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任何一種語言的過程中,詞典都是必不可少的。外國人學習漢語同樣需要漢語詞典的輔助。目前,國內出版了不少供外國人使用的漢語學習型詞典,但遺憾的是,其使用率並不高。據詞典學家章宜華教授調查,英國五大英語學習詞典在國內佔有93.19%的市場份額﹔而僅有6.80%的留學生購買國內出版的漢語學習詞典。由此可見,漢語學習詞典的市場困境亟須突破。
融媒體應用於辭書的編纂與出版,順應了數字辭書發展的理念,對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轉型、發展而言同樣是不可錯失的機遇。筆者認為,可以從詞典內容的生成方式、組織方式與詞典的傳播方式、使用方式四個方面尋求融合貫通,探索融媒體時代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發展的新路徑。
把詞典文本生成過程融媒化
從近年出版的漢語學習型詞典來看,詞典編纂者盡管意識到了要考慮二語習得的特點,但在實踐中對不同國家的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的語言認知特點和規律運用不足,詞典的編纂體例和釋義方式沒有擺脫傳統語文詞典編纂的模式,“基本上都是《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的刪減本”。
“內容為王”是推動媒體融合的基礎准則,因此,融媒學習詞典的核心仍然是“詞典文本”的編寫。融媒體語境下,學習詞典內容的生成過程會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信息來源多渠道、跨媒體,書籍、報刊、廣播、電視、萬維網以及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都是學習詞典編纂語料提取的來源﹔另一方面,是相關研究機構、出版機構擁有資源的融合,包括對原有語料庫的融合應用,對多渠道、跨媒體、大規模提取語料“去偽存真、化繁就簡、合並同類項、選取代表信息、形成適切文本”的數據化加工,共建、共享與學習詞典編纂目標相適應的語料庫。這對豐富詞條信息項(包括詞法、句法、辨析、語義成分等)、提供多樣例証有極大助益,還可大大彌補二語學習者缺少或沒有目的語知識和語感的不足。
把詞典文本組織方式融媒化
受容量、載體限制和傳統編纂方式影響,以往學習詞典幾乎都以文字形式組織編排,少數輔以圖片,使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二語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字的解碼結果。
融媒體語境下,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動漫、VR、H5等多種編碼手段、形式的應用,將最大限度地觸發人的各種感官,進而影響人對信息的解碼。學習詞典文本的組織形式可從傳統的單一文字表現(少數輔以圖片)的靜態文本,向可通過文字、語音、視覺、動作、環境等多種方式進行人機交互的多模態文本、動態文本轉變。用文字不容易解釋的詞條,用融媒體的方式呈現就簡單得多。二語學習者能從視覺、聽覺、觸覺等視角,使用本源認知元素(圖形、音頻、視頻等)認知語義及其用法,可大大減少文字解碼過程中的偏差。如章宜華教授所言:“視聽通訊不是文字內容的裝飾或補充,而是真正詞典內容的載體。”學習詞典文本組織方式的融媒化大有文章可做,開展融媒語境下漢語學習詞典釋義的理論與方法研究迫在眉睫。
把詞典傳播方式融媒化。據郝瑜鑫、王志軍調查,網絡漢語詞典是美國學習者和漢語教師使用的主要形式,而紙質版本漢語詞典並不受學習者的歡迎。受多方面條件的影響和制約,我國辭書的數字化工作進展緩慢,盡管有紙質版、光盤版、網絡版等多種形式存在,但就漢語學習詞典而言,紙質版仍佔絕對主導地位,“漢典”等一些在線詞典也不具備“學習”詞典的特征,這與實際需求並不相符。當前,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主渠道,海量信息通過電腦、平板、手機等設備,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多端口呈現。從紙張、磁盤、光盤到網絡、雲平台,開發紙質詞典、芯片詞典、光盤詞典、網絡詞典等不同載體的漢語學習詞典,已是適應現實需求之必然。其中關鍵是實現學習詞典傳統出版與新媒體之間的融通。從本質上講,這也是學習詞典在出版方法和途徑上的革新,是協調傳統學習詞典紙質媒介與新媒介的關系、實現優勢互補的過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傳統紙質學習詞典和新型數字化、多模態學習詞典之間亦是如此。
把詞典使用方式融媒化。用戶需求是學習詞典編纂的原動力。傳統學習詞典出版發行以后,便在市場上被動接受用戶的選擇。至於用戶的個人需求、使用體驗、對詞典的意見和建議,編纂者知之甚少,或者未能及時反饋,對學習詞典的修訂極為不利。融媒語境下,革新學習詞典使用方式,核心是“在詞典與用戶之間實現方便、快捷、有效的交互”。一方面,不同國別、不同漢語水平的學習者可根據自己的查閱需求、查閱偏好設置查閱范圍、查閱方式,甚至定制適合自己的個人詞典,實現“請求—推送”的詞典智能化﹔另一方面,也可在學習詞典平台上為使用者提供發布詞典使用體驗或對詞典文本編寫的意見、建議的“互動區”,實現詞典編修人員與用戶之間的融通,有助於編纂者及時發現詞典的不足並進行改進。在這方面,《牛津英語詞典》已開風氣之先,其在線版向用戶開放互動,可獲取世界各地使用者的反饋,數據每三個月更新一次,較好地解決了大型詞典修訂、再版難的問題。這一模式值得我們編纂漢語學習詞典借鑒。
(本文系華僑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者成長工程項目“認知語義學視角下的外向型漢語詞典多義詞釋義研究”(17SKGC-QG15)、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基於詞義系統的外向型漢語詞典多義詞釋義研究”(18YJC74002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華文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