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主場活動在中國杭州成功舉辦。六月八日,我們又將迎來第十一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二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海洋日的活動主題是“珍惜海洋資源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旨在提升全民海洋意識,深化“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的理念,共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有序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留下永續造福人類的“藍色銀行”。
“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2019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應邀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的外方代表團團長時,面向世界首次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
筆者認為,海洋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海洋領域的具體實踐,將國家海洋利益與全球海洋利益有機結合,將海洋未來命運同人類未來命運緊密聯系,將海洋生產價值與海洋生態價值有機貫通,推動新形勢下全球海洋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可持續利用和保護海洋指明了方向。
一脈相通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對海洋資源環境特性的科學認知和對全球海洋治理趨勢的准確把握是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雙重基礎。
一方面,全球海洋具有“一脈相通、互聯互動”的自然屬性和生態特性,其與生俱來的廣闊性、包容性、流動性和連通性決定了命運共同體的鮮明特質。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作為地球最大的生態系統影響著全球能量流動、物質循環與生態安全,大規模洋流運動對全球氣候變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海洋也是重要的生命保障系統,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物質財富和寶貴空間,人類食用蛋白質的20%以上來自海洋,全球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線100公裡以內的海岸帶地區。從最初的“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到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演進,再到大航海時代的商品流通、國際貿易,及至當前各國間尋求合作、建構秩序,海洋一直是大陸間、國家間相互聯系的紐帶和平台。
另一方面,海洋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保護優先、和平合作”的主導價值與目標願景。可持續發展與和平發展是包括海洋在內的全球治理兩大主題,海洋命運共同體順應時代潮流,符合發展大勢。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全球海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陸源污染、非法捕撈等傳統問題層出不窮,微塑料、海水酸化等新問題影響深遠,“藍色經濟,綠色發展”雖已逐步成為各國共識,但缺乏監督和協調不暢等矛盾困境尚待解決,亟須新的合作理念與設立新的機制模式。從和平發展的角度來看,海洋的和平安寧關乎世界各國的安危和利益,我國真誠希望同各國攜手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各國共同應對海洋危機與挑戰、和平利用海洋提供了路徑選擇。
生態為首 建設清潔美麗之海
“海洋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是在建設海洋強國重要論述指引下,高度凝練並匯聚形成的我國參與引導全球海洋治理改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以促進人海互利共生、服務全人類利益為最終目標,內涵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生態為首,堅持綠色發展,建設清潔美麗之海。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設美麗海洋已成為更多人心向往之的奮斗目標。要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就要充分認清全球各國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和環境形勢,共同持續加強海洋環境污染防治,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
經濟為本,堅持互利共贏,建設繁榮發展之海。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深入發展,以海洋為載體和紐帶的市場、技術、信息等合作日益緊密,加強海洋經濟合作、尋求最大公約數、共享發展成果成為國際共識。中國在自身沿海、依海、向海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意願也有能力為促進全球海洋繁榮作出積極貢獻,包括用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一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共同增進全球海洋福祉。
科技為引擎,堅持開放合作,建設智慧創新之海。海洋科學技術是人類探索未知海洋、開拓知識前沿、解決重大全球性海洋問題的關鍵手段。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應深化國際海洋科技交流合作,共同搭建全球海洋科技創新網絡,深度參與和積極發起國際海洋大科學計劃和工程,提升創新驅動體系對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文化為紐帶,堅持交流互鑒,建設多元包容之海。東西方海洋文化溝通的歷史源遠流長,聞名中外的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國外使臣來華,都是海洋文化共生共存的有力見証。推動海洋文化交融,就是要尊重差異、增進認同、促進包容,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實現“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共同願景。
政治為保障,堅持平等協商,建設和平安寧之海。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睦鄰友邦、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中國人民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構建新型國際海洋秩序,倡導各國應堅持平等協商,完善危機溝通機制,攜手應對各類海上共同威脅和挑戰,合力維護海洋和平安寧。
多方努力 推動全球海洋治理體系改革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中國不僅要做倡議者,更要成為建設者和主力軍。要以負責任海洋大國的歷史擔當,肩負起全球海洋治理體系改革建設的時代重任,以開展海上合作為主線,推動多方努力,久久為功。筆者就此提出以下建議:
政府主導,搭建合作平台。充分發揮黨和政府在統籌各級、協調四方的主導作用,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基礎加強海上合作頂層設計。加強戰略對接與對話磋商,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海洋交流合作機制。將當前合作重點放在海洋資源環境保護和海洋生態修復等領域,在防治海洋垃圾和公海捕魚管治等方面率先建立治理機制,深化海上安全執法、打擊海上犯罪、海上聯合搜救等領域合作,共同提高防范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智庫助力,夯實能力基礎。科技是催生歷次產業革命和引領全球體系變革的關鍵。推動各類智庫圍繞微塑料污染、氣候變化、海水酸化等全球性海洋問題,倡導發起國際海洋大科學工程,開展大規模和全球性聯合研究。建立數據共享、各國共惠的全球海洋觀測網,推動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生物醫藥技術進步,研發環境友好型海洋技術,破解制約海洋經濟發展的瓶頸,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貢獻。
企業踐行,推動理念落地。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承擔著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踐行者、先行者、傳播者的重要使命,各類企業可在不同層面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技術研發和推廣,力爭在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攻克重大關鍵問題等方面盡快發揮作用,積極參與共建國際海洋產業園區和海洋經貿合作區,共同規劃開發海洋旅游項目,打造海洋旅游產品,幫助當地減貧脫貧,帶動就業和經濟發展。
公眾參與,增強內生動力。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時代前進的一大步。提高社會公眾的海洋意識、形成強烈的海洋文化自信,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內生動力。要把增強全民海洋意識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重點工作,做好海洋意識輿論引導,鞏固拓展“6·8世界海洋日”、國家海洋博物館等宣傳、教育活動的實踐成效,推動形成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良好社會氛圍。
(作者:何廣順,系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