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夏杰長2019年06月04日08:43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光明·學術筆談】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低迷、中美經貿摩擦等給前行的中國經濟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我們可以通過苦練內功、深化改革開放、加強自主創新、夯實產業基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等舉措,來沖抵經貿摩擦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服務業是支撐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

  服務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是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必然趨勢。目前,發達國家服務業佔比普遍在70%以上,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服務業佔比也連續多年超過了50%,今年第一季度更是超過了57%,服務業在中國經濟中“半壁江山”的地位更加鞏固。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22317億元,同比增長7.0%,增速比國內生產總值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分別高出0.6和0.9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7.3%,比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出18.7個百分點﹔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1.3%,比第二產業高出24.4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3.9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出1.5個百分點。

  服務業是實現勞動就業的主力軍,是新增勞動就業和吸收農業、工業領域轉移勞動力存量的主要力量。現在中央提出“六穩”的舉措,擺在第一位的就是“穩就業”。正常情況下,服務業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創造的就業機會比制造業高25%左右。近些年,我國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在加大,但勞動就業依然解決得比較好,主要歸功於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和服務創新的不斷增強。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創新,“互聯網+傳統行業”的發展模式在各領域持續發酵,以平台經濟等為代表的新興服務業態不斷涌現。這些新經濟、新服務的出現,開拓了就業的新領域,有效地發揮了各類服務平台帶動就業的效應,創造了許多新增就業崗位,舒緩了就業壓力。

  服務業領域技術進步特征也越來越明顯。長期以來,服務業給人們的印象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含量不高,但自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以來,這種格局已徹底改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技術進步對服務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運用,使得服務業的交易范圍日益擴大、交易頻率顯著加快,極大地提升了服務業的生產率,服務業不僅是技術創新的主要運用領域和技術進步的主要擴散對象,還通過消費者需求的反饋或者用戶體驗倒逼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

  在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中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服務業的發展滲透性強,它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強調與農業、工業等的融合互動發展,在融合互動中既做大做強服務業自身,也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19年經濟工作的七大任務,第一條就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這部分的第一句話即強調“要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強大的制造業是國之利器的“基石”,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根基”,是我國擺脫外部勢力“鎖喉”的關鍵。自主創新、產業升級,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當然要在制造業自身下功夫,但也要借力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推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和互促互動,向服務型制造和柔性制造轉型。這是一個雙贏的選擇,既做大做強了制造業,也為現代服務業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必須有堅實的現代農業。農業穩,是經濟穩、社會穩、物價穩的基礎。對於我們這樣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而言,糧食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現代農業是一個大農業的概念,實現農業現代化,不能僅在“種植業”上下功夫,還要特別關注農業產前、產后問題,這基本上屬於服務業的范疇。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我國這些年農業發展的實踐表明,大力發展服務於農業的服務業,建立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是實現農業現代化、低碳綠色發展的有效手段。強大、高效、高附加值的現代化農業,離不開包括農村金融、農業科技、涉農物流、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村勞動力培訓、農機租賃等為農服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和戰略,不會因為中美經貿摩擦而改變。長期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服務貿易發展相對滯后。但是,信息技術改變了服務業難以跨境交易的困境,我國服務業也在日新月異地快速發展。這些因素客觀上推進了我國服務貿易的快速增長和結構優化,正成為國際貿易的新生力量,使我國已經連續多年穩居世界服務貿易第二大國。“十三五”以來,我國服務貿易平均增速高於全球,2018年服務貿易進出口額達到了5.24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1.5%,已經連續5年位居世界第二。更為可喜的是,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穩步增長,2018年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額約為1.7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0.7%,佔服務貿易進出口比重達到32.4%,比上年也提升了2.5個百分點。積極利用外資,是我國發展經濟和加強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途徑。2011年,我國利用外資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服務業躍居利用外資的第一大產業。這幾年,服務業利用外資佔比迅速提升,始終穩定在60%以上,外資對服務業發展和結構升級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利用外資名副其實地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

  沖抵外部環境變化,建設強大的國內市場是必然的選擇。中國人口多、市場大,居民消費升級意願強,在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方面我們有天然的優勢。國內外消費結構變化的普遍經驗是,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閑暇時間增加,服務消費佔比將不斷提高,以“旅文體康養”為代表的服務消費正成為消費升級的新領域和新方向。可以預見,服務消費在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方面將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服務業態和服務模式創新是近些年我國服務業發展的新亮點。服務消費市場能不能形成和擴大,收入增長當然是基礎性條件,但便利化、體驗化和低成本也是影響服務消費市場的關鍵因素。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的服務方式、服務業態和服務內容,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拓寬就業方式、便利人民生活、提升消費質量、擴大服務消費市場有著積極的作用,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動能,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增長注入了新生力量。

  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

  首先,深化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我國居民對健康、養老、文化等服務產品的需求旺盛,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重點領域尋求突破,解決制約我國服務業供給的瓶頸問題,全面提升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

  一是提高服務業供給質量,推動服務業結構升級。通過互聯網技術與生產性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大力促進研發設計、商務服務與數字技術的創新發展,鼓勵支持生產性服務業的新業態、新模式,最終通過創新發展,激發生產性服務業的內在活力。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的創新發展。鼓勵企業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挖掘用戶需求,豐富和細化消費品類。促進無人超市、配送機器人等新業態和新模式有序發展。支持連鎖便利店疊加更多服務功能,完善便捷、智慧、安全的服務體系。總之,可以通過大數據和互聯網與生活性服務業的有機結合,擴大服務的可及性、便利度、舒適度,增強服務消費體驗性,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二是切實降低服務業相關成本。盡快推進服務行業“營改增”法定化,在稅率降低和稅收檔位合並方面探索新的空間。制定更為完善的稅前扣除和征管細則,針對服務業企業特點,有針對性地對進項稅額抵扣范圍進行核定,加大服務業企業“簡政放權”改革力度。逐步減少服務業的行政性審批,消減不必要的行政制約,剝離冗余的監管環節,真正建立服務型政府。積極有序開展專業化、社會化的職業水平評價,依據法律法規,進一步取消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剝離各種檢驗、認証、校准、評審等不必要環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增加特許經營行業的供給主體。嚴格規范涉企收費。擴大行政事業性收費免征范圍。在全國范圍內對涉企收費的范圍進行明確和規范,減少各類執法中的自由裁量權。

  三是進一步提升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作為衡量經濟發展質量和潛力的重要指標,全要素生產率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效率。全要素生產率高,則經濟發展的潛力足,反之則說明經濟發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突破口,持續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強化技術進步在服務業的廣泛運用,挖掘服務業的內在發展潛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其次,加強服務業的融合創新,破解產業升級難題。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勵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創新,把加快產業融合和創新發展作為服務業結構升級的關鍵鑰匙。從產業結構演進的國際規律來看,不同產業的融合發展和跨界融合,尤其是隨著新興技術的出現,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AI)和虛擬現實(VR)在生產性服務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應該大力鼓勵先進技術的研發、生產和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發展﹔要為傳統服務業與現代技術的融合發展創造條件,將融合發展作為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關鍵﹔要有的放矢,在關鍵領域尋求突破,比如金融科技、數字化政務等。最終通過融合發展,找到結構升級的重點突破口。

  把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型制造作為產業融合創新的突破口。產業融合的一個關鍵表現,就是制造業的服務化和服務型制造。制造業把自身的產業鏈條向服務業延伸,提供更多增值服務。而服務型制造主要是指面向服務的制造,比如通過對消費者需求的快速反應,進行定制化、精准化、高效化的生產。和傳統制造業生產、分銷、物流、零售的模式相比,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既有利於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入制造業的發展過程,發揮其自身的作用,也有利於制造業企業找到自身產業升級的可行性路徑。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工業互聯網平台。通過發展工業互聯網平台,推動制造業龍頭企業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生產控制與運營、質量管理和后勤支持等環節向專業化、高端化攀升,並實現生產和消費的有效整合。

  再次,創新服務業監管和治理方式。傳統的市場監管體系主要依靠的是行政力量或個人的意志,對平台經濟、分享經濟、體驗經濟或產業跨界融合衍生出來的新經濟、新服務很難適用。因為新經濟、新服務借力互聯網平台把商品或服務交易體系放大成幾乎沒有邊界的非現場交易場景,傳統的監管政策、監管方式、監管隊伍對新經濟和新服務的治理已經很不適應。創新監管思路,既要堅持底線思維,又要增強政策靈活性和時效性。對於新的經濟業態、新的商業模式,應該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堅持負面清單,秉持“政府管理平台,平台制定細則”的基本原則,在質量控制、消費維權、稅收征管等方面實施線上線下一體化管理。此外,應探索建立服務業重點領域的產業安全預警機制﹔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國家誠信分類體系和社會創新的容錯糾錯機制,推動信用社會建設,多部門聯合建立激勵守信懲戒失信的規則制度﹔健全司法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多元化的商事爭議解決體系,最終形成企業、行業、社會和政府監管有效融合的社會共治新機制。

  最后,推動形成服務業更高水平開放新格局。一是全面實施負面清單制的准入措施。在健康醫療、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金融服務、商務和旅游服務等外資限制較多的重點領域,逐步放寬對外資的進入限制,對外資的准入門檻、營業區域、股權比例、業務范圍等給予更多的國民待遇,並進一步擴大研發設計、金融服務、貨物運輸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生產性支持服務的開放力度。

  二是持續改善對外投資的便利化水平。積極推動服務業的“引進來”與“走出去”平衡發展。盡快建立健全以“備案為主、核准為輔”的新管理模式。加快服務業對外投資管理體制的深度變革。在確保真實合規的前提下,對有能力有條件開展對外投資的服務業企業給予政策保障和支持。持續推動中國技術、產品、設備和服務走出去。推動服務業對外經濟合作向更高水平延伸,在開放競爭中提升中國企業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的能力。

  三是不斷創新服務貿易管理體制變革。盡快推動數字貿易新業態下的管理機制改革,捋順與新興貿易形式相適應的管理機制,在跨境電子商務、無紙化通關通檢等方面進行與時俱進的監管創新。加速智能化通關一體化系統的改革力度,探索跨境電子商務的分類監管模式,吸引境外消費的回流。逐步完善口岸服務功能,積極開展試點,以數字自貿區為指引,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准的服務貿易綜合開放高地。最終,構建起服務貿易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作者:夏杰長,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