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出土西夏文涉醫文獻整理與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2月03日16:3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從2016年立項后,即正常開展資料搜集、整理及研究工作,目前第一、第二子課題工作進展較快。第一子課題《西夏文醫方雜抄類文獻整理與研究》,目前已完成西夏文的錄文、標點、注釋,研究部分正在進行。第二子課題《西夏文醫書類文獻整理與研究》書稿已經基本完成,目前正在核對引文、修改書稿。第三子課題《西夏文非醫學文獻中的涉醫資料整理與研究》進展較慢,目前在進行西夏文的解讀工作,發表了相關論文6篇。第四子課題《西夏文醫學詞典》是在前三個子課題基礎上才能完成,所以第四個子課題待前三個子課題完成后,才能進行。

目前,各個子課題總體來說進展比較順利,相關論文已刊出16篇,另有5篇論文已投稿,正在刊發中。另外,課題組成員參加了國內外學術會議,提交多篇相關論文。

(二)調查研究

關於本課題的調研情況,主要做了以下幾項:

第一、為了對出土西夏文涉醫文獻進行全面的搜集、整理與研究,課題組去國家圖書館、內蒙古博物館、甘肅博物館等幾家收藏西夏文文獻較多的機構進行調研,進一步搜集出土西夏文涉醫文獻資料。

課題組組織相關研究成員對現存西夏文佛經中的涉醫文獻進行系統的搜集、整理,主要從文獻學、藥物學、中醫學基礎理論入手,進行相關探討。因西夏文佛經數量多,又是非漢文史料,工作難度非常大。目前,此項調研還在進行之中。

本研究收集了大量新的涉醫文獻資料,這些資料與西夏文醫學文獻相互印証,有利於對西夏涉醫文獻的總體理解與把握。目前對此類資料的梳理工作與專題討論還在繼續進行當中。

第二、為了讓參與課題組的學生及年輕老師能夠釋讀、理解西夏文涉醫文獻,課題組專程聘請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史金波先生講授西夏文課程,包括西夏文字

基本知識、語法、翻譯等課程。課題組已經三次派出學生去國家圖書館、中醫藥院校進行學習調研,通過與中醫院校師生交流,課題組成員均提高了對中華醫藥文化的認識,並加深對出土涉醫文獻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科研能力。

第三、課題組內部舉行了六次以上的關於西夏文涉醫文獻研修讀書班,專門邀請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西夏學專家彭向前教授來講解治學心得及對西夏文草書的釋譯。課題組成員還經常開會討論對西夏文涉醫文獻的釋讀,並就如何利用這批涉醫文獻進行西夏醫藥文化的發展及與中原醫藥文化的交流等問題展開專題討論。

(三)學術交流情況

首席專家梁鬆濤教授與課題組其他成員多次參加學術會議,並提交了與課題內容相關的論文。2017年8月11—16日,梁鬆濤教授參加了寧夏大學組織的,在內蒙古阿拉善盟舉辦的“第五屆西夏學國際論壇及黑水城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了《西夏文<烏鳴佔>考釋》的論文,該文對新發現俄藏黑水城文獻西夏文《烏鳴佔》進行錄文、破譯及相關考釋,論証了西夏佔卜與疾病的關系。

湯曉龍博士,2017年8月11—16日,參加了寧夏大學舉辦的“第五屆西夏學國際論壇及黑水城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了《西夏譯本<明堂灸經>破譯再

考》的論文,對學界目前比較關注的西夏文《明堂灸經》中存在的問題重新進行了破譯。2018年6月13—16日,參加中國中醫科學院主辦的“出土簡帛醫籍的整理與研究方法培訓班”,提高了對出土涉醫文獻的整理水平。

彭向前教授2017年8月11—16日參加了寧夏大學舉辦的“第五屆西夏學國際論壇及黑水城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了《從天文歷法看西夏文化的多元性》從季節的變化與人體疾病的關系進行了探討。2017年9月22—25日,參加第七屆少數民族古籍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黨項西夏名物考訂問題研究》一文,對黨項及西夏專有名詞進行了考述,其中涉及西夏藥酒及藥物名稱的考訂。

史金波研究員, 2017年8月12-13日 在內蒙古阿拉善盟出席第五屆西夏學術研討會,在大會做“西夏社會文書對中國史學的貢獻”報告,並提交論文《唐五代宋初北遷黨項族上層的殯葬》,對西夏風俗做了探討。2017年9月15日受邀至甘肅省武威參加“涼州文化論壇”,在大會做“西夏時期的涼州文化及其影響”的報告,其中涉及對西夏涼州的醫藥文化。2017年11月21-22日受邀在銀川參加寧夏大學舉辦的“朔方論壇暨青年學者座談會”,會上做《出土文獻的文字學、語言學和歷史學價值》的報告,對西夏文草書文獻的解讀及草書研究提出了新的路徑與方法,並涉及大量的西夏醫藥文獻的草書解讀。

惠宏教授,2018年7月3—5日,參加“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古文研究分會第二十七次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西夏文藥方研究回顧與展望》一文,對目前學界對西夏文醫方研究進行回顧與分析,並對其在研究中的可行性路徑進行了探討。

課題組段玉泉教授、孫海舒副教授、袁久林博士、劉雅芳副教授、胡穎翀副研究員、謝靖博士、楊清晨副教授均參加了相關學術會議,並提交了相關論文。

(四)宣傳推介情況

2016年4月6—8日舉行了本課題開題會,外請開題專家余新忠教授、鄭炳林教授、郝春文教授、李華瑞教授、杜建錄教授,河北省社科聯領導、河北省社科規劃辦領導、河北省教育廳領導、河北大學及宋史研究中心、歷史學院領導、專家,全體課題組成員、包括各子課題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對課題的設計、課題的研究進展、如何為課題提供相關的條件均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建議課題組對研究規模加以調整,因為西夏文草書研究的困難,適度縮小所設計的專題研究子課題,先重點完成第一、二、四子課題,第三子課題適當建議量力而行,在適當時候再申請新的經費,加大人力、經費投入。

2018年三次向國家社科基金辦提交課題進展簡報,簡報均比較詳細地報告了課題組所組織的各種活動,邀請專家為課題組講課的情況,及各子課題研究進展、成果發表等情況。

至於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則尚未進行,原因在於:對這一專刊了解不多,今后當加以改進。

(五)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

主要問題是在開展西夏文涉醫文獻研究時,對西夏文草書厘定及破譯難度估計不足,故而目前在第一、第二、第三子課題研究工作中,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進展有點慢,特別是第三子課題,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課題組成員既需要具備西夏文草書解讀能力,還需要具有對其進行專題研究的功底,也需要有相關音韻學、宗教學、中醫文獻學、哲學等方面相當廣闊的知識背景。雖然課題組也採取了讀書班的形式,但個人對西夏文專業知識的探討仍需時間磨煉,故個別子課題進展有點緩慢。就目前情況看,除了繼續開展西夏文字研修讀書班,對西夏文字的釋讀採用集體攻關之外,尚無更好辦法。

其次,由於西夏文釋讀的困難,做到對每一個西夏文字的釋讀准確無誤,也是比較困難的工作。尤其是西夏文醫方文獻多為草書書寫,字體潦草。有的龍飛鳳舞,有的省筆較多,每確定一個西夏文字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而且其厘定出來的文字也不敢保証100%正確,這也是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再次,由於西夏文涉醫文獻為多家博物館等單位收藏,比較分散,還有一些涉醫文獻收藏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東方文獻研究所,尚未刊布。故而對西夏文涉醫文獻全部收全也需要花費一定時間。

(六)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既有分工合作,又要有團隊協作精神

做大課題無疑得有分工合作的精神,但同時也可以體現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特色。前者如集體解讀主體資料、提出問題,但進一步搜集匹配資料,構建問題背景、論述問題則體現出個人獨立研究的特色,成果發表則既可以個人獨立署名,也可根據貢獻兩個或三個人署名。

2、發揮集體優勢,培養協同攻關能力

針對科研工作中存在的西夏文解讀的難題,要主動想辦法,克服困難,針對西夏文字的釋讀的困難,發揮集體優勢,通過編纂《西夏文定形定位字典》,較為准確地解讀出了一部分西夏文字。在科研工作中,注重發揮集體優勢,培養協同攻關能力。

3、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開展合作研究

本課題為交叉學科,既涉及中醫學知識,又涉及西夏文字釋讀,在釋讀中還涉及音韻學知識,同時還需要了解有關西夏歷史及文化相關知識體系。在研究過程中,因為具有各種知識背景的人的思維不同,所以課題組成員可根據個人興趣及知識結構,選擇某一個或某幾個研究點進行合作研究,

4、擴大課題組人員范圍,打破單位局限,形成跨區域研究

我們還吸收了不少課題組以外的專家學者及年輕博士生、碩士生參加此項目的研究,以便在研究中形成合力,促進對這些問題進行高質量的研究。同時也使課題組成員之間能夠相互啟發,提高對一些問題的認識。這樣在學術團隊形成、課題管理方面,在一定程度打破了單位局限,在問題研究方面能夠形成一定合力,這對大課題的研究無疑是必要的、有利的。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出土西夏文涉醫文獻研究狀況及前景》對出土的西夏文涉醫文獻進行了全局式的概括總結,認為現存西夏文涉醫文獻數量眾多,不僅有醫方雜抄類、醫書類、還有治療馬病的獸醫學著作,西夏文涉醫文獻是中醫史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涉及語言文字學、民族古文字學、中醫文獻學、考古學、中國古代史等多個學科,目前對西夏文醫藥文獻進行系統研究的條件已經成熟,對這批文獻的研究及應用具有廣闊的前景。

2.《西夏醫方“合香雜制劑”破譯考釋初探》一文對俄藏黑水城西夏醫方“合香雜制劑”進行破譯考証;檢索查閱傳世醫學文獻中相關方藥並探析考釋其源流。認為西夏醫方中藥名大多仿漢文中諧音字,西夏醫方多與傳世醫學文獻相關,“合香雜制劑”雖非沿用中原醫方,但其所制深受中原醫方藥物影響。

3.《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明堂灸經>殘葉考》一文在聶鴻音先生《俄藏4167號西夏文〈明堂灸經〉殘葉考》一文的基礎上,對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收藏的4167的西夏文殘葉的前五行進行了補譯,理清殘卷的閱讀順序,考訂其裝幀形式為縫繢裝,這一裝幀形式在中醫古籍版本上具有重要意義。

4.《黑水城出土4則西夏文治熱病醫方考述》一文對黑水城出土的4則西夏文治熱病醫方進行破譯、考校,並將這4則醫方命名為“治熱病上火方”“治熱病出血不止方”“治熱病愈后嘔吐不止方”“治熱病腹內水蠱方”,認為這組醫方為西夏民間醫家所撰,具有偏驗方性質,其所依據的醫學理論體系應來自中原醫學。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

(一)、已發表論文

1.湯曉龍、劉景雲:《西夏醫方“合香雜制劑”破譯考釋初探》 ,《中醫文獻雜志》2017年第1期,第1-6頁。

2.惠宏:《西夏<天盛律令>之中藥名“蔓荊子”考釋》,《寧夏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第201-203頁。

3.梁鬆濤:《出土西夏文涉醫文獻研究狀況及前景》,《中華醫史雜志》2016年第6期,第363-368頁

4.梁鬆濤:《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明堂灸經>殘葉考》,《文獻》2017年第3期,第16-20頁。

5.梁鬆濤:《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古佚醫方“半夏茯苓湯”考述》,《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第218-222頁。

6.梁鬆濤:《黑水城出土西夏文3則治婦科病方考釋》,《中華醫史雜志》2017 年第5期,第298-303頁。

7.梁鬆濤:《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車前子丸”考述》,《中華醫史雜志》2017年第6期,第369-373頁。

8.梁鬆濤:《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三則治惡瘡醫方考述》,《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第179-182頁。

9.梁鬆濤:《黑水城出土二則西夏文婦人產后醫方考述》,《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第100-103頁。

10.梁鬆濤:《黑水城出土二則西夏文治脾胃醫方考述》,《甘肅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第9-14頁。

11.梁鬆濤:《黑水城出土兩則西夏文治婦科病方考述》,《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第10-13頁。

12.梁鬆濤:《黑水城出土二則西夏文治雜病醫方考》,《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第 131-135頁。

13.梁鬆濤:《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治婦人乳病醫方2則考述》,《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年第4期,第4-7 頁。

14.梁鬆濤:《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古佚方“順氣化痰丸”考釋》,《河南中醫》2018年第6期,第818-828頁。

15.梁鬆濤:《黑水城出土4則西夏文治熱病醫方考述》,《河北中醫》2018年第6期,第938-942頁。

16.梁鬆濤:《西夏文<烏鳴佔>考釋》,《西夏學》2018年第14輯,第121-130 頁。

(二)已被刊物錄用未刊出之稿

1.梁鬆濤:《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四則治風癩瘡醫方》,《山西中醫學院學報》採用。

2.梁鬆濤:《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古佚方“順氣化痰丸”考述》,《陝西中醫藥大學學報》採用。

3.梁鬆濤:《新發現7136 號西夏文雜病方考釋》,《寧夏社會科學》採用。

4.梁鬆濤:《新發現6539號西夏文<皇帝明堂灸經>考》,《敦煌學輯刊》採用。

5.梁鬆濤:《西夏文治馬病醫方考》,《中國農史》採用。

(三)學術會議提交論文

1. 2017年8月11—16日,梁鬆濤教授參加了寧夏大學組織的,在內蒙古阿拉善盟舉辦的“第五屆西夏學國際論壇及黑水城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了《西夏文<烏鳴佔>考釋》。

2.2017年8月11—16日,湯曉龍博士參加“第五屆西夏學國際論壇及黑水城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了《西夏譯本<明堂灸經>破譯再考》。

3. 2017年8月11—16日,彭向前教授參加“第五屆西夏學國際論壇及黑水城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了《從天文歷法看西夏文化的多元性》。

4、2017年9月22—25日,彭向前教授參加第七屆少數民族古籍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黨項西夏名物考訂問題研究》。

5. 2017年8月12-13日,史金波研究員參加“第五屆西夏學國際論壇及黑水城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唐五代宋初北遷黨項族上層的殯葬》。

6.2017年9月15-17日,史金波研究員參加 “涼州文化論壇”,提交論文《西夏時期的涼州文化及其影響》。

7.2017年11月21-22日,史金波研究員參加“朔方論壇暨青年學者座談會”,

提交論文《出土文獻的文字學、語言學和歷史學價值》。

8. 2018年7月3—5日,惠宏教授,參加“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古文研究分會第二十七次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西夏文藥方研究回顧與展望》。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2018年12月完成《西夏醫方雜抄文獻整理與研究》的最后修改、校對工作,與原圖版西夏文字再進行核對,特別是對西夏文字翻譯過程再重新梳理一遍。

2.2019年6月份,召開一次“西夏文醫學史料研究”的專家學術研討會,邀請領域知名專家對已有成果進行把關、審定。

3.每年舉行3至4次西夏文文書研讀班,請專家講課,安排課題組成員撰寫學術論文。

4.繼續對出土西夏文非醫學文獻中的涉醫資料進行搜集、整理與研究,重點突出佛教文獻、佔卜文獻、歷日文獻、西夏文字典、辭書中所涉及的醫學部分輯出,在破譯的同時,關注其背后的文化傳承。

5.至2020年課題組發表10篇左右相關的學術論文。

6.在前期資料整理、專題研究的基礎上,自2018年12月起,開始西夏文字典的編撰工作,主要是設計西夏文字典的結構框架、並錄入相關的數據。力爭在2019年底完成編寫工作。

7.開展數據庫的建設工作,力爭在2019年至2020年,將數據庫基本框架搭建好,以期形成一個雖未能最終完成,但已基本形成,能夠使用,但又可以加入內容、加以修改的程度。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