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社會穩定器,關系國家長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我們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深入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實現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等風險挑戰的彈性和韌性。為此,需要重點把握和處理好三個關系。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社會保障建設是一項涉及諸多方面的系統工程。其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居於核心位置。目前,我國已構建起國家保基本、企業保補充、個人投商保的社會保障模式,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市場積極發揮作用,較好實現了政府與市場責任的平衡。進入新時代,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必須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方面,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圍繞“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投入更多資源,設計更為合理的制度安排。大力推進全民參保,實現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等基本法定保障應保盡保。深化社會保險制度建設,統籌整合現有制度,優化籌資機制,完善社會保險制度體系。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推動基本社會保險與市場保險體系對接,構建基本社會保險、補充保險、商業保險“三位一體”的社會保險體系,努力滿足多樣化、個性化、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需求。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社會保障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更加注重公平。但也應看到,公平的增進有賴於效率的支撐,效率的提升離不開公平的推動。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既堅持公平取向,又注重公平與效率的平衡。促進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必須進一步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在維護公平方面,按照共建共享理念,深化全民參保,努力讓社會保障覆蓋全體人民,特別是加強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時,發揮社會保障的收入再分配調節功能,促進縮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在提升效率方面,在加強基本生活保障、消除廣大勞動者后顧之憂的同時,努力激發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強化基本醫療衛生、教育、職業培訓等保障服務,著力提高勞動者素質,既改善社會成員生活質量,又提高社會經濟效率,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建成權責清晰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必須實現權利與義務的有機統一。具體而言,既需要政府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實現可持續保障﹔又需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還需要社會各方面依法自覺履行社會保障的責任和義務。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社會保障的絕對水平會不斷提高,但保障基本生活的功能定位不會也不能改變,否則國家就可能不堪重負,還會導致社會活力下降、“養懶漢”等一系列問題。進一步處理好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一方面要維護社會保障權益。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加大政府投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社會保障權益。另一方面要合理進行責任分擔。以社會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強調權利主體在享受社會保險待遇前要履行相應的繳費義務。同時,要明確各級政府、個人、企業、社會的社會保障權利、義務和責任,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充分調動各種主體的積極性,使其切實履行責任和義務。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25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