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第一部分:重大課題總體執行與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最終成果將形成60-80萬字著作一部。除總論外,每個子課題分4章完成約15萬字。新增加第5子課題最終成果為資料匯編,單獨成冊。
自2016年10月批復立項以來,我們先后於2016年11月、12月召開了2次專家研討會,進一步完善了重大課題內容結構。自2017年起每年召開3—4次骨干會議,定期督促指導各子課題推進工作。每年圍繞重大課題主題舉辦國外論壇1次、國內論壇1次,切實加強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
各子課題負責人及骨干成員參加各類相關會議共計20余次。各子課題根據自身研究的需要採用了資料整理、調查問卷、訪談、海外考察、論文撰寫、作品創作等形式,陸續形成了資料目錄索引、論文發表、問卷調查報告、論文集、專著圖書出版等形式的階段性成果。累計發表高級別論文4篇,被錄用待刊3篇,出版重大課題相關圖書10本,另有3本階段性成果圖書待出版。
本重大課題的內容構成與分工如下:
總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閆玉清編審,求是雜志社文化編輯部。(新增部分)
第一子課題: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機制,喻國明教授,北京師范大學。
第二子課題:當代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王宜文教授,北京師范大學。
第三子課題:當代中國美術國際影響力的生成,梁玖教授,北京師范大學。
第四子課題:當代中國文學國際影響力的生成,劉江凱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
第五子課題: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的協同資源,羅軍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新增部分)
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總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負責人:閆玉清編審)
課題骨干成員、章節內容及分工進展情況
成員構成:骨干成員3位
閆玉清,博士、編審,求是雜志社文化編輯部副主任
苗遂奇,博士、編審,中宣部黨建雜志社總編室主任
張少義,碩士、副編審,求是雜志社紅旗文摘編輯
閆玉清同志專注於文化研究、影視文化理論、文學藝術評論等方面研究,發表系列論文及專著。苗遂奇同志在文化建設、新聞出版傳播及文藝學方面研究深入,出版多本專著及系列論文。張少義同志在新聞傳播及文化對外傳播方面研究深入。三位同志長期在中央宣傳思想文化單位工作,對中央文化工作及外宣工作了解深入,政治站位高,學術功底扎實,寫作能力突出。
總論內容、分工、進展情況
總論分三部分內容,每部分3小節,合計3.5—4.5萬字。
一、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使命推動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
1.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息息相關。(由閆玉清負責,已完成前期調研、咨詢及資料整理工作,2018年8月底完成。)
2.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相呼相應。(由苗遂奇負責,已完成前期調研、咨詢及資料整理工作,2018年9月底完成)
3.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緊緊相連。(由苗遂奇負責,已完成前期調研及資料整理工作,2018年10月底完成)
二、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推動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
1.輝煌的中華文明為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提供了豐厚滋養。(閆玉清負責,正在進行前期調研及資料整理工作,預計2018年12月底完成)
2.中國當代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的關鍵在於創新傳播當代中國文化成果。(苗遂奇負責,正在進行前期調研及資料整理工作,預計2018年12月底完成)
3.塑造中國大國形象與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苗遂奇負責,正在進行前期調研及資料整理工作,預計2018年12月底完成)
三、以中外文明深入交流、互學互鑒為途徑推動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
1.從人類文明發展高度理解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閆玉清負責,正在進行前期調研及資料整理工作,預計2019年4月底完成)
2.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天下理念與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苗遂奇負責,正在進行前期調研及資料整理工作,預計2019年4月底完成)
3.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與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苗遂奇、張少義負責,正在進行前期調研及資料整理工作,預計2019年6月底完成)
各章節實際進展情況小結:目前,三個部分已分別列出小節寫作提綱,正在對小節提綱內容完善補充。第一部分整體擬於本年度10底完成,完成后請有關專家審讀把關,成果下半年在C刊發表﹔第二部分整體擬於本年底完成,明年上半年在C刊發表成果﹔第三部分整體明年上半年完稿,下半年在C刊發表。
第一子課題: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機制研究(負責人:喻國明教授)
子課題骨干成員、章節內容及分工進展情況
成員構成:骨干成員3位
喻國明,教授,北京師范大學
潘佳寶,博士,中央財經大學
楊雅,博士、博士后、講師,北京師范大學
3位骨干人員在進入課題組之前都發表過相關領域的研究文章,具備較好的前期研究積累。根據課題的需要,將邀請進行過“境內外關涉孔子學院的輿情規律及趨勢研究”“外媒話語構造中的北京形象研究”“我國對外新聞傳播能力建設的戰略發展研究”“認知解碼與偏差克服理論研究”等國際傳播研究課題人員參與相關小節的寫作。最大程度從科研人員的能力與經驗上保証課題的順利開展。
章節內容、分工、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共分四章以及附錄,計劃分10—13小節完成,合計約13萬字。
第一章 文化與文化影響力的定義和理論基礎(論文形成中)
一、文化和文化影響力的定義
二、對外傳播和文化軟實力的相關理論
第二章 中國當代文化影響力的現狀
一、中國當代文化影響力的成就(完成前期調研,論文形成中)
二、中國當代文化影響力傳播的不足和問題(已完成)
1.中國媒體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還不夠
2.文化貿易的規模和結構還有待提高
3.孔子學院發展面臨問題
第三章 國際經驗(已完成)
一、英劇
二、美國好萊塢
三、日本動漫
四、印度寶萊塢電影
五、歌德學院
六、泰國電影
七、經驗總結
第四章 中國當代文化影響力提升的路徑與機制(完成前期調研,論文形成中)
一、觸達環節
二、認同環節
附錄 案例研究 (完成前期調研,論文形成中)
子課題各章節實際進展情況小結:截至2018年6月底,共完成2萬多字成果。其余內容預計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陸續形成初稿。
第二子課題:當代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的生成(負責人:王宜文教授)
子課題骨干成員、章節內容及分工進展情況
成員構成:骨干成員4位
王宜文,博士、教授,北京師范大學
李雅琪,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15級博士
孫子荀,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
楊歆迪,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
章節內容、分工、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共分四章,合計約15萬字。
第一章 當代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狀況
一、中國電影國際傳播歷史概況(李雅琪,已完成)
二、當代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與影響力現狀(李雅琪,完成資料整理和前期調研,論文形成中)
第二章 當代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模式
一、世界電影格局與文化影響力分析(李雅琪,完成三分之一寫作)
二、當代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模式及效果(李雅琪,完成第一節類型化模式總結)
第三章 當代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策略
一、當代中國電影的文化價值與影響力(楊歆迪,完成資料整理和前期調研,論文形成中)
二、當代中國電影的形式與類型(孫子荀,已完成)
第四章 當代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的生成機制
一、當代中國電影國際傳播模式的拓展(孫子荀,完成三分之一寫作)
二、當代中國電影文化影響力的營造與推展(楊歆迪,已完成)
三、當代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展望(楊歆迪,已完成)
子課題各章節實際進展情況小結:截至2018年6月底,第一章兩節完成1萬字成果。第二章已完成約三分之一寫作,並從中形成階段性成果論文4篇,正在投稿中。完成海外資料收集,形成相關海外電影人訪談文章兩篇,已被收錄,預計2018年11月出版。第三章、第四章均完成總數一半以上的寫作任務,並從中形成階段性成果論文1篇刊出,另有2篇留刊待用。
第三子課題:當代中國美術國際影響力的生成(負責人:梁玖教授)
子課題骨干成員、章節內容及分工進展情況
成員構成:骨干成員5位
梁玖,博士、博士后,教授,北京師范大學
張振東,博士,河南師范大學
區昌全,博士、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陳曉鵬,碩士,北京師范大學
張雪榮,博士生,北京師范大學
骨干人員都是學校教師、藝術創作者,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或是海外參加各種藝術活動的履歷,也有現居海外者、留學者。在進入課題組之前獨立發表多篇文章,具備較好的相關前期研究積累。根據課題的需要,也會邀請其他參與人員,如邀請了日本、挪威、蒙古國、韓國、美國,以及中國香港地區的相關專業人士參與討論與寫作。
章節內容、分工、進展情況
導論(撰寫 梁玖)
一、確立“牽引彼此期望分享”當代中國美術的國際影響力生成觀念
二、確立“影響圖式”之當代中國美術國際影響力生成機制
第一章 鉤沉當代中國美術的國際影響力生成的資本與亮點
一、當代中國美術文化的鮮明特性與價值(李存 李倩)
二、美術作品中的“當代中國形象”與傳播影響力因子(張振東)
第二章 解析當代中國美術國際影響力生成的歷史教訓
(撰寫 陳曉鵬 楊夢婉 張雪榮 任前)
一、當代中國美術國際影響力生成內涵(陳曉鵬)
二、當代中國美術國際影響力生成的歷史教訓(任前 楊夢婉)
三、反思當代中國美術國際影響力生成后的新選擇(張雪榮)
第三章 實現當代中國美術國際影響力生成的方式
一、當代中國美術國際影響力生成的理想(蘇道玉)
二、做好當代中國美術國際影響力生成的原則(柴天磊)
三、嘗試確立“動態性成人之美”式國際影響力生成法(張雪榮)
四、探尋實現當代中國美術國際影響力生成的途徑(周平 柴天磊 張雪榮)
第四章 承傳和保護當代中國美術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一、深度解析對當代中國美術文化感知者的意見(區昌全、夏秀華)
二、開發促進當代中國美術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的持續目標活動(梁玖、嚴富華)
結論(撰寫 梁玖)
子課題各章節實際進展情況小結:截至2018年6月底,總論有了雛形。第一章兩節完成1萬多字的文獻匯總,由本章內容生成文章正在進行中。第二章每節由4位成員完成,最終將從成果中擇優選用,目前完成包括赴日本考察等資料收集與深入推進中。第三章完成對韓國、日本等情況的調研,並持續在資料匯集中。第四章完成中國香港地區的相關調研,並細化了撰寫的結構,《香港如何幫助當代中國美術構建國際影響力》正在成文中。同時,第三章與第四章的小組討論會,2018年7月8日在日本橫濱舉行。此外,論文《能証明置身其中的書法藝術文化教育取向》在《書法教育》2018年第3期發表。另有幾篇待刊。
第四子課題:當代中國文學國際影響力的生成(負責人:劉江凱副教授)
子課題骨干成員、章節內容及分工進展情況
成員構成:骨干成員5位,
劉江凱,博士、博士后、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
馮強,博士、副教授,廣西師范大學
趙坤,博士、副教授,青島科技大學
褚雲俠,博士、博士后、講師,中國人民大學
閆海田,博士、博士后、副教授,淮陰師范學院
骨干人員都是畢業於國內一流大學的博士,都是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副教授、博士后或者博士,在進入課題組之前至少獨立發表3篇以上C刊文章,具備較好的前期研究積累。根據課題需要,也會邀請其他參與人員,如邀請美國、荷蘭、德國、韓國、越南的專家學者、副教授、博士參與相關小節的寫作。最大程度從科研人員能力與經驗上保証課題的順利開展。
章節內容、分工、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共分四章,計劃分12-14小節完成,合計約15萬字內容。
第一章 當代中國文學國際影響的歷史與現狀
一、當代中國文學國際傳播發展歷史(劉江凱,已完成)
二、當代中國文學國際傳播研究現狀(劉江凱,已完成)
第二章 當代中國作家國際影響力生成類型
一、重要詩人作品(馮強、王士強,已完成1篇。)
二、少數民族作家作品(拉瑪、劉波,完成前期調研,論文形成中)
三、女性作家作品(褚雲俠、余竹平,已完成2篇。)
四、特殊作家作品(劉江凱、薛紅雲,已完成1篇。)
第三章 當代中國重要作家國際影響力生成案例研究
一、莫言(劉江凱、閆海田等,已完成2篇)
二、其他作家(趙坤、褚雲俠等,完成前期調研,論文形成中)
第四章 當代文學國際影響力的生成路徑
一、創作實力(褚雲俠、劉江凱,完成前期調研,論文形成中)
二、電影改編(趙坤、劉江凱,已完成1篇)
三、翻譯影響(任萍、吳錦華,前期調研中,論文形成中)
四、國際獲獎(劉詩宇、周蕾,前期調研中,論文形成中)
子課題各章節實際進展情況小結:截至2018年6月底,第一章兩節完成2萬多字成果,由本章內容修改而成的文章正在投稿中。第二章每節由2位成員完成,最終將從成果中擇優選用,目前共完成4篇階段性成果,合計約4萬余字,其中2篇擬發表於C刊。第三章莫言部分已完成2篇階段性成果約2萬字,其中1篇擬發表於C刊,另1篇正在投稿等待中。其他作家部分正在前期資料籌備中,預計年底可完成1篇。第四章目前各節處於前期資料准備階段,劉江凱完成《紅高粱》電影改編1篇文章(1.2萬字),正在投稿中,其余內容預計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陸續形成初稿。綜上情況,本子課題四章12節總計15萬字篇幅的內容,每節平均約1萬字篇幅,目前實際完成總量約二分之一強。共形成階段性文稿8篇約9萬字內容,已發表明確標有重大課題標號的C刊文章2篇,已明確被C刊留用的文章3篇,正在組織投稿C刊的文章3篇。子課題負責人完成《本土寫作與世界影響:當代文學的國際化與中國立場》(約23萬字)著作1部。
第五子課題: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的協同資源(負責人:羅軍副教授)
子課題骨干成員、章節內容及分工進展情況
成員構成:骨干成員6位
羅軍,博士、博士后、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
朱政,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
馬琛,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
王超,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
楊卓凡,博士、博士后,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
王欣,博士、博士后,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章節內容、分工、進展情況
第一章 當代中國文化影響力生成的歷史資源
一、早期游記體文獻資源匯總與簡析(羅軍,已獲資源,正在整理)
二、傳教士對中國文化影響力生成的匯總與簡析(馬琛,已獲資源,即將整理)
三、專業漢學形成期重點漢學家及其貢獻的匯總與簡析(朱政,已獲資源,即將整理)
第二章 中國文化國際生成的當代資源
一、已有相關數據庫簡評(楊歆迪,已完成)
二、當代中國文化影響力生成貢獻突出的個人(馬琛,資料收集中)
三、當代中國文化影響力生成貢獻突出的國內機構(馬琛,資料收集中)
四、當代中國文化影響力生成貢獻突出的國際機構(王超,資料收集中)
第三章 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典型案例研究(楊卓凡)
經過若干招標、篩選,正在與大數據公司就數據抓取進行談判。
第四章 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重點人物訪談(集體)
子課題各章節實際進展情況小結:累計收集各類文章資料約800篇,其中收集外文文獻約400篇﹔已有文獻整理形成資料累計約4萬字。收集了涉及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數據庫約20個,確定了需要抓取分析的當代中國文化關鍵詞約30個。其他相關國內外機構、個人、期刊資料仍在整理中。出版書籍《影像實踐與人際交流:跨文化認知研究——以“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為例》。該書以本課題重要實踐案例“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為例,圍繞“影像實踐與人際交流如何實現跨文化認知”基本問題研究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機制
第二部分: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組相關調查研究情況
2016年11月26日,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第一次專家咨詢會,邀請美國安樂哲教授、瑞典羅多弼教授以及子課題負責人,就重大課題的的主題與內容咨詢專家意見。
2016年12月29日,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第二次專家咨詢會,參會人員包括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曹衛東教授、上海復旦大學孟建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胡智鋒教授及各子課題負責人,就需要調整的內容與結構達成共識,確定了重大課題“總論+5個子課題”模式。
2016年,課題組展開第六屆“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2016年7月至11月完成了設計問卷、發放問卷、數據採集、分析。本次調研對象包括俄羅斯、日本、韓國、蒙古、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柬埔寨、老撾、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哈薩克斯坦等16個國家,綜合考慮各國人口比例及區域分布,按照立意抽樣原則發放1610份問卷,回收1500份,其中有效問卷1493份,回收率為93.1%,有效率99.5%。2016年度“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項目著力於中國電影在周邊國家區域中的傳播效果,分析觀影行為與構建我國文化形象的關系。本次調研填補了中國電影在周邊國家傳播現狀數據調研的空白。最終完成報告《中國電影在周邊國家構建文化形象中的作用——2016年度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報告》1.4萬字,發表在《現代傳播》2017年第1期。
2017年,課題組展開第七屆“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工作,選取北美地區受訪者作為人口變量進行問卷調研,從問卷發放、數據採集到形成分析報告,共歷時6個月。本次調研報告考察了受訪者對中國電影的觀影期待、觀影習慣和觀后評價,並圍繞“國家形象”這一核心命題,探討了電影作為重要的跨文化傳播媒介,在反映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國國家形象上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本次調研最終形成調研報告《中國電影與國家形象——2017年度中國電影北美地區傳播調研報告》1.1萬字,發表在《現代傳播》2018年第1期。
以“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數據為基礎,形成《銀皮書:2016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年度報告》。綜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及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的相關數據,對中國電影海外傳播年度特點進行全面分析,並對中國電影海外傳播提出建議和策略。報告從2016年度中國電影海外傳播概述、海外傳播內容、國際傳播效果、海外傳播渠道多樣性、中國電影國際傳播應解決的核心問題角度,對中國電影年度海外傳播總體狀況進行了分析。在具體操作上,採用數據分析與質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者以外國觀眾為樣本,從類型、內容、渠道、效果等層面進行了問卷調研,並通過SPSS數據分析軟件進行了統計測量,最終得出相關結論,為報告的形成提供了客觀的數據支撐。課題組通過運用訪談法對10位海外知名影視專家、電影人進行了深度訪談,從中得出前沿性、真實性的學術觀點。此外,課題組在傳播效果研究部分採用案例研究法,對較為典型的案例進行了個案研究,將2015年獲得最佳導演獎的《刺客聶隱娘》、2016年獲得第64屆聖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的《我不是潘金蓮》進行比較分析。附件部分包含《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報告》《國際電影知名人士訪談錄》《本年度境外舉行中國電影展數據》《中國電影參加的國際電影節數據》等權威材料。
其他各子課題前期調研情況簡介如下:
總論部分收集相關資料約50萬字。召開1次有關方面專家咨詢討論會,對該議題進行討論評定。擬對20位中外專家進行訪談,獲取第一手資料。
第一子課題在寫作過程中,累計收集涉及文化國際傳播的研究論文約100篇,另有“孔子學院年度發展報告”等研究報告,累計約50萬字,並整合了研究團隊之前進行過的孔子學院輿情研究、北京的外媒形象研究、我國對外新聞傳播能力建設的戰略發展研究等多個課題的研究資料,累計約20萬字。截至2018年6月底,共完成2萬多字成果。
第二子課題電影部分,累計收集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歷史記載及重要文章約100篇﹔閱讀整理了相關外文圖書約60余本﹔已有文獻整理形成資料累計約5萬字。從接受角度對當代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效果進行分析,尤其是以國際知名導演電影海外接受的角度進行個案分析,通過訪談、調研、資料搜集等完成16萬字學位論文《張藝謀電影海外接受研究》,已整理出《IMDb網站影評對張藝謀的評價趨勢分析》《海外學術界對中國電影研究概況》等文章5篇,處於投稿階段。收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研究重要文章100多篇,包括數十篇數據分析報告。目前的研究側重於從觀眾接受的角度進行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分析,尤其是傳播策略和傳播內容方面,通過問卷調查等實証性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第三子課題美術部分,調研對象分為國內和國外兩大領域,形式有文獻收集、實地調研、展覽活動、學術研討與交流對話等。先后對德國、美國、挪威、日本、韓國、蒙古國,以及中國香港地區,進行11人次的調研、考察、辦展、座談等相關活動。2018年7月4—6日,課題組成員參加了中韓兩國“和而不同”藝術作品交流展與學術研討會﹔2018年6月5—23日,課題組成員赴日本做專門調研。課題組有成員長期生活在美國、挪威、日本、中國香港,從事當代中國藝術的創作與交流活動。在國內,專門對韓國來華留學人員、蒙古國留學人員,做了專訪和問卷調查、調研,形成了近10萬字的各種考察、調查、文獻綜述筆記,並發表相關文章11篇,為下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礎保障。
第四子課題文學部分,累計收集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涉及當代文學中外交流、海外傳播的重要文章約700篇﹔收集、翻譯、整理外文文獻資料約200篇﹔閱讀整理相關圖書約70本﹔收集整理國家級、教育部涉及當代文學海外傳播、國際影響等相關課題資料約150項﹔通過與中外作家、學者、翻譯家的問卷調查、訪談及參加相關會議等形式,形成前期資料整理累計約10萬字。在北京召開子課題成員會2次,課題組成員參加各類相關學術會議累計8次以上,協助課題組成員成功申報國家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1項。
第五子課題累計收集文章資料約800篇,其中收集外文文獻約400篇﹔已有文獻整理形成資料累計約4萬字。已收集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動態數據庫、國外中國學家數據庫、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書格等國內外官方或者民間資源。“典型案例”研究經過若干招標、篩選,課題組正在與大數據公司就數據抓取進行談判,完成了當代中國電影影響力生成案例的數據篩選,當代中國文學、美術等影響力典型案例數據抓取計劃在2019年開展。抓取關鍵詞包括:機頂盒 China Set top box、中國劇場(翻譯為不同東南亞國家語言)、普天同映,以及一些影片片名關鍵詞組和評論關鍵詞組。除了在線上進行數據抓取,同時重點納入《The Hollywood Reporter》《Variety 》《Screen》三本具有影響力的電影雜志。在北京召開子課題成員會4次,通過網絡、微信群等工作形式,溝通課題內容、進行網絡互評會議若干次。
課題組主要學術交流活動:
自2016年11月課題批復以來,首席專家圍繞重大課題組織的學術交流會議,按照時間順序擇要呈報如下:
1.2017年4月2日,召開重大課題統籌協調小組會,確定重大課題整體推進計劃、定期會議制度,由劉江凱副教授作為重大課題統籌協調人。
2.2017年7月10日,召開子課題負責人會議。會議討論了重大課題進度執行計劃,骨干成員、階段性成果發表與要求、經費使用等內容。
3.2017年7月22日,單獨召開重大課題電影子課題成員會,確定了電影部分的分工與各章節研究計劃。
4.2017年9月25—29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AICCC)、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Hawaii Manoa)、夏威夷大學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Hawaii Manoa)、美國東西方中心(East West Center)聯合主辦的“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The Contemporary Reach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國際論壇在美國夏威夷大學舉辦。先后完成主論壇與兩個圓桌論壇的研討活動。參加會議的有重大課題首席專家黃會林資深教授﹔原夏威夷大學安樂哲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教授﹔亞洲研究發展計劃中心(ASDP)主任,夏威夷火魯奴奴東西方中心教育專家彼得•赫肖克先生﹔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電視研究中心主任俞虹教授﹔夏威夷大學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安德森•薩頓教授,以及來自相關研究領域的中外專家學者共20余人,分別就“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發言並展開熱烈研討。重大課題組子課題負責人王宜文教授、劉江凱副教授、羅軍副院長及部分骨干成員參會並發言。
5.2017年11月24—25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會林文化基金、《中國文化國際傳播》(ICCC)雜志社共同舉辦的“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國際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京師學堂舉辦。本次論壇匯聚眾多國內外權威學者,集合了來自各個學科、各個領域的學術熱點話題,圍繞當代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生成問題,分2個主論壇4個分論壇展開討論,累計發言近50人次。會議形成並出版約30萬字論文集1冊。重大課題各子課題骨干成員參加會議並發言。
6.2017年11月27日下午,重大課題首席專家黃會林資深教授與莫斯科國立大學柳德米拉教授圍繞“當今世界與社會主義新文化”主題進行學術對話交流,討論了包括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與影響在內的眾多問題,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郭英德教授擔任主持,北師大俄羅斯研究中心張冰教授、求是雜志社文化編輯部副主任閆玉清女士點評。
7.2017年12月6日上午,重大課題首席專家黃會林資深教授、子課題負責人劉江凱副教授、羅軍副教授及部分在京課題組骨干成員,在北京師范大學英東學術會堂第二演講廳參加“中華文明核心價值:實用主義與儒家思想的對話”(Confucian values and Pragmatic values: resonances and differences)國際學術論壇。參會人員包括美國著名哲學家理查德•雅各布•伯恩斯坦(Richard Jacob Bernstein)、萊納德•瓦克斯(Leonard Waks)、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榮休教授羅多弼(Torbjorn Loden)、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倪培民、王成兵、劉笑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溫海明教授。會議圍繞中華文明核心價值及當代發展、國際影響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與交流。
8.2018年3月15日,在北京師范大學后主樓1732會議室召開重大課題骨干成員交流研討會。首席專家、各子課題負責人及成員就各子課題的進展和問題展開充分交流,黃會林資深教授總結發言,對下一步工作提出懇切希望和要求。
9.2018年5月16—20日,重大課題首席專家黃會林資深教授率課題組部分成員在莫斯科國立大學參加“馬克思200”系列學術活動,並於18日主辦“馬克思與文化:中俄對話”論壇。論壇由黃會林先生和莫斯科國立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教授柳德米拉共同主持,莫斯科國立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主任亞歷山大教授代表莫斯科國立大學哲學系致辭。
10.2018年7月10日,在北京師范大學后主樓1732會議室召開重大課題骨干成員交流研討會。會議檢查落實各子課題實際進展情況,並結合重大課題中期檢查完成和討論相關后續工作。
此外,首席專家黃會林老師的博士生、課題組骨干成員李雅琪2017—2018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學1年,就中國當代電影的海外傳播與影響與外方專家學者展開多次訪談,查閱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海外資料,完成了約16萬字博士論文《張藝謀電影海外接受研究》(北京師范大學,2018年)
第三部分: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7年3月16日,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AICCC)與《現代傳播》雜志社在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辦“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全球調研——中國電影在周邊國家的傳播現狀與文化形象構建”數據發布會。黃會林院長發布調研數據﹔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現代傳播》雜志主編胡智鋒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教授等兩位“長江學者”對數據報告進行點評。
2018年3月16日,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AICCC)主辦“2017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全球調研(北美地區)——中國電影與國家形象傳播”數據發布會。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資深教授發布調研數據﹔教育部特聘“長江學者”,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教授與環球輿情調查中心常務副主任戴元初對數據報告進行點評。
首席專家黃會林資深教授主持的“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作為中國當代影視紀錄片、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實踐項目,2017年來自37個國家,44所國外高校的青年導演完成103部作品﹔2018年來自36個國家,42所國外高校的青年導演完成了103部作品,持續擴大國內外影響,為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積累寶貴經驗。
1.編輯出版專題書籍,在我國外交主場立功。2017年以來,編輯出版5本多媒體書籍——《民心相通:一帶一路“看中國”》《民心相通:金磚國家“看中國”》《印象•改革開放——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風採•民族•文化——2016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工匠•傳承•創新——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其中,《一帶一路“看中國”》《民心相通:金磚國家“看中國”》《印象•改革開放——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作為中宣部重點推出書目,在2017年5月“一帶一路”高峰論壇、2017年9月“金磚國家”高峰論壇、2018年7月青島“上合組織”峰會期間投放在會議現場,贏得我國高層、國外政要和諸多媒體矚目。
2.成為國家外宣突出成就代表。2017年9月25日至11月底“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第四展區第八單元“國際傳播能力顯著提升”展位,“看中國”項目代表我國外宣突出成就,作為重要影像資料,與《鳥瞰中國》《我們誕生在中國》等宣傳片同時在展區滾動播放。
3.國內外媒體廣泛報道。2017年2月26日,《人民日報》3版要聞版發表整版關於“看中國”的報道,標題是《“習主席是怎麼知道我的?”——“我們的工作太有意義了”》,對習主席演講中提到的國際友人進行回訪。“看中國”用最大的篇幅佔領版面。2017年6月7日,《人民日報》刊登整版文章,介紹“看中國”活動。2017年8月8日,《中國青年報》06民族版面《庫布齊沙漠的生態環境在一天天改變》專題介紹“看中國”活動中關注中國少數民族特色的參與者及影片。2018年4月20日,《光明日報》整版報道“看中國”,題目為“外國青年用影像看中國 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新載體”。2018年4月23日,《中國日報(China Daily)》以題為“China from behind the lens”的圖文整版報道“看中國”。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法語頻道、西班牙語頻道、俄語頻道、阿拉伯語頻道跟組前往廣西、雲南等地跟蹤報道,並以專題、新聞等形式在峰會期間黃金時段播出。《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新媒體客戶端面向國際二次推出“看中國”專題片和專題報道。人民日報人物Story、央視網(英語版)、央視網視頻頻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網站、光明網、中國日報中文網、中國青年網、鳳凰資訊、新華網等超過150家媒體對“看中國”進行報道。英國、印度、美國等國報紙刊登了介紹“看中國”的文章,其中包括英國牛津郵報(Oxford Mail)、印度古吉拉特語報(Sandesh-Gujarati Newspaper)、美國僑報(USChinaPress)。美國波士頓大學、意大利馬切拉塔大學、葡萄牙葡語大學等官網等等多家外國媒體予以報道。Youtube、Facebook等社交媒體持續推送405部紀錄短片,外國師生主動參與、轉發積極性顯著提升。
4.海外展映如火如荼地開展。已在以色列、阿根廷、加拿大、美國、意大利、約旦、英國、芬蘭、南非、塞爾維亞、俄羅斯、阿根廷、巴西舉辦20余場展映。在國內20省區市高校舉辦展映,受到國內外主流媒體廣泛關注與報道。
5.外國青年和組委會積極報獎。“看中國”作品在國內外電影節連獲佳績,包括2017年、2018年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系列最佳微電影獎”,海帆獎2017年度中國機構十大海外傳播杰出案例稱號,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第一屆、第二屆國際微電影節作品獎和“優秀組織單位獎”,2017年巴西伯南布哥國際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國際影片獎”﹔瑞士尼翁國際電影節最佳創新短電影獎﹔五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學生短片獎等,2017至2018共獲40余獎項。
投稿情況:目前課題組在CSSCI期刊上累計投稿並發表階段性成果3篇,投稿被確定使用待發文章7篇。
第四部分: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意見建議等
一、海外第一手資料獲取困難。
本課題涉及大量海外一手資料的收集、翻譯與整理。各子課題在抓取海外資料時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採集困難問題。當代中國電影、文學、美術等對外傳播數據比較難以搜集,國內數據的來源和權威性有待確認﹔國外傳播數據分散龐雜,如何確定獲取范圍,怎樣遴選和分析,都需要仔細斟酌,反復比較驗証。
目前主要通過利用網絡資源,但有許多材料由於網絡限制以及期刊權限問題等無法查閱,需要以吸納包括國外成員在內的方式努力解決相關問題。建議通過合理安排,讓核心科研人員赴外進行3—12個月長短期不一的海外調研與寫作。
二、骨干成員系統研究的時間保障問題。
一方面,課題研究需要骨干成員完成大量系統性的資料收集、閱讀、整理、翻譯、思考與撰寫﹔另一方面,課題組核心成員往往同時要完成各自單位其他重要的本職工作,造成了主要科研人員實際投入的科研時間相對緊張,較難集中精力投入到課題研究中。如何更好地協調科研工作與其他工作的安排,保障科研人員的研究時間方面,仍然需要繼續思考。
三、階段性成果公開發表問題。
目前的階段性成果,高質量、高級別論文的發表相對不足,依靠課題組成員的努力投稿完成,比較吃力。為了擴大重大課題的學術影響力,我們通過會議討論相關解決路徑,根據課題的總體需要,調度有關資源,有序聯系和組織高級別期刊、報紙專欄發表,以持續擴大課題的學術影響力。
四、科研經費的使用與管理過於繁瑣、難以適應科研實際需求。
盡管國家科研管理部門一再強調鬆綁科研經費,並且開始給予一些更為寬鬆的科研經費管理方案,但現行的經費使用、報銷仍然過於繁瑣,無法適應科研過程中各種各樣的實際情況。老師們寧願不報、少報,也不願花時間和精力去整理材料,為了補充一個票據反復奔波。應當增強經費使用的靈活性。
第五部分 其他問題
首席專家黃會林資深教授領導的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於2010年在北京師范大學正式創建。該院以“第三極文化”理論為建院宗旨,致力於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工作。全院所有工作,不論是理論研究、文化實踐,還是其他工作都和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工作緊密相關。
事實上,我院就是以工作內容為基礎設計並申報了重大課題“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項目。在開展本課題研究之前,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前期科研與實踐成果。
比如,我院與德國Springer出版集團合作首創“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英文學術刊物《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目前每年出版4期,已出版14期,被OCLC、普羅奎斯特等三項檢索指標收錄,學術影響逐漸累積。
再如,2014年我院創辦旨在表彰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做出突出貢獻的“會林文化獎”,每年獲獎的中外杰出人士各1位。目前已頒發4屆,共有8位獲獎者,影響正在不斷擴大。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 圖書類
1.黃會林著:《目送歸鴻》,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40萬字
全書圍繞中國藝術、影視、文化展開,匯聚黃會林資深教授在相關領域的思考。共分5輯,分別是文化藝術觀、影視民族化、受眾本體論、“第三極文化”、思憶與散記。其中,影視民族化一輯明確提出建立影視藝術的“中國學派”,構建民族化的影視藝術理論、建立中國影視美學的理論研究體系等重要觀點。“第三極文化”提出,中國文化將會成為與歐洲文化、美國文化一樣擁有世界影響力的“第三極文化”的命題。這些理論思考共同展示了當代中國文化的民族自信與理論探索。
2.黃會林主編:《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約20萬字
全書以“中國文化的多樣性”為主題,匯集了來自國際、國內各相關領域近40位學者的文章,分中國瑞典文化論壇、文化多樣性與文化交流、中國與世界的文化多樣性、文化多樣性與中國影視文化、“看中國”論壇五編展開,對中國文化多樣性從不同角度展開了深入多元的討論。
3.黃會林主編:《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出版(交付出版社,待出版)。約25萬字
全書圍繞“當代中國文化國際文化影響力的生成”主題展開,收錄了中外學者的相觀討論文章若干。論文分別從全球化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中國文學國際影響力、當代影視文化影響力、中國藝術與文化影響力等角度展開,論題既有宏觀的理論思考也有微觀的個案研究,從不同角度展現中外學者關於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最新思考成果。
4.黃會林著:《學術知行:從影視“民族化”到“第三極文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8年出版(已交出版社)。約48萬字
全書集中黃會林資深教授幾十年來最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分九章內容,討論了中國話劇(兩章)、中國電影藝術(兩章)、中國電視藝術(兩章)、戲劇影視學科建設(一章)、戲劇影視教學實踐(一章)、“第三極文化”的理論與實踐(一章)。系統而深入地展現了在這些領域的思考與發展,體現了黃會林教授“知行合一”、踐行學術的理念。
5.黃會林主編: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首席專家黃會林教授帶領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與德國Springer出版集團合作首創“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英文學術刊物《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該刊由16個國家地區32位編委,按照國際匿名評審慣例運行,每年出版4期,以研究和傳播當代中國文化為宗旨,大大拓展“第三極文化”研究的國際性與豐富性。
6.黃會林主編“看中國”系列圖書4部
首席專家黃會林教授主編,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4本多媒體系列中英雙語書籍。分別是《民心相通:一帶一路“看中國”》(2017年),《民心相通:金磚國家“看中國”》(2017年),《工匠•傳承•創新——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2017年),《印象•改革開放——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2018年)。系列圖書選擇與主題對應的“看中國”活動紀錄片,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現了來自不同國家外國青年的電影海報、影片內容簡介、中外參與青年與老師的真實感受。每部影片都有一個二維碼,掃描之后就可直接觀賞影片,以雙語、形象、靈活、方便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擴大了圖書的國際、國內影響力。
7.王宜文主編:《2012—2013年度重點影片研究》,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出版。50萬字
子課題電影部分負責人主編,選擇中國電影院線於2012和2013年上映的重要的31部影片,進行全面系統的資料梳理,並對每一部單片進行創意策劃、藝術創作、宣傳發行、市場運作等深入分析,並附錄上相關的重要數據,還附錄了31部影片在上映時進行的實時觀眾問卷調查以及觀眾座談評論實錄,提供了原始真實的受眾數據及分析報告。分別對兩個年度的重點影片進行綜述,梳理和分析中國電影市場的格局與變化。收錄影片包括:《一次別離》《桃姐》《一九四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賽德克巴萊》《搜索》《泰坦尼克號3D》《人再囧徒之泰囧》《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畫皮2》《龍門飛甲》《神探亨特張》《雨果》《愛LOVE》《白鹿原》《飛躍老人院》《西游降魔篇》《小時代》《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伙人》《被解救的姜戈》《私人訂制》《一代宗師》《全民目擊》《狄仁杰之神都龍王》《無人區》《毒戰》《怪獸大學》《悲慘世界》《北京遇上西雅圖》《地心引力》等。本著作具有創新和開拓性,之前國內尚無如此全面和細致的關於中國電影個案研究的年度集成著作,具有重要的電影史料價值,對於研究中國電影的產業發展、受眾狀況、文化價值和和社會影響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文獻意義。本著作與中國電影博物館聯合研究完成,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博物館的館藏資料。
8.王宜文副主編:《中外優秀紀錄片創作與營銷實戰經驗寶典》,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年出版。約61萬字
子課題電影部分負責人為副主編,是國內首部匯集全球紀錄片大師以及國內最重要的各種類型紀錄片創作者的經驗與實戰操作的集大成之作。首次系統披露宏大制作背后的思考邏輯和團隊運行方式。本書還致力探討跨文化表達的可能性,使紀錄片真正做到“中國故事、國際表達”,教授紀錄片從業者或學習者如何發掘中國故事,將那些發生在當下、令人興奮的真實故事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讓不同地區、種族和文化的人們看到中國的信息。
9.王宜文主編:《2014年度重點影片研究》,燕山大學出版社,2018年出版。30萬字
子課題電影部分負責人主編,選擇中國電影院線於2014年上映的15部影片,進行全面系統的資料梳理,並對每部單片進行創意策劃、藝術創作、宣傳發行、市場運作等深入分析,並附錄上相關的重要數據,附錄15部影片在上映時進行的實時觀眾問卷調查以及觀眾座談評論實錄,提供了最原始的、真實的受眾數據及分析報告。還對本年度的重點影片進行綜述,梳理和分析中國電影市場的格局與變化。收錄影片包括《白日焰火》《同桌的你》《神偷奶爸2》《心花路放》《歸來》《熊出沒之奪寶熊兵》《大鬧天宮》《猩球崛起》《親愛的》《變形金剛4》《馴龍高手》《分手大師》《天河》《北京愛情故事》《智取威虎山》等。本著作延續《2012—2013年度重點影片研究》的體例,並進一步細致和精致化,在資料的系統和真實性方面進行了更扎實的工作,為中國電影發展留下清晰的印記,為中國電影研究提供權威的豐富素材、研究原點和思路方法。本著作與中國電影博物館聯合研究完成,並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博物館的館藏資料。
10.(影像資料)王宜文:新中國電影史系列調研(影人系列)
子課題電影部分負責人主持,電影子課題組與中國電影博物館聯合開展了新中國電影史系列調研(影人系列),對謝晉、王為一、湯曉丹、翟俊杰、李俊、郭維等重要電影導演進行經典個案挖掘與研究,完成了中國電影史影人調研報告6篇,口述電影史影像資料逾80小時,經過中國電影博物館鑒定,列為館藏資料。新中國電影史系列調研包括影人研究報告、現場訪談錄像(帶字幕的編輯完成片)、現場訪談錄像片的口述文字記錄、採訪及工作照片等。影人報告不少於20000字,立足於影人生平,對其創作歷程、創作思想、風格與特點進行梳理、概括,提出中國電影博物館征集、收藏的工作方向,並對當下中國電影的發展提供借鑒。
11. 梁玖總主編,《影視文化學》(史可揚著),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出版。
子課題美術部分負責人主編,主要對文化展開專題研究,在梳理東西方文化理論的基礎上,著力對中國的影視文化構成、內涵、功能、影視文化的動態過程,以及影視文化的建制,和影視文化的當代和未來課題研究等方面,進行體系化的專項研究。
12.劉江凱著:《本土寫作與世界影響:當代文學的國際化與中國立場》,江蘇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已交付出版社,等待出版)。約23萬字
子課題文學部分負責人劉江凱專著。成果主要內容分導論和上下兩編共七章。導論部分概括了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政治淡化、美學凸顯、邊緣影響力不斷加強3個發展階段,並討論了作為方法的海外傳播研究的基本問題以及經典化、歷史化、國際化、“世界中”等重要概念,表達了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及其研究要努力從繁華與熱鬧中退場,回到事物本身,爭取在研究經驗、模式、深度等方面出現更多優秀成果的觀點。上編主要就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地理特征展開研究。分為歐美國家、亞洲國家、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研究三章,具體分為美國等英語國家、俄羅斯等歐陸國家、日本等亞洲國家以及中國作為官方傳播主體四部分。每部分按照上世紀50—70年代,80—90年代,21世紀以來的時段具體展開。國內、海外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研究方面,也進行了相對深入的分析與總結,希望能對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研究提供整體的參照。下編主要圍繞中國當代作家海外傳播的個案類型與接受效果展開研究。四章分別是:意識形態化的美學鬆動:浩然、王蒙﹔民族性與人類的世界寫作:莫言、余華﹔古典中國的現代轉化:賈平凹、格非﹔世俗的“脹破”與崛起:閻連科、畢飛宇。從眾多有較好海外傳播的當代作家中,選擇了能夠代表不同時代、類型,或者具有強烈對比意義的作家,希望通過對每個作家海外傳播特點的突顯,呈現作家之間更為豐富的“互文”性比較價值。
二、 學術論文類(標識了重大課題批准號的發表論文)
1.黃會林、孫子荀、王超、楊卓凡《中國電影與國家形象傳播——2017年度中國電影北美地區傳播調研報告》,《現代傳播》雜志2017年第1期。文章通過定量調查研究,對於北美地區受眾觀看中國電影與中國國家形象對受眾認知程度進行相關性比較。研究顯示,中國電影為傳播積極地中國國家形象做出了貢獻。研究是第一次採取定量調查的方式研究這一微觀話題,產生了較強的社會影響。
2.劉江凱,影響力與可能性:中國當代作家的海外傳播,《文藝研究》2018年第8期(已通知)。文章認為:當代中國文化和經濟在世界的影響力存在嚴重的“不對稱性”現象。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既促使當代文學海外傳播迅速成為國內的熱點研究領域,也彰顯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可能性。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大致分為意識形態、政治美學混生、多元化發展三個階段,整體上邊緣影響力不斷提升並形成特定的地理接受特征。在世界文學的視野中,當代中國作家的海外傳播既有共同的基本規律,也有鮮明的個性差異,如莫言作品的民族性特征,余華作品的人類性經驗,賈平凹作品的古典韻味,王安憶作品的現代內涵,閻連科作品的極致表達,畢飛宇作品的世俗欲望等等。當代作家的海外傳播研究要努力從“傳播”向“接受”轉換,在“跨界”的同時堅持“專業”的立場。
3.劉江凱,“歪曲”的文學:余華的隨筆看法與小說可能,《當代作家評論》2018年第3期。文章以當代著名作家余華的隨筆寫作和小說創作為考察對象,通過分析作家的閱讀史、創作談中的文學觀念,聯系其小說創作的相應表現,分析了余華作為一個有著敏銳學習能力作家,如何通過改造自己的文學觀念實現創作上的各種新突破。文章特別討論了余華提到的“歪曲生活的小說”中蘊含的豐富理論可能,指出和傳統的真實觀不同,“歪曲”作為一種文學的、藝術的甚至哲學的方法,在古今中外、世界各國的文學裡都有豐富的表現。當代中國現實生活和文學的發展,可能已經蘊含了中國文學批評理論的生成因素。
4.梁玖:能証明置身其中的書法藝術文化教育取向,《書法教育》2018年第3期。論文針對中國當代書法之教育問題而論。文章圍繞提出“三傳教証明觀念”,從“如今的書法教育是要做什麼、如何做得更妥當些”二個維度論析和倡導確立能讓學生實在獲得終身証明自己的書法藝術文化品質的基礎教育原則、策略、路徑與方法。所論對促進當代中國書法藝術的海外教育傳播有提升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價值。
三、博士論文、博士后出站報告類
以下首席專家、課題組負責人指導的博士、博士后論文與出站報告。
1.李雅琪:張藝謀電影海外接受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
論文以受西方世界矚目的中國導演張藝謀及其電影為研究對象,討論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張藝謀作品海外傳播與接受狀況,從西方接受的角度,對其電影在傳播過程中的學者研究、報刊雜志報道及網絡評論反饋進行梳理並讀解,從文化研究、人類學研究、受眾研究的角度,採用質化和量化的方法對西方視野下的張藝謀研究進行辨析,以剝離出一個客觀、科學的張藝謀海外接受現狀,從張藝謀國際影響力生成案例探討中國電影“走出去”的背景、路徑、困境及可能性,為中國電影的海外傳播提供一定的學術研究基礎和參考。 2.方彬:新世紀國際A類電影節獲獎中國電影的文化傳播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
論文主要以2000年至2016年期間,中國電影在13個國際A類電影節獲獎的139部次獲獎以及199個所獲獎項為研究對象,採用資料分析法、數據統計分析法、電影文本分析法等方法,進行基礎分析、數據分析、類型分析、題材分析和案例分析,總結分析國際A類電影節獲獎中國電影的中國電影、文化和藝術的國際傳播特點,發現自身文化藝術優勢,思考獲獎中國電影文化國際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反思中國電影文化的國際傳播策略。全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論述了國際A類電影節是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平台,第二章論述了獲獎中國電影是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載體和渠道,第三章分析了獲獎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文化核心內容的特征,第四章分析了獲獎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藝術表現形式的特色,第五章對獲獎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並提供相應的策略。
3.呂菡子:“異托邦”的生產與消散:新世紀少數民族電影創作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
少數民族電影是中國電影版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展示我國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少數民族電影創作迎來了新的契機。在傳播影響上,國內外影展和藝術影院為其提供了輸出渠道。本文梳理和分析新世紀以來我國少數民族電影的發展樣貌和內在機理,社會經濟發展和電影市場繁榮為新世紀少數民族電影的傳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論文梳理和分析新世紀以來的少數民族電影創作,既是完成對銀幕中異族文化想象的歸納與總結,也對我們認識和反省現實中如何構建多元民族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4.王泉泉:認知主義視角下的電影情感建構,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
論文採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以電影學、心理學、腦認知科學等理論為基礎,從認知角度對電影情感的概念及特征進行分析,並初步構建電影情感的研究框架與發生機制,提出觀眾電影情感發生的兩個層面:個人層面的認知—神經過程與超個人層面的社會文化影響,從社會認知角度以文化的普遍性與差異性為出發點探討超越個人的情感存在。論文也從技術革命、新媒體、VR三個方面展望未來的電影情感。作為一項跨學科的基礎研究,該博士論文對於本重大項目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証分析方法。
5. 楊卓凡:影像實踐與人際交流:跨文化認知研究——以“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為例,博士論文修改出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12萬字
本書以本課題重要實踐案例“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為案例,圍繞“影像實踐與人際交流如何實現跨文化認知”這個基本問題進行研究。本研究在跨文化認知論相關理論基礎上,結合“看中國”操作模式提出跨文化合作認知模型、“介入式”認知模型與“非介入式”認知模型,在此理論框架下對“看中國”外國青年認知中國的兩種渠道進行分析。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均為描述性揭示,意在探討全球化、數字化語境下影像實踐與人際交流對跨文化認知的意義,而非對普遍規律進行推斷。
6.楊卓凡:中國電影海外傳播對國家實力感知的影響——以周邊國家受眾和北美受眾調研為例,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報告,2018年。8萬字
本研究對中國電影在北美國家與周邊國家的受眾接觸情況以及海外傳播體系中的中國電影,進行了數據測量和現狀分析。分別從符號、價值觀、類型、題材、人物形象、傳播壁壘等方面入手,分析上述6個變量如何影響外國觀眾感知中國軟實力和硬實力,得出了具有一定價值的研究結果。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本課題計劃計劃2020年12月結題。下一步研究計劃主要為如下:
2018年7—12月,各子課題按照原定計劃繼續完成,發表階段性成果。
2018年9月,赴希臘開展“中希文化高端論壇”,與雅典大學學者就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進行學術交流。
2018年11月,在北京召開“當代與傳統: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國際論壇。同時,骨干成員參會討論並匯報研究進展。
2019年3月、7月、11月,分別召開骨干成員匯報會,檢查和督促各子課題進展。各子課題於2019年12月完成所承擔內容。
2020年1-10月,進行重大課題的匯總與修改。
階段性成果要求與形式:
1.每個子課題每年發表高質量階段性成果1-2篇,累計發表中期成果約12-20篇。發表期刊應是CSSCI以上或者其他專業認可度高的學術期刊。相關課題組成員發表階段性成果前向首席專家報備說明,避免以重大課題名義發表低水平的論文或者在低級別刊物上發文。首席專家會同子課題負責人考慮聯系合適期刊,最好設置專欄連續推進。
2.形成其他會議論文集、訪談、內參等階段性成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