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斌,系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是時代精神的鮮明體現,是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新時代,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大力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提升話語的“能見度”。
堅持建設性批判精神的話語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要善於處理好批判性話語與建設性話語的關系。毋庸置疑,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有分析、有鑒別地吸收借鑒國外理論,並深深根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但有人便據此認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生成應當隻訴諸建設性話語,而應將批判性話語一律排斥在外。事實上,這種觀點人為割裂了批判性話語與建設性話語的有機聯系,誤解了馬克思主義這種基於科學批判精神的話語生成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批判精神,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可貴的精神品質。”這種批判精神,不是簡單消極的否定,本質上是對批判的和革命的辯証法旗幟的高擎。對於這種話語生成方式,列寧曾這樣描述道:“凡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討,任何一點也沒有忽略過去。凡是人類思想所建樹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運動中檢驗過,重新加以探討,加以批判,從而得出了那些被資產階級狹隘性所限制或被資產階級偏見束縛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結論。”正是借助於批判性話語與建設性話語的高度集成,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既是一段充斥論戰與交鋒的批判史,也是一段“術語革命”引導下的話語生成史。由此看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絕不是簡單地將馬、中、西相關話語像擺積木一樣選擇性拼湊起來,這種思想的混同雜糅與理論的移花接木非但不能建構起嶄新的話語體系,而且隻會造成話語之間的“對沖效應”與整個話語體系的不自洽、不穩定。因此,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必須要以“術語革命”為先導,在發展原有話語中豐富其內容,在改造外來話語中賦予新內涵,在創建嶄新話語中揭示新規律,真正在批判性話語與建設性話語的創造性轉化中充分彰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新見解。
立足當代中國實踐的話語
偉大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從來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對人類社會所面臨重大問題的回饋與凝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加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以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等領域的分析研究,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闡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這指明了中國話語與中國道路之間的緊密聯系。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以無限豐富的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為基礎,形成較為科學完備的話語表達,進而將中國經驗提煉為系統化學說。
現階段,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成為一種立足於當代中國實踐的話語,亟須糾正兩種不良傾向。一是經院式、學究式的“自我屏蔽”。這種研究進路往往將特定理論作為不可侵犯的神聖肖像,執著堅守從抽象概念到抽象概念的閉路循環,拒絕理論與現實的一切“接洽”,甚至認為關注現實、回應現實本身就是一種理論淺薄和學術輕浮。應當清楚,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一旦離開現實,再強大的理論能量也注定不能轉化為改造客觀世界的真實力量。二是盲目照抄照搬他國的話語模板,忽視國家間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差異性。應當看到,無論是中東亂局,還是拉美衰退,“水土不服”的外來話語輸入帶來的隻能是嚴重災難。隻有牢固樹立科學的問題意識,在立足當代中國實踐基礎上不斷總結、提煉、升華中國發展經驗,我們才有可能創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
恪守以人民為中心的話語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始終恪守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和研究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世界上從來沒有純而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也不存在“價值中立化”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作為精神生產的重要象征,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必然是特定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自然映射。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其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必然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折光鏡。本質上來說,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佔主導地位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以資本邏輯為中心,由於既定階級視野局限性與現實利益羈絆,他們往往有意或無意地將問題的現象與本質混同,既不能揭示社會經濟運動的基本規律,又不能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利益代言。相形之下,我國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貫穿治國理政各個環節,也必然反映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的價值取向上。新時代下,恪守以人民為中心的話語本色,不能流於口頭、止步於思想環節。要樹立為人民著書立傳的偉大情懷,不斷從“小我”走向“大我”,真正確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群眾史觀。要緊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切實研究回答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時代課題。要注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通俗化與大眾化,真正在話語表達方式上把格局、戰略與人物、故事有機結合起來,讓話語體系在有深度的同時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