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2月03日15:4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國際國家,再不能閉關鎖國,要開門面對世界,要學習別人,也要主動發聲,輸出文化,承擔國際義務,貢獻人類。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人類共同解決問題、共擔共享、開放的、全球化的時代。但是當下以美國為首的反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正如倫敦政經學院路易斯•加裡卡諾教授所說:“如果特朗普決定走向孤立主義,那麼中國就會在達沃斯試圖填上這個空缺”,此時中國的機會來了。再加上當前很多國家民粹主義抬頭,精英與民意撕裂成為全球的趨勢。全球化和新媒體的發展使得人類的交流和溝通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民的意見、民眾的呼聲對全球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在日益加強。

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二保持可繼續發展,提高國家的創新能力是中國當下最有力的硬實力體現。與此同時,展示中國的航空航天以及軍事工業自主創新的成果,參與國際維和行動,既可展示中國的軍事硬實力,又是一種維護世界和平軟實力體現。中國顯然已經明白了軟實力的意義,問題在於對軟實力構成的三要素——文化、價值觀和政策——的建設方面都存在嚴重不足。

中國一直沒有建立強大的智庫群,使得我們在國際交往中仍然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自發試驗狀態,構成軟實力的各部門間經常獨立作業,缺乏協調,有時不但未能成為合力,反而會相互抵消。而由於中國政府長期未能激發出非政府組織和廣泛的民間社會力量,所以中國的軟實力主要以政府主導,其不足之處是顯而易見的。中國還沒有形成一套綜合與連貫的國家軟實力戰略,其軟實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臨時舉措和應急性反應。

“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研究”正是一個強對策性課題,於2016年11月獲准立項,於2017年3月18日在上海大學召開的開題報告會,會議邀請了來自全國的9位專家和課題的子課題的4位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到目前為止,課題組已經舉辦和確定聯合主辦國際學術會議共3次,課題負責人出席課題相關主題的重要國際學術會議8次,均發表主題演講﹔已出版專著《中國文化影響力研究報告》1部,另外2部前期成果《中國文化影響力研究報告》(第二輯)、《中國的文化價值》已初步完稿,預計2018年底均正式出版﹔課題組成員完成大型專題研究論文15篇,已公開發表9篇,英文發表在《當代社會科學》(英文)1篇。

目前各個子課題的進展情況順利。

子課題一“當前世界主流國家文化影響力趨勢研究”前期研究已經展開,課題組成員已經在美國、加拿大展開調查,相關數據正在收集與整理。下一步課題組計劃在英國、法國、日本、德國、俄羅斯等主流文化國家展開調研,主要圍繞 “文化國際影響力”為主軸搜集問卷與訪談數據,運用比較視野分析世界主流國家文化影響力趨勢。

子課題二“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現狀與國際傳播存在的問題研究”已積累部分研究成果,為當前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現實進行系統診斷,厘清國際傳播問題,深入分析具體原因。目前本子課題組已經出版專著《中國文化影響力研究報告》一部(總字數35萬字,本著已經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申報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選題),發表論文3篇:《十年來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對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現代傳播》擬作為重點推薦稿件載於2018第9期)﹔《中國道路:國家文化軟實力理論態勢與現實難度》(《中國文化與傳播研究》集刊2017年6月號,九州出版社)﹔《當前世界各國國家形象廣告的態勢與傳播策略》(《中國傳媒報告》2018年第2期,特稿刊發,全文4.5萬字)。待發論文2篇:《我國電視劇在東南亞國家傳播現狀及影響力提升研究》、《中國對外文化傳播中的國家力量與優化策略》。另外,本子課題計劃向歐美國家發放1000份以上問卷、向在華留學生發行500份以上問卷進行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效果調研,目前在美國調研510份問卷已經回收在先期統計分析中。

附:《中國文化影響力研究報告》目錄

緒論 當代中國文化影響力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第一章 文化軟實力:作為國家戰略的理論探討與實踐難點

第一節 文化軟實力概念提出的基本背景

第二節 “軟實力”元概念的內涵及其意義

第三節 當代語境下的國家“文化軟實力”表述

第四節 國家戰略邏輯指向的“文化軟實力”形成脈絡

第五節 當前國家文化軟實力傳播實踐及其軟肋

第六節 打造中國文化軟實力智庫型策略研究

第七節 軟實力傳播的國際實踐及其借鑒意義

第二章 文化自信:作為國家戰略的意義及其建構策略

第一節 當前國外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現狀

第二節 中國文化國際負影響的制約因素

第三節 “文化自信”作為戰略的意義

第四節 當前我國社會的文化焦慮及其深層原因

第五節 文化自信的建構策略

第三章 文化強國:作為國家戰略的意義及其實踐路徑

第一節 “文化強國”及其內涵

第二節 “文化強國”提出的原因與意義

第三節 有關“文化”內涵的相關研究

第四節 “文化強國”戰略的現實基礎

第五節 “文化強國”戰略的實踐路徑

第六節 “文化強國”建設的國外經驗借鑒

第四章 他者的視角: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和中國文化

第一節 中國的‘硬實力’

第二節 中國的‘軟實力’及其對國際形象的影響

第五章 西方媒體建構:中國的形象與問題研究

第一節 總體形象的評價:時間特點明顯,隨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不斷轉型分化

第二節 政治形象的評價:受意識形態影響,“刻板印象”長期存在

第三節 經濟形象的評價:“中國崛起”為主調

第四節 社會形象的評價:以問題為導向塑造“負面形象”

第六章 跨文化視角:中國文化形象建構的難度與高度

第一節 中國文化形象建構研究概況

第二節 他者的視角:西方政治精英看中國

第三節 比較視野下的中國文化形象建構策略反思

第七章 我國對外傳播的對策與效應分析

第一節 中國對外傳播事業的階段與特征

第二節 中國對外傳播研究的分類

第三節 中國對外傳播中的問題與對策

第八章 當前世界各國國家形象廣告的態勢與傳播策略

第一節 國家形象廣告的界定

第二節 當前世界國家形象廣告的特征與發展趨勢

第三節 我國國家形象廣告現狀、問題與創意策略

第九章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文化傳播策略

第一節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文化傳播的現實意義

第二節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文化傳播的核心問題

第三節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文化傳播的主體與路徑

第十章 從“一帶一路”新聞報道看我國媒介的對外文化傳播策略

第一節 “政經”新聞報道:新機遇、新契機,但又不乏風險挑戰

第二節 “文體與科技”新聞報道:民間交往、人文交流的重要渠道

第三節 國際”新聞報道:實現區域、全球互惠共贏的途徑

第四節 主流媒體建構“一帶一路”議題的手法

第十一章 “一帶一路”與社交媒介傳播

第一節 “一帶一路”在微信中的傳播

第二節 失衡:傳統媒介的話語霸權與社交媒介傳播鏈斷裂

第三節 互補:社交媒介與傳統媒介新秩序

第四節 “一帶一路”的微信傳播要打好文化牌

第十二章 用互聯網思維講好中國故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第一節 “講好中國故事”

第二節 互聯網思維的概念與闡釋

第三節 用互聯網思維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研究

第四節 用互聯網思維講好中國故事的反思與策略

第十三章 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透視

第一節 中華文化傳播的內涵與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二節 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研究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研究發展前景

第十四章 漢語走出國門:孔子學院與跨文化傳播研究

第一節 國內學術界關於孔子學院現狀的研究

第二節 國際學術界關於孔子學院的研究現狀

第三節 孔子學院與跨文化傳播研究

結語 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研究概觀

子課題三“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價值取向與內容資源研究”研究較多,集中圍繞中國文化國際價值這一領域展開研究。代表性成果已發表論文3篇:《新世界主義視域下中國故事的講述與傳播》(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8年2期)、《文化自信:作為國家戰略的意義及其建構策略》(《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6期,轉載於《華夏傳播研究》2018年1月),《The Significance of Self-Confidence of Culture as National Strategy and Its Construction》(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當代社會科學(英文)》2018年1期)﹔待發論文3篇:《文化走出去:中國品牌國際傳播的文化附加值研究》、《國際電影節獲獎華語電影的文化附加值生成研究》、《當代中國故事的文化符號體系建構路徑研究》。

子課題四“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策略與傳播研究”進展較快,正處於成果收割期。目前代表性成果有在《中國文化與傳播研究》集刊上主持專欄“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研究”,首期組稿論文3篇:《基於關聯理論的“中國故事”傳播效果認知研究》、《循環與復調——社交媒體與中國文化傳播研究的格局與可能》、《中國道路:國家文化軟實力理論態勢與現實難度》﹔同時課題組成員已完成另外6篇《新世界主義視域下中國故事的講述與傳播》、《大眾傳媒對流行文化傳播影響探析》、《雲南白藥品牌國際化戰略研究》、、《中國體育服務品牌國際傳播力生成研究》、《從舌尖上的中國探析國產紀錄片的國際傳播策略》等。

②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組成員先后在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地進行調研,採用定量研究與質化研究兩種研究方法在展開問卷調查、田野觀察、深度訪談,搜集北美、歐洲以及東南亞地區關於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的第一手資料。

目前已搜集到來自面向美國當地年青人發放的問卷510份,計劃再收集500份問卷,圍繞加拿大、美國青年人對中國文化的認知與好感度進行調查,了解中國留學生群體如何通過人際互動方式與當地美國人進行文化交流,進而影響美國青年人對中國文化的認知與好感。

另外,圍繞中美兩國近百年來的文化藝術交流史,課題組成員已搜集到從1895年-2017年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展出的112場中國藝術展文獻資料,內容包括每場展覽的官方藝術展冊、照片、視頻、策展人專著以及每一場展覽相關的媒體報道。與此同時,課題組成員自2017年9月-2018年1月期間,通過觀察法、深度訪談形式搜集到50名參觀中國藝術展覽的美國游客的訪談資料以及4名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策展人近30分鐘的訪談資料。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在國外受眾眼中,有哪些中國文化符號、文化價值容易被接受和欣賞。

還有,課題組成員計劃在2019年1月對加拿大境內的唐人街展開調查,了解加拿大地區中國人與國外居民之間的文化融入情況,對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動難題與困境展開調查與診斷,運用扎根理論提煉文化互動模式與文化動因。

最后,課題組成員在2018年7月對馬來西亞境內圍繞鄭和與中國文化在東南亞的影響展開調研,搜集史料聚焦“文化鄭和研究”,系統調查“鄭和文化”在東南亞國家中的認同感和影響力。

課題立項1年多來,課題負責人及成員主要參加了6次與課題相關的重要學術研討會:

1.課題負責人許正林2017年6月13日出席課題組主辦的在上海大學舉行的“2017電視全球化與本土化國際論壇”,提交論文並發表演講:“中國電視產業國際競爭力問題與策略”﹔

2.課題負責人許正林2017年9月應邀出席在陝西師范大學舉行的“文化的全球性與地域性——中華文化自信與長安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並發表演講:“從文化焦慮現狀到文化自信內涵建構”﹔

3.課題負責人許正林2017年11月4日應邀出席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舉行的“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與華夏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並發表主題演講:“文化自信:作為國家戰略的意義及其輿論機制”﹔

4.課題負責人許正林2017年11月25日應邀出席在武漢大學舉行的“第九屆跨文化傳播國際學術會議——一帶一路、多元主義與跨文化傳播”,提交論文並發表主題演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文化傳播策略”﹔

5.課題負責人許正林2017年12月17日應邀出席在杭州良渚鎮舉行的“第二屆莫干山公共關系思想峰會”,提交論文並發表主題演講:“新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公關意識與策略”。

6.課題組成員劉瀏2017年11月18日-19日出席汕頭大學2017年中國新媒體傳播學年會會議,提交論文:《智能時代的社交媒介文化研究》

7.課題組成員劉瀏出席2017年11月24日-26日武漢大學第九屆跨文化傳播國際學術會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研究智庫聯盟
主題:一帶一路、多元文化主義與跨文化傳播
提交論文:微信在“一帶一路”社交媒介關系建構中的作用研究。

8. 課題負責人許正林 2018年5月17日-19日廣西師范學院“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民族品牌與國家形象對外傳播學術研討會 提交會議論文並發表主題演講:“中國品牌走出去的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

主辦國際學術會議一次,已經起動主辦國際學術會議兩個:

1.2017年6月13日在上海大學,由本課題組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共同主辦了“2017電視全球化與本土化國際論壇”,出席會議的有國內高校與業界的10位專家,其中外籍到會專家4位,話題涉及“全球化視野下中國電視節目模式突圍策略”、“本土化與全球化:電視節目模式的跨文化傳播”“中國電視產業國際競爭力問題與策略”等。

2. 2018年10月26日-28日在上海大學,本課題組與全球修辭學會、國家傳播學會共同主辦2018“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國家傳播學創新發展”學術研討會,話題涉及“國家話語、國家修辭與國家戰略研究”、“‘一帶一路’倡議的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及其傳播研究”等。

3.2018年8月29日-31日在加拿大溫哥華,本課題組與國際儒學聯合會、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共同合辦“中華文明的自信力和傳播力”國際研討會,這是到目前為止國內“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方面的最高規格的國際學術會議。課題組已經申請獲得來自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5萬元經費特別資助。本次會議主要宗旨是對當代中國文化的自信力和傳播途徑進行深入的學術探討,分析當代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生成問題,以及在傳播途徑中所面臨的挑戰。本次會議集合了國內外以研究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文化研究頂尖學者,主要代表與論文主題如下:

1.國際知名漢學大師、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安樂哲(Roger Thomas Ames), 會議報告論文題目是“儒學宗教感:人能弘道,聖人能繼天立極”﹔

2.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及哲學系教授、哈佛燕京社社長杜維明(Tu Weiming)﹔

3.著名美籍華人學者、美國夏威夷大學和清華大學教授成中英(Chung—Ying Cheng)﹔

4.美國著名漢學研究家田辰山 (Chenshan Tian),報告論文題目是“新世紀儒家文化視野下的「一帶一路」”﹔

5.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金聖基(Kim Sung Kee),報告論文題目是“宗教多元主義與儒教”﹔

6.伊朗德黑蘭阿拉梅•塔巴塔巴伊大學教授孟娜(Elham Sadat Mirzania),報告論文題目是“孔子教誨與伊朗伊斯蘭教誨的相似處”﹔

7.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長牛喜平(Niu Xi Ping)﹔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桂曉風(Gui, Xiaofeng)﹔

8.中華孔孟學會秘書長蔡信發(Tsai Hsin Fa)﹔

9.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黃勇(Yong Huang),報告論文題目是“古代儒家對當代美德倫理的貢獻”﹔

10.印度尼西亞新報總編輯李卓輝(Bambang. Suryono),報告論文題目是“新世紀儒家文化視野下的‘一帶一路’”﹔

11.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學智(Zhang, Xuezhi),報告論文題目是“宋明理學中的‘終極關懷’”。

會議論文將由本課題組主編正式出版。

③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開題報告會

2017年3月18日下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研究”開題報告會在上海大學樂乎新樓隆重召開。會議由上海大學電影學院主辦,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高原學科協辦﹔中國傳媒大學丁俊杰教授主持。出席會議的嘉賓有:北京大學的程曼麗教授、浙江大學的吳飛教授、武漢大學的單波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郭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的呂新雨教授、蘇州大學的方漢文教授、上海政法學院的戴元光教授、中鋁上海銅業總經理姜敢闖先生﹔還有來自上海大學的諸位教授:張詠華教授,鄭涵教授,郝一民教授,查燦長教授,沈薈教授,龍錦副教授,牛盼強副教授,海闊副教授。這些都是新聞傳播學科中最為活躍、走在最前端的教授,各位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由上海大學許正林教授匯報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研究”的開題報告,為這項課題的研究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會議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階段是請課題組負責人許正林教授向各位專家做相關介紹﹔第二階段是專家評議﹔第三階段是相互交流﹔第四階段是由丁俊杰教授概括總結。

首先,課題負責人許正林教授為專家們介紹課題。許正林教授將課題分為四大部分:選題背景與課題論証、研究方案的調整、課題團隊的組成分工和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許正林教授從全球化局勢入手,提出中國面臨的挑戰以及對外傳播存在的問題,指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急需理論與方法的創新。許正林教授根據專家評審的意見,對課題計劃做出了相應的改進。為專家們介紹了介紹四個子課題的分工情況,最后提出了課題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其次,到場的8位專家都作了發言,摘要如下:

程曼麗教授首先提出了自己對於這個課題題目的疑問:什麼是中國文化?這裡的國際影響力是探討內生問題還是對外傳播問題?以及究竟是怎樣界定“生成”這個詞,程曼麗教授認為課題組有必要對前人的研究做個整理分析,並且在此基礎上提出新觀點,充分體現這個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吳飛教授認為寫好專報很重要,應該站在學科的發展角度寫出有分量的成果。他不建議做重復的研究,應該把重點放在中國文化上面。

單波教授也跟程曼麗教授有同樣的疑問,就是中國文化倒是是什麼的問題。他認為要注重文化間的關系研究,要在交流層面上看文化影響,研究是什麼消解了我們文化的影響。

郭可教授認為課題組應該把研究范圍縮小,要有跟其他課題不一樣的重心。課題要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跟政府交流有利於找到學界和政界交叉點。

呂新雨教授認為應該要先界定清楚國際影響力是什麼意義上的國際影響力,首先解決到底誰掌握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的話語權這個問題。建議開放文化,在繼承和創新中談中國文化,學習魯迅的“拿來主義”,要自己挑選需要的東西拿來,認為有主體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

方漢文教授認為應該走出“文化”,不要把課題的重心全部放在文化研究上,應該放在國際影響力上,研究以傳播為視域進入影響力。他提出了對課題設計的三點建議:一是企業,經濟基礎的工作﹔二是傳播技術,方法和路徑﹔三是文本,文化產品,作為結果來呈現。

戴元光教授認為要緊扣主題,要研究中國為什麼不能生成國際影響力,以及中國怎樣生成國際影響力。並且提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要重視外國人的體驗性,文化體驗很重要,一定要讓外國人親自體驗中國文化。

姜敢闖先生結合自身的實際經歷談了幾點對於文化的感受,他認為文化沒有差別,但是存在有文化和沒文化的差異,先進文明和落后文明的差異。文化首先是相互尊重,然后相互包容,最后相互影響。他說中國文化在國外沒有影響力,所以我們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影響力,要有中國文化的特點。

在會議的最后,丁俊杰教授談了幾點自己的看法並對這次的開題報告會作了總結。丁俊杰教授認為課題的題目應該聚焦,注意概念的界定問題。課題組的觀點要不外不中,不是外國的偏見觀點,也不是中國主觀的觀點。他在最后這樣總結道:專家們肯定了課題組的想法成熟,實力強大,各位專家都以自己的方式間接回應了課題組的問題,並對課題的未來充滿信心。開題報告會中專家們暢談了對於該課題的意見與看法,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解決了許多重點難點問題,也提出了許多新思路新方法,為課題組在未來的研究明確的方向。

2. 課題國際推介與國際研討會

本課題組與國際儒聯和加拿大《文化中國》雜志社聯合主辦“中華文明的自信力和傳播力”國際研討會並對本課題進行國際推介。

推介會的意義:早在16世紀后半葉中國文化就被來華傳教士們系統介紹到歐洲,並對西方近代文化產生影響。進入20世紀,中國文化一方面以吸納西方文化的方式融入世界文化,另一方面又一直在全球背景下尋求自我的發展道路。新世紀以來,經過一百年現代化發展的中國開始以一個大國的身份積極尋求國際擔當,文化作為對內和對外的戰略被提出來。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重新認識中國的文化價值無論對中國自身還是對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的最終問題是文化價值問題。價值就是一種支配我們,但不由我們直接控制的力量,他讓我們走向一種特定的自由體驗,即使在外在的不自由的條件這種自由體驗也不會消失。中國的文化價值應該是什麼,是古代的,還是當代的,還是古今共通的?杜維明先生說,“中華民族的再生不能僅僅靠發展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還必須通過對綜合國力、社會資本、文化能力的培養,使一般人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有體之於身的了解,鼓勵有良心和理性的知識分子從事文化研究。現在中國面臨非常嚴峻的倫理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被啟蒙的人文主義所解構的儒家人文精神,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儒家的人文精神從自我、社群、自然和天道四個方面展開。個人和社會的健康互動,人類和自然的持久和諧,乃至人心和天道的相輔相成,所展示出來的人文視域對人倫日用之間的生活世界、對自然、對宗教的理解有很大參考價值。”

會議議題:1)當代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 2)當代中國文化的海外影響力﹔3)新世紀儒家文化與一帶一路的文化融通﹔4)經濟強國的崛起與文化中國的建設﹔5)中國文化域外傳播的基本方向和致效路徑﹔6)中華文化共同體與全球倫理﹔7)歷史視野:文化交匯中的歷史走向和反思﹔8)文化的全球性與地域性。

會議已經特邀的重要嘉賓:

國際知名漢學大師、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安樂哲(Roger Thomas Ames)

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及哲學系教授、哈佛燕京社社長杜維明(Tu Weiming)

著名美籍華人學者、美國夏威夷大學和清華大學教授成中英(Chung—Ying Cheng)

美國著名漢學研究家田辰山 (Chenshan Tian)

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金聖基(Kim Sung Kee)

伊朗德黑蘭阿拉梅•塔巴塔巴伊大學教授孟娜(Elham Sadat Mirzania)

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長牛喜平(Niu Xi Ping)

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桂曉風(Gui, Xiaofeng)

中華孔孟學會秘書長蔡信發(Tsai Hsin Fa)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黃勇(Yong Huang)

印度尼西亞新報總編輯李卓輝(Bambang. Suryono)

北京大學教授張學智(Zhang, Xuezhi)

北京大學教授程曼麗

浙江大學教授吳飛

武漢大學教授單波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荊學民

廈門大學教授謝清果

會議時間和地點:2018年7月28-29日,地點:加拿大溫哥華,會議安排在國外,一是便於邀請到國外學者,二是更有利於吸引國際關注。會議期間與會后將編發編寫會議綜述,向重要學術窗口中國社會科學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社會科學報等媒體投稿報道和發表學術綜述,已經國內新媒體門戶新聞網站報道。

活動創新性、前沿性和學術性

1)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急需理論與方法創新,其中核心問題是當代中國的文化價值問題,中國顯然已經明白了軟實力的意義,問題在於對軟實力構成的三要素——文化、價值觀和政策——的建設方面都存在嚴重不足。本次會議的重要目標就在於期望解決這個核心問題。

2)當代中國文化影響力生成研究是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的頂層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研究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有利於建立中國當代文化生成的內部結構與外部生態,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也不斷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探討中國的文化價值問題,正是重要的學術課題。

3)探討中國的文化價值問題,是思考定位當代中國文化的“元話語”問題,重點思考當代中國如何完成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的融合,向世界說明中國的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承認中國的核心價值與世界各國核心價值是可溝通的,這些正是下一步推進中國國際軟實力傳播的難度與重點。這也是顯示本次會議的創新性、前沿性和學術性的價值之所在。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21世紀,中國的國家轉型仍面臨諸多挑戰。其核心問題,並不是政治問題,也不是經濟問題,也不是科技問題,而是文化問題。在中國共產黨的19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這是一個全新的國家文化理念。但要成功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在今后數十年內都要努力奮斗,中國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受世人景仰的現代國家和促進人類社會共同繁榮發展的全球性大國。因此,本課題正在根據黨的“19大”精神對課題的方向與內容進行重新調整與設計,對課題的觀點、重點、難點的把握進行反觀、改進、提升。

通過課題研究的進展,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軟實力。文化的對外傳播是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關鍵所在。但國際軟實力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是戰略性的,也是戰術性的。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然而在國際競爭現實中,包括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戰,本質上與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一直處於弱勢不無關系。這與我國身為經濟大國、政治大國和文化大國的地位極其不匹配。如何提高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如何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如何提高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如何提高當代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是一項事關國家發展的重大課題。他需要我國要全面修好與發展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積極參與或主動建構區域整合和全球治理機制,同時依靠自身的文化吸引力、知識創造力、政治活力、經濟實力對全人類福祉的承諾,打造我國在世界上的軟實力。所以,我們課題組承擔“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研究”以來倍感任重而道遠,如何更全面更系統地完成好這一重大課題成為我們下一步的總目標。

課題組成員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本課題研究正在進入中盤階段,盡管在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價值取向與生成策略傳播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為:

一是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研究中更加細節的問題和方面未能全面涉及。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問題研究是一個系統工程,隻能通過重要問題和要點的研究實現對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研究的框架把握,從而引導和促進中國文化與其它文化之間的跨文化研究。

二是課題研究的部分成果還未能及時公開發表和正式出版面世。本課題研究涉及中國文化內核價值、跨文化溝通、跨文化國際傳播等多領域研究,因為研究的復雜性和發表周期問題,有的正在整理寫作當中,有的已經投出去正待發表。

三是加速團隊建設,形成穩定研究團隊,同時進行數據採集與數據庫建設,建立我們自己的“國家影響力”評價模型與指標體系,真正形成“國家影響力”研究基地,成為民間智庫。

四是將研究視野與國家重大需求進行有機結合,撰寫更多更好的對策性成果要報提交給上級部門。本課題研究取得眾多成果究其原因是課題組成員及其把握國內與國際形勢,聚焦當前跨文化國際傳播的前沿領域,以滿足當前國家發展重大需求。

下一步改進措施與研究計劃:

一是進一步突出本課題研究的三大重點:即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現狀、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內容價值闡釋、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策略闡釋。下一步計劃重點發表研究論文20篇:

《當前國際環境下世界文化戰略空間分布研究》

《當前主流國家文化外交影響力趨勢研究》

《西方主流國家與中國的差異分析》

《美國政府與媒體共生與博弈關系研究》

《中國民主精神對外傳播研究》

《中國政府民生意識對外傳播研究》

《中國宗教政策對外傳播研究》

《“中國模式”對外傳播研究》

《中國環境意識對外傳播研究》

《“中國道路”對外傳播研究》

《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研究》﹔

《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話語問題與策略》

《鄭和與中國文化在東南亞的影響》

《當前中國對外貿易與國家形象關聯研究》

《“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研究》

《<紐約時報>涉華報道“中國威脅論”分析》

《中國電視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

《中國國家形象片的文本建構與文化意義研究》

《中國文娛產業國際化發展戰略研究》

《對外傳播中NGO角色分析》。

二是進一步加快數據的搜集與整理,計劃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日本、德國、俄羅斯等七個主流文化國家展開調研,實現成果快速發表與出版,同時對重點成果進行集中出版和推薦,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結題,2018年底將出版《中國文化影響力研究報告》系列報告第二輯、第三輯兩版,加速成果的社會化,影響並吸引更多的傳播學研究者投入到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中。計劃重點研究論文如下:

《英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研究》

《俄羅斯文化國際影響力研究》

《美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研究》

《法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研究》

《德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研究》

《日本文化國際影響力研究》

《韓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研究》

二、研究成果情況

1.專著:中國文化影響力研究報告(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35萬字)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然而在國際競爭中,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一直處於弱勢。該成果聚焦於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現實,詳細分析了以下十一大問題:文化軟實力:作為國家戰略的理論探討與實踐難點、文化強國:作為國家戰略的意義及其實踐路徑、他者的視角: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和中國文化、西方媒體建構:中國的形象與問題研究、跨文化視角:中國文化形象建構的難度與高度、我國對外傳播的對策與效應分析、當前世界各國國家形象廣告的態勢與傳播策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文化傳播策略、從“一帶一路”新聞報道看我國媒介的對外文化傳播策略、“一帶一路”與社交媒介傳播、用互聯網思維講好中國故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透視等多層次問題。具體目錄參見上文,本著已經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申報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選題。

2.論文:文化自信:作為國家戰略的意義及其建構策略(《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6期)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價值觀不斷向全球蔓延並佔據主導,而中國的文化建設滯后於經濟發展步伐,中國尚未在國際舞台上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當前國外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與現實也是脫節的。文化自信的提出,既是面對對外文化傳播困境的應有之義,也是應對當前國內存在的文化焦慮及文化認同危機的迫切要求。文化認知是文化自信發生的前提,文化交流是增進文化自信的條件,文化發展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石。而正視信仰危機並進行文化自省,強化主流價值,完善兼容機制,整合傳統文化並正確對待西方文化,則是建構文化自信的關鍵之舉。

該成果已經發表於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6期,發表后又作為特優論文被編輯部專門推薦到《當代社會科學(英文)》(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1期)全文發表﹔同時被《華夏傳播研究》2018年第1期全文轉載。

3.論文:十年來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對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本文已經被列入《現代傳播》2018年第9期重點推介文章,即將發表。

政黨形象是一個政黨的實際表現和總體特征在公眾輿論中的投影,是一個政黨的精神面貌所在,是政黨的軟實力,她關系著政黨內部成員的政治忠誠和外部群眾的信賴與支持,更影響著政黨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認可度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本文集中探討了十年來國內我黨政黨形象對外傳播實踐與理論,內容包括政黨形象的內涵與價值、中國共產黨國際政黨形象的塑造、當前中共政黨形象對外傳播的現實基礎、政黨形象對外傳播的戰略意義、他者視角下的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中共政黨形象對外傳播存在的問題、打造國際政黨形象策略等。

4.論文:新世界主義視域下中國故事的講述與傳播 (《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8年2期)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世界主義逐步從政治主張發展成為文化認同,進而成為人類和平發展的行動綱領。在新世界主義視域下定位和思考中國故事的講述和傳播有重要意義。既有的中國故事講述和傳播主要體現三種趨向,存在深深的焦慮感。隻有走出焦慮,走向融通,中國故事才能和世界故事相通,才能體現真正意義上的新世界主義內涵,從而成為新世界主義文化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成果已經發表於《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發表后又全球傳播與公共外交學會資訊推送第197期全文轉載。

5.論文:循環與復調——社交媒體與中國文化傳播研究的格局與可能 (《中國文化與傳播研究》集刊2017年6月號,九州出版社)

新世紀以來,中國對國際社會所作的貢獻越來越大,尤其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但是,在文化方面,中國並沒有得到相應的禮遇。傳統媒體在新時期,並未能佔據霸權地位,在中國文化海外傳播方面暴露了諸多問題。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補,在媒介整合的時代形成循環系統,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對社交媒體傳播中國文化的研究不能以單一、固定的思維去理解,而是要將這個話題置於若干層次,持以流動和發展的觀點去考察,形成復調結構,每一層面的結構各自獨立,但又和諧地統一為一個整體。

6.論文:中國道路:國家文化軟實力理論態勢與現實難度(《中國文化與傳播研究》集刊2017年6月號,九州出版社)

文化軟實力提出至今,在國際范圍內形成了廣泛共識。提升國家軟實力,已經成為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國際間競爭的主流趨勢。我國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並在之后成為國內學術研究的焦點與熱點。目前國內學者關於文化軟實力的研究成績斐然,有關文化軟實力的專著與論文不斷推陳出新。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在官方、學術和媒體話語中流變衍生,文化軟實力的理論內涵建構於中國語境當中,其意義價值研究將國家戰略作為邏輯指向,我國文化軟實力實踐銳意進取並有軟助,智庫型研究將現況研究和對策研究相結合,在借鑒國際成功經驗的同時,我國文化軟實力建構研究堅定地走出了中國發展道路。

7. 論文:基於關聯理論的“中國故事”傳播效果認知研究 (《中國文化與傳播研究》集刊2017年6月號,九州出版社)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作為一種推進國家形象傳播與文化軟實力的戰略,在2013年實現以來取得了傳播理念與傳播路徑的重大變化,也使得“中國故事”的傳播不僅在傳播類型上有所突破,在傳播效果上更是有目共睹。因此,理解與認知這一戰略實踐的意義,如何判斷傳播過程中“中國故事”的價值實現,並以此作為理論依據來指導今后更廣更多的“中國故事”的傳播,本文基於關聯理論的“關聯性因素”對認知“中國故事”傳播效果的理念與方法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策略。

8. 論文:當前世界各國國家形象廣告的態勢與傳播策略(《中國傳媒報告》2018年第2期 特稿刊發,全文4.5萬字)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頻繁的開展國家形象廣告活動,但是我國的國家形象廣告在理念、形式、內容和傳播技巧上依然存在不足。中國的國家形象廣告要以什麼方式、向哪些人、傳播什麼要素,都是需要重新思考的要點。本文首先闡釋了國家形象廣告的相關概念,簡述了國家形象廣告的發展歷程,按不同大洲分析了各國近年來的國家形象廣告中的特點與趨勢,重點對韓國、英國的國家形象廣告活動進行梳理、分析,以探究國家形象傳播中的整合策略和新方法、新趨勢。此外,本文在整理中國近年來的國家形象廣告案例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探討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給出了一定的建議。本文認為,從廣告學的角度看,新世紀以來的國家形象廣告有以下的發展新趨勢,首先內容上更貼近時代,各國紛紛挖掘新的表現元素和簡潔明了的新主題。在具體操作上多國都推出了統一、整體、長期的國家形象推廣戰略並融合官方民間成立統籌機構,還進一步細分受眾,提高針對性和本土化水平,媒介選擇也更開放和多元。我國應該主動參考這些新的趨勢,有意識、有策略的建構國家新形象。

9.論文:雲南白藥品牌國際化戰略研究(已經完成,未發表)

本文對“雲南白藥”品牌自1902年創立伊始百余年來的發展史和大事記進行整理概括,劃分出了該品牌在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預備期、試水期、深化期三個階段及相應特征,在基礎上進行品牌國際化舉措和成效探究。借此洞察在現階段品牌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並提出對策和解決措施。緊接著深化提出雲南白藥品牌國際化戰略可行性實施方案,提出構建不同維度的品牌國際化戰略實施方案並提出相關建議。基於民族品牌雲南白藥國際化過程中如受限於中藥類產品在海外市場准入政策和安全性檢驗、國際化進程較為緩慢等問題可以通過加強企業內生改革和外延式並購解決。同時,企業應當積極面對品牌國際化過程中的機遇和挑戰,實現混改后雲南白藥集團同“新華都”、“江蘇魚躍”兩大股東在經營戰略上的優勢互補。並且提出構建雲南白藥品牌溝通程序、跨文化溝通和營銷聯盟系統,同時通過雲南白藥“匠人精神”的超國際化標准的生產方式打開國外市場,提升品牌價值,實現品牌資產積累。

10.論文:當代中國故事的文化符號體系建構路徑研究 (已經完成,未發表)

本文立足於歷史與現實,運用理論探討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厘清並擴充新中國故事的內涵。引入符號域理論,關注中國故事的功能和意義,同時也關注符號生態環境,並且對中國故事文化符號進行系統整體地梳理。從自述與他述兩個視角分析中國故事文化符號系統建構路徑,提出中國故事符號路徑生成策略,為提升中國軟實力提供了新方向。文化符號在跨文化傳播中承擔了重要角色,挖掘新時代中國故事鎖表達的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為以后講述中國故事提供豐富的內容。系統的劃分中國的符號表征,從價值觀、制度、物質、生活四個方面歸納新中國故事內涵。引入符號域理念,從文化符號自述與他述兩個角度闡釋中國故事文化符號建構以及路徑生成,關注符號本身內核結構,也關注符號生態環境。並且分析了目前中國故事在跨文化傳播中所遇到的困境,從符號生成的三級意指展現符號生成路徑,提出新媒體時代多維度的傳播策略。

11.論文:中國體育用品品牌國際傳播力生成研究(已經完成,未發表)

本文運用了文獻資料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系統性和重點性相結合等方法,從國內體育用品品牌發展歷程、國際化傳播現狀、國際市場分析、國際傳播模式,國際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國際傳播力生成策略六個部分來對中國體育用品品牌國際傳播力生成進行闡述。本文認為,中國體育用品品牌通過品牌形象與技術國際化、准確的品牌定位等恰當的傳播模式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一定成果。即便如此,與國際頂尖品牌相比,差距仍然較大。如存在企業經營管理缺乏效率、產品科技研發滯緩、品牌戰略定位模糊等問題。希望中國體育用品品牌通過制定合理的品牌戰略方針、加大品牌形象推廣、厘清文化差異的變量、重視產品的研發、結合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等策略來加強國際傳播力。

12.論文:國際電影節獲獎華語電影的文化附加值生成研究(已經完成,未發表)

本文試圖站在國際傳播的視角上,以華語電影文化附加值為切入點,從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三方面入手、探索華語電影的文化傳播策略。論文具體從文化附加值、工業美學、文化與營銷、歐洲電影節獲獎華語電影敘事和華語電影構建國家形象的文化策略這四個章節來闡述華語電影走賂世界的歷程和文化策略。

13.論文:從《舌尖上的中國》探析國產紀錄片的國際傳播策略(已經完成,未發表)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整理法和文本分析法梳理國產紀錄片現狀,研究分析了其創作方式、傳播途徑各方面的具體內容,目的在於總結其創作與傳播的成功因素和在對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並從中總結出國家層面上國產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本文主要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部分,旨在介紹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創新點與難點。第二部分為國產電視紀錄片現狀,對紀錄片的濫觴與概念、國產電視紀錄片的發展階段、國產電視紀錄片的國際傳播環境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分別詳細介紹《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在創作、傳播上的成功原因以及對外傳播中的不足之處,為國產電視紀錄片的國際傳播提供有效的創作與傳播借鑒。第六部分從文本創作、傳播營銷與制作方式三個方面對國產紀錄片的國際傳播策略進行了總結。

14.論文:文化走出去:中國品牌國際傳播的文化附加值研究 (已經完成,未發表)

本文分析了中國品牌國際化的文化差距,探求品牌與文化融合的“國際化”路徑,以進一步提升我國品牌國際化的文化性。本論文的思路是:對中國民族品牌的國際地位進行掃描,探討一帶一路背景下民族品牌走出國門的機遇。對比了外國成功的中國本土化品牌傳播,剖析了國際品牌的民族文化特質,並對外國品牌在中國的本土化傳播策略案例進行借鑒分析。以文化附加值為視角指出品牌傳播中結合中國文化訴求的重要性,提高我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建設好我國現代品牌文化,建構本土化和國際化相結合的中國品牌在“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下的文化核心價值模式。並在此分析框架下,探討提升中國企業品牌國際化傳播效果的策略路徑及對策,要千方百計提高品牌產品的文化內涵,注重中國品牌國際化的本土化,塑造品牌的國際文化形象,注重中國品牌的文化輸出。

15.論文:我國電視劇在東南亞國家傳播現狀及影響力提升研究(已經完成,未發表)

本文首先介紹了國際傳播理論,梳理了國際傳播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國際傳播的發展歷程。之后簡述了我國電視劇在東南亞的傳播概況,再挑選四個東南亞典型國家泰國、越南、緬甸和馬來西亞詳細介紹我國電視劇在其傳播的情況與特點,以此找出我國電視劇在東南亞傳播出現的問題:我國電視劇出口題材單一、我國電視劇在東南亞國家受眾面逐漸變窄、我國電視劇在東南亞國家出現了文化認同危機、我國電視劇在東南亞市場受到韓劇的嚴重擠壓。本文比較日劇與韓劇在東南亞的國際傳播的成功經驗,根據中國實際情況,總結出我國電視劇國際傳播的對策: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合作、提升電視劇本身的質量、培養翻譯人才。

16.論文:中國對外文化傳播中的國家力量與優化策略 (已經完成,未發表)

本文分為五個章節進行闡述。緒論部分探討了本文的研究問題、意義及方法,並中國對外文化傳播相關研究文獻進行評述。第一章介紹了國家與社會理論的緣起、演進,中國視野下的國家與社會理論並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解讀社會的傳播邏輯。第二章簡要回顧了我國對外文化傳播的發展歷程,並從國家的國際形象角度來分析國家對外文化傳播的效果。第三章探究了中國對外文化傳播中的國家力量,主要包括孔子學院、中國文化中心、中國文化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官方對外媒體以及以奧運會、世博會為代表的國際展會。第四章和第五章為策略部分,在國家與社會框架下提出系統性優化策略。本文認為,在國家力量方面,開展大規模對外文化傳播的前提是樹立充分的文化自信﹔國家體系內涉及對外文化傳播的組織需要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並加強組織間的聯動﹔文化傳播應該上升到文化外交的層次﹔中國故事講述應該突出人文視角、採用人性化傳播原則、注重“他者”視角、尊重文化多樣性、豐富文化表達形式。在社會力量方面,社會組織能夠有效彌補官方傳播的不足,前提是政府給予社會組織足夠的支持和適當的獨立性﹔留學生、移民、旅游群體乃至普通民眾都能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跨國企業的產品本身是一種文化符號,而組織文化也是本國文化的一種外顯﹔民間媒體能夠洞察受眾的信息需求,將文化有針對性地傳播到特定群體﹔利用互聯網能夠讓對外文化傳播能夠雙向交流中理解信息接受者的興趣,促進傳播效果的提升。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下一步將在歐洲和北美進一步展開調研,搜集相關數據

2.下一步計劃出版5本年度研究報告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