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提升運營力為新型智庫賦能

2019年01月21日08:2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提升運營力為新型智庫賦能

  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對於支撐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國家軟實力等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與新時代的要求相比,當前我國智庫建設仍然存在高質量智庫與成果不多、組織和管理方式相對落后、資源配置不夠科學等多方面問題。

  與傳統研究咨詢機構相比,新型智庫不僅要做好研究,還要使研究成果更加具有時效性、前瞻性和可傳播性。智庫研究是包含選題、調研、分析、行文、成果轉化等各環節在內的“研究鏈條”,靠研究人員“單打獨斗”難以順利完成,需要充分整合政府、學者、媒體、社會組織等力量,形成應用性強、傳播面廣的高質量智庫成果,更有效地發揮智庫功能。

  因此,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不僅要加強“研究力”建設,如提高研究水平、組建高水平研究團隊等,還要注重包括搭建平台、拓展傳播渠道、策劃活動等方面的運營力建設,以強大的運營力支撐智庫研究,為新型智庫賦能。

  運營力概念源自管理學中“運營管理”一詞。在探討智庫運營概念及其內涵時,可將智庫比喻為一家知識生產工廠:智力主體是生產者﹔實踐素材是原材料﹔產品是研究成果,包括決策咨詢報告、書刊、媒體文章、研究報告等﹔用戶是包括政府決策部門、公眾、行業組織、國際社會等在內的智庫成果受眾。其中,智庫的核心能力是研究力,核心資源是智力資源。智庫運營就是通過發揮計劃、組織、實施和控制等職能,將智庫研究的原材料進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智力主體的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組織高效、優質的知識生產流程,產出高質量知識產品,並通過不同方式、渠道、媒介將產品向政府、大眾和國際社會輸送,進行轉化。

  具體來說,提升智庫運營力,應注重增強以下幾方面能力:

  整合研究能力。智庫研究具有應用性、實效性、協同性、政策性等特點,這使得研究鏈條比傳統學術研究更長且多維。其一,智庫研究不僅要具備深入分析和論証的能力,還要在研究選題、社會調研、政策梳理、評估反饋等環節下功夫,對研究主題的來龍去脈、形成機理、解決方案等形成正確認識和判斷﹔其二,智庫研究不僅僅是學者個人的工作,還必須充分調動各相關主體積極參與,如政府官員、社會成員以及各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以多學科、多層面、多維度的視角實現“現象—理論—政策—效果”四維閉環,優化研究結果,提升智庫決策咨詢能力。因此,要把運營力嵌入研究環節,突破傳統研究方式的局限性,整合各相關主體形成完整的智庫研究鏈條。其中,通過有效運營打造“智政互動”“智智互動”“智社互動”“智媒互動”四大互動體系,是整合提升研究能力的重要方式。

  成果轉化能力。這種能力是指將研究成果轉化進而對受眾群體產生影響的能力,主要包括向政府轉化(咨政)和向社會轉化(啟民)兩個方面。向政府轉化需要注重與相關政府部門對接聯絡,深度嵌入選題、調研、分析、成文、應用、評估等各個咨政環節中,構建完善的成果管理和質量控制體系,同時建立成果報送和反饋機制,以保証智庫研究成果務實管用﹔向社會轉化需要智庫對目標群體有較為深入客觀的認識,了解他們的訴求,能夠利用合適的渠道影響目標群體。智庫要建立自有媒介渠道(如網站、公眾號、微博等)來傳播推廣研究成果,並及時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發聲,還要注重與傳統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等平台的對接合作,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整合傳播效應,擴大研究成果的影響力。

  創新能力。智庫運營團隊要突破傳統管理思維,探索建立能夠激發智庫活力的工作機制、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要從資源整合、研究激勵、成果評估等多方面入手,探索新型智庫運行機制和體系﹔將現代企業管理方法運用到智庫運營中,更加高效、充分地組織各種資源,滿足智庫研究的需要﹔運用現代信息化手段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進行知識生產。例如,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建立了“三位一體平台化研究模式”,利用移動互聯網打造知識生產平台,全面整合各方面專家資源參與智庫研究,同時進一步探索利用信息化平台開展精准靶向研究和整合協同研究,實現專家管理、項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的數據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國際合作與傳播能力。智庫應結合公共外交需要,與各國際平台建立合作關系,開展聯合研究、“二軌對話”等活動。一方面,應注意將研究成果運用國際表達方式對外傳播,讓受眾更好理解和接受,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對國際聲音、國際觀點和國際成果進行跟蹤、分析和研判,幫助決策者更加客觀理性地了解掌握國際認知,也幫助國內大眾更好讀懂國際聲音,實現雙向的客觀理性認識。

  值得注意的是,運營力的提升最終是由團隊來實現的。要通過崗位設置、專業分工、協作機制、考核激勵、制度建設等加強運營團隊建設。應突破行政管理思維,堅持專業化理念,通過制度建設和文化打造實現運營團隊的“雙輪”驅動效應,通過運營力的提升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賦能。

   (作者:徐寧,系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