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既打好持久戰,又打好攻堅戰

方志權2019年06月04日10:29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既打好持久戰,又打好攻堅戰

近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文章強調,我們要加深對這一重大戰略的理解,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明確思路,深化認識,切實把工作做好,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由於各種利益主體的出發點不一、訴求又不同,推動鄉村振興需特別注意辨別交織在一起的幾組關系:

  一是外在動力與內在動力的關系。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重構城鄉關系,要真正讓鄉村和城市處於平等地位。隻有這樣,才能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振興需要各個要素的有機配合。光靠一種力量是搞不成的,也是不長久的。鄉村振興要有外力。外力進入鄉村的好處是可以帶來物資、資金、人力等。當然,誰能夠活下去、活得好不好、活成什麼樣,外力只是一時的﹔起決定因素的還是鄉村本身內在的力量、制度以及鄉村的內在關系,包括鄉村組織的運行效力。

  因此,必須注意處理好鄉村振興的外在動力與內在動力的關系,讓各種要素在鄉村實行新的組合,並形成一套新的運行秩序,讓人們願意返鄉、回鄉、下鄉,對鄉村有念頭和想頭、有寄托和期盼。這可能比各類經濟指標顯得更為重要。

  二是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

  推動鄉村振興,既要打好持久戰,又要打好攻堅戰,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

  一方面,要科學統籌和增強各方面措施的關聯度、耦合度﹔另一方面,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尋求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突破,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發展。

  例如,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重點應圍繞為特大城市提供特色、優質的地產農產品。又如,在改善農村面貌上,必須啃下推進農民居住相對集中這塊硬骨頭。在推進過程中,要避免兩種做法:一是排排坐、吃果果,機械撒胡椒面的做法﹔二是完全依賴公共財政資金,用錢砸出來的樣板。

  還應想明白,鄉村振興是整體上的振興,但並不意味著所有鄉村都一定要保留和振興。城鎮化條件好、已經規劃建設的村,可以因勢利導上樓,進一步融入城市建設體系﹔有條件的、基礎好的特色村,應重點建設,著力做大做強做特色,並鼓勵周邊鄉村向其靠攏乃至合並﹔基礎條件很差、地處偏遠的村落,則應另謀良策,要將有限的資金、人力、物力用在刀刃上,防止重復浪費投入。

  三是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的關系。

  從長期來看,要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從短期來看,要緊密結合實際,確定階段性目標,建設“三園”(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工程,穩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當前,最急迫的是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硬任務,對標最好地區、最高水平,加快補齊“三農”發展短板。其中,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

  要堅持因地制宜,根據既定目標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做到科學規劃、分步實施、注重質量、從容建設、有序推進。要樹立正確政績觀,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四是農業價值與鄉村價值的關系。

  農業是多功能的,既有“胃”的功能(保障鮮活農產品應急供應),還有“肺”的功能(改善環境、旅游休閑),更有“腎”的功能(城市生態屏障)。農業的這些功能大多是無償向全社會提供的。隨著產業經濟部門的屬性不斷弱化,農業正日益成為一個社會公共部門。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是一項公益產業,存在很強的外部性,農業的貢獻絕不僅僅是GDP的問題。

  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業跟其他產業的關聯度會提高,不是簡單的一二三產業融合,而要提升整個鄉村的要素價值,如文化歷史遺產、自然人文環境等。這些東西是鄉村“活”起來的重要因素。

  由此,我們要重新認識和發現鄉村的功能、價值,從關心農業價值提升為關注鄉村價值。鄉村有不可替代性,其價值也是多功能性的,具有生活、生產、生態“三生”空間功能以及傳承文化、旅游休閑的特殊功能。國際經驗表明,鄉村是特大城市的稀缺資源。有了村的肌理、城的品質,才能守住美麗的底色。

  五是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的關系。

  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政府需在生態治理、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力,為鄉村發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環境﹔開展規劃布局、業務指導、財政支持,為鄉村發展提供理念和方向引導﹔政策、制度創新和改革需不斷推進,為鄉村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鄉村振興切忌“等靠要”,應鼓勵村民自治,鼓勵社會公益組織、社會力量和行業協會介入。要把更好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與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結合起來。一方面,政府要將職能落實到位,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提高鄉村振興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要尊重農民意願,讓群眾自主選擇振興什麼、怎麼振興。

  在此過程中,政府既要做到盡力而為,又要做到量力而行﹔既要防止缺位,更要防止越位。不能代替農民包辦一切,避免出現“政府急、農民閑”和“干部干、群眾看”等現象。

  六是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的關系。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產業良性發展,才能留得住人、吸引住人。鄉村衰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產業支撐。產業興旺不能局限於第一產業的發展,而應著眼於“接二連三”以及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鄉村空間還要與服務業、城鎮化相結合,推動產村、產鎮、產城融合。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環境基礎,不僅是針對鄉村百姓的宜居,也應是對城市居民開放、城鄉互通的生態宜居。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一定意義上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二者之間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辯証統一於綠色發展之中。要把產業興旺和生態宜居有機結合起來,使生態宜居既成為生活富裕的重要特征,又成為產業興旺的重要標志。

  在推動鄉村振興中,要強調“差異化”和“多功能”,堅決防止片面追求鄉村產業規模,堅決避免把鄉村看作城市之外的又一個生產基地,還要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的短視做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七是城鎮化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系。

  城鎮是集聚人口、資金、技術的地方,是一個地域的經濟增長極。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沒有城鎮化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不能想象。但無論如何發展,不可能讓絕大部分人都到城裡去。一般認為,東亞地區的人具有濃厚的鄉村情節。無論城鎮化如何發展,“不能隻顧一頭,不顧另一頭”。

  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不是關起門來搞鄉村建設,“就農論農”,而要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實現城鄉共同繁榮。換言之,鄉村振興本身就蘊含著城鎮化的元素,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戰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是雙輪驅動,是攜手前行的“哥倆好”。

  鄉村振興的重點既在鄉村,又在鄉村以外。要拓寬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視野,建立城鄉一體、城鄉融合、互促共進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要避免把城鄉建設割裂開來,確保城市有城市的氣質、鄉村有鄉村的風情,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八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關系。

  鄉村要振興,不僅是建建樓、修修路、刷刷牆,更重要的要留住傳統文化的根。鄉村承載歷史文化,是傳統田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現代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石。那些去農業化、去農村化的思想,實質上是傳統工業文明思維在作祟。

  鄉村是傳統文化的根。如果破壞了這個根,失去了這個基礎,鄉村隻能走向衰敗。在鄉村振興中,一定要留得住“青山綠水”、容得下鄉村民俗、記得住鄉愁鄉情。要讓這些文化元素和現代文明交融,成為展現與傳播山水美、人文美的重要場景,成為講好鄉村故事的重要情節。

  (作者為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秘書處處長、研究員)

(責編:孫爽、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