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強調,抓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根本之計。新的時代條件下,抓好教育扶貧需要從更廣視角思考、更多層面行動,積極實施有深度、有廣度、有效果的教育扶貧。實施有深度的教育扶貧,需要通過採取有效的政策舉措,改造貧困文化,引導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樹立積極進取意識,從文化心理上脫貧。實施有廣度的教育扶貧,需要完善制度政策,有效配置教育資源,在重點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同時,兼顧相對貧困群體,提高教育扶貧規模效益,營造良好脫貧環境。實施有效果的教育扶貧,需要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激活市場,引入市場資源和社會力量,不斷增強貧困家庭及其子女的自我發展能力。
破除貧困文化的影響。從教師、學校和教育環境提升著手,以有力的政策舉措盡快根除貧困文化。在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著重解決師資培訓和教育脫貧機制短缺問題,大力推進大區域聯動發展,形成縣際互動的造血式扶貧格局。在貧困縣市,加強學校標准化建設,重點打造一支高素質、創新型校長隊伍。在貧困鄉鎮,全面推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受教育資助整村落實。因校因村因戶制宜,完善教育領域貧困文化改造政策舉措,破除教育無用論、教育致貧論、教育先天論,掃除教育改革發展中的思想障礙。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大“扶智造血”力度,提高貧困地區勞動者的發展能力和就業技能,需要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把深度貧困地區的教育扶貧放在優先位置,以重大教育扶貧專項工程或項目為抓手,顯著增加貧困家庭和個人獲得職業技能與增加經濟收益的機會。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要與新型城鎮化和居民社區建設相結合,引導易地搬遷農戶向社區和學校片區集聚,避免由於資源相對集中帶來新的教育貧困現象。採取優質師資引進、課堂教學改革、對外交流等多種方式,激發貧困地區孩子主動求學、求發展的內在動力。
遵循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教育扶貧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因地因時施策,加強和改善教育公共服務供給。依據新型城鎮化趨勢和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建設區域性技能培訓中心,引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專家,提高貧困戶和文化程度較低的困難群體的職業技能,培育適應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民。依據不同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提供適合初、高中畢業生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引入市場機制,採取適度競爭的教育扶貧方式,提高學校管理和教學質量。充分發揮政府、學校和市場在教育扶貧中的作用,提高學校吸引力,降低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
建立健全考核機制。鼓勵地方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投入教育扶貧事業,形成教育扶貧的合力,需要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建立責任共擔機制,在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中設置相應的監測指標,反映各類市場主體、社會組織等的貢獻。將評價指標的國家標准與地方特色有機結合起來,使指標監測功能體現教育脫貧的“底線+可持續”原則,通過指標監測提高教育扶貧效益。評價結果要體現教育扶貧效果的“增量+可視化”,把“以地方政府為首要責任主體”與“以扶貧對象為首要收益主體”結合起來,不斷探索總結教育扶貧的經驗、方式和模式,強化師資待遇、人才引進制度、教育資金投放、教育技術應用等“軟資源”扶貧效果,提高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和滿意度。
(作者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與改革研究所副所長)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10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