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作青年學人通往學術之門的第一塊鋪路石

2018年12月24日08:02

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編的《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情況通報》2018年第11期報道了《社會》雜志堅持發現和培養青年學術人才的經驗和成果,是對《社會》辦刊團隊的莫大鼓勵。

回首2005年改版以來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在踐行“作青年學人通往學術之門的第一塊鋪路石”的使命和責任方面,《社會》之所以能得到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的肯定,一方面在於我們長期堅守這種辦刊自覺,另一方面在於制度建設,隻要踐行嚴格的匿名審稿制度,組建由不江湖、不“漿糊”和藝高人膽大的學者組成的工作編委會,用定稿會制度對稿件質量和匿名審稿質量做最后的集體把關,青年作者的脫穎而出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回首2005年改版以來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在踐行“作青年學人通往學術之門的第一塊鋪路石”的使命和責任方面,《社會》之所以能得到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的肯定,一方面在於我們長期堅守這種辦刊自覺,另一方面在於制度建設,隻要踐行嚴格的匿名審稿制度,組建由不江湖、不“漿糊”和藝高人膽大的學者組成的工作編委會,用定稿會制度對稿件質量和匿名審稿質量做最后的集體把關,青年作者的脫穎而出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2013年,《社會》忝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名單,辦刊經費緊張問題得到極大紓解。這些年來,我們用好國家社科基金支持的每一分經費:設置《社會》“改版十周年作者獎”,頒發獎章和獎金﹔稿酬和審稿費倍增,是稿酬和審稿費最高的國內學術期刊之一﹔組建工作編委會﹔創辦《社會》-CJS學術論壇,其中社會理論工作坊連續舉辦了七屆,學術圓桌在2018年舉辦了四場﹔推進社會學學科體系建設,組織並推出“田野技藝與中國故事”“中國經驗的理論建構”“中國社會理論”等多個專題。

2019年,在國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下,我們將繼續努力,在提高辦刊質量,完成已經成型的常規動作的同時,通過專題和學術圓桌的方式,引導和推進社會學中國化、社會學知識體系構建方面的研究,為中國社會學乃至中國學術之精進,做出更大的貢獻。

來源:微信公眾號《社會雜志》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