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西南少數民族醫藥文獻數據庫建設及相關專題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2月03日16:3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目前課題總體上正按研究計劃正常推進,並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各子課題的進展如下:

1) 子課題一 長江流域血吸虫病流行的時空間分布研究

1. 對中醫在血吸虫病方面的研究資料進行了全面檢索梳理,總結了中醫對血吸虫病的症狀認識,同時對可能是或包含血吸虫病的中醫“別稱”進行歸納總結,找出了血吸虫病具有代表性的中醫症狀描述及中醫“別稱”。撰寫了論文《論中醫對血吸虫病的認識》。

2. 以血吸虫病中醫症狀為切入點,檢索並識別我國古代中醫古籍及歷史文獻中有關類似血吸虫病症狀的描述,以此研究我國古代對血吸虫病的認識。以上述找出的血吸虫病具有代表性的中醫症狀描述及中醫“別稱”為關鍵詞參考檢索並梳理了“中華醫典”等中醫數據庫。

3.現場考察了西漢馬王堆古墓,並對馬王堆出土女尸解剖的主刀彭隆祥教授進行訪談。收集整理了相關資料,以長沙馬王堆女尸和荊州鳳凰山男尸為研究對象探尋了我國西漢洞庭湖水域血吸虫病空間分布。

2)子課題二 長江中下游農耕文化、自然環境的變遷與血吸虫流行互動關系的研究

1. 對長江中下游的水文狀態進行了資料的收集,包括長江流域各省的現代水利志古代的相關資料,也收集相關的衛生志,以期對水文環境與血吸虫病的相關關系進行研究。

2. 對水文與農業技術以及相關的疾病流行方面的資料進行了收集,不同地區的圩田、垸田和草田的水文環境不同,所產生的技術與人水關系也不同,可以以此分析歷史時期的技術、水環境與血吸虫病流行的關系。

3. 對運河系統的資料進行了收集,運河和長江相關航道區,也是血吸虫病流行區,這樣區域的變化,也會產生相關的血吸虫病流行的變化。

3)子課題三 血吸虫病中間宿主釘螺起源、分布和擴散的歷史演變研究

1. 查詢檢索了國內外有關中國長江流域血吸虫病與釘螺有關文獻資料,並赴相關檔案館查詢血防歷史資料,然后進行分類整理和分析,撰寫並發表了綜述論文一篇“長江流域釘螺起源、分布和擴散的歷史演變情況”。

2.收集了新安江建壩前后和歷年千島湖庫區血吸虫病螺情和病情監測資料以及庫區水利工程改造相關資料,結合庫區河道、庫尾湖灘、消落帶等調查結果,分析論証新安江水利工程對千島湖庫區血吸虫病流行的影響,並與三峽水庫血吸虫病流行因素進行對比分析。推測兩個庫區總體上不會引起大范圍的血吸虫病流行,但不排除零星地區出現輸入性釘螺孳生的可能。研究論文“新安江水利工程對千島湖庫區血吸虫病流行的影響研究”發表在《中華地方病學雜志》。

4)子課題四 中國重大水利工程對血吸虫病流行影響的研究

1.基本完成了京杭大運河、三峽大壩和南水北調工程文獻資料的收集,目前正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

2.赴京杭大運河起點和南水北調東線進行了現場調研,實地參觀了解工程建設情況,並收集了工程流域部分地區血吸虫病疫情資料。

3.完成了三峽建壩前后1990-2016年安徽省沿江地區血吸虫病疫情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初步分析工作﹔完成了三峽建壩前后1990-2016年安徽省長江流域3個典型洲灘血吸虫病疫情數據和附近水文站點水文資料的收集工作,並建立了相應的數據庫。

4.撰寫了相關研究論文2篇。

5)子課題五 近代以來長江流域血吸虫病史研究

1. 以博醫會報、七部《中文醫史論文索引》、兩部《醫學史論文資料索引》為基礎,加以人民日報關於血吸虫病的報道,進行文獻的梳理與目錄的編寫。此外,在大成老舊數據庫以血吸虫病、銻劑等為關鍵詞搜索到篇目42篇。

2.在編數據庫,根據血吸虫病為題名搜索圖書,搜索到323篇,並完成圖書目錄的編寫。

3.收集整理了我國血防先驅蘇德隆教授的相關資料,並編寫了其論著目錄。

6)子課題六 社會發展與血吸虫病互動關系的研究

1.收集整理了在長江流域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制度條件下,血吸虫病防治機構(組織)如何建構、延續和變遷的相關文獻,撰寫並發表了1篇《中國血吸虫病防治機構的演進及評價》的論文。

2. 收集整理了長江流域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措施、疫情變化等相關文獻與資料,撰寫並投稿了1《長江流域血吸虫病防治舉措與成效》的論文。

3. 收集整理了1989年以來的我國血吸虫病防治政策文件。

7)子課題七 鄱陽湖血吸虫病流行史研究

1.開展了有關歷史資料的收集。

通過文獻數據庫、檔案館、圖書館、互聯網等方式,收集了大量鄱陽湖區血吸虫病流行及發現的文獻資料和歷史珍貴材料。收集了有關歷史資料和文獻,包括民國時期鄱陽湖區血吸虫病防治探索的有關史料、1950-2017年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各個歷史階段的文件、資料匯編及大部分年度年報。收集了江西省各流行縣地方志、各流行縣血防資料匯編。收集資料工作仍在進行中。

2.根據現整理好的資料,撰寫和發表論文。

(1)已撰寫一篇論文《余江縣消除血吸虫病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成功范例》,投《醫療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待發表。

(2)已撰寫一篇論文《江西消除血吸虫病的挑戰與對策》,投中國血吸虫病防治雜志,待發表。

(3)正在撰寫《江西省血吸虫病流行史和發現史》、《民國時期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的初步探索》2篇論文。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2017年2月25日,召開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長江流域血吸虫病流行史”啟動會。會上首席專家介紹了課題的總體研究思路、框架、預期目標和子課題的構成。各子課題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各自負責子課題的研究目標、重點研究內容、研究思路、技術方法和預期成果等。

2. 2017年首席專家分別去浙江、安徽、江西等子課題現場進行督導和召開專家研討會。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目前主要問題在於歷史資料來源不足,同時,資料來源復雜多樣,整理紙質和數據資料的任務繁重。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

1. 著作《戰爭與血吸虫病 ——赤壁之戰、湘軍與瘟疫探奇研判》

研究者仔細分析《三國志》等史料中有曹操兵馬在赤壁之戰時遭疾病危害的眾多記述,根據在湖北省江陵出土的西漢男尸和長沙馬王堆女尸中發現血吸虫卵,拜訪當年解剖長沙馬王堆女尸的科研人員和參照當代調查資料,顯示與赤壁之戰有關的兩湖等地區早就是我國血吸虫病重流行區。又因為孫權軍隊久居疫區而獲得一定免疫力,而曹操軍隊來自非疫區的北方,而易受感染發病,終以急性血吸虫病為主要危害兼其他次要原因而致敗。翻了曹軍兵敗赤壁系火燒之案,成為三國史研究和疾病與戰爭關系史上有趣的篇章。

2. 中醫對血吸虫病的認識

血吸虫病雖是現代病名,但此病在我國古代就已廣泛流行並在我國傳統醫學中以特定的形式存在。為明確血吸虫病在我國傳統醫學中的存在形式,以此推斷血吸虫病在我國古代的流行狀況。我們著重研究建國后中醫對血吸虫病的認識取得較大進展的時期,總結此時期中醫對血吸虫病的認識。通過研究分析此時期血吸虫病的中醫文獻資料,並找出血吸虫病具有代表性的中醫症狀描述及中醫“別稱”,為能准確判斷中醫古籍及歷史文獻中的相關描述是否為血吸虫病提供科學依據,對了解我國古代血吸虫病的流行及對其的認知具有重要意義。

3. 新安江水利工程對千島湖庫區血吸虫病流行影響的歷史借鑒

新安江水電站是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被人們譽為“長江三峽的試驗田”。建壩前,千島湖庫區未發現有血吸虫病,屬於非血吸虫病流行區。但庫區毗鄰的安徽、江西和浙江的衢州等地,一直來都是血吸虫病嚴重流行區。 建壩后,由於移民倒流造成輸入性疫情,並進一步發現了本地螺情和病情,經過綜合防制螺情和病情逐步得到控制,最后達到消除血吸虫病,說明曾經的流行區隻要開展血吸虫病綜合防治措施,採取治療患者(畜)、消滅釘螺、管水管糞等綜合防治措施,血吸虫病是可以阻斷的。研究通過對新安江建壩前后血吸虫病流行的歷史資料進行回顧性調查,並開展螺情和病情的走訪調查,根據千島湖庫區近 60 年縱向監測數據以及血吸虫病流行規律,從新安江水利工程與三峽水利工程對比,分析三峽庫區今后血吸虫病防控趨勢, 預測在今后 30-50 年內,三峽水庫從總體上不會引起大范圍的血吸虫病流行,但不排除零星地區出現輸入性釘螺孳生的可能。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繼續收集整理1989年以前的我國血吸虫病防治政策文件,編寫《中國血吸虫病防治重要政策概覽》﹔

2、利用檢索結果結合當時的歷史文獻和時代特征,建立長江流域血吸虫病和釘螺的時空數據庫。制作不同歷史時期的血吸虫病和釘螺地圖冊﹔

3、繼續收集和整理文獻,完成《長江流域血吸虫病流行史文獻長編》和《長江流域血吸虫病流行史綜述》﹔

4、擬召開一次課題的研討會議,交流各子課題的研究進展,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研究所存在的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或手段。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