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長江經濟帶

——來自“長江高端智庫對話”的專家聲音

劉陶 吳晗晗 楊中艷2019年06月03日08:47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長江經濟帶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湖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長江高端智庫對話”在武漢舉辦。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和中國社科院主要領導出席會議並作主旨演講,來自全國相關領域專家、企業家代表,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系列重要論述,就創新驅動、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生態環境大保護等議題深入探討。

  深刻認識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豐富內涵

  自2016年到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長江,作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歷史性決策,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內涵豐富、意義重大。其關鍵所在,就是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實現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湖北省委主要領導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是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深邃思考和歷史擔當,是對生態文明規律的深度揭示和深刻把握,是對中國經濟大局的科學運籌和深遠謀略,彰顯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中國視野和世界眼光。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要領導認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對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全局性重大意義。湖北省擁有最長長江岸線,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與作用。

  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路徑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潘家華認為,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經濟社會各方面協同發展,才能稱之為高質量發展。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秦尊文認為,要強化中東西協同,重視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內生發展動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善同認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應在全球價值鏈視角下,重視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與現代經濟融合,利用平台服務延伸產業的全球價值鏈地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鄧宏兵認為,應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區域市場、文化旅游、生態保護“五個一體化”合作。

  創新驅動激發長江經濟帶綠色增長內生活力

  探索創新驅動模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汪同三指出,長江經濟帶創新發展應從微觀和宏觀層面入手,發揮市場機制創新、認識理念創新和機制體制創新的作用。南開大學教授郝壽義提出企業創新四要素模式:人才、資金、產業支撐和市場,認為人才是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創新主體,資金進入創新的全過程是企業創新的關鍵。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孫福全提出,要協同建設長江經濟創新發展帶,利用重慶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武漢光谷、上海等豐富的科技資源,建設創新走廊﹔加強對外合作創新,開展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創新及中美、中歐科技合作。

  以科技創新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開忠認為,要破除傳統梯度論,加大綠色產業、高科技產業在長江內陸地區轉移布局,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應突出綠色發展,與長三角共同構成影響世界、引領未來的長江創新走廊。北京大學教授呂斌認為,應加強技術研發,運用現代化技術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鐵大橋局董事長劉自明強調,龍頭企業應主動提高企業產品質量標准,以此帶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加強制度和體制機制創新。武漢大學教授李光認為,應針對長江經濟帶發展協調性不足等問題,加快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體制機制改革。浙江大學教授陳建軍認為,要深化以民營經濟與對外開放為重點的市場化改革,構建適應經濟發展水平與要素分布水平的體制機制,以創新促進要素流動與區域間均等化發展。

  區域協調共推一體化發展

  協同共建美麗長江經濟帶和流域命運共同體。中國科學院研究員方創琳提出,構建束狀高質量發展城市體系,建設美麗長江經濟帶,形成以帶串群的1+2+2城市群(1個世界級,2個國家級,2個地區級)格局。南通大學教授成長春提出建議:以創新集群推動城市集群和產業集群發展﹔加強上中下游、南北兩岸融合發展﹔形成長江流域協調一致、綠色發展體制機制。

  探索共建共擔共享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振認為,要突出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從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加快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探索一體化區域合作模式等方面,促進長三角與長江中上游地區的對接聯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趙曼認為,區域協調發展必須消除各種交界區域的行政壁壘、市場壁壘,構建一體化市場。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雯認為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必須遵循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

  加快長江經濟帶內陸地區發展。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彭智敏認為,逐步縮小長江中上游與下游地區差距,是長江經濟帶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府應在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引智的同時,放寬本地企業對外資投資的限制。成都理工大學教授黃寰認為應加快城市產業、人口與空間的協調發展,促進成渝地區產業升級與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

  生態大保護筑牢長江經濟帶綠色防線

  客觀審視長江經濟帶面臨的生態環境挑戰。國務院三峽辦原黨組成員胡保林認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依然嚴峻:長江流域整體性保護不足,環境資源承載壓力巨大,環境風險隱患多,污染事故多發高發,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必須面對並解決的問題。

  嚴守生態紅線,積極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制度。與會專家認為,要堅持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定位不動搖,建立共抓大保護體制機制﹔完善體現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體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納入環評體系﹔改變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生態補償多以財政轉移支付為主,補償標准低,可持續性不強的現狀,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化實現機制,構建可持續市場化生態補償制度。

  以主體功能區為抓手,促進空間有序保護與利用。陳雯認為,應遵循主體功能區布局,對開發和保護區域科學分工,構建合理城鎮化空間格局、農業空間格局與生態空間格局。安徽大學教授楊仁發認為,應實施區域差異化的環境規制政策,促進工業合理布局與綠色發展。

  開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湖北“藥方”

  湖北踐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成效顯著。與會專家認為,近幾年湖北在實施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方面進行了許多成功探索,如系統謀劃實施長江大保護和綠色發展“雙十工程”,持續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大文章,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步伐和新舊動能轉換,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這些做法不僅取得明顯成效,也具有可復制、可推廣價值。

  推動區域合作與創新發展。開放型經濟水平不高是湖北短板。與會專家指出:應充分利用武漢科教研發優勢,將其打造為國家級創新研發基地﹔加強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支持跨界協同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聯盟建設,促進技術進步與創新能力提升。

  學術研究助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張忠家指出,要充分發揮長江高端智庫對話優勢,打造學術研究共同體,為促進長江流域各省市協調發展提供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治彥提出要建立長江經濟帶戰略研究中心以實現學術資源共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歐陽康對構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作出研究探索,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劉國新聚焦長江經濟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展開研究,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勇圍繞長江經濟帶如何聯動合作提出務實建議,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志萌就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等問題提出對策,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述明結合湖北“一芯兩帶三區”區域和產業戰略布局來考量長江經濟帶智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劉陶 吳晗晗 楊中艷,分別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要文摘報》編輯)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