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五個子課題的執行情況:
一、語言接觸帶上方言極復雜地區的語言地理﹔
二、方言極復雜地區的方言文化典藏﹔
三、農村方言文化的現狀調查﹔
四、農村方言自然口語語料庫開發和建設。
五、農村方言歷史文獻整理和研究。
其中子課題一、二是本課題的基礎性工程﹔子課題三、四、五將在前兩個子課題的基礎上分別就極復雜地區方言區的語言使用狀況,語料庫建設及方言歷史文獻進行深入挖掘,力爭體現當前農村方言文化研究的最高成就。本課題開展一年半以來,課題組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子課題一和子課題二,但三、四、五課題目前均已有所開展。預計再過一年,子課題一、二進展大半之后,全面展開其他子課題的研究。
按照子課題一的研究計劃,擬實地調查三、四片有代表性的漢語方言極其復雜的區域,輔之以實驗語音學的方法,以統一的採集標准和技術規范獲取第一手翔實可靠的語料。自立項至今,已有20個月,這期間課題組組織力量,已完成福建連城縣及其周邊關系密切的136個方言點(語料整理也基本完成)、廣東連州51個方言點(完成三分之一)的實地調查工作,整體上田野調查任務完成接近一半。目前已經完成調查的每個方言點,都採錄了900余個字音、260條詞語和幾段自然口語採樣,包括紙筆記音和專業錄音。其中福建的連城區域,完成了書稿《連城方言語音、詞匯的歷史層次及其地理展現》的80%,畫好了方言特征分布圖50張。提出了“方言層次的揭發與地理展現”理念及語言地理學方法論的創新:“圖形邏輯與地理語言學內容呈現”。
按照子課題二的研究計劃,對福建連城、湖北襄陽、江西南昌、廣東連州、湖南江永,按照語言文化典藏技術標准錄入計算機並進行精細的標點、校注﹔聘請數據庫專家,指導子課題成員著手建立語料庫。一年多來,課題組已經完成《中國語言文化典藏•連城卷》的寫作,2017年10月已經出版階段性成果,總字數41.9萬。課題組成員負責其余的襄陽(丁沾沾)、南昌(余頌輝)、連州(嚴修鴻)、江永(楊慧君)語言文化典藏的計劃正在進行資料採集中,2019年內資料將全部採集完畢,進入寫作階段。
子課題三,首席專家提出了“方言文學性的消失與傳承危機”的命題,已組織隊伍對梅州、北京的方言社區中不同年齡段人群中比喻、夸張等文學性表達及俗語使用進行專項調查,寫好了專項報告2份——《關於方言的文學性消失的調查--以梅縣客家話為例》(2萬字)及《關於北京方言文學性消失的調查》(1萬字)。對大城市城中村的語言生活進行專項調查,已經完成“城鎮化進程中廣州城中村語言使用狀況調查研究”(2.4萬字)。接下來,除了擴大調查范圍之外,課題組將對方言文化在現代的振興這個主題進行專項採訪調研。對農村社區的語言生活,課題組成員丁沾沾對連南一個方言島進行解剖麻雀式的調查,寫成了論文《粵北連南“軍聲”社區的雙言應用與語言和諧》,已為《語言文字應用》所採用,即將刊發。
子課題四的方言自然語料庫建設,除了地理語言學的語料素材外,其中擬重點做方言文化大詞典編撰的福建省武平縣民主鄉坪畬村做了12個小時的語料錄音,完成可以採用的圖片收集項目1000余項。對廣東龍川縣的佗城鎮,進行了1.1萬余條方言詞語的記錄與整理,書稿完成90%(合計30萬字),2019年內將完成《龍川方言詞典》條目的錄音、建庫的工作。
子課題五的歷史文獻方面:余頌輝先生對楊恭桓《客話本字》、《毛詩古音諧讀》、《一日通韻》及唐廷樞《英語集全》、吳達邦《儒林音字貫通》、清代南海方言韻書《初學字辨》、清代新會方言韻書《同音字匯》整理已經完成。
組建專業隊伍情況: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為支持項目研究,特別設立“雲山青年學者崗位”,畢業於同濟大學實驗語音學專業的邱春安副教授及畢業於中山大學方言學專業的丁沾沾博士陸續在2017年內到崗,以專職科研的身份全日制參加課題研究,合同期為四年。首席專家嚴修鴻教授申請並獲任“雲山杰出學者”,減少了本科教學工作量,全力投身到課題研究上來。
2017年調入的貝先明博士、林晴博士則以雲山青年學者A崗身份,也承擔課題部分研究任務,參與其中。2016年夏成立的“漢語方言資源的基礎研究與開發應用”團隊的其他成員楊慧君、王媛媛、陳勇、魏慧斌、郝紅艷等也參與本科題的研究中,承擔任務。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參與學術會議
首席專家嚴修鴻於2016年12月2-5日參加廣州中山大學舉辦的“第十二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客家話LACA式襯字構詞,一種疊韻化的殘留?》。
2017年1月16日嚴修鴻參加南昌江西師范大學主辦的“中國方言文化教育研討會”,宣讀論文《方言文化進校園》,探索方言文化的保存之道。
2017年3月30日嚴修鴻參加北京語言大學主辦的“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工作會議”,擔任中國語言保護工程全國核心專家組成員,參與國家的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建設。
2017年7月12日至14日,嚴修鴻參加上海華東師大舉辦的“第四屆地理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廚房”在福建省連城縣及鄰縣鄉鎮的地理分布》一文,提出了“圖形邏輯與地理語言學內容展現”的創新理念。
2017年8月29至31日嚴修鴻、邱春安參加雲南民族大學舉辦的“第九屆演化語言學國際會議”,宣讀論文《軟腭輔音趨於硬顎化時的內部分化》,探索音變規律。
2017年9月21至23日參加西安陝西師大舉辦的“中國語言資源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漢語方言文化大詞典的編撰構想》,提出“漢語方言文化大詞典”的構想並結合國家重大項目,付諸於示范實踐。
2017年11月17至19日,丁沾沾參加《方言》編輯部主辦的“第二屆南方官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襄陽方言的聲調及其屬性討論”,探討襄陽方言的南北官話混合特征。
2017年12月15至17日,嚴修鴻參加意大利米蘭比可卡大學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應用語言學及理論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與香港浸會大學英文系黃良喜教授合作的論文Aspiration as mediation for affrication: Evidence from Hakka,屬於境外合作。
2018年3月5至9日,嚴修鴻前往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舉辦的“馬來西亞客家文化論壇”,宣讀《客家方言文化大詞典的編撰》。
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嚴修鴻參加了江西、湖南、浙江、安徽、四川、貴州等省市的中國語言保護工程的中期檢查、預驗收、最終驗收等工作,積極與學界同行交流。
調研數據運用
2017年3月至2017年11月,課題組將福建省連城縣及其周邊區域的調查數據建成可以檢索的字音及詞匯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寫成了書稿《連城方言語音、詞匯的歷史層次及其地理展現》。
《連州方言調查》數據已經正在一邊調查一邊建庫的階段,目前已經完成51個地點的調查與輸入。
課題組還積極開展其他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以課題的名義先后邀請李如龍(廈門大學)、伍巍(暨南大學)、林倫倫(韓山師范學院)等專家蒞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進行學術講演。
文獻搜集
課題組成員余頌輝副教授與趙日新教授一起在婺源及皖南搜集徽語區方言歷史文獻。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成果發布:
本課題出版《中國語言文化典藏•連城卷》《中國語言文化典藏•衡山卷》,楊慧君老師代表團隊參與了2017年12月15人在北京舉辦的新書發布會。《工作簡報》暫時沒有報送。尚未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
重大項目開題情況:
2017年3月25日下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方言文化的困境與出路研究”開題報告會於第一會議室舉行,該項目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嚴修鴻教授擔任首席專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陽愛民副校長、科研處陳彥輝處長、校團委余海波副書記、中文學院李和民書記,北京語言大學曹志耘副校長、復旦大學游汝杰教授、暨南大學伍巍教授、廈門大學李如龍教授及子課題負責人鄧玉榮教授、邵慧君教授、余頌輝副教授等級課題組成員等專家學者參會。會上,課題組得到了專家們准確到位的指導,為項目執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詳細報道見:http://news.gdufs.edu.cn/Item/89752.aspx
課題立項以來,首席專家嚴修鴻應邀到國內多所高校進行講演,多次專門就本課題的研究進展、工作理念、技術規范等進行廣泛的宣傳。課題組與南方衛視的“嶺南方言文化保護與研究中心”密切合作,嚴修鴻擔任“誰語爭鋒”節目組嘉賓,積極宣傳方言文化的價值,並與社會各界人士探討保護措施。2018年4月中旬,嚴修鴻與廣東電視台節目組一起前往深圳、惠州調研客家童謠,做記錄與轉寫工作。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第一,課題涉及的區域,是方言歧異最復雜地方。多數方言點方言的可懂度低,調查難度大,加上部分發音合作人不夠理想(如態度不積極、缺乏信任、溝通能力差),都加大了工作難度,降低了工作效率。在實地調查過程中都使課題組付出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也花費了較多的經費。進一步改善發音人遴選機制,以及進一步加強同地方文化部門、教育部門的協調、溝通,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唯一出路。相信在今年內,連州市的布點能夠按質按量完成調查任務。
第二,首席專家因國家語言工作的形勢所需,承擔教育部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核心專家組的任務,一定程度上消耗了一些時間。2019年后,這個任務基本完成,應該可以節省一些時間,全力以赴。
第三,方言自然口語語料庫,專題錄音尚可執行,但是轉寫任務非常繁重,語料轉寫常常是十幾倍的時間。為此,培養一些志願者及積極利用軟件技術來提高效率是迫在眉睫。所幸,本學院的貝先明博士願意提供這方面的幫助。
第四,漢語方言歷史文獻的版本、題材、年代等各不相同,搜集、整理有相當的難度,漢字版本的文獻錄入計算機,經常碰到異體字、生僻字、俗字等方言特殊用字問題。在語料庫建設過程中,這些問題仍然存在,而且比較棘手。未來需要加強與語料庫專家的溝通,爭取在文字處理技術上實現根本的突破。
第五,目前國家出台了語言地圖方面的出版限制,審批手續變得更加繁復,這可能影響到本課題成果的及時刊出。
第六,研究心得主要體現在“連城方言語音、詞匯的歷史層次及其地理展現”(書稿,未出版)及《中國語言文化典藏•連城卷》的寫作上,透過這兩部著作,我們認為農村方言文化其藏存非常豐富,其價值非常寶貴,課題組必須竭盡全力做出成績,在復雜方言區所發現的語言變化規律值得總結。希望更多人加入我們隊伍,響應保護方言文化的呼吁。
⑤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首先,本課題要加強理論思考與建設,課題以調查為主,產出一定有事實根據的知識貢獻是肯定的﹔但我們要在獲得的真實語料與方言文化現象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在地理語言學、語言的接觸與語言變化、方言文化的多樣性傳承上做深入的思考,提出獨樹一幟有影響力的系統理論來。
其次,要合理安排好時間與人力,集中突破,提高效率,要一邊調查一邊產出有影響力的著作及論文,吸引學術界及社會各界關注這涉及國計民生的方言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問題。
其三,以本項目的研究為基礎,擴大調查范圍,進一步關注其他方言復雜的區域,包括浙南、晉語區,楚語區,待人力、經費足夠時這些區域也可進一步納入調研的范圍。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
A.首席專家嚴修鴻2016-2017年間涉及農村方言文化的論著及論文
a. 《中國語言文化典藏•連城卷》,商務印書館,2017.10
主要觀點:方言文化系指用特殊方言形式表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現象,包括地方名物、民俗活動、口彩禁忌、俗語諺語、民間文藝等。嚴修鴻、邱慶生所著《中國語言文化典藏•連城》為“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方言文化的困境與出路研究”的標志性成果,是《中國語言文化典藏》20卷系列叢書之一,條目按內容分為9大類34小類,其中9大類分別為: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飾、飲食、農工百藝、日常活動、婚育喪葬、節日、說唱表演。全書共收錄圖片650多幅,一圖一文,圖文並茂,對閩西客家縣連城的方言文化進行了深度的刻畫與解讀。
b.《擂茶、客家話禾宗祠——陸河客家人的三張臉》,《中國國家地理》2017.10
主要觀點:陸河縣以擂茶、獨特的客家話以及宗祠文化著名,該文以獨特細節對這三方面所呈現的客家文化結合圖文並茂的方式,做了生動的介紹。
c. 連城全境及鄰縣相關鄉鎮方言中“兒子”一詞的地理分布,《南方語言學》,2016年第二期
主要觀點:“兒子”是中國宗族社會中一個重要角色,但這個概念在閩西連城縣及周邊相關鄉鎮的方言中卻有三種不同的說法:“囝”、“仔”與“子”。其中“囝”顯然是閩語的特征詞。而“仔”、“子”則是客家話常見的。這三者在連城及其周邊相關方言都有所分布,本文將透過132個地點的地理分布資料,給予展示。
d.《連城蓮峰鎮詈罵詞語解讀》,《龍岩學院學報》,2016年12月。 主要觀點:連城話在閩西客家話中比較有特點,方言歧異大,縣城方言具有一定代表性。連城蓮峰 鎮詈罵詞語,既是地域方言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方言的研究對象,它往往是最容易長久傳承的特 色詞語,具有鮮明的小地域文化特征,反映了當地的地方風情。
e.《連城縣的十種特色菜肴》,《客家文博》2017年12月
主要觀點:連城雖地處一隅,但是美食卻是遠近聞名的。不論是因地制宜做成的家常小菜,還是屢屢獲獎歸來的名廚大作,都讓人稱道,"中國客家美食名城"絕非徒有虛名,眾多遠近的食客因此慕名而來。首先,在食材上,有各類山珍與河鮮,黃猄、鷓鴣、山雞、野豬、白鴨、溪魚、泥鰍、田螺、各種竹筍、野菇;有些是本地特別常見而其他地方不多的,如茨菰、雪薯、魚豆、苦齋;有些則是經過本地發掘形成的獨特組合,如牛內臟不同部位的"九門頭"、豬的不同部位構成的"豬八品"等。
f. 《閩西連城縣的牛肉菜肴》,《客家文博》2017年8月
連城牛肉菜肴有“九門頭”“牛肉牛血湯”“燜牛肉”“牛仔煲”“牛血脾”“勾湯”等,風味獨特,是當地飲食文化的代表。其中“勾湯”構詞,反映了早期的做法,與勾芡有關系。
g.《關於方言的文學性消失的調查--以梅縣客家話為例》(調查報告)
以梅縣客家方言詞匯的文學性為切入點,通過調查研究,了解梅縣地區不同年齡層方言使用者的文學性方言“掌握情況”和“使用情況”,對比地道方言表達與現今方言使用者的詞匯選擇在文學性上的差異,並進一步分析梅縣客家方言文學性的消失的原因、保護客家方言的重要性以及做法等。
h. 關於北京方言文學性消失的調查(調查報告)
北京方言因為和普通話語音方面相近,所以很多人將北京方言與普通話混為一談,殊不知北京方言也有著很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些文學性的表達。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樣的表達已經漸漸消失在北京人的日常用語中。本文通過研究不同年齡段的北京人對文學性方言的掌握情況,來分析北京文學性方言消失的趨勢。
i.“廚房”在連城縣及鄰縣鄉鎮的說法與地理分布,Journal of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s 2018年內即將刊出
民以食為天,做出一日三餐的“廚房”乃煮食養命之處,是陽宅三要之一(與大門、主人房並列),其名稱是見於漢語各個方言的常用詞,它的命名理據值得分析,其名稱的地理分布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方言的類別以及接觸關系。
福建省西部的連城縣,地處閩江、九龍江、汀江的源頭,位於閩客方言的交接帶上。縣境及周邊相關的方言復雜多變,世所聞名。
本人在1996-1998年間,曾調查過連城縣及周邊鄰鄉共計20個方言點。以此為基礎,從2014年起開始進行鄉鎮下位的村級調查,該調查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閩客接觸帶上的語言地理——以連城方言為例”課題的內容。本文通過“廚房”在該縣107個方言分布點,加上相關的鄰縣上杭南陽、古田、蛟洋、步雲4個鄉鎮,龍岩市萬安、江山、大池等鄉鎮,永安市羅坊鄉,清流縣的長校、李家、靈地、賴坊等鄉鎮的村落的31處,一共138個地點,以“廚房”的說法為例,對詞語進行說解,並進行初步的地理展現。
j.“銀環蛇”叫法在連城及周邊相關方言的地理分布,擬投《語言研究》
在方言復雜的閩西連城縣及周邊地區進行密集的布點,就“銀環蛇”的叫法進行調查,並進行地理展現。調查表明,主要有兩類叫法,簸箕佮和白公狼。通過雙聲、疊韻、增生鼻音等語音變異,演變出35種具體叫法。地理語言學用圖形展示調查結果,可以以形為上,以色為輔,然后一目了然。
B.楊慧君:《新媒體在語言文化傳承中的應用》,《語言文字應用》2017年第二期
由於人口流動、環境改變等原因,漢語方言功能不斷弱化,其所承載的文化也危在旦夕。各地方言文化是我國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使用新媒體,通過網絡努力構建方言社群,搭建交流平台,強化方言文化的實用功能和情感交流功能,更新其傳播形式,促進中華優秀語言文化傳承和傳播。在此過程中,可將網絡視頻作為主要手段,以眾包作為主要策略,以青少年作為關鍵群體。
C.貝先明:《湘語濁塞音的聲學特征》,《語言研究》2017第3期
湘語音系上的濁塞音從聲學上看主要有兩種類型:不送氣帶聲濁塞音、弛聲濁塞音。本次實驗沒有發現送氣濁塞音,過去記錄的祁陽方言送氣濁塞音,分別表現為弛聲濁塞音、不送氣帶聲濁塞音、送氣清塞音,新化方言送氣濁塞音實際上是送氣清塞音。
D.丁沾沾:《粵北連南“軍聲”社區的雙言應用與語言和諧》,《語言文字應用》2018即刊(有錄用通知)
粵北連南“軍聲”社區雙言現象十分普遍,居民大多通曉“軍聲”、客家話、廣州話、普通話,並能根據交際場合、交往對象的變化,選擇使用其中一種方言或普通話進行交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個人訪談等方法,詳細考察了連南“軍聲”社區的語言使用情況,為雙言現象的研究提供個案實証。調查發現“軍聲”社區各方言與普通話的交替變換因年齡、地域有別而存在差異。文章最后探討了連南“軍聲”社區雙言現象的成因及語言和諧問題。
E.李莉亞:《湘鄂交界地帶常鶴片方言聲調的類型和演變》,《方言》2017年第四期
湘鄂交界地帶常鶴片方言聲調在去聲的分合和入聲的演變路徑上具有一系列區別於一般西南官話的特征,它們的“底層”應該是一種去聲和入聲分陰陽,陰去、陰入、陽平調值相近以及陽去、陽入調值相近的非官話方言,目前該地帶各方言點的聲調格局處於不同的演變階段。同時,該地帶方言其他一些音韻特征也顯示出與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湘語以及贛語間的種種歷史關系和現實聯系,混合和過渡性質明顯。
F.王媛媛指導:《城鎮化進程中廣州城中村語言使用狀況調查研究》研究報告,作者閆郁文等 :“城中村”是當今中國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產物,其中城中村居民語言生活的動態變化是滲透社會生活各方面的一項重要問題。本研究基於城市語言調查的研究視角,以廣州市兩個典型的城中村——獵德村和陳田村為調查對象,採用訪談和問卷的社會語言學田野調查法展開調查,共收到問卷樣本79份及訪談樣本42份,通過數據定量統計分析,對廣州城中村居民的語言使用情況的表征和語言態度進行描述,對城鎮化進程中廣州城中村語言生活的影響因素進行剖析,提出國家層面、社會層面、集體層面、家庭層面、個人層面的有關方言保護和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的可行性建議,以期對國家城鎮化進程中的語言規劃工作以及語言資源保護事業起到一定參考價值。
G.待出版書稿二部
a.與農村方言文化主題密切相關的《客家水源音佗城方言詞典(嚴修鴻,鄧曉妮著),近期已經完成了田野調查,整理編輯,收詞條1.1萬,寫成的書稿總字數30萬。
b.子課題一的內容,寫成《連城方言語音、詞匯的歷史層次及其地理展現》
作者嚴修鴻,字數35萬字。
②階段性成果清單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出版社或刊物名 出版或刊發時間 字數
(萬字)
中國語言文化典藏•連城卷 嚴修鴻、邱慶生 論著 商務印書館 2017.10 41.9
擂茶、客家話禾宗祠——陸河客家人的三張臉 嚴修鴻 論文 中國國家地理 2017.10 0.7
連城全境及鄰縣相關鄉鎮方言中“兒子”一詞的地理分布 嚴修鴻 論文 南方語言學 2016.11 0.7
連城蓮峰鎮詈罵詞語解讀 嚴修鴻 論文 龍岩學院學報 2016.12 0.7
連城縣的十種特色菜肴 嚴修鴻 論文 客家文博 2017.12 0.8
閩西連城縣的牛肉菜肴 嚴修鴻 論文 客家文博 2017.08 0.6
“廚房”在連城縣及鄰縣鄉鎮的說法與地理分布 嚴修鴻 論文 Journal of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s 2018年內 1
“銀環蛇”在連城縣及鄰縣鄉鎮的說法與地理分布 嚴修鴻,魏慧斌 論文 語言研究(擬投) 2019年內 1
新媒體在語言文化傳承中的應用 楊慧君 論文 語言文字應用 2017.05 0.9
湘語濁塞音的聲學特征 貝先明 論文 語言研究 2017.09 1.0
粵北連南“軍聲”社區的雙言應用與語言和諧 丁沾沾 論文 語言文字應用 2018(錄用) 1.1
湘鄂交界地帶常鶴片方言聲調的類型和演變 李莉亞 論文 方言 2017.12 1.0
城鎮化進程中廣州城中村語言使用狀況調查研究研究報告 閆郁文等 研究報告 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採納 2018年4月 2.4
關於方言的文學性消失的調查--以梅縣客家話為例 曾蕊,嚴修鴻 研究報告 待刊 2018年5月 2.0
關於北京方言文學性消失的調查 黃怡寧,嚴修鴻 研究報告 待刊 2018年5月 1.0
客家水源音佗城方言詞典 嚴修鴻、鄧曉妮 書稿 待出版(完成) 2020年之前 30
梅州方言民俗圖典(方言文化主題,2018年獲中國出版政府獎獎) 嚴修鴻等 論著 語文出版社 2014.12 42.4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第一,田野調查
目前課題組已經完成福建省連城縣及周邊小片實地調查工作,共計136個地點,記音材料和錄音材料基本整理好。廣東連州片的調查,完成了51個地點,達到該區域調查總量的三分之一,接著要實地調查連州80個左右的方言點,預計2019年初完成。接下來開始調查贛東北的婺源縣、廣東的樂昌縣、湖南江永縣這三者其中的兩片區域。計劃在2020年底之前全面完成海內外至少240個方言點調查工作和語料整理工作。
田野調查還包括社會語言學調查,對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方言文化的現實情況與發展趨勢,要做一些抽樣調查,以可靠的數據反映這個社會生活圖景。對全國各地自覺或者自發的一些搶救,繼承一些舉措,要進行專案採訪,寫成可供國家文化決策部門參考的翔實報告。
第二,方言文獻整理
大部分重要的文獻已經錄入計算機,總字數超過200萬。接下來的大量工作,將是校對、注釋及科學解讀,必須要由專業人員來承擔。
第三,語料庫建設
包括“極復雜方言區有聲語料庫”和“極復雜方言區歷史文獻語料庫”,前者在2018年啟動,完成之后將有超過39萬條的語料通過網絡數據庫平台發布,供學界和公眾檢索和利用﹔后者將是一個動態開放的歷史文獻語料庫,總字數超過200萬字,而且都是精准的熟語料。這兩個數據庫的建設,需要購置包括服務器在內的設備,也需要聘請數據庫專家開發軟件平台。
第四,比較研究
目前因為第一手的有聲語料和歷史文獻還沒有完備,所發表的比較研究成果隻涉及部分問題(主要限於語音),因此尚未形成系統。數據庫建設之后,課題組首先要整理出版三大調查報告,在此基礎上分別就語音、詞匯進行廣泛、深入的比較研究,預計2019年之后將撰寫如下四類書稿:
1. 地理語言學類
《連城及周邊方言地圖集》、《連州市方言地圖集》、《婺源縣方言地圖集》等
2. 漢語方言文化大詞典類
《客家方言文化大詞典》、《南昌方言文化大詞典》
3. 方言文化典藏類
《中國語言文化典藏•連州卷》、《中國語言文化典藏•江永卷》、《中國語言文化典藏•襄陽卷》、《中國語言文化典藏•南昌卷》等書稿。
擬就地理語言學、方言文化保護等主題寫成科學論文,往《方言》《中國語文》《語言研究》《語文研究》《語言文字應用》等刊物投遞12篇以上。
已經寫好,即將刊出的:
《“廚房”在連城縣及鄰縣鄉鎮的說法與地理分布》,被Journal of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s 刊物錄用,2018年內刊出
《“銀環蛇”在連城縣及鄰縣鄉鎮的說法與地理分布》擬投《語言研究》
《“咬”字讀音在連城縣及鄰縣鄉鎮的地理分布》,擬投《東方語言學》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