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方言就如同生物界繁多的珍貴物種,它們的存在有利於增加方言與社會生活的互動,維持語言生態平衡,保留語言文化多樣性。推行方言差別化政策有助於保護和維系漢語多樣性,進而為構建平穩、健康的語言生態提供前提和條件。
劉丹青研究員在剛剛閉幕的“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上提出:“差別化的語文政策是當前最迫切的要務。”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約1/3的世界語言瀕臨消失,而漢語方言也面臨著同樣的生存危機。針對這種迫在眉睫的語言資源流失問題,推行方言差別化政策有助於保護和維系漢語多樣性,進而為構建平穩、健康的語言生態提供前提和條件。
漢語方言資源需要保護
自1955年“現代漢語規范學術會議”通過了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標准以來,國家一直大力提倡和推廣普通話普及工作,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有關普通話的政策。隨著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及普通話推廣政策的實施,普通話早已成為脫貧與致富的工具。據國家語委統計,截至2017年,許多城市地區的中青年和兒童普通話普及率已達到100%。
在全面普及普通話的同時,方言的使用,尤其是非官話方言的使用卻在萎縮。陸英、周元雅、陳燕玲和林華東等學者實地考察了蘇州話、閩南話和無錫老城區等地方言使用情況,發現的問題集中表現在:青少年的方言能力和方言使用率呈斷崖式下降,方言承繼面臨巨大挑戰﹔學校、家庭和私人場所等方言使用環境急劇萎縮,人們失去培育方言的有力土壤﹔方言成為許多方言區人們尤其是中青年和兒童的受限語碼,不同程度地喪失了方言理解力與表達力。這些問題無疑會使漢語方言逐漸走向消亡。我們迫切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拯救和傳承漢語方言。
制定和推行方言差別化政策
劉丹青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闡發了方言差別化政策的可行性。第一,從時間角度看,各方言區的語文生活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要施行不同的語文政策。第二,從空間角度看,各方言區的方言危機有輕有重,要因地制宜地採取相應政策。對於那些普通話普及程度較低,以至於嚴重影響地區發展的,必須把推廣普通話作為最關鍵的調控環節來抓﹔對於那些普通話普及程度已達90%的地區,就更要注意方言保護,從而達到普通話與方言良性應用的狀態。實質上,時間和空間的方言差別化政策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方言差別化政策最重要的目標是拯救和傳承方言,它的實現依賴於多措並舉。其中最關鍵的解決措施是創造接觸和了解方言的環境,這就需要學校、家長等扭轉對方言的認識,消除對方言的誤解。另外,方言資源保護需要繼續力行語保工程,編纂有關方言的辭書,加強媒體對方言文化的宣傳,語言文字工作者也要重視對方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等調查和研究。
正確處理方言差別化與推廣普通話的關系
中央頒布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方言文化”。也就是說,推廣普通話與保護傳承方言文化並不矛盾,更不是以消滅方言為前提,兩者相輔相成,共同致力於促進漢語語言文字合理化使用和發展。
要做到普通話與方言協調發展,必須糾正人們對方言的偏見,提高人們保護和繼承方言及地方文化的意識。方言就是特色地方文化的載體。人們響應方言差別化政策號召,認清方言與推廣普通話的共進關系,對我國語言文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維護漢語語言生態環境
美國語言學家艾納·豪根(Eniar Haugen)首次提出“語言生態”概念,將語言生存狀態與物種的生存狀態相關聯,將生態概念納入語言系統,把語言的瀕危比喻成生物物種的滅絕。這種“隱喻模式”的語言生態關注語言存亡、語言多樣化發展和語言規劃等問題。
漢語方言就如同生物界繁多的珍貴物種,它們的存在有利於增加方言與社會生活的互動,維持語言生態平衡,保留語言文化多樣性。有鑒於此,我們應該響應國家語言政策號召,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對非官話地區的方言施行差別化政策,進而助力漢語語言生態向著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吉林省優質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GH1623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