五個師的力量大多啦!”毛澤東鼓勵他要多為新中國培養大量的年輕科技人才。1964年12月26日,錢學森受邀參加毛澤東的生日宴會,被安排和毛澤東一張桌子就座。宴會上,毛澤東對錢學森說:“你是導彈專家,依靠你,使我國的原子彈早日爆炸。”這次會見不但讓錢學森感受到了領袖的關懷,更感受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毛澤東晚年也對錢學森格外地惦念。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大召開前夕,當周恩來向毛澤東遞交了一份人大代表名單時,毛澤東說:“不看了,但是我想起兩個人,一個是錢學森,一個是侯寶林,請你查查人大代表裡有沒有。如果沒有,就把他們補上。”
注意向科學家虛心學習,希望和他們一起“把天地都管起來”
毛澤東經常通過工作會議或個人邀請方式,同李四光、錢學森、竺可楨等科學家就天文、地質、古生物、尖端科學等重大問題進行廣泛交談,虛心向科學家們學習。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黨政軍各界有關領導人會議,邀請李四光和錢三強參加。會議剛開始,毛澤東便說:“今天,我們這些人當小學生,就原子能有關問題,請你們來上課。”接著,李四光拿出一塊黑黃色鈾礦石標本,介紹了鈾礦資源與發展原子能的關系,介紹了國內鈾礦勘察情況。錢三強匯報了射線儀器和鈾礦石的關系。毛澤東等邊聽邊記,並不時插話。會議結束時,毛澤東總結道:“現在已經知道我們的國家有鈾礦,進一步勘探,一定會找出更多的鈾礦來,我們也訓練了一些人,科學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礎,這件事總是要抓的。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
1964年2月6日,毛澤東邀請錢學森、竺可楨、李四光到他的中南海臥室暢談科學工作,想在這種無拘束的環境聽聽科學家們的意見。談話中,毛澤東和錢學森談到反導彈問題時提出:“搞少數人,專門研究這個問題。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總要搞出來。”毛澤東高度評價了竺可楨《中國氣候的幾個特點》的文章,認為“我們有個農業‘八字憲法’,隻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彌補了‘八字憲法’的不足”。竺可楨答道:“天有不測風雲,不大好管呢!”毛澤東風趣地說道:“我們兩個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來!”1969年5月19日,毛澤東還邀約李四光單獨談話,內容涉及天體、地球及生命起源等主題。他請李四光收集自己研究范圍的資料。李四光非常認真地整理了一份融合各派觀點和自己評論的地質學資料,這就是后來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摘要》,這本書也成為李四光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
“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在“兩彈一星”研制過程中,毛澤東與科學家們建立起了特殊的情愫。1955年錢學森回國后先后六次受到毛澤東的接見,每次都對錢學森產生了極大的鼓舞和激勵。就像錢學森后來回憶的那樣:“每一次都給我指明了繼續前進的方向,每一次都給我增添了攀登高峰的力量。我之所以有今天,都是毛主席、共產黨給的。”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那天,錢學森悲痛萬分,連續三天參加了毛主席的守靈,並於9月16日在《人民日報》發表了《終身不忘毛主席的親切教誨》,沉痛回憶了受到毛澤東六次接見的情景。9月18日,錢學森又參加了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毛澤東追悼大會,並向主席遺體三鞠躬。
李四光也多次深情回憶起他與毛澤東的幾次見面,他曾對女兒李林說:“主席知識淵博,通曉古今中外許多科學的情況,對冰川、氣候等科學問題,了解得細致入微。在他的臥室裡,甚至在他的床上,擺滿了許多經典著作和科學書籍,談到哪兒就隨手翻到哪兒。談的范圍很廣,天南地北,海闊天空。”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科學家之間建立起特殊的情感,對我國“兩彈一星”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起集中全國科技力量,經過10多年奮斗,在中蘇關系破裂、蘇聯撤走全部在華專家的情況下,依靠自身力量在原子彈、氫彈、衛星等尖端科技領域的研究相繼取得突破。中國人民終於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兩彈一星”。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在談到新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的重大意義時深刻指出:“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作者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