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古代先哲以“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直觀地表達他們對世界本體的看法。換言之,如此繁茂的大千世界,成物成人,從根本上是由什麼所組成的?我們可以從根本上把握它嗎?其回答就是,這五種元素是構成世界的根本所在。這樣的認識雖然在今天看來是一種朴素的世界觀,但從不同事物中抽取出五種元素,並且認為這樣五種元素是世界的本源,這已經是一種對於世界的宏觀抽象的哲學觀了。這類似於古希臘哲學家,他們都是以自然界的某種元素來解釋世界的本源問題。如泰勒斯以“水”來解釋萬物的本源,認為水是世界萬物最原始的元素,水生成萬物。中國古代哲學家則在“五行”本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五行”之間的關系,戰國時期的著名哲學家鄒衍提出“五行相生”的學說,他認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即“五行相生”。五行相生,並非僅僅指五行本身的相生,而是指萬物都內在包含著這樣一種相生的最基本原理。中國古代的五行相生說,比起泰勒斯的水生萬物更為復雜而形象,對於這個世界的復雜性,有著更為直觀的看法,也更有解釋的合理性。“五行相生”所表明的是,整個世界處於一種生生不息的變化發展過程之中。在這個意義上,類似於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提出的萬物演化論。在赫拉克利特看來,整個世界是由火變成水,又由水變成土,而土又還原變為水和火。在他看來,萬物變成火,火變成萬物。赫拉克利特認為,整個世界是處於變化流轉之中。不過,赫拉克利特的主張與中國五行學說的不同在於,他強調火是更為根本的原始基質,中國五行學說則把“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都看成是世界最基本的元素,而不把其中某一種看成是比其他元素更為根本。另外,中國五行學說與赫拉克利特萬物演化論的不同在於,赫拉克利特注重的是變化,而中國五行學說注重的是“生生”。在五行學說看來,整個世界生生不已,並且,五行相生,是說五行並非相克,而是共同繁榮、相生不已,進而形成了這個世界的興盛。
生生不已的生命共生現象是中國哲學對於整個世界的本質把握。在《周易·系辭下傳》中,對於宇宙生命有一高度的概括,這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宇宙)最偉大的德行,就是生生不息。“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乾與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兩卦,乾指天,坤指地,在《周易》看來,無論是天地的哪種形態,都是一種生命現象。兩種動靜的存在狀態,都是偉大而寬廣的生命狀態。老子也是在生命意義上理解宇宙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道家哲學中,道為宇宙的本源,道與世界萬物的關系就是“生生”的關系。這裡最值得注意的是“三生萬物”,在老子看來,“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與五行學說不同的地方,在於他認為萬物具有陰陽二重性,並且,正是因為陰陽交融,才使得萬物生生不已。“一”為道本身或釋為“太極”,“二”為“陰陽”,萬物都為陰陽所共生,而陰陽對立的雙方所產生的事物,即為“三”,“沖氣以為和”,即相互對立的事物相互交融而產生新事物。“三生萬物”,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陰陽和合而生萬物。因此,無論是《周易》《道德經》,還是五行學說,雖然各自對於宇宙生命的特點把握不同,但都把整個宇宙看成是一個相互交融、發展變化的繁榮興盛的世界。五行學說以五行相生,而《周易》則以八卦取象來反映這個活潑的生命世界。《周易》取象天地萬物而成八卦,八卦分別代表自然界中天、地、雷、風、山、澤、水、火八個物象,八卦互相錯綜重疊,演生為六十四重卦,而“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八個卦象代表著天地萬物剛柔激蕩,從而形成一個洋溢著生命的大世界。如果說,五行學說中的五行是世界的本源或本體,那麼八卦中的八個卦象就是這個生命世界的外在表征。
二
五行相生和八卦相蕩,都表明生生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就五行學說和八卦學說來看,生命和生命的大化流行,就是這個世界最偉大的創造。在五行學說看來,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生命和生命創造的世界。世界的奇跡在於生命,更在於生命的創造。就道家哲學而言,生命的創造在於從無中生有,而就五行學說來看,世界的要素就是生命的要素,世界的要素就是生命創造的要素。如同赫拉克利特所認識到的,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生命之火永遠不停息地創造生化的過程。
那麼,人類在這個生命創造的世界中處於什麼位置?五行學說把自然世界與人類世界打成一片,所看到的不是別的,就是生機一片。就人類世界與自然世界的關系,我們需放在中國哲學的大背景中來考察。就中國哲學而言,人類本身是自然的產物。“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類生命來自於自然生命或宇宙生命,從而是宇宙生命整體中的一部分。中國哲學對於人類的起源,不借助於神學,不認為人是神的造物,而是得自於自然,來自於自然生命的生命。中國哲學認為,天地人三才,即人與天地一樣廣大而高貴,人是天地間最寶貴的創造物。《荀子·王制》中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這一說法是從有機生命的意義上立論,在荀子看來,有機生命與無機事物之間是有區別的,但是,有機生命中,人是最有價值的生命存在。這一說法與“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宇宙生命論並不矛盾,隻不過荀子將有機生命與無機物進行了區分。但從更廣大的宇宙背景意義上看,中國哲學是承認整個宇宙都是一個大化流行的生命世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說法說明,宇宙中的無機生命與有機生命是有內在關聯的。在整個宇宙生命體系中,有著價值層次上的區分,人是這一宇宙生命體系中層級最高的價值。故而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提出:“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在周敦頤看來,太極之外,還有一極,即“人極”。人極是與太極同層次的最高概念,人極的形象代表就是聖人,聖人是可以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的最高人格代表。生命造化在人極中得到了最高的體現。
三
宇宙生命大化流行,生生不已。這個生命世界的興盛蘊含著一個深刻的哲理:即宇宙生命實在是不同生命的要素或元素和合的產物。早在春秋時期的史伯就闡明了這個深刻的哲理。他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支以衛體,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紀以立純德,合十數以訓百體,出千品,具萬方,計億事……講以多物,務和同也。聲一無物,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史伯是中國思想史上最早以和合說來解釋五行說的人。鄒衍的五行相生僅僅是從五行的相互關系意義上提出了相生相融的問題,但史伯則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哲學命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五行之間是什麼關系?其關系是“和”而不是“同”。所謂“同”,指的是性質相同,所謂“和”,指的是在保持差別的前提下的共存。如果將不同性質的元素強行變成同一性質的東西,從而抹去該元素本身的特性,變成沒有差別的同一物,那麼,事物的生命性也就消滅了。五行的生命創造過程表明,正是由於所有宇宙生命的元素都在本體意義上保持了自己的本性或本質,並且相互融合,從而創生萬物,因而,“和實生物”。《中庸》中有:“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不僅僅是從根本上看,宇宙的基本元素之間的相互融合創生萬物,而且無論從哪一個存在物看,都是不同要素相互融合才創生的,或才有其事物存在的。就史伯的“和實生物”的命題來看,五行關系並非是矛盾關系,而是差別統一關系。以往的哲學認為,陰陽五行不同要素之間是一種矛盾關系,而如果是一種矛盾關系,那麼就意味著相互之間是一種沖突或對抗的關系,沖突或對抗的結果也就必然是一方克服一方或消滅一方。但是,史伯正確認識到,五行之間並非是要將自己的特性磨滅掉,而恰恰需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特性,並且在保持自己的特性前提下擁抱對方,參與到宇宙生命的創造過程之中,使這個世界得以興盛與繁榮。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傳統和合思想在當代的發展。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是生命創造和生命興盛的前提。萬千世界如此豐富多彩,恰恰是無限多樣性的存在共同參與創造的結果。隻有人類不同文明都帶著其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參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之中,不同文明、文化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才有生生不息的人類大同。
(作者:龔群,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