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凝聚力是國家統一和社會團結的強力紐帶,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指標。青年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踐行者。受全球化進程中各種文化、思潮、價值觀的影響,青年的社會凝聚力問題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影響著社會發展和建設。
社會凝聚力一直都被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政策決策者等廣泛關注和研究。社會凝聚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迪爾凱姆,他從社會團結的角度進行了分析。隨著歐洲社會保障和福利事業的發展,歐洲社會凝聚力的研究也逐漸轉向實踐層面。在20世紀90年代,社會凝聚力概念已得到普遍認可和使用,其中應用最為廣泛、操作化最為完備的是社會質量研究。社會質量概念內在包含四個條件性因素,即社會經濟保障、社會凝聚力、社會包容、社會賦權。其中,社會凝聚力是指以團結為基礎的集體認同,揭示的是基於共享價值和規范基礎上的社會關系的本質,考察一個社會的社會關系在何種程度上能保有整體性和維系基本價值規范。社會凝聚力作為社會質量第二個維度,主要用於測量共享價值觀和規范對人們之間社會關系的影響狀況。這些狀況可以通過社會信任、社會規范、價值觀以及社會認同這些要素來反映。也就是說,社會凝聚力研究意在通過強調社會信任、價值觀、社會規范和社會認同感以增加社會成員的向心力,最終消除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沖突。然而,社會凝聚力絕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同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背景有密切關系。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結合的方式也不同,進而社會凝聚力特征也不同。
青年概念在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定義,而其外延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的不同而變化,如中國國家統計局將青年界定為15—34歲的人群。從年齡段看,青年是所有群體中最為積極和最有活力的群體,是和諧社會構建的中堅力量,是社會信任、社會規范、社會認同感、價值觀的踐行者。所以,青年群體的社會凝聚力提升對社會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信任作為重要的社交機制,是青年群體走向社會和職場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必要條件。隨著社會和信息技術發展,普遍存在的時空抽離現象導致個人對公共機構的信任越來越依賴。個人依靠社會制度信任降低生活成本和安全感,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的運轉。據有關調查研究表明,在青年群體的社會信任結構中,人際信任程度較高,社會制度信任普遍較低。社會信任由人際信任和社會制度信任構成,所以,對社會制度信任程度低意味著對社會公共機構的信任程度低。這將會增加個體生活成本,降低社會安全感,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和諧的社會秩序建立。
社會規范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包括風俗習慣、宗教規范、社團章程、道德規范、法律規范等。青年群體作為社會規范內容的學習者,其身體和心理處於人生發展最旺盛時期,在社會規范學習關鍵時期很容易出現與社會規范相反的行為和態度,即社會規范背離,表現為對社會規范要求的偏離和抗拒。當代社會中,青年社會規范背離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如無視社會道德、觸犯法律、破壞紀律,進而影響人際關系的和諧,弱化社會凝聚力。
社會認同感在社會心理學中被認為是個人與他人的屬性認同。社會成員通過不同的溝通和互動形式形成不同層面的社會認同,目前學界關注最多的是青年群體的身份歸屬感認同和社會階層認同等。在青年群體身份歸屬感認同研究中,通過對80后和90后進行訪談和分析發現,80后的自我認同高於90后﹔90后作為網絡背景下成長的青年具有很強的個性化,而80后則是在傳統和現代的交織中成長,因此呈現出自我認同的差異性。社會階層認同是指個體自身在社會階層中佔據的位置和認同。李春玲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青年群體認為自己的社會階層偏下,表現出弱勢群體的心態,對當代社會流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表示質疑,相對剝奪感較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穩定和社會團結。
價值觀是個體認定事物、判斷是非的一種思維取向,具有穩定性、持久性、歷史性、選擇性、主觀性等特點。我國青年群體的價值觀在改革開放40年裡經歷了復雜變化,呈現出一些新特征。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各種思潮的涌入,加上網絡技術的發展、知識和文化獲得渠道不斷拓寬,青年群體逐漸呈現出不同的社會認知、文化觀念、生活方式以及道德標准等。在現實面前,青年群體也由理想主義向現實主義價值觀轉變,更為強調滿足物質利益需求。青年群體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大既得利益者,有著豐富的物質條件和發展空間,這也造就了他們把追求個性化和獨特化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青年群體價值觀的新特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符合時代潮流的價值觀的確立,青年群體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承擔者,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有理想的時代新人。
綜上所述,青年群體社會凝聚力的強弱關系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因此社會應該從社會信任、社會規范、社會認同感、價值觀四個維度關注和提升青年社會凝聚力。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