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理論命題、發展邏輯與建設路徑


李建華 肖祥2019年01月29日10:36

摘 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是有別於中國傳統倫理學、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適合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倫理學新形態#。從發展邏輯而言,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實現的革命性變革及其中國化影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理論基點,馬克思主義的“深層結構”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的內在邏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理論指導、倫理資源整合、實踐“問題集”求解,“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共建等方面實現“立體推進”。

關 鍵 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構建

無論從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還是從建構中國社會發展的倫理秩序抑或是從推進倫理學自身發展的需要而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已然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對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生活領域和面臨的社會文化問題作出理論審視或判斷不僅是學人對學術研究責任擔當的表現,亦是對生活世界積極反思的努力,這種責任和反思正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與繁榮的助推力。波瀾壯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倫理思想和道德生活的場域,我們需要何種倫理理論指導、佐証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尤其在“21世紀的文獻中,中國崛起已成為一個公理性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經初步展現具有世界意義的發展價值的當今時代,我們應該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文化以彰顯文化價值自信?從理論內涵、發展邏輯、理論方法等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路向的思考,即是基於這樣的理論努力。尤其在2017年 5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並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新形勢下,這種理論努力更顯必要和緊迫。

一 理論命題:何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是具有中國特色、問題導向和中國經驗的當代倫理學新范式、它有別於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也不是中國傳統倫理學的當代延續,更不是西方倫理學的中國化,而是中國倫理學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全新的理論命題。

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首先是基於原有倫理學理論已經表現出時代滯后性這一客觀事實。我國現有倫理學理論體系為中國社會當代轉型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國際形勢和社會主義建設已經發生了日新月異的巨變,由於未能完成傳統倫理現代轉型以及以前蘇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為基礎的倫理學體系與中國話語之間存在間隙,該理論體系已經明顯地滯后於世界倫理理論的前沿和現實的中國道德生活。這種滯后性主要表現在:其一,現有倫理學理論建設依然未能完全實現傳統倫理的轉型、繼承和創新,顯示了倫理學理論建設的“先天不足”。一方面,克服傳統倫理的封閉性特征和傾向,實現傳統倫理創新有待繼續努力。中國有著豐富的傳統倫理文化資源,為世界文明和人類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但長期以來,我國傳統倫理文化缺乏與其他倫理文化的交際,表現出鮮明的同質化特征,基本屬於“同質異構性的內部文化”。因此,兩千多年的倫理文化基本循著一元化道路發展——儒家倫理由此走向傳統倫理的中心地位。這種一元化倫理知識結構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自我批判能力、導致倫理體系的固化,無論“我注六經”還是“六經注我”都以儒家倫理原典為真理,這就使傳統倫理難以適應開放的現代倫理結構,難以對當下新的倫理訴求作出回應。同時,造成的另一弊端就是,致力於維護血緣宗親的儒家傳統倫理強調對宗法倫理的服從,倫理道德成為服務君主專制政治統治的工具,不僅使倫理外化成為“精神枷鎖”、壓制人的主體精神,而且倫理要求轉化為政治倫理規范、道德成為政治人格的衡量標准,這與尊崇人性、倡導自由、追求平等的現代倫理理念相距甚遠。另一方面,繼承“傳統”時我們需要更理性、更求實。歷史上我們似乎很難平和地對待自己的傳統,輝煌時我們傲視世界、惟我獨尊、陶醉於傳統﹔受西方文明威脅和凌辱時,我們厭棄的往往又是最不能離舍的傳統。這種困擾直到近現代我們似乎仍然未能正確地、徹底地解決好,常常在自傲和自卑中彷徨,既缺少海納百川的虛懷若谷,又缺少面向未來的自強自信。同樣地,不能正確處置“傳統”,中國倫理學建設就難以發展和創新,因為縱貫古今,綿延數千年的中國傳統倫理有著完整的理論主題、范疇術語、運思方式和言說體系,在一定程度上仍有詮釋真理、指導生活的力量。避免中國傳統倫理陷入合法性危機,就是要挖掘、孵化其對現代倫理問題繼續發問、解答的權力,並以現代性關懷澆灌之、培育之。就此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不是要不要傳統的問題,而是如何實現傳統的現代轉化的問題。 其二,在馬克思主義倫理中國化過程中我們熱衷於套用前蘇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基本理念、學術框架和學術方法,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層思想重視不夠,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提煉馬克思主義倫理觀念“火候不足”,顯示了倫理學理論建設的“消化不良”。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一方面,囿於前蘇聯模式的倫理學框架而不加批判的搬用,導致中國倫理學呈現出知識內容和研究范式上的滯后性。另一方面,由於缺乏深層反思與檢驗,我們對倫理學的認知偏離了辯証唯物主義方法論原則,從而“誤讀”或窄化了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受前蘇聯倫理學影響,倫理學的研究對象被定義為“道德現象”和“道德關系”,而道德則被理解為“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原則和規范的總和”,這種片面性理解縮小了倫理學的研究領域,使倫理學僅僅成為了規范性的學科。其三,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實踐不斷產生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這種嚴峻挑戰造成了理論與實踐對接的“時間差”,顯示了倫理學理論建設的“應接不暇”。 現實世界總是不斷變化的,如何適應這種快速變化,對之加以研究、詮釋和總結,產生新范疇、形成新理論、創新言說方式,將是消除倫理學理論“滯后性”,實現不斷創新的基本理路。

其次,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是因為現行的倫理學沒有充分體現中國特色。所謂中國特色,乃是包括倫理文化主體地位、衡量標准、個體獨立性、話語權力等表現出來的一種總體特征。我國當代主流倫理學由於受蘇聯倫理學范式的影響深重,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理解上的隔膜感和對中國社會現實認識上的疏離感,不僅造成了對這種“異域新說”轉化中的無力,還造成了倫理學的言說方式和建設路徑未能完全融入中華民族的特殊語境,導致了一種理論思維的眩惑與迷失。現行倫理學中國特色的缺失主要表現為:一是從理論建設角度而言,現有倫理理論缺乏民族維度。近現代以來!貧窮落后挨打的事實使得中華民族在致力於救亡圖存的過程中對西方的“科學”、“民主”吹捧有加,對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斷然決然的排斥不僅使我們如同“將嬰兒和洗澡水一同倒掉”一樣否定了中國傳統倫理的合理性,更為嚴重的是全面摧毀了我們的道德自信。無視倫理文化的形成與民族歷史的必然聯系,無視倫理觀念和道德機制源自獨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和歷史境遇,致使倫理理論缺乏民族認知和民族認同。中國倫理學的發展如果失去了共同的語言、共同倫理信仰和珍貴的民族傳統,就成了“無根”的倫理學,這樣的倫理學是談不上走向世界的。 二是從學術范式而言,現有倫理范式缺乏中國特質。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國際文化交往日漸頻繁,中國與不同國家倫理文化交流逐漸增多。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由於缺乏對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歷史的理性分析,以及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存在的“既然落后,傳統都壞”的歷史虛無主義影響。另一方面由於異文明(主要是強權意識形態)的強勢,西方倫理思想和倫理話語的涌入似乎勢不可擋,中國倫理學界出現了大量引入西方倫理理論、甚至傾向於借助西方倫理學學術方法研究中國倫理問題的現象。這就造成了我們的倫理學無論是學科劃分、知識提煉、分析工具的採用還是學術評價,都熱衷於借用國外既有的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從中國的道德脈絡和道德敘事中形成屬於自己的倫理思維、言說方式和研究范式。三是從價值立場而言,現有倫理立場缺乏中國態度。倫理學是價值之學,任何一種倫理學理論都有自身的價值立場。處於一定道德共同體的人們由於所處的社會條件、道德要求、時代特征的共同性,會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趨同性的價值理念。並以這種價值理念凝聚社會共識。共同的道德立場和價值理念通過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倫理原則反映出來。例如西方自由主義將個人自由置於倫理話語的中心位置、功利主義重視個人利益的基礎上強調群己權界並重視社會利益、社群主義關照共同體的利益等等。如何將社會主義共同體的倫理立場展現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中,例如以集體主義作為倫理原則,或者以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價值主題,建立中國獨特的學術理論流派,仍需作篳路藍縷的探尋。

再次,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是因為現行中國倫理學理論難以形成世界對話權。道德話語權力贏取的價值認同和道德信賴,有時候甚至能夠帶來比單純的經濟實力或政治話語影響更大的國際認同和國際道義支持。 一方面,提升中國道德話語權力主要是通過對話伸張本國、本民族的道德訴求、增進其他國家、民族對自己的道德理解和道德認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僅是外交政策理念,更是中國倫理價值宣言,不僅贏得了第三世界國家對我們的贊同和擁護,也贏得了國際社會對新中國的信賴和尊重&。另一方面,倫理學的國際對話除了向世界傳遞我們的價值觀念、倫理主張和道德內涵,更要以我們的道德理論影響、引導其他文化群體對於道德的理解和價值判斷。 但是,毋庸諱言的是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的話語體系還未承擔起為中國崛起所應該贏得的合法性、正當性。因此,如何形成中國獨特道德話語體系,在倫理對話中形成比較優勢,甚至成為道德價值的引領者﹔如何通過學術整合,在國際倫理學的舞台上發出中國倫理學集體的聲音,這是中國倫理學不可回避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著力構建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則是繁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就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相對應的倫理學理論體系,是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倫理思想為其最初形態"其后以及未來中國倫理學的發展理論所構成的具有中國經驗的倫理學新范式和新體系。當前倫理學面臨的主要任務或目標就是構建先進的倫理思想體系、優良的倫理規范體系以及促進這種倫理思想和倫理規范得以貫徹實施的倫理道德運行體系。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必須立足於中國獨特的倫理文化傳統、基本國情和社會現實,承載獨特的時代使命,適合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倫理學新形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是植根於中國道德土壤的倫理學、從而體現中國特色。植根於中國傳統倫理文化資源、承續中華民族偉大的道德傳統、具有獨特氣質和風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傳統特色。一是倫理價值觀念的中國特色。中國幾千年積累的倫理資源、道德智慧、極具特色的倫理道德思想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文化之根。傳統道德文化不僅強調個人修養和人格完滿,更強調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和奉獻。例如“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難”(曹植:《雜詩六首》之一),“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見危致命,見得思義“(《論語·子張》)等等,展現了“以天下家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這是與西方倫理文化相比較的最大差異,這種價值理念依然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倫理價值體系的寶貴資源。二是道德思維方式的中國特色。 中國傳統倫理的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等倫理觀念,從整體性視角對待社會道德生活,在處理人際與社會關系中倡導兼顧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這是與西方倫理學相比較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道德思維方式。三是道德關懷的中國特色。人類社會的自私貪婪、道德淪喪勢必導致社會動亂、戰亂頻發、甚至導致國家分裂、人類消亡。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由德生和”,“以德促和”的道德觀念,不僅體現廣博的道德關懷,更是一種生存的道德智慧。需要指出的是,當代倫理建設不能照搬傳統倫理以規導現代社會。那種謀求將傳統倫理作現代移植、並試圖將它作為現代道德體系以規導當代社會的理論努力,實際上是無視中國社會發展與國際大勢的嶄新面貌而按照歷史“刻舟求劍”。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必定是傳承先進傳統倫理觀念,凝聚當代中國的道德共識、以現代道德思維對社會生活進行倫理反思、以中國道德話語表達新時代倫理訴求、以普遍認同的道德生活方式實現倫理價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是立足於當代中國實踐的倫理學、從而體現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中國風格在於其獨特的實踐性品格,體現在對實踐思考的學術努力中:一是反映中國獨特的國情。中國國情具有顯著的特點,例如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延續發展至今而沒有中斷過的文明。這種文明傳統造就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社會、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和道德精神﹔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歷史和實踐証明中國道路是成功的,這種成功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成功,也是文化價值和倫理道德建設的成功,展現了團結、和諧、進取的民族精神﹔中國是一個正發生深刻變革的國家,勇於探索、改革創新、珍惜和平、具有包容和國際擔當。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建構和發展不可能脫離自身的歷史文化、不可能脫離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也不可能脫離當代社會發展進步。二是立足於中國獨特的道德實踐環境。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變革時期,日漸增多的道德問題和道德訴求給倫理學帶來了嶄新挑戰。獨特的道德實踐環境為倫理學的重塑提供了廣闊的道德場域,如何探尋新的研究方法和論理方式,有效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凝聚道德共識、正是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中國風格的應有之義。 就此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中國風格不是理論思辨!而是一種實踐目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是著眼於中國乃至世界重大問題的倫理學,從而體現中國氣派。以社會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倫理學既是哲學理論科學,也是社會價值科學,更是一門實踐科學。以“問題”為中心是倫理學的重要特征。首先,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基本特征。馬克思曾言:“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支配一切個人的時代之聲。”馬克思超越常人的理論敏銳性就在於他善於捕捉時代問題,“在前人認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卻認為只是問題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研究尤其應該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如經濟建設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政治建設中的民主與法制問題、文化建設中的先進文化與大眾文化問題、社會建設中的和諧與民生問題等等。其次,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勇於進行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現實向度。“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關注實踐,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發展的動力源泉。再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關注國際問題,對世界發展給予價值關切,展現大國的倫理責任擔當。《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2011年)提出以“命運共同體”新視角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黨的十八大報告倡導在謀求本國利益和發展的同時,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給予他國合理關切、促進共同發展。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和平與發展"世界主題的歷史延伸,也是新形勢下國際交往倫理建設的時代要求。 隨著中國在國際交往中的影響和地位不斷提升,中國在建構新時期的國際交往倫理應該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貢獻更大的力量,如在完善全球治理機制、為世界經濟健康穩定增長提供保障﹔加強對話協商以解決矛盾分歧,共同維護和平發展﹔促進合作共贏,讓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推進開放包容"尊重多樣性和差異性!增強發展活力等方面!貢獻中國方案的倫理智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 和“中國氣派”,不僅要求深化對中國倫理現實觀照的理論自覺,也要有效對接中國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需求,還要給予世界發展以價值關切和價值倡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發展要求、時代蘊含與鮮明特色。

二 發展邏輯: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任何一種倫理文化都是繼承歷史上的倫理文化並結合所處時代的社會現實而創造和發展的。如何傳承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要廓清的理論前提性問題,也是獲得更廣泛理論認同和理論自信的重要問題,換言之,不明晰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發展的中國進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就難以邁開理論創新的步伐。

(一)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實現倫理思想史的革命性變革和道德認識飛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理論基點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實現了倫理思想史上的革命性變革,其現實性和批判性品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傳承基因。從其產生而言,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在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實踐中形成的,反映了無產階級斗爭需要和利益,是無產階級關於人和人之間道德關系的理論概括﹔還是批判吸收人類優秀倫理思想成果而形成的,如古希臘倫理思想以及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家、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倫理思想等。從創立的影響與效果而言,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不僅結束了“舊的倫理思想以抽象的人性或神性來研究人類道德的神話”,而且“拋棄了舊的倫理思想割裂主觀與客觀關系的錯謬”,從而使倫理學真正成為一門同生活實踐密切聯系的科學。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科學的世界觀以及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在揭露資產階級道德本質的不斷斗爭中並於 19世紀 40年代初步確立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萊茵報》時期的實踐促使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在對資產階級剝削、不公平的批判和政治斗爭中,尤其是馬克思關於林木盜竊案的辯護失敗,使他們意識到道德與物質利益的緊密聯系,並認識到工人階級不斷覺醒的道德意識是消滅這種不公平的革命動力。在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中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初步建立了正確的方法,即“對物質生活關系”的在先性肯定。 在《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通過《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對“政治異化”、《宗教異化》,進而對“人的異化”的批判,促使其倫理思想徹底完成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轉變。馬克思從人的異化揭露資本主義金錢統治的本質,並且指出“這種異己的本質統治了人,而人卻向它頂禮膜拜”。這個金錢的“神”是道德亂象的重要根源,因此,要使人類解放就要“否定私有財產”,“推翻那些使人成為受屈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使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回歸於人自身”。 這樣,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斗爭實踐中同時完成了其倫理任務的定制。在歷史唯物主義創立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向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實現了倫理學方法與邏輯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正式“出場”。而這個過程是在不斷的實踐斗爭和理論思考中得以展開:《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通過對“異化勞動” 的剖析來分析現實社會問題,對“歷史經濟的動因”的探尋成為馬克思倫理致思的基本方法,《神聖家族》中通過對布魯諾·鮑威爾倫理觀點的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從異化觀向實踐觀、從抽象人向現實人的觀點的轉變,使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發展具有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向:《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從唯物主義視角分析社會歷史,從實踐的角度解釋人的本質,從而實現了倫理學說的歷史觀和認識論革命。 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通過對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鮑威爾的有神論、斯蒂納的利己主義以及當時德國流行的人道主義的批判,馬克思恩格斯最終完成了倫理學說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變革。在此時期!馬克思恩格斯確立了實踐作為認識論的首要和基本的觀點,將“現實的人”和“現實的關系”作為人的解放的前提基礎,從而確立了倫理學的唯物主義基本立場,實現了倫理學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變革﹔同時,還對倫理價值目標即“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作了經濟學哲學論証,並且確立了實現這一倫理價值目標的重要倫理原則,即“隻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從而實現自由。此后,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不斷與小資產錯誤倫理思想論戰、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在革命實踐中不斷驗証和發展,展現了對人類命運的道德關懷。

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實現了道德認識的飛躍。這種飛躍基於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深層結構”而呈現,並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的內在邏輯&。因此,明晰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深層結構及其在中國當代發展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緣由,是承繼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基因和血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重要理論前提。

從共時性結構而言,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結構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在與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倫理道德思想觀點論戰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具體的倫理觀點、分析結論和實踐總結等構成了其表層結構﹔二是以唯物史觀為方法論指導形成的關於倫理道德發展規律的社會歷史理論,這些理論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中層結構﹔三是關於人的存在、人的發展、人的自由等倫理理論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深層結構。而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關於人的異化生存狀態的倫理批判、關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倫理目標理想、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的內在邏輯和理論支撐,因為當代倫理學的時代使命就是為人的發展和人類生活提供價值引導、為實現社會良性運行提供倫理規范和價值目標。

從歷時性結構而言,關於人的發展主題的“深層結構”貫穿於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發展的整個過程。從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時期至1845年,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聚焦於人的生存、存在狀態和人的解放:《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至《共產黨宣言》(1848 年),馬克思恩格斯逐漸創立和完善了科學的社會歷史理論,即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由此獲得了科學的方法論﹔19世紀50年代起,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說逐漸實現了向社會實踐的轉化,並訂制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倫理價值的終極關懷,由此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實踐中開辟了更廣闊的發展場域。縱觀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說的發展歷程,人的主題始終貫穿其中,並逐漸積澱成為其倫理思想的深層結構和隱性理論。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深層結構向我們揭示:倫理學應當把人的發展完善作為理論出發點和最高主旨﹔倫理學應當面向現實生活,致力於發現、思考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新問題!這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的內在邏輯和活力之源。

(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蘇聯式“演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前車之鑒”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經過40余年的發展,於19世紀80年代在俄國獲得了新的發展,即形成了列寧倫理思想。為了適應俄國社會革命和十月革命勝利之后政權的鞏固,列寧的倫理思想主要表現在革命倫理、政黨倫理和民主法治的制度倫理三個方面。推翻沙皇專制統治是俄國民主主義革命的首要任務,列寧革命倫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切合革命發展的實際需要,其倫理標准就是要看它是否符合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十月革命之后,加強政黨倫理建設以應對蘇維埃政權中出現的鋪張浪費、貪污受賄、官僚主義等腐敗現象成了主要任務。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列寧對民主法制問題進行了不懈探索。概而言之,列寧倫理思想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 自20世紀30年代,馬克思主義在政治干預下被絕對化、教條化,馬克思主義觀點被簡單化為政治公式。這一時期倫理學的發展強調黨性原則,強調為政治服務,其批判現實、改造現實的功能得不到應有的發揮。20世紀60 年代至80年代中期是“蘇聯倫理學”獨立發展時期,以施什金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1961 年) 為其誕生標志。“蘇聯倫理學”時期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發展史上的一個特殊階段,這一時期倫理學發展出現了新的變化,即改變了原來單純為政治服務而轉向對研究方法論、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等的探究,這種科學性轉變推進了倫理學學科的積極發展。1988 年蘇共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路線,宣告了“蘇聯倫理學”的終結。蘇聯倫理學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並成為其發展史上的一道“獨特風景”或一種特殊樣式。但是其缺陷也是毋庸諱言的,一是學術研究理論脫離實際,如人道化、非理性化、新教條主義化等是蘇聯倫理學脫離自身國情的表現﹔二是倫理學現實功能乏力,如對如何解決蘇聯倫理學家公認的現實道德生活中兩大問題——“干部官僚主義”和“勞動者懶惰、缺乏積極性和主人翁精神$“等處於”失語“狀態。“蘇聯倫理學”要麼完全束縛於哲學黨性之中,要麼拋棄任何道德標准,總是不能恰如其分地結合國情來進行真正科學意義上的研究﹔理論研究與道德實踐不協調,要麼滯后,要麼超前﹔這 是 蘇 聯 解 體 倫 理 學 層 面 上 的 症 結 所在“蘇聯倫理學的“前車之鑒”,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教訓。

(三)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中國化及其最初成果——毛澤東倫理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直接理論來源

辛亥革命摧毀了專制枷鎖,迎來了思想上前所未有的解放。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下,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傳入中國,並通過先進知識分子對封建主義倫理思想和資產階級倫理思想的雙重批判實現了當代中國倫理面貌的煥然一新。以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民主主義者在論戰和斗爭中逐漸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對封建主義倫理思想和資產階級倫理思想進行了猛烈批判。 一方面,通過對復古派、國粹派及東方文化派守舊思想的批判,揭露了封建倫理的反動本質,認為它隻不過是維護封建家族制度的政治工具,是束縛、馴服和戕害勞動人民的精神枷鎖。李大釗尖銳地批判封建倫理“障蔽民彝”,造成“錮蔽其聰明,夭閼其思想,銷沉其志氣,桎梏其靈能,示以株守之途,絕其邁進之路”的后果。陳獨秀也高舉反對舊道德、倡導新道德的旗幟,尖銳地抨擊了封建倫理的綱常名教“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為以己屬人之奴隸道德也”,並自覺地把對封建倫理道德的批判與推翻封建專制的政治斗爭聯系起來。另一方面,對資產階級倫理思想進行了批判。李大釗指出,資產階級的價值體系的核心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倫理觀,其核心就是對金錢和權力的崇拜,不可能給個人和人類帶來幸福,相反隻能帶來痛苦和重壓。 陳獨秀認為倫理覺悟是“吾人最后之覺悟”倫理思想,影響於政治,各國皆然,吾華尤甚“。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在對舊倫理思想的批判中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新氣象。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進一步中國化發展和新理論形態即毛澤東倫理思想,是以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經歷新民主義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實踐共同創建的。毛澤東倫理思想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化的中國倫理思想“實現了當代中國倫理思想的革命性變革:一方面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說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道德生活、道德實踐有機結合,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說由俄國到中國的轉變和運用,創造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說的中國形態,因而在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史上實現了獨特的創新和超越﹔另一方面實現了對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批判性更新,既包孕了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優秀基因,又促使中國傳統倫理駛入“現代性”轉型的軌道,重建中國社會秩序和心靈秩序。毛澤東倫理思想實現的革命性變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發展指明了道路。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既是中國共產黨領袖集體創造和探索的結果,也得益於一大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努力。如張岱年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觀照中國社會道德實際,從道德本質、道德的階級性等方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周原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道德科學的黨性並初步建構了共產主義道德學說理論體系﹔李奇作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開拓者和中國倫理學會創始人之一,主持編寫的《道德學說》建構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道德學說理論體系﹔羅國杰作為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不僅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基本理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等進行了深入研究,還建構了較為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學科體系,“使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研究告別了分散、孤立和不系統的研究狀況,走上了體系化、理論化時代。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中國化及其最初成果,實現了中國傳統倫理的現代性轉化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中國化創造,從而使中國倫理學主題和內容實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轉換,並從研究方法、基本問題、實踐視野、學科體系、運思風格等方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提供直接的理論來源。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的歷史使命是“繼往開來”

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面臨全新的問題、環境、任務和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必然要承擔全新的歷史使命,並展現出新特色、新風格和新氣派&,作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中國化的新階段和新形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將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實現倫理理論和實踐的不斷創新。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啟了改革開放時代征程,並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倫理道德建設及其規律進行了積極探索,實現了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原理與中國社會道德實踐的有機結合、中華民族傳統倫理精髓與時代發展的有機結合。鄧小平倫理思想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創新性。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立足於倫理道德建設的時代特征和嚴峻形勢的基礎上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倫理內容和倫理目標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倫理道德建設的時代要求。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形勢變化,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強調價值需求與科學規律的統一,是指導深化社會改革的發展倫理思想,體現了科學性和發展性的有機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確立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主題,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迎來了新的機遇。

今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將繼續以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和毛澤東倫理思想為源頭,在理論淵源上堅持一脈相承﹔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時代主題,在理論主題上堅持一脈相承﹔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推進倫理道德建設和倫理理論發展。在理論品質上堅持一脈相承﹔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維護和實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為旨歸,在理論目標上堅持一脈相承。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立足國情、關注世界、推進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國特色進入新時代以來倫理學理論的繼往開來和開拓創新,為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倫理動力。

三 建設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構建的立體圖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必定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理論指導、資源整合、實踐問題求解、“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等方面實現“立體推進”。

(一)理論指導: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訂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出場風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提出,正是基於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精神實質的充分把握,凸顯其實踐性並繼續保持著的理論與現實之間的互動張力。 一些人口口聲聲堅持馬克思主義,卻沒有把握馬克思主義之“實”,不明白到底堅持什麼、無視或根本不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的科學性和革命性,實際上是非馬克思主義﹔另一些人則表現出對馬克思主義的冷淡或冷漠甚至反感,其主要表現就是基於淡化“政治敘事”與“原理堅守”的錯誤認識,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政治說教,反感於所謂“意識形態策劃”、“黨營策略”﹔或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經蘇式封閉僵化,俄國中轉之后,原理已經失真,難以適應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因而要對馬克思主義的“元敘事”、原理進行解構甚至作拋棄式的“祛主義”或“后原理”轉向。 兩種錯誤認識的根源在於不清楚“堅持馬克思主義到底堅持什麼” 。

堅持馬克思主義到底堅持什麼? 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就是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為廣大民眾服務﹔馬克思主義觀點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規律的科學認識和科學總結﹔馬克思主義方法即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是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如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証關系、內因和外因的辯証關系、因果關系、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等原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與以往倫理學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運用,從而將倫理學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 三是堅持和運用具有嚴格的科學性和意識形態先進性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社會實踐和能動的辯証法,是通過實踐對事物自身邏輯的認識。它的靈魂是社會理論批判,它的特點是社會歷史實踐。”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要創新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堅持以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根本方法,同時有效運用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社會矛盾分析法、社會主體研究法、社會認知與評價法、世界歷史研究法等等,分析當今社會道德矛盾和發展規律,關注社會生活中“現實的人”將事實與價值、科學認知與價值評價相結合。同時,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具有開放性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也應該是開放的,要展現倫理研究的世界眼光和全球視野。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運用,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理論特質。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方法、內容、發展要求等方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發展與實踐提供指導,從方法而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經過長期實踐和總結而形成的科學方法,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方法、辯証分析方法、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的方法、走群眾路線方法等等,應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研究與運用的具體方法。從內容而言,黨的建設、中國道路、民主制度,以及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形成的豐富的倫理思想,應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最大增量。從發展要求而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集中體現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意志,更重要的是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也體現了新時期、新形勢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新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必然要展現這些特色和要求,從而具有不同於西方倫理學、傳統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和中國傳統倫理學的嶄新的理論特質。

(二)資源整合:中西倫理文化資源的“主輔兼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必須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及其中國化成果的倫理資源基礎上,對中西倫理文化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實現“主輔兼修”。

一是以傳承中國倫理文化資源為“主”,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的繼承性、民族性。因此,充分挖掘和闡釋積澱了幾千的中華文明豐厚的道德文化資源,推進傳統道德的現代轉型,從而消弭傳統與現代的割裂。一方面,對中國傳統倫理文化資源的歷史性和當代性要有充分的自覺認識,即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既要對文化的歷史有所了解,還要對自身文化的價值有所肯認。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唯一未曾斷裂過的文明,而其中流砥柱就是倫理文化。在中華傳統倫理文化中的倫理價值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國的價值系統是禁得起現代化以至‘現代以后’(post-modern)的挑戰而不致失去它的存在根據的”依據梁漱溟先生的說法,中國文化過早地走上了以理性解決人與人問題的方向,並將“自為、調和、持中”的倫理觀念概括為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如果說中國倫理文化在世界現代化的過程中尚未來得及展現倫理道德的風採,那麼在現代性問題急劇增多,而西方倫理文化未能開出有效“藥方”的當今時代,曾經顯得“早熟”的中國倫理文化恰逢其時,另一方面,對具有當代價值的中國傳統倫理文化資源進行梳理和總結,明晰“傳承什麼”、“為何傳承”、“如何傳承”等問題,對於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而言,毀掉傳統價值,就是對文明的摧毀。 中國幾千年來積澱的獨特道德傳統影響著歷史乃至當代的道德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例如中國傳統美德中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的整體主義思想在維系中華民族的團結與統一中起到深遠的作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以“人道”為重點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天人、群我、他我關系的和諧統一,構筑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基礎。這些倫理資源,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傳承什麼”、”為何傳承“的根源所在,也是中國傳統倫理展現世界當代價值的依據所在。

二是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納世界多元道德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注入時代生機和新鮮營養。 我們要積極吸納西方倫理文化資源的先進之處、社會道德建設的先進經驗和倫理學發展取得的積極成果,以西方倫理文化資源為“輔”,實現“主輔兼修”。尤其在當今時代,“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我們應該大膽吸收西方倫理文化資源的積極成果,補益現有中國倫理資源。例如,西方宗教倫理將“敬畏”作為道德自律和實現終極關懷的心性力量,這種心性力量的塑造值得我們在道德實踐中借鑒,因為缺乏作為心理力量的“敬畏之心”正是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喪失道德的根本原因﹔西方倫理以個人為本位,重視個性和個人發展,雖然個人主義的極端化容易導向極端利己主義並造成一系列負面影響,但其反面的啟示確是積極的——個人隻有接受民族使命、履行國家義務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道德的人”才能促進“道德的社會”﹔西方倫理重視功利價值,其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和在此基礎上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理論旨趣,避免了空談抽象道德之風﹔西方倫理偏外向、偏進取、重視理智美德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重要作用,與中國道德偏內向、偏保守、重和諧恰好相得益彰﹔西方倫理重公德,積極處理個人與社會、社會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為我們建設公共生活倫理提供了積極啟示。

任何倫理文化的發展都不應該是封閉的,而應該是開放包容的,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

(三)直面實踐:求解當代中國倫理道德建設的“問題集”

通過對實踐問題的價值批判和倫理省思,實現行為選擇的價值優化,這無疑是倫理學的神聖使命。倫理學既要對生活實踐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和糾偏,還要對實踐過程施以價值性影響,通過價值批判和價值引導,嘗試對問題給出答案。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最亟待解決的問題無疑與社會建設實踐中最躁動的領域直接相關。

一是經濟倫理問題。馬克思曾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市場經濟是利益經濟,是講功利的。但是功利的普遍化和極端化就會導致拜金主義,造成人們道德自律失范、道德問題增多。 利益失衡會造成社會心理失衡,導致“美德去聖化”、“躲避崇高”、“渴望墮落”,加劇社會道德淪喪、風氣敗壞、人際冷漠﹔還會導致個體對生存意義的茫然失措和現實生活的無所適從。鑒於此,經濟倫理問題必然是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關注的熱點和重點問題,例如,中國傳統倫理的“義利之辨”及其當代價值、市場交往的誠信制度建設,經濟發展可持續與協調問題,資本共享的道德包容等問題,都值得我們持續深入地關注。

二是政治倫理問題。政治倫理建設以優化政治生態為旨歸,通過彰揚政治道德理念、制約政府行為、優化運行機制等,實現國家和社會發展有序化、規范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倫理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今后,應重點弘揚和實現作為最重要的政治倫理價值的公平正義,推進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系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政治倫理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創新,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倫理的理論自信﹔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倫理秩序建構,即從優化社會倫理運行機制,整合道德資源、建構倫理秩序方面為深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政治倫理的理論支撐。

三是生態倫理問題。經濟建設成績斐然的同時,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卻日趨嚴重。 鑒於此,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黨中央“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主題之一而備受重視。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 在此背景下,人們對生態倫理問題的認識高度、推進力度、實踐深度也取得積極進展。當前,中國生態倫理建設仍面臨諸多問題:如生態正義、生態文明共享、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權利問題等等。

四是生命倫理問題。醫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生命觀念、生育政策等的變化,使得生命倫理問題依然是應用倫理學的熱點:其一,生殖技術的倫理詰難,如人工受精(尤其是異源人工授精)的倫理爭論、試管嬰兒(尤其是商業性“代理母親”)的倫理審視、克隆技術的倫理反思等。其二,安樂死的倫理思考。雖然支持者和反對者各有自己的倫理依據,但是中國安樂死能否合法化?何時能夠合法化?依然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倫理課題。 其三,基因技術的倫理挑戰。如轉基因產品會不會危害人類?基因隱私如何保護?如何打破基因專利導致的基因壟斷?基因治療主要是為了治療還是為了改進? 顯然,基因技術不可能獨立於倫理規約之,對人的尊嚴的肯定和維護永遠是基因倫理的核心。

五是網絡信息倫理問題。網絡生活的虛擬性、自主性、開放性、多元性,決定了網絡倫理道德有不同於現實社會的新特點與發展趨勢。“完全被信息技術支配的危險,以及置身於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所謂的“鐵籠”之中的擔憂都是實際存在的。這種“危險”主要表現就是網絡無政府主義泛濫及其危害、網絡詐騙和偷竊、網絡色情、侵犯個人隱私和知識產權等等。中國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群體。如何建構和完善網絡信息倫理,建立人們在利用互聯網工作和交流時的道德關系和行為規范,是我們面臨的嚴峻問題。

六是公共生活倫理問題。公共生活倫理是全體社會成員所公認的,大家必須共同遵循的最基本、最起碼的以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極大拓展了人們的公共生活領域,從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更需要公共生活倫理的維系。當前我們公共生活倫理建設的主要任務:一方面要培育以“公共善”為目標的公民公共理性,確立公共生活中的公共的善和政治正義理性要求。另一方面,要培育公民在處理社會公共生活以及社會合作形式時相互溝通、平等交談的最基本的共識和價值系統,培育正義、責任、誠信、寬容、奉獻的公共倫理精神,推進實現社會和諧善治。

七是國際交往倫理問題。中國長期以來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致力於在國際事務中大國擔當。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中國道路的影響擴展,中國如何在世界交往舞台上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如何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展現大國風採*?如何成為負責任的國際秩序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這是新時代中國在建構國際交往倫理中亟待創新的問題。

一言以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必須要對所有社會問題進行倫理思考,為”問題集“求解。如果倫理學不對發展問題進行思考和求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發展永遠是方向不明的。

(四)體系共建:以“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建設為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關鍵要增強理論自覺、理論自信和理論創新,擺脫“以西方之是非為是非”的思維定勢和學術生態,自覺站在中國立場上來看待中國,建立一套立足中國實踐、體現中國智慧、反映中國精神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任何一種思想理論體系都需要反映“學術規律”的學術體系、展示“敘述體系”的學科體系以及作為“表達體系”的話語體系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發展需要理論體系來實現和反映對社會道德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認識。 一方面,任何形式的倫理學理論和體系是密切聯系的。體系是理論的載體,成熟的理論需要體系。倫理學是對人類道德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研究和反映,其理論本身必須有系統的邏輯體系,否則,理論就是凌散的。另一方面,倫理學的哲學學科特點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必須要有體系。哲學必須借助范疇展開抽象思維從而揭示世界的本質和規律、范疇遵循邏輯性而實現有機統一,因此哲學必然以邏輯體系呈現出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發展也不例外。

1.加強學術體系建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提供學術發展和研究的基本支撐

學術體系規定著學術研究對象、限定著學術研究領域、反映著學科自身的學術邏輯與規律,如何創新理論,建設學術體系,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的時代創新首先需要檢視的問題。

從學術體系的形式而言,當前倫理學的學術體系建設必須優化學術研究范式。美國著名哲學家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最早提出“范式”一詞,其含義指特定的科學共同體從事某一類科學活動所必須遵循的公認的“模式”。學術研究范式是研究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綜合體,倫理學是生活之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是社會主義生活的價值哲學,其研究范式必定要直面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 。

從學術體系的內容而言,當前倫理學學術體系建設必須以問題為導向,立足當代中國現實、聚焦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的“雙向互動”中實現學術創新,增強學術理論的針對性、系統性和創新性。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理論研究要堅持以“問題”為中心的整體性研究范式。 以“問題為中心”的學術研究范式旨在強調倫理學研究應該致力於發現新問題、思考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整體性研究范式就是要求我們在開展倫理學研究時必須站在整體、全局和宏觀的高度上,用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去全面認識、研究當前倫理道德現象。 一方面要運用整體性原則去把握和理解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各個領域中出現的倫理道德問題。從而全面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另一方面要堅持以發展的眼光和科學的方法!既要反對教條主義又要反對實用主義。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期的道德生活有如我們當今時代如此復雜多變,也沒有任何一個時期的倫理道德問題有如我們面臨的如此紛繁蕪雜,以致於任何一種現有的倫理學說或倫理體系都難以應對當今的倫理“窘境“和道德”困難“。因此,照搬、移植的教條主義方法,都是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建設的實際需要。唯有以發展的眼光汲取現有倫理理論的精髓、把握生活的倫理需求、診斷時代的道德症候,方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同時,倫理學理論建設絕不應淪為調解社會事件的“應景”工具。而應以展現時代精神、引領社會價值風尚,確立時代倫理精神為目的。任何斷章取義、刻意歪曲、隨心所欲地解釋或生搬硬套,也許會獲得暫時的“實用”,但最終會損害倫理學的高潔。 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需要一個富有時代性的理論研究范式。這樣的范式也必定是開放發展、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否則它就會因為不能適應社會變化而弱化、甚至范式轉移(Paradigm Shift)而被淘汰。 此外,加強學術體系建設當然還包括相應的學術保障制度建設,如組織"基金"評估"監察等。

2.加強學科體系建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提供學科理論的基本架構

構建與思想體系相一致的、具體多樣化的、在理論研究和教育教學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的倫理學敘述體系,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學科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展示“敘述體系”的學科體系就是在研究、教學、宣傳中用以表現、闡釋思想體系的概念、范疇、觀點和方法系統,它在展現思想體系生命力的過程中不斷獲得發展和突破。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理論體系建設作出杰出貢獻的羅國杰先生,不僅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形成和發展,研究對象、方法與任務等問題進行了闡釋,而且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體系結構的特征作了論述,認為其具有“理論上的科學性”“內容的規范性”“徹底的實踐性”。羅先生強調說明這些特征主要是針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教科書的體系結構而言。 敘述體系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變化,但是它並不等於背離或拋棄思想體系,而是思想體系生命力的展開。具體而言,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學科體系建設有兩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一是規范倫理學建設,探究中國社會發展的倫理規范秩序建構。 規范倫理學側重於研究道德規范體系,通過研究道德的基礎、本質及發展規律等,形成和論証道德的基本原則、規范和要求,以約束和指導人們的道德實踐。最終達到人類自身和社會的完善發展、規范倫理學通過討論諸如善與惡、應當與不應當等規范及其界限和標准,進行批評或贊揚、譴責或鼓勵。其關注點是“我們應當做什麼”“怎樣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首先要繼續加強規范倫理學建設,以倫理的價值或應然為研究的重點領域,用“應然”去統攝“實然”並給予實踐生活以倫理指導。就規范倫理學的性質、特征和功能而言,倫理社會學因為關注“社會運行中的道德問題”“社會交往中的道德問題”“人在社會化中的道德問題”“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問題”重視倫理規范對於解決社會倫理道德問題的作用!應該成為當今規范倫理學的重要發展形式,需要進行深入的理論拓展。

二是美德倫理學建設。探究中國社會發展的心靈秩序建構。美德倫理在西方倫理思想史上源遠流長。美德即為使個人實現特有的目的的品質,這個傳統從亞裡士多德一直延續到當代美德倫理學家麥金太爾。麥金太爾認為“美德是一種獲得性的人類品質,對它的擁有與踐行使我們能夠獲得那些內在於實踐的利益”。中國儒家美德倫理資源豐富,在道德規范上建立了以“仁”為核心體現“愛有差等”的道德規范體系﹔在價值觀上重道義而輕功利,在道德功能上強調道德的社會作用。並提出了一套道德修養方法。 儒家美德倫理中修身養性的德教傳統對中華文化以及國人修養影響至深。今天,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如何將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的價值要求內化成公民的美德品質,儒家德性修養的教化理論依然具有現實合理性。中西美德倫理的傳統和美德倫理復興的態勢觸發我們一種學理省思:無視德性,就不可能有實踐的內在善,就不可能提升道德主體性,道德也就無法發揮道義的力量。當然,當前美德倫理學面臨的新的理論挑戰也是毋庸諱言的。美德倫理強調美德是內在的,是一種包含道德心理認知在內的穩定性的品質。美德的獲得必然要尋找人的心理基點、探尋美德產生的心理狀態、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心理對美德的影響和作用之深毋庸置疑。而道德心理學,以道德和心理的關系為研究對象,揭示道德產生,發展的心理基地,道德知行的心理機制,心理過程和心理狀態,以及心理失衡中的道德調節。正因為如此,深入開展道德心理學研究,探尋美德形成的心理機制和心理規律,應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德倫理建設的重要方向。

3.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話語的影響力和認同度

學術體系和學科體系需要話語體系加以闡釋、表達和傳遞。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話語體系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塑造道德話語權的問題,即用中國的倫理道德話語展現中國道路價值,提升中國倫理道德話語的國際認同和影響。所謂道德話語權指的是人們在道德領域中的話語主張、話語資格及其話語影響力。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話語體系建設,以中國道德話語言說道德生活正成為倫理學理論研究面臨的迫切問題。 這種判斷源於當前中國倫理價值話語體系在國際影響的現狀,其突出的問題就是全球話語權“西強我弱” 的格局還沒有改變,甚至在解決了“挨打”、“挨餓”的問題之后“挨罵“問題仍然沒有完全解決。主要表現在:一是道德話語權與國際地位不相匹配。中國有豐厚的倫理道德文化資源,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特有的價值理念的國際認同卻有待隨之提升。 二是尋求世界的理解和認同面臨巨大的現實挑戰。例如,盡管中國長期以來在國際社會中勇於擔負大國責任和肩負國際義務,但是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以及“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過程中,中國仍然面臨如何尋求相互理解“達成國際共識”爭取更大認同等亟待解決的問題。三是中國倫理話語體系還未承擔起為中國崛起所應該贏得的價值合法性、正當性。盡管儒家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觀念被奉為全球倫理的“金規則” "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被一些國家和企業奉為管理的名典,但當代中國倫理學的相當性仍任重道遠。四是倫理價值對外話語傳播能力亟待提升。毋庸諱言,當前發達西方國家主導著國際價值領域話語體系,成為諸如“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價值話語的主產地和傳播渠道的主控者。 相比較而言,中國尚未形成世界承認的獨立倫理價值 話 語 體 系!,對 外 道 德 話 語 傳 播 的 能 力較弱。

如何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話語體系建設?有兩個基本的努力方向:首先,要依托中國道德文化、立足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建設實踐,打造中國特色的倫理道德話語系統。“雖然現代性的道德問題具有某種普遍性,但這些問題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通常具有獨特的表現方式。在社會全面轉型中,由於道德語境的差別,這些道德難題的誘因和解決方法也必然存在差異。我們不能期待完全照搬其他文明的道德模式,隻有將中國問題置於自己的道德文化譜系之中,才能找到破解的方法。為此,我們要打破對西方現代性倫理話語的崇拜心態,實現對中國傳統倫理話語的傳承創新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話語表述的時代化創造,以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倫理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與傳播,就是用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方式對新時期倫理價值觀念的概括表述,類似的以打造、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為形式的倫理話語創新需要我們繼續大膽嘗試和深化。其次,彰顯中國對世界發展的價值關切,提升中國倫理話語體系的國際價值共識度與引領力、中國倫理話語體系引領力最重要的體現在“創新、和平、合作、包容”的理念指導下,實現對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的發展價值關切和價值引領。20世紀 50年代周恩來總理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既是政治交往原則,但從國際交往倫理角度而言也是倫理原則,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同。當前,中國道路為破解自身后發展難題展現了風採,實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全方位推進﹔在世界發展面臨諸多問題的情境下,中國道路應該為解決世界性難題、推動世界發展作出應有貢獻。但是僅有對發展問題的推動和貢獻是不夠的,中國要不斷提升國際話語權,必須要從利益因素主導上升到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最大限度地彰顯發展的價值共識度,並通過價值選擇一致和價值理念共契的努力實現道義、倫理、道德的引領,在多大程度上獲得引領時代的發展倫理話語權。決定了中國將在多大范圍內獲得意識形態建設的勝利!並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共同支撐作為體系或系統存在的思想理論體系。思想理論體系是以有序結構將思想內容的各種要素、成份、因素及其相互聯系組合起來的整體,它既表現思想的整體狀態和層次屬性,也反映不同思想內容、性質及發展機制。從此角度而言,我們應該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看作是具有實踐性、開放性、科學性、富有生命力的倫理思想系統,它必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場域中得到貫徹、展開、豐富和發展&。置而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時代創新的意義就不在於完滿體系的追求,而在於實踐精神和實踐效果的不斷展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我們正處於大變革的新時代,社會倫理道德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研究的批判性和開放性,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鑄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精、氣、神,這是新時代的重任,也是每一個倫理學人不能推卸的責任&。從此意義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任重而道遠。 

(李建華,男,哲學博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哲學)成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9年),浙江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倫理學會常務副會長、湖南省倫理學會會長等職,主要從事倫理學基礎理論、政治哲學、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5項,其中重大項目2項、重點項目2項,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500 多篇,出版《道德情感論》《現代德治論》《趨善避惡論》等著作40余部,40多項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教學獎勵。)   

來源:《求索》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