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G20峰會國家對外傳播理念與機制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2月03日15:3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提高站位、形成新框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要求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優化戰略布局,加快建設國際一流媒體。2018年3月,中央宣布在原“中央三台”基礎上組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整合三台資源打造國際傳播旗艦媒體,中國對外傳播的總體格局正在發生變化。課題組在立項后先后召開了三次項目討論會,在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對課題核心概念按照十九大的新要求,重新進行釋義,更新了研究理念,提高了研究站位,明確了新時代國際傳播的若干概念界定,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理論框架。

首先,課題組對基本概念進行了釋義。對“G20峰會國家對外傳播”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的邏輯起點,其核心在於中國對G20國家傳播的策略。課題中提到的“理念”和“機制”指我國媒體對外傳播理念和機制,或者說是中國對G20國家的傳播策略或者傳播戰略。

第二,課題組提高了研究站位。在新時代國際傳播的歷史時點上,要站在“四個全面”“五位一體”“四個自信”的高度,研究中國對G20國家的傳播戰略和傳播內容。課題組提出,中國主張、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是國際傳播的重要內容,最關鍵是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找准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的發展方位,提出前瞻性、實效性的傳播策略。

第三,課題組強調了G20傳播環境研究的重要性。開展對G20傳播研究必須緊密依托國際經濟環境、國際政治環境、國際文化環境以及傳播業自身環境。要深入分析國際經濟力量對比、國家政治格局演變、文化的激蕩興衰及傳播技術革命帶來的媒體發展趨勢。

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將原有六個子課題擴展為七個,分別為新時代中國對外傳播的環境﹔G20國家對外傳播的理念、布局及其經驗借鑒﹔中國對G20國家的傳播策略﹔新時代中國對G20國家傳播的內容建設﹔新時代中國對G20國家的媒體布局﹔對G20峰會國家傳播的重點專題研究﹔以及新時代中國對外傳播理論體系建設。

2、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一:新時代中國對外傳播的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對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對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並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對外傳播的新形勢下,如何在基本解決了中國人“挨打”“挨餓”的問題后,解決國際上“挨罵”的問題,建立與國力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對國際傳播工作提出新要求。國際局勢的變化給國際傳播帶來了新動力 ,軟實力的差距給國際傳播帶來了新挑戰,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對國際傳播帶來的新機遇。子課題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基於“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國家站位,從時間、空間方面研究G20的發展變化,從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深入分析國家政治格局演變和世界文化興衰等角度分析經濟、政治、文化環境,並研究技術革命帶來的媒體發展新趨勢,了解傳播業態環境的變化。目前子課題已完成了文獻的閱讀和梳理,正在整理研究G20峰會國家為代表的世界上主要國家的國際傳播案例,開展相關研究報告撰寫。

子課題二:G20國家對外傳播的理念、布局及其經驗借鑒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的關注前所未有,然而借助互聯網的興起,西方傳媒也正在加快對全球輿論格局的重構。在這一大環境下,了解和借鑒G20國家對外傳播的理念、布局和經驗,有利於盡快扭轉我國新聞媒體國際傳播中的“他塑”局面,加速由被動傳播向主動傳播的轉變。子課題成員詳細梳理了19國對中國的傳播現狀,包括傳播理念、在華狀況、傳播布局、研究布局、運作機制等。目前已經完成“G20峰會報道策略及對大型會議傳播的建議”研究,以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俄羅斯、韓國、墨西哥、土耳其、中國、德國等東道國媒體對G20峰會的報道為研究對象,從議題選擇、消息來源、報道視角、報道立場、敘事特點、報道節奏等方面分析各國峰會報道的框架和特點,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察美聯社、合眾國際社、塔斯社、新華社等世界性通訊社對歷次峰會的報道,對國際高端會議的跨文化傳播提出了可操作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目前成果計劃結集出版。

子課題三:中國對G20國家的傳播策略

在國際傳播中爭奪話語權,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習慣和特點,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這要求媒體了解國外受眾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找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話語共同點、情感共鳴點和利益交匯點﹔需要在傳播策略制動過程中,充分考慮差異性、復雜性及接受程度等方面因素,針對不同國別制定相應的政策,並結合媒體、智庫、企業、民間和地方傳播力量,形成“大傳播格局”。子課題對19國傳播客體進行逐一分析,從政體、宗教信仰、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媒體發展水平、受眾需求及特點、對華關系等角度對19國情況分類,並提出有針對性的傳播策略。目前通過深入調研,正在對阿根廷、巴西、德國、俄羅斯、法國、韓國、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南非、澳大利亞、歐盟、日本、沙特、土耳其、意大利、印度、英國、印尼等國的傳播生態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析和描繪,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及文化多樣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媒體發展水平、受眾特點,對華關系,域外主要媒體等方面。子課題成果計劃結集出版。

子課題四:新時代中國對G20國家傳播的內容建設

當前國際傳播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講好中國故事,以中國夢為引領,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隻有做好內容建設,才能找到國際傳播的突破口,在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等重大問題的對外傳播上掌握主動權,在國際熱點的新聞競爭中佔據主動權。我國國際傳播存在兩方面突出問題:一是信息量不足,在國際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報道中的原創率、首發率還不高,國際影響力還有限。二是宣傳效果不到位,對於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社會主義的故事、一帶一路的故事、中國夢的故事等外宣內容講得不夠出彩,對於國外受眾而言不夠有吸引力。為了改變這一格局,需要從內容建設著手,向世界展示現代、立體、負責任大國形象。目前,子課題提煉了習近平治國理政理念的關鍵詞,包括“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依法治國”“新發展理念/開放型經濟/生態文明/美麗中國”“新型大國關系/和平發展/文明互鑒”“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嚴治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強軍戰略”,從供給側充實國際傳播內容資源。在傳播方式上,應針對受眾需求,融入我方關鍵主張,把握事實性信息、服務性信息和意見性信息的邏輯關聯性。子課題已召集相關語種的課題組成員討論了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步驟,階段性研究成果正在陸續完成。

子課題五:新時代中國對G20國家的媒體布局

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需要進一步優化戰略布局、集中優勢資源,加快建設國際一流媒體,充分發揮新興媒體作用,同時善於借力國外媒體平台。近十年來,不少中國媒體在對象國扎根,培養了一大批對外傳播的業務骨干,形成若干個區域傳播中心,積累了一定的傳播經驗。2018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通過“三台合一”的頂層設計,對外提高了海外宣傳發聲的廣度,也意味著對外傳播的戰略、機制的重新調整、對外傳播資源的重新整合、以及對外傳播機構的重新布局,避免了海外的多頭傳播、重復傳播,也避免了惡性競爭和資源浪費。在此基礎上,子課題已開展了多項針對性研究:新時代國際傳播的重點首先是歐美發達國家,要加大對G7、G20的覆蓋力度﹔其次是對周邊,如東北亞、東南亞、南亞、西亞的覆蓋,實現總體突破﹔第三,加大對非洲、拉美的傳播。另一方面,從媒體形態上,要以傳統的媒體布局如廣播電視報刊傳播,轉向新媒體特別是移動媒體的傳播,對傳播技術發達國家,實現即時的互動傳播﹔第四,由傳統的媒體自身發聲,轉為與對象國媒體的合作傳播,借助對象國的主流媒體發出中國聲音,更好地提升傳播實效。

子課題六:對G20峰會國家傳播的重點專題研究

中國正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世界經濟走勢、大國關系、文明沖突、安全反恐、氣候變化、網絡治理、地區爭端等國際熱點問題的報道中,尤其是涉華報道方面,必須旗幟鮮明的發出中國聲音,主動引導國際輿論。在國際傳播中,隻有提前規劃、面向未來提出重點議題,發掘西方媒體刻意回避的事實,發出與西方不同的聲音,才能在緊要關頭不缺位,在關鍵時刻不失語,在第一時間參與議題設置。子課題提出了未來3年國際傳播關注的重要議題,重點專題,以及未來30年影響世界對中國認知、最為急迫的若干選題,並在此基礎上分析這些為G20國家所關注的選題如何進行報道,如何破解當前對外傳播的困境,使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方案、中國主張等在國際上被接受,如“特朗普后的世界輿論格局”“貿易戰和全球化經濟的泛政治化解讀”“國際重大事件與危機傳播”等。目前子課題組正在結合案例,分析針對重大議題如何開展對外傳播、以及對重大歷史節點預設傳播。

子課題七:新時代中國對外傳播理論體系研究

我國的經濟體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與之相匹配的政治、文化影響力以及傳播理念和機制卻沒有同步建立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和論述,形成了系統全面、科學嚴謹、全球視野、中國氣派的國際傳播思想和理論,指明了國際傳播建設的目標任務、價值追求、責任使命、實踐途徑和突破方向。課題組在此基礎上,總結國際傳播最新理論動態,概括在新傳播格局和新動態下的傳播新思潮和新觀點,並結合六個子課題研究成果提出中國國際傳播新思想,作為中國國際傳播下一步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目前,各子課題正在完成支撐材料的收集及相關准備工作。通過出訪交流、資料查閱、本土信息採集等多種方式,初步完成了對G20主要國家世界主要廣電媒體:美國知音(VOA)、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集團(CNN)、日本放送協會(NHK)、德國之聲(DW)、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 半島電視台(Al Jazzera)、今日俄羅斯電視台(RT)傳播戰略及運行機制的調研和考查,全面客觀地剖析了當前國際傳媒行業發展的總體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運行機制、發展態勢等,對國際傳播未來發展趨勢做出分析與預測,收集了一手資料,形成對德國、對俄羅斯和澳大利亞傳播策略專題研究報告。

課題成員在學術交流和國際交流方面:

課題首席專家胡邦勝參與2018年博鰲亞洲媒體高峰會議的籌備和組織,並與參會的相關國家媒體機構負責人會面,探討如何深化媒體合作傳播,推動媒體創新發展。2017年12月,胡邦勝赴日對文化放送和朝日放送等日本主流媒體進行調研並商談合作傳播事宜。

課題組於2017年7月參加了第五屆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並組織召開專題論壇“中國對外傳播的精准化轉型”,多位課題組成員在論壇上發表階段性研究成果。北京外國語大學孫有中副校長介紹了課題階段性成果《國際高端政經會議報道經驗與啟示——以歷屆G20峰會外媒報道為例》,受到與會專家好評。

子課題負責人姜飛於2018年7月4-6日赴新西蘭奧克蘭參加澳大利亞-新西蘭傳播學會年會,以《我們是否有必要重新定義文化與文明:一個邏輯函數關系的視角》為題進行主旨發言。

子課題負責人周亭參與了2018年3月在大連外國語大學召開的“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價值觀的國際傳播研究”研討會,2018年6月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的“海外媒體視野中的中歐人文交流活動”研討會,2018年6月在上海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形象與全球傳播高端論壇”等學術會議並發言。

課題組成員邵建光等參加“第七屆中德媒體對話會”,圍繞“社交媒體時代的國際新聞報道”“經濟全球化與媒體作用”兩個主要議題,與德國主流媒體精英開展直接對話,探討中德媒體在對外報道等方面的異同﹔參與舉辦“第六屆中日韓新聞研討會”,中日韓三國38家主流媒體和記者組織的50多位資深媒體人士圍繞“全媒體融合發展和創新合作”這一主題及“媒體在促進雙邊關系中的作用”“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兩個分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

1、胡邦勝完成17萬字專著《新時代國際傳播》的撰寫,系統地從傳播理論、傳播規律和傳播經驗多角度對國際傳播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了面向新時代的國際傳播觀,包括構建國際傳播新秩序、遵循國際傳播新理念、豐富國際傳播新內容、開創國際傳播新格局、引領國際傳播新生態、拓展國際傳播新空間等。目前專著正准備出版。

2、姜飛、黃廓發表的《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際傳播的新思路》從價值觀研究的學術和歷史經驗以及實踐創新視角提出,在新階段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把價值觀建設有機融入國際傳播實踐的新思路,認為從價值觀的建構和詮釋上增加共享性同時要創新傳播方式,或可以有效推進價值觀國際傳播的理論和實踐。論文被《新華文摘》2018年第8期論點摘編,《人大復印資料》2018年第5期全文轉載。

3、孫有中、劉瀅、章曉英主編的《G20峰會跨文化傳播研究》論文集,以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俄羅斯、韓國、墨西哥、土耳其、中國、德國等東道國媒體對G20峰會的報道為研究對象,從議題選擇、消息來源、報道視角、報道立場、敘事特點、報道節奏等六個方面分析了各國峰會報道的框架和特點,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察美聯社、合眾國際社、塔斯社、新華社等世界性通訊社對歷次峰會的報道。基於對歷屆12次峰會11個東道國報道和4家通訊社報道的研究,對國際高端會議的跨文化傳播提出了可操作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4、孫有中、章曉英、劉瀅主編的《G20峰會國家傳播生態研究》論文集,對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俄羅斯、韓國、墨西哥、土耳其、中國、德國等G20國家的傳播生態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析和描繪,包括政治、法律,宗教、文化多樣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媒體發展水平、受眾特點,對華關系,域外主要媒體等方面。

5、胡正榮、王潤玨發表的《信息化時代網絡輿論工作的新特點與新格局》中總結,信息化對網絡輿情工作帶來的變化包括:輿論格局持續變化、輿情態勢更加復雜、技術需求更加迫切等。網絡輿論工作與建設網絡強國、維護網絡安全密不可分,亦需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應從把握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網上網下同心圓等五個方面展開工作。

6、周亭、程南昌發表的《全球多語種媒體視野中的“一帶一路”傳播研究》使用機器與人工相結合的數據採集和分析方法,對2017年1月至6月全球18個語種、27個國家和地區的482家境外媒體和20家高端智庫的相關報道進行採集﹔從媒體報道的情感傾向和走勢等多個維度對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一帶一路”成為世界認知和認同中國價值觀的重要議題,但是境外媒體對其報道大多集中在宏觀層面,對重點工程的報道未能進入對象國媒體的議程,有關人文交流的話題鮮有提及,存在負面批評焦點集中,公眾、媒體和精英的輿論場分化等現象,並針對現狀提出了國際傳播的方向性建議。

7、朱瑞娟發表的《新媒體與西方知名智庫的傳播機制研究——以“一帶一路”建設相關研究傳播為例》以“一帶一路”建設相關研究傳播為例,聚焦於話語體系分析中文本與機構、外部生態之間的互動關系,探究新媒體時代西方智庫話語傳播機制的構建路徑。研究表明,新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的使用加強了智庫研究內容文本與媒體及智庫、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在此情境下,智庫研究的擴散形成一種"耦合"的傳播過程,使得智庫可以以較低的運營成本接觸到國際受眾,獲得全球性影響力。

8、陳靜靜,譚林茂發表的《對我國應對領土爭端輿論戰的思考——以西方主要媒體關於洞朗事件的報道為例》圍繞洞朗事件的輿論斗爭,折射出我國媒體在領土爭端輿論戰中面臨的諸多挑戰。並針對今后可能出現的領土爭端輿論戰提出建議:應在密切關注西方輿論的同時,我國媒體需要更加重視如何應對爭端當事國輿論、經略對外輿論斗爭“第二戰場”﹔需要認真思考如何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國際輿論力量、構筑堅固輿論陣地﹔需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持輿論場的統一,特別是網絡媒體、自媒體與中央主要媒體保持一致﹔需要在新聞實踐中不斷總結如何發揮媒體融合的優勢,使內容與形式相得益彰。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以習近平新聞思想為指導,動態分析我國主要外宣媒體與國外主流外宣媒體的差別和異同,提出對G20國家傳播的政策機制保障。總結中央外宣媒體對G20國家傳播的經驗與做法,提煉中國外宣媒體面臨的共性體制機制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應對建議。具體方案如下:

子課題一“新時代中國對外傳播的環境”計劃發布的成果包括:《世界秩序的重構:政治、經濟、技術》《G20地位與價值的審視:新環境、新格局、新角色》及《國際傳播理論的變遷:概念、方法、理論體系》。

子課題二“G20國家對外傳播的理念、布局及其經驗借鑒”正在整理研究G20峰會國家為代表的世界上主要國家的國際傳播案例,開展相關研究報告撰寫。其中對G20峰會和大型峰會報道研究已完成素材整理和分析,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察美聯社、合眾國際社、塔斯社、新華社等世界性通訊社對歷次峰會的報道。子課題的成果計劃結集出版。

子課題三“中國對G20國家的傳播策略”從政體、宗教信仰、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媒體發展水平、受眾需求及特點、對華關系等角度對19國情況進行分類分析,並提出有針對性的傳播策略,下一步將集結成果出版。

子課題四“新時代中國對G20國家傳播的內容建設” 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進行剖析,分別討論如何全面、准確、生動地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中國夢的故事、中國人的故事、中國優秀文化的故事、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並在此基礎上完成研究報告撰寫。

子課題五“新時代中國對G20國家的媒體布局” 將聚焦中央外宣媒體,尤其是旗艦媒體的國際傳播布局進行現狀梳理和效果分析,結合中央組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打造國際一流的國家級現代傳媒航母這一最新進展,提出對G20國家傳播的策略和機制保障。

子課題六“對G20峰會國家傳播重點專題研究”在已收集的案例基礎上,下一步將分類提煉主要議題,分析針對重大議題如何開展對外傳播、以及對重大歷史節點預設傳播並發布成果。

子課題七“新時代中國對外傳播理論體系研究”將總結國際傳播最新理論動態,概括在新傳播格局和新動態下的傳播新思潮和新觀點,並在上述成果基礎上提出中國國際傳播新思想,作為中國國際傳播下一步理論發展探索。

在以上子課題研究成果基礎上,計劃明年中期完成課題總報告,總結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理論體系,提出系統化、針對性、可操作的國際傳播策略。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