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美國文學地理的文史考証與學科建構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2月03日14:3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2017年3月18日舉行了項目開題報告會。專家組對課題的總體設計和研究進程安排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該課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開題報告論証充分,整體架構完備、邏輯清晰,視角獨特,並就項目的進一步研究提出了具有啟發性的意見與建議,包括:突出文學地理學研究的跨學科特點、擴展宏觀視野、明確空間、流動性、風景、地圖四個子課題之間的學理關聯、豐富文學類型(不能隻局限於小說,補充戲劇、詩歌研究)等。

2,項目組依據開題報告會專家組提出的建議對原項目投標書所設計的研究任務和規劃進行了完善,並按進度完成各項研究。

自2016年11月立項以來,出版和發表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近20項:

(1) 國內論文發表9篇,其中CSSCI來源期刊7篇,包括:1篇發表在《外國文學評論》,2篇在《國外文學》, 1篇在《南開學報》,1篇《國外社會科學》,1篇在《廣東社會科學》, 2篇《山東外語教學》,1篇在《外國文學動態》。

(2) 階段性成果論文2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全文轉載,1篇被《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1篇被“中國社會科學網”全文轉載。

(3) 階段性成果之一張海榕發表的論文“劉易斯的“巴比特文學地圖“與美國城市的空間生產”獲得2018年度江蘇省教育科研(高校哲學社科)成果獎一等獎。

(4) 出版專著、譯著、論文集5部:由武漢大學出版社、蘇州大學出版社、Routledge出版社、Indiana University Press出版專著3部,譯著1部, 論文集1部。

(5) 發表在國外論文集的論文5篇,論文共計字數5萬字。

(6) 將在2018年第6期CSSCI來源期刊《廣東社會科學》以“美國文學地理的文史考証和學科建構”為專欄發表論文2篇,項目首席專家作為欄目主持人撰寫了主持人語。

(7) 完成博士論文1部。

3,本課題分為四個子課題:空間、流動性、風景、地圖。四個子課題的展開情況如下:

子課題一,美國文學中的空間研究

子課題負責人張海榕教授已經完成《美國文學中的空間研究》專著的序論和兩章的撰寫,已經在《外國文學評論》發表“劉易斯的“巴比特文學地圖“與美國城市的空間生產”,該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及《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1) 張海榕發表的論文“劉易斯的“巴比特文學地圖“與美國城市的空間生產”獲得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子課題負責人張海榕教授在《外國文學動態》發表論文“約翰•科裡根:另一個“走鋼絲的人””。張海榕即將在2018年第6期《廣東社會科學》發表“都市景觀書寫與美國都市文學”。子課題組成員韓啟群出版專著《轉型期變革的多維書寫——福克納斯諾普斯三部曲的物質文化批評》。

子課題二,美國文學中的流動性研究

該子課題梳理、總結和借鑒人文地理學關於流動性研究的最新進展,討論以汽車、火車和飛機為代表的流動性實踐與空間意義的塑造; 以“身份意義”、“關系生產”、“權力博弈與協商”為代表議題分析美國文學對於流動性的空間體驗和流動性政治的表征,最后,從中國視角出發,尋找美國文學中流動性議題所揭示的思想對解決中國流動性相關問題的啟發。

截止目前,該子課題進展順利,項目首席專家劉英已經完成《美國文學中的流動性》專著的序論和兩章的撰寫,並已經在《南開學報》《國外社會科學》《國外文學》《山東外語教學》發表論文4篇,分別是:“流動性與現代性:美國小說中的火車與時空重構”,“流動的盛宴:僑居與美國現代主義文學”““文如其城”:約翰•多斯•帕索斯《曼哈頓中轉站》空間敘事的背后邏輯”“ 流動性視閾下的新地域主義:安妮•普魯小說中的地方與全球化”。即將在《廣東社會科學》2018年第6期發表論文“美國公路小說中的流動性與冷戰反思”,並作為“美國文學地理研究”欄目主持人發表主持人語。

子課題三,美國文學中的地圖研究

子課題負責人Robert T. Tally, Jr. 出版主編論文集1部,出版專著2部,發表英文論文5篇。課題組成員侯杰發表在《國外文學》(CSSCI)論文1篇,題目為“19世紀美國文學地圖與美國海洋空間建構”。

主編論文集:Teaching Space, Place, and Literature

作者:子課題負責人 Robert T. Tally, Jr.

出版日期:2018,出版鏈接:

https://www.routledge.com/Teaching-Space-Place-and-Literature/Tally-Jr/p/book/9781138047037

專著:Topophrenia:Place, Narrative, and the Spatial Imagination

作者:子課題負責人Robert T. Tally, Jr.

電子版出版鏈接 :http://www.iupress.indiana.edu/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809310

ISBN: 978-0-253-03766-4

Robert Tally Jr. 在2017-2018年發表的相關論文:

(1)“The Space of the Nove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Novel. Ed. Eric Buls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152–167.

(2)“In the Suburbs of Amaurotum: Fantasy, Utopia, and Literary Cartography.” Spatial Modernities: Geography, Narrative, Imaginaries. Eds. Johannes Riquet and Elizabeth Kollmann. London: Routledge, 2018. 27–41.

(3) “Of Other American Spaces: The Alterity of the Urban in the U.S. National Imaginary.” Space Oddities: Difference and Identity in the American City. Ed. Stefan L. Brandt and Michael Fuchs. Wien & Münster: LIT Verlag, 2018. 27–45.

(4)“Giving Shape to Gloom; or, Keeping it Real in 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Nathaniel Hawthorne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Eds. Christopher Diller and Samuel Coale. Norwalk, Conn.: AMS Press, 2017. 25–36.

(5) “The Novel and the Map: Spatiotemporal Form and Discourse in Literary Cartography.” Space, Time, and the Limit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Eds. Shyam Wuppuluri and Giancarlo Ghirardi. London: Springer, 2017. 479–485.

子課題四,美國文學中的風景研究

該子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是在人文地理學視閾下對美國文學和歷史中的風景進行研究,綜合社會、經濟、文化、政治、民族、種族等因素界定風景的含義﹔結合美國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等社會變革因素,梳理、歸納不同區域風景的特點﹔從文學和文化的層面,按照地域劃分,細致解讀代表不同地域風景特色的美國作家作品中的風景主題。

目前,該子課題進展順利,已經完成申報書中前三個階段的計劃:第一階段(2016年12月-2017年3月)的重點工作是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除了前期收集整理的文獻外,又收集購買文獻資料兩百余本/篇,已經完成重點書目的閱讀,課題組成員內部多次交流、總結,成員共參加國內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十次、國際學術會議2次。第二階段(2017年3月)總課題召開了開題報告會,會后子課題組交流整理專家的反饋意見,重新調整劃定了重點作家和作品。第三階段 (2017年4月-2018年6月)工作重點是對相關作家和作品展開個案研究。

目前課題組已經按照計劃完成論文4篇並完成專著的寫作約5萬字。子課題負責人李莉教授發表論文“美國現代主義詩歌中的風景再現”,《廣東社會科學》,2018年第4期(2018年8月出版),課題組成員顏紅菲教授發表論文“前文本•嵌文本•潛文本 ——論《我們中的一個》的景觀敘事”,發表在《山東外語教學》2017年第6期。課題組成員顏紅菲出版譯著《磐石上的陰影》,課題組成員簡悅完成博士論文《索爾•貝婁的芝加哥小說系研究》(2018年)。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在國內外數據庫以及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亞馬遜書店等收集、購買、整理和梳理關於美國地理運動史、美國城市發展史、美國現代交通技術發展史、美國風景史和美國地圖史、美國文學中的地理和空間方面的期刊論文和博士論文800多篇,專著、譯著及教材260部,並對相關資料作了系統的搜集、整理和分類匯編。關於如何運用這些文獻資料方面:本課題不把美國地理運動史、城市發展史、風景史等作為文學發生的背景資料,而是作為與美國文學發展的平行資料,試圖論証地理空間變遷和體驗與美國文學發展相互影響相互構建。

2. 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

學術會議:

召開全國性學術會議2次:2017年3月18日項目開題報告會,會議由南開大學王立新教授主持,參加會議的專家有:南京大學的楊金才教授、浙江大學的高奮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侯毅凌教授。參加會議的子課題負責人有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Robert Tally 教授、南開大學的常耀信教授、南開大學的李莉教授、河海大學的張海榕教授,及其他全國各高校的師生30余人。2017年8月19-20日舉辦了“生命書寫與21世紀外國文學的現實觀照”全國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高校120人參加。此外,課題和各子課題召開課題討論會10余次。

學術交流:

課題組成員參加了國際會議1人次,國內學術會議20人次,包括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專題研討會(南京)、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英語文學研究會年會“歷史、政治與文學書寫”(上海)、海洋文學國際研討會(寧波)、現代主義與現代性國際研討會(復旦)、外國文學的學科身份:內斂抑或溢出?(深圳),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第14屆雙年會“文學經典重估與當代國民教育”(上海), “當下外國文學研究觀念與方法的創新”博士生高端論壇(東北師大)、美國亞裔文學高端論壇(北京)等。

國際合作:

1,項目子課題負責人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Robert Tally 教授參加了項目開題會,對項目組給予指導,Robert Tally教授在其2018年出版的Teaching Space and Place in Literature (Routledge 出版社), 以及專著Topophrenia:Place, Narrative, and the Spatial Imagin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中特別致謝有幸作為本課題團隊參與研究,並因此獲得機會來中國南開大學做學術交流。Robert Tally 教授是美國文學地理研究領域成果最豐富並極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2017年,他作為主編匯集美國文學地理學領域頂級專家學者出版了《文學與空間研究手冊》(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iterature and Space)(Routledge 出版社),對於文學地理學研究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

2,課題組負責人劉英與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Tim Armstrong教授保持長期合作,Armstrong 教授是美國現代主義文學和現代性研究領域的世界知名專家,而且該大學在人文地理學領域處世界領先地位,項目首席專家劉英在2016年8月-2017年1月在該學院訪學,並邀請了Tim Armstrong 教授在南開大學講座和展開合作。

3,課題組將於2018年8月15日-2018年9月5日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進行訪問,與美國戲劇研究方面的專家進行學術交流。

4,課題組在2018年3月邀請了紐約城市大學Kyoo Lee 教授來南開大學交流,就后結構主義、性別空間與美國女性文學進行了深入探討。

5,課題組成員於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訪學,在猶太美國文學地理研究方面得到了多倫多大學猶太研究中心教授的指導。

6,課題組成員於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美國休斯敦大學訪學1年。

7,課題組成員將於2018年8月-2019年8月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做博士后研究。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 項目立項以來,項目組出版了論文集、學術專著和譯著共5部,發表論文國內9篇,國際論文5篇,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反響(詳見以下列表)。由於課題立項剛剛1年半,積累的研究成果還不夠豐厚,目前尚未舉行成果發布會,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將及時召開成果發布會。

(2) 在發表國內論文9篇中,CSSCI來源期刊7篇,包括:1篇發表在《外國文學評論》,2篇在《國外文學》, 1篇在《南開學報》,1篇《國外社會科學》,1篇在《廣東社會科學》, 2篇《山東外語教學》,1篇在《外國文學動態》。

(3) 階段性成果之一張海榕發表在《外國文學評論》的論文“劉易斯的“巴比特文學地圖“與美國城市的空間生產”獲得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4) 階段性成果論文2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全文轉載,1篇被《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1篇被“中國社會科學網”全文轉載。

http://lit.cssn.cn/wx/wx_ymwx/201806/t20180619_4370022.shtml

(5)課題首席專家劉英教授在CSSCI來源期刊《廣東社會科學》2018年第6期主持專欄“美國文學地理”,首席專家劉英教授撰寫“主持人語” ,梳理了美國文學地理研究的發展脈絡以及研究重點。《廣東社會科學》在2018年第4期和第6期發表本課題組的3篇論文,分別為“美國現代主義詩歌中的風景” “美國公路小說中的流動性與冷戰反思”,“都市景觀書寫與美國都市文學”。

(6)在《南開學報》開設“美國文學地理”重大項目專欄,項目首席專家劉英負責組稿,目前已經組稿3篇。

(7)已經向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報送《工作簡報》,並向《中國社會科學報》投稿“新時代背景下的美國文學地理研究:綜述和展望”。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存在問題:

一,文史考証不夠突出,缺乏詳實的歷史語境分析和深入的文本分析。

二,項目缺乏統領性的概述,四個子課題之間的學理邏輯有待於進一步系統論証

三,研究局限於小說和詩歌,對戲劇涉及較少,對族裔文學的重視不夠。

四,國際合作的進展落后於計劃。原計劃翻譯美國文學地理專著還未完全展開,計劃主辦的國際研討會尚未召開。

改進措施

一是加強文史考証方面的學術能力,進一步搜集、整理美國城市史、美國城市化史、美國交通史、美國風景史、美國地圖史等方面的史料,並將其與文學文本分析有機結合。

二是寫出統領性總論,對美國文學地理學的學科定位、屬性進行系統論述,在突出該項目跨學科特點的同時,加強項目的整體性、加強子課題之間的邏輯關系。

三是本課題應對族裔文學予以適當關注,此外還應在兼顧美國文學整體和創作個體互動關系的同時將戲劇納入研究視野。目前已經著手美國現代主義戲劇的空間研究。

四是加速推進國際合作,盡快推出美國文學地理譯著,著手籌備美國文學地理國際研討會,並出版會議論文集。

研究心得

一是對“美國文學地理”的認識有了全面的提升,對“文學地理”“文化地理”的學科背景、理論來源、發展歷程和最新動態有了全方位的認識。

二是跨學科進一步增強,研究范圍進一步拓展。從空間、流動性、風景、地圖四個方面對美國文學地理進行考察,將美國文學置於美國現代交通技術史、美國城市史、美國風景史、美國地圖史等,揭示美國文學與美國地理之間的相互建構。

三是匯集、整合和加強了美國文學地理研究領域國內與國內學者之間、國內與國際學者之間的合作和互動。通過刊物欄目組稿、召開研討會等形式,加強美國文學地理研究學者之間的對話,激發美國文學地理研究領域新的研究點。

四是項目立項增強了課題組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隨著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漸認識到如何將課題研究服務於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挖掘對我國一帶一路和全球人類共同體戰略的啟發。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論文:“流動性與現代性:美國小說中的火車與時空重構”

主要觀點:流動性是現代性的標志,火車作為19世紀新型機械化移動工具,使流動性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火車意象貫穿於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期的美國小說,因此,本文以火車為切入點,將這一時期的美國小說置於流動性理論框架中,從火車時刻表、車窗風景和車廂微空間三個方面探討火車對於時空感知的重構以及對美國社會關系的影響,從而展示美國文學對流動性的表征所做出的兩大獨特貢獻:流動性的具身性和反思的現代性。

學術價值:以往關於鐵路與現代性的研究大多是從國家視角進行的宏觀敘事,對於諸如作為現代性標志的火車對日常生活產生了哪些具體影響,為什麼一種交通技術會擔負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意義等問題,則失之於聚焦。本文借鑒流動性理論並結合美國小說文本,為揭示火車在美國的現代性意義勾勒出一副清晰的圖景。

社會影響:該論文發表在《南開學報》2017年第1期,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17年第9期全文轉載,被“中國社會科學網”全文轉載,被“南開大學新聞網”全文轉載。

2,論文:“文如其城”:約翰•多斯•帕索斯《曼哈頓中轉站》空間敘事的背后邏輯

主要觀點:本文探討《曼哈頓中轉站》空間化敘事的背后邏輯,揭示去中心的空間化敘事形式與重建中心的現代主義訴求之間的悖論關系。本文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証:一,空間化敘事與紐約城市的內在對立性之間存在密切關聯﹔二,《曼哈頓中轉站》以全景式、群像式敘事反映城市空間的異質性和復雜性,體現了現代主義文學對現代城市體驗的“整體性”觀照﹔三,空間化敘事通過文學空間設障、將讀者置於迷宮中心,抵制現代性的“時間消滅空間”,迫使讀者放緩閱讀速度,主動探尋中心意義,把握整體結構,從而一方面彰顯了現代主義重建中心的審美訴求,另一方面也實現了現代主義新批評所倡導的意義與形式的有機結合。

學術價值:評論界對美國現代主義城市小說空間化敘事的動因、來源和目的各執一詞。本文指出其空間化敘事與城市空間的關系,而且揭示了被學界忽略的“空間化敘事的去中心與現代主義的重建中心”之間的悖論關系。

社會影響:論文發表在《國外文學》(CSSCI)2017年第3期。

3,論文:巴比特的文學地圖與美國城市的空間生產

主要內容:辛克萊•劉易斯是美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其小說《巴比特》(1922)是劉易斯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更是其文學思想的集中體現,為劉易斯1930年問鼎諾貝爾文學獎起了功不可沒的作用。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巴比特》的傳統文學批評一直將小說的人物塑造置於核心的研究位置,認為劉易斯通過諷刺的藝術方法,揭露了二十世紀早期美國社會中商業主義和市儈作風,成功塑造了“巴比特”——一個唯利是圖、虛榮勢利、偏頗狹隘的城市市儈的典型形象。本文從美國城市的空間生產研究視角將作家描摹的“巴比特文學地圖”置於空間生產批評視閾和文學地圖學的研究視野中進行考察,採用圖-文互動的形式考察澤尼斯城、辦公大樓和近郊別墅參與美國城市空間生產的過程,架構起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和階級化的空間生產之間的深層邏輯聯系,旨在一方面考量美國城市中的權力統治者將城市人的“生活空間”轉化為資本主義者的“構想空間”的過程﹔另一方面考証“巴比特文學地圖”空間生產的緣由和動機,將20世紀20年代美國人口城市化的社會現實作為參照,聚焦美國城市的空間圈層設置、辦公大樓的監控機制、雙軌住宅市場等一系列空間生產政策對城市人的侵犯和控制,進而挖掘劉易斯“巴比特文學地圖”的特質及其文化意蘊。

基本觀點:本文將上述“巴比特地圖”與《巴比特》小說文本相結合,將這結合體定義為“巴比特文學地圖”(Babbitt Literary Maps),主要採用圖-文互動的形式考察澤尼斯城、辦公大樓和近郊別墅參與美國城市空間生產的過程,旨在一方面從地圖宏觀層面考量美國城市中的政治統治者、經濟利益獲得者和權力規劃者三者合謀將城市人的“生活空間(lived space)轉化為資本主義者的“構想空間”(conceived space)的過程﹔另一方面從小說文本的微觀層面考証劉易斯“巴比特文學地圖”空間生產的緣由和動機,將20世紀20年代美國人口城市化的社會現實作為參照,聚焦辦公大樓的監控運行機制和中產階級住宅郊區化的歷史現實,審視劉易斯通過書寫澤尼斯城的方式直接參與美國城市的空間生產過程,最終起到鞏固資本主義統治的作用。以筆者之見,“巴比特文學地圖”既是劉易斯參與美國城市空間生產的明証,也是文本中的城市地理空間形態,更是作家想象中的空間生產的隱喻性載體,不僅例証了劉易斯文學想象的現實成分,也凸顯了劉易斯安排和掌控情節的空間范圍和文學路線,更激發了研究者的視覺想象——試圖從小說的“文字地圖”中詳細“觀看”這三類城市地圖在故事中的敘事性布展和隱喻性進程,借此考察劉易斯對美國城市化進程所持有的復雜的情感結構和理性認識,追尋城市人的價值觀念。“巴比特文學地圖”的精妙之處在於劉易斯用小說敘事經驗和地圖繪制經驗對美國城市空間生產經驗進行創作性的置換,用圖-文相結合的形式將驅動現實的動能傳達出來,實現藝術對於城市空間生產的抽象化體驗和理性化詮釋。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重讀經典著作《巴比特》,其意義在於揭曉劉易斯的“巴比特文學地圖”與美國城市“空間生產”之謎——它不僅指涉美國城市的空間定位、空間圈層,而且還見証著空間界定、空間區隔對城市人所造成的戕害,發掘城市復雜隱秘的機能和質感,思考美國城市的空間生產對人的社會存在、情感結構和心靈狀態的潛在影響。

學術價值與創新之處:

1)研究思路創新:《巴比特》小說中描述的的城市化進程,中國正在經歷。同樣的工業現代主義所引起的標准化和均質化危機,同樣的從鄉村到城市的移民(鄉村人口減少和城市人口聚集),同樣的郊區化,不同的是今天又增添了信息化時代的地理空間重置。我們怎樣面對這些挑戰?劉易斯的小說《巴比特》與“巴比特文學地圖”對於現代化進程中地理和空間的闡釋和想象向我們展現了審美領域對於現代性的回應,為我們審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得與失提供了借鑒,為建設中國現代文化精神資源提供積累。

2)研究路徑的創新:針對劉易斯的小說《巴比特》與“巴比特文學地圖”進行整體研究,不僅可以了解小說中對地理的表征,而且借鑒美國文學地理經驗來解決中國語境中的實際問題。雖然中國的地理和文學與美國的情景相當不同,但研究美國文學地理研究中所揭示的區域關系協調(例如城市與郊區關系、地方與國家、地方與全球之間的關系)、城市空間規劃、階級區隔與空間環境等議題能讓中國有所借鑒。特別是在中國走向世界強國之時,在實施全球治理的戰略開局之時,中國更需要對於地理、地緣、空間保持清醒的認識和反思。

3)研究視角的創新:本論文將小說《巴比特》與“巴比特文學地圖”置於美國現代化進程與全球化進程中所經歷的地理變遷、城市空間重組、時空壓縮等語境中進行探討,揭示美國文學與地理的雙向互動相互作用的動態關系。本論文以這種將文學史與城市發展史、地理發展史、城市空間生產發展史結合起來的跨學科視野,能夠統觀20世紀20年代美國文學地理的整體輪廓,既能透視美國文學內部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斷代史)結構,也能探究其與美國經濟和技術發展之間的關系,為美國文學和美國研究提供有益學術資源。

4) 研究意義的創新:美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社會意義就是繪制詹姆遜提出的“認知地圖”,基於他觀察到現代性和全球化所導致的地理與空間變化,“認知地圖”的核心問題是個體的現象體驗與整體的結構模型之間的關系,如果我們不能將個體(如“巴比特文學地圖”)的現象體驗置於整體結構(美國城市空間運動)中去分析和思考,就會出現選擇和判斷的失誤,因此,本論文將小說《巴比特》與“巴比特文學地圖”與文學地理批評的合理構建具有重要的社會學、文學和地理學意義。

5)研究范式的創新:本論文通過綿密的論証在事實數據與意義闡釋之間、文本分析與文史考証之間、現象研究與理論構建間之間建立聯系和對話,一方面保有強大的學術自信,繼承發揚中國文學地理學傳統,另一方面承認並借鑒美國在文學地理學的理論優勢,以此來激活我國文學地理學理論構建的沖動和創造力,同時保持清醒頭腦不被文化帝國主義所殖民與同化,而是借鑒美國當代文學地理學理論彌補我國本土所匱乏的理論工具,旨在跨越狹隘眼界、認識空間差異、建立空間聯系,擁有整體性視野,因此,“巴比特文學地圖”與小說《巴比特》的跨學科研究不僅僅是文學與地理之間的跨學科,而且為打破各種學科壁壘,超越學科界限,建立學術網絡提供范式。

社會影響:發表在《外國文學評論》2017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獲得江蘇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4,論文:“流動的盛宴”:僑居與美國現代主義文學

主要內容:美國現代主義僑居常常被貼上“迷惘一代”的標簽,但在流動性理論的重新審視下,僑居之於美國現代主義文學呈現出兩大積極意義:一,僑居所代表的離家、漂泊和邊緣可轉化為一種主動的、積極的閾限性:通過跨國流動獲得國際視野,在對比中擺脫民族自卑,獲得文化自信﹔通過在異質文化間游弋,獲得開放空間,釋放創新潛能。跨國和跨文化流動的共同作用形成以新生藝術形態和獨特敘述視角書寫美國現代性的核心優勢。二,美國僑居作家在巴黎建立的沙龍和書店,為美國僑居共同體在異國提供了棲息地和凝聚力,為歐美文化交流和互動提供了“接觸域”,為文學向視覺藝術跨界借鑒提供了平台,成為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的生產基地。同時,僑居作家與美國本土創辦的小雜志遙相呼應、密切合作,形成以巴黎-紐約為軸線的跨國現代主義生產線。

學術價值:國內首次以流動性理論闡釋美國作家赴歐僑居這一群體性空間流動引起了視角的流動、心理的流動、認知的流動、學科的流動和文化的流動,展示出這席”流動的盛宴“對於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作用。

社會影響:《國外社會科學》(CSSCI)2018年第4期(2018年8月出版)

5,論文:19世紀美國文學地圖與美國海洋空間建構

主要內容:本文利用文學地圖來解析美國19世紀內戰前的海洋文學作品,試圖揭示19世紀內戰前美國海洋小說中的文學地圖是如何再現並參與美國海上空間建構的。通過書寫“個人敘事”、“國家敘事”、“后國家敘事”等敘事作品,作家們撕裂了英國殖民地圖,建構了美國國家海圖,重繪了美國國家海圖邊界線,並且在描繪一幅世界海圖的同時預言了一個全球化時代的到來。

學術價值:目前針對美國海洋小說所做的研究可謂不勝枚舉,但是從文學地圖研究視角出發的研究並不多見,國內幾乎為空白,國外也僅有少量論文。文學地圖跨學科的研究視角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美國海洋文學與地圖的關系,從而挖掘文學中地圖的隱秘作用。

社會影響:《國外文學》(CSSCI)2018年第2期

6. 論文: 美國現代主義詩歌中的風景再現

主要觀點:現代主義視闕下,弗羅斯特、史蒂文斯和摩爾三位現代主義詩人聚焦了時間、空間和風景之間的辯証關系,表現了現代美國社會中,人和風景、歷史和未來、中心和邊緣、傳統和革新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狀態,再現美國現代文學的流變性。弗羅斯特的詩歌中有三種不同的時間,揭示現代性的空間性和視覺性,鼓勵人們對風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考量。風景以及具有感知能力的人類意識和周圍的自然世界之間的棘手關系,是史蒂文斯作品的核心。女詩人摩爾通過敏銳的細節和新穎的視角,真實再現風景與語言、風景與政治的辯証關系。三位詩人都通過詩歌中的風景再現,抱著對人類命運的社會關懷意識,引導人們關注自然風景背后的社會問題,以積極的態度反思美國的現代性。

學術價值: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概念的風景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與一個地區或者國家的政治、文化觀念密切相關,既受區域特色的影響,又反過來影響本地區民族身份建構、民族記憶或者性格形成和文化認同。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作為意識形態表現手段的風景也經歷了同樣的變革。風景的變化正是現代美國社會發展變化的直接見証,風景背后隱藏著美國文化和歷史記憶。國內外語學界對於風景的研究成果少,美國現代主義文學風景研究更少而又少。本論文首次關注美國現代主義詩歌中的風景主題,揭示弗羅斯特、史蒂文斯和摩爾三位現代主義詩人如何聚焦時間、空間和風景之間的關系,表現現代背景下的美國社會中,人和風景、歷史和未來、中心和邊緣、傳統和革新等二元對立之間的辯証關系。三位詩人都以風景為詩歌的出發點,從不同的感知角度和對人類命運的社會關懷意識,運用超凡的想象力和獨特的美學手段,引導人們關注自然風景背后的社會問題,鼓勵人們用積極的態度反思美國的現代性和美國的未來。

社會影響:該論文發表在《廣東社會科學》(CSSCI)2018年第4期(2018年8月出版)。

7,論文:流動性視閾下的新地域主義:安妮•普魯小說中的地方與全球化

主要內容:當代美國作家安妮•普魯是全球化時代“新地域主義”文學的代表。從當代文化地理學的流動性視角來看,“新地域主義”之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強調“地方”是建構的產物因而也是開放、動態的空間﹔二是認為靜態與游牧、地方性與全球化之間並不對立,而是相互交織彼此糾纏。安妮•普魯的作品始終關注北美不發達地域及其在全球化時代的何去何從。在普魯筆下,即使再偏遠隔絕的地域也沒有自絕於歷史洪流之外,而是通過人口、資本和信息的流動與外部世界發生著各種交集和互動﹔另一方面,地方隻有立足於地方性,才能吸引更多的資本和全球化資源,隻有如此,地方才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學術價值:首次以流動性視角闡釋美國新地域主義文學中的地方與全球化關系。

社會影響:發表在《山東外語教學》2017年第5期。

8,論文:前文本•嵌文本•潛文本 ——論《我們中的一個》的景觀敘事

主要觀點:本文從景觀敘事的角度著手,探討小說如何通過對前文本、嵌文本和潛文本敘事策略的運用,與表層文本之間形成互文的敘事策略,實現主題轉變、時空隱喻以及敘事反諷等敘事功能,使這部小說成為一部具有含混性、對話性、多重意蘊的現代小說。更具體地說,通過前文本的參照,小說完成了失樂園敘事,表現地域共同體內部過去與現在的分裂﹔通過嵌入文本,將經典傳奇巧妙地嵌入景觀描寫,在互文和張力之中形成對比,暗示歐洲傳統文明在美國的再次隕落﹔通過潛文本與表層文本之間的對話產生反諷,表現主人公內心世界與外部現實的巨大反差,以及人物性格中崇高與盲目兩極之間的奇妙融合。

學術價值:《我們中的一個》是凱瑟寫作生涯中的分水嶺,也是部典型的地域小說,景觀敘事在小說中佔據著很大的比重,本文從景觀敘事的角度著手,探討《我們中的一個》如何通過對前文本、嵌文本和潛文本敘事策略的運用。

社會影響:該論文發表在《山東外語教學》2017年第6期 第67-75頁

9. 論文:約翰•科裡根:另一個“走鋼絲的人”——論《轉吧,這偉大的世界》中互文性人物形象書寫

主要觀點:2009年一舉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和都柏林國際文學獎的小說《轉吧,這偉大的世界》是當代愛爾蘭裔美國作家科倫•麥凱恩的成功力作,作家通過“走鋼絲的人”為中軸串聯起其他十一位小說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其中“實寫的”修士約翰•科裡根與“虛寫的”“走鋼絲的人”是眾多人物形象中最為凸顯的書寫。本文認為修士科裡根與在世貿中心雙子塔之間“走鋼絲的人”在移民身份、愛情觀念、宗教信仰三個方面形成互文性特征,是另一個“走鋼絲的人”,凸顯出麥凱恩小說人物形象書寫的獨特造詣。

學術價值:《轉吧,這偉大的世界》的小說主題一直是中外學界關注的焦點,研究者們將此視為典型的“9•11”小說文類,分別從敘事空間、創傷敘事、跨國主義、歷史敘事、城市景觀等角度進行分析,肯定了麥凱恩小說創作主題上的突破性和創新性。然而,他們卻很少討論麥凱恩在小說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造詣,將“實寫的”約翰•科裡根和虛寫的“走鋼絲的人”視同“平行的”人物形象塑造。從微觀視角來看,本文認為修士科裡根與在世貿中心雙子塔之間努力實現平衡的“走鋼絲的人”在移民身份、愛情觀念、宗教信仰三個方面形成第二層次的互文性特征,歸屬於另一個“走鋼絲的人”,凸顯出麥凱恩小說人物形象書寫的獨特造詣。

在麥凱恩的筆下,小說中的男主人公科裡根是另外一個“走鋼絲的人”,唯有隱姓埋名的“走鋼絲人”勇於建立聯接與溝通,勇往直前,信仰那偉大的平衡,世界才會停止旋轉。這就是眾多小說人物得以救贖的希望所在,麥凱恩在小說人物塑造上借助互文性的書寫映射了9•11所引發的一系列有關人類存在主義的詰問,見証了小說的意義所在。

社會影響:發表於《外國文學動態研究》,2017年第6期。

10. 專著:《轉型期變革的多維書寫——福克納斯諾普斯三部曲的物質文化批評》

作者:韓啟群

主要觀點: 該書將福克納后期重要作品斯諾普斯三部曲《村子》《城鎮》《大宅》置於新南方向現代南方轉型過渡的歷史語境中,重點研究三部曲如何再現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轉型,分析文本中的物質細節書寫。該書通過分析福克納筆下的小鎮景觀,包括農村商店、鋸木廠、住房、法院等地理景觀,揭示其作為美國歷史轉型期的隱喻功能。

學術價值:國內首部運用物質文化視角對福克納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術專著。另外,該書聚焦福克納的建筑書寫部分部分,彌補了以往研究對斯諾普斯三部曲中的小鎮景觀的關注不足。

社會影響:該書由蘇州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11.主編論文集:Teaching Space, Place, and Literature

作者:子課題負責人 Robert T. Tally, Jr.

主要內容:Space, place and mapping have become key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The transformational effects of postcolonialism, globalization, and the rise of ever more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helped to push space and spatiality into the foreground, as traditional spatial or geographic limits are erased or redrawn. Teaching Space, Place and Literature surveys a broad expanse of literary critical, theoretical, historical territories, as it presents both 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spatial literary studies and an essential guide to scholarly research. Divided into sections on key concepts and issues; teaching strategies; urban spaces; place, race and gender and spatiality, periods and genres, this comprehensive book is the ideal way to approach the teaching of space and place in the humanities classroom.

主要內容(譯文):空間、地方和繪圖已經成為文學和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后殖民、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刻影響,也使空間和地理走向文學和文化研究的前台。本書分為:主要概念和議題、教學策略、城市空間、地方、種族和空間性、時期與文類等主要章節。本書是在人文學科課堂教授空間與地方的理想參考書。

學術價值:本書可以作為空間文學批評的教學參考也可以作為學術研究的導讀。

社會影響:2018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出版鏈接如下:

https://www.routledge.com/Teaching-Space-Place-and-Literature/Tally-Jr/p/book/9781138047037

12,專著:Topophrenia:Place, Narrative, and the Spatial Imagination

作者:子課題負責人Robert T. Tally, Jr.

主要內容:What is ou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how do we inhabit, understand, and represent this place to others? Topophrenia gathers essays by Robert Tally that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place, and mapping, on the one hand, and literary criticism, history, and theory on the other. The book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literary studies, exploring in detai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eocriticism, literary cartography, and the spatial humanities more generally. The spatial anxiety of disorientation and the need to know one's location, even if only subconsciously, is a deeply felt and shared human experience. Building on Yi Fu Tuan's "topophilia" (or love of place), Tally instead considers the notion of "topophrenia" as a simultaneous sense of place-consciousness coupled with a feeling of disorder, anxiety, and "dis-ease." He argues that no effective geography could be complete without also incorporating an awareness of the lonely, loathsome, or frightening spaces that conditio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at space. Tally considers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objective ordering of a space and the subjective ways in which narrative worlds are constructed. Narrative maps present a way of understanding that seems realistic but is completely figurative. So how can these maps be used to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real world but also to put up an alternative vision of what that world might otherwise be? From Tolkien to Cervantes, Borges to More, Topophrenia provides a clear and compelling explanation of how geocriticism, the spatial humanities, and literary cartography help us to narrate, represent, and understand our place in a constantly changing world.

主要內容(譯文):《地理焦慮:地方、敘事和空間想象》探討空間、地方、繪圖與文學批評、歷史、理論之間的關系。本書的標題中的“地理焦慮”受啟發於人文地理學家段義孚提出的概念“戀地情結”,本書以“地理焦慮”概括一種伴隨著無序、焦慮、不安的地方意識。本書認為,迷向和定位,即使是潛意識的活動,也是人類共同的深刻經驗。本書探討了對空間的客觀排序與建構敘事世界的主觀方式之間的張力。敘事地圖所呈現的理解方式看似真實其實完全是比喻性的。所以,如何運用這些地圖去理解真實的世界並且運用地圖提供一個與真實世界不同的構想?

學術價值:《地理焦慮:地方、敘事與空間想象》對地理批評、人文地理學和文學地圖學如何幫助我們敘述、表征和理解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提供了清晰和全面的闡述。

社會影響:由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出版,電子版鏈接如下:

http://www.iupress.indiana.edu/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809310

ISBN: 978-0-253-03766-4

13. 論文: “The Novel and the Map: Spatiotemporal Form and Discourse in Literary Cartography.”

主要內容:本文將小說作為一種對世界體系進行的時空繪圖進行分析。與地圖一樣,小說是一種知識,記錄了人類逐漸積累的信息和經驗,存檔和分類這些信息的相對重要性,形成數據框架,做出闡釋,並預測未來潛能。

學術價值:本文提出小說使世界體系的視覺化成為可能, 是展示歷史和地理知識的舞台,同時必須包括那些使世界體系得以形成的社會、政治、經濟力量。形式技巧和敘事傳統有助於定義世界空間。相應的,從讀者角度來看,地理尺度影響了空間和地方的感知和闡釋,同時,主體在這些不同尺度的圖表中的位置影響其識別其重要性的能力。可以說,小說作為地理舞台,展示了文學地圖對世界體系更廣泛的思考。

社會影響:發表在論文集Space, Time, and the Limit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Eds. Shyam Wuppuluri and Giancarlo Ghirardi. London: Springer, 2017. 479–485.

14,譯著:《磐石上的陰影》[美]Willa Cather

譯者:顏紅菲

主要內容:本書是維拉•凱瑟晚期“傳奇系列”作品之一。小說以17世紀法國在加拿大魁北克殖民地生活為背景,講述以藥劑師奧克爾父女為代表的法國殖民地者在新大陸上頑強的生活。

學術價值:繼《死亡來到大主教》之后,維拉•凱瑟又在1931年推出了這部《磐石上的陰影》。該小說較少研究,蓋因其反敘事手法對讀者的挑戰。小說的30個片段故事和群體講故事手法值得深入研究。該譯著為凱瑟研究提供了材料。

社會影響: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15,論文:二戰后美國公路敘事中的流動性與冷戰反思

主要內容:20世紀50和60年代的美國正是冷戰文化陰雲密布,消費主義大肆宣傳,郊區化日益擴張,種族矛盾不斷加劇、民權運動一觸即發的動蕩時期。面對如此嚴峻的政治形勢和尖銳的社會矛盾,美國公路敘事並未抽身於矛盾的漩渦,而是直擊各種沖突的交點,通過駕車、搭車、乘車等流動性體驗,對美國冷戰策略中鼓吹宣揚的自由民主、個體主義、消費主義等美國價值觀進行了批判,對美國冷戰策略中故意掩蓋的種族主義真相進行揭露。在冷戰背景下,公路敘事中“流動性”更深廣的意義是其所代表的跨界和超越精神打破了美國冷戰思維中的二元對立,實現了對美國冷戰邏輯的深刻反思。

學術價值:

1, 流動性轉向是文學的文化研究的最新動向之一,本文從流動性視角重新考察美國公路敘事可以揭示地理流動、心理流動和社會流動的相互關系。

2, 在研究視角方面:以往的美國公路敘事研究多強調“在路上”的個體自由追求,忽視了公路敘事的政治意義。本文將美國公路敘事置於冷戰背景下,揭示美國公路敘事對美國冷戰策略中倡導的美國價值觀的批判。

3, 在研究方法方面,首次借鑒流動性理論,挖掘美國公路敘事中的悖論性和政治-經濟-技術的三維一體性。

4, 在研究內容方面,以往研究多是對二戰后美國公路敘事的個案研究,本文首次對二戰后美國公路敘事進行整體研究,將美國公路小說與美國公路游記和電視劇等作為整體,揭示其對冷戰思維的反思。

社會影響:《廣東社會科學》2018年6期即將發表(2018年12月)

16,論文:“In the Suburbs of Amaurotum: Fantasy, Utopia, and Literary Cartography.”

內容和學術價值:該論文分析了《烏托邦》中的亞馬烏羅提城作為民族國家的首都,反映了社會如何從空間和社會方面被重構成一個現代國家。論文還指出,亞馬烏羅提城是關於現代性社會空間也是城市地理的社會秩序的幻想。

社會影響:發表在論文集Spatial Modernities: Geography, Narrative, Imaginaries. Eds. Johannes Riquet and Elizabeth Kollmann. London: Routledge, 2018. 27–41.

17.博士論文:《索爾•貝婁的芝加哥小說系列研究》(2018年6月)

主要觀點:本文在充分借鑒空間理論、身體理論、文化地理學、城市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實現對貝婁芝加哥小說系的整體觀照。貝婁透過芝加哥的微觀與宏觀城市空間,揭示出城市生活的內在邏輯以及城市的雙重性、悖論性。在他筆下,芝加哥“硬漢”光環不再﹔猶太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他以猶太移民的城市“新人”形象向反猶主義的身體政治宣戰並言說出他們面對城市新生活時的復雜情緒。貝婁記錄了芝加哥種族關系的巨變,重申了同性愛欲的崇高旨趣,表達了自己對“豐裕社會”的敵意。貝婁的城市敘事是復調、喜劇與空間“願景式”結尾相融合的藝術。

學術價值:

第一,本文集中研究貝婁的全部芝加哥長篇小說。相對完整的研究對象群使本文具有了較為寬廣的視野,更有可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獲得對貝婁小說中的芝加哥城較為全面的歷時性理解。第二,本文通過梳理“城市”的定義,確立了城市小說、城市書寫的研究框架,打破了將城市小說研究等同於城市空間書寫研究范式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研究視域及思考半徑。第三,本文嘗試對貝婁小說中眾多的邊緣角色進行分析。通過對他筆下這些被忽視的小人物的闡釋,更全面地把握以他們為代表的美國人的生活狀態、精神風貌。第四,本文擬對貝婁芝加哥小說系中一些尚未被充分重視的具體問題進行探討,如“家庭空間”、“身體政治”、“服飾書寫”、“疾病書寫”等。第五,本文通過對貝婁芝加哥小說結尾較為深入的研究,解讀出貝婁對城市生活的價值裁斷。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翻譯並出版Robert Tally主編的論文集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iterature and Space(2017 Routledge)

(2)新發表CSSCI來源期刊論文20篇,國際論文3篇。

(3)完成並出版專著6部:

《美國文學中的流動性》

《美國文學中的風景》

《文學地圖與美國身份建構》

《美國文學中的都市空間》

《文化地理視閾下的美國現代主義戲劇研究》

《美國僑居文學與流動性》

(5) 召開“美國文學地理研究”國際研討會並

(6) 出版《美國文學地理研究》論文集

子課題下一步研究計劃

子課題一:美國文學中的地理與空間研究

子課題下一步的打算與進展安排:

1,從美國文學的微觀視角來看,本子課題下一步以時間維度為參照,強調美國文學尤其小說中空間維度的重要性,採用新文化地理學的觀點,選取美國文學中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他們作品所具有的空間性和作家身份所代表的地域性是本子課題選文的關鍵所在)如:斯蒂芬•克萊恩小說中的“美國城市平民窟書寫”、辛克萊•劉易斯小說中的“城鄉對立書寫”、福克納筆下的“美國南部種族化的杰弗遜鎮書寫”以及蘇珊•桑塔格筆下的“大都市生活圈書寫”等等,將文學研究、地理學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結合,在多元學科交融的大視野下對美國文學中的地理與空間的問題進行綜合研究。

2.從美國文學的宏觀視角來看,本子課題主要問題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建構和方法研究探討,論述空間與地理在美國文學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是美國文學中“地理與空間書寫”的理論論証階段,從文化空間、個體心理空間、社會性別空間、種族社會空間等五個維度立體化地呈現“地理與空間書寫”的本質﹔第三部分探討美國文學中“地理和空間”的意義,驗証“空間是一種‘社會、地域和文化’的多維存在”(Lefebvre, 1991)。

3.從美國文學發展的線性時間來看,本子課題既會涉及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作家們對地理和空間的描摹(如麥爾維爾小說中的空間性特征和馬克吐溫筆下的夏威夷殖民空間書寫等等),也會側重強調20世紀伴隨著美國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所帶來的美國空間格局和空間分配上的劇烈變化(如劉易斯筆下的城鄉差異、城市產業帶的劃分以及福克納筆下的差異性地理學等等),更會強調當代美國文學中的地理和空間生產的時代特征(如托尼•莫裡森文本世界中種族空間的形塑等等)。

4.下一步將發表的論文和專著如下:

A:都市景觀與美國都市文學的關聯

B: 美國大城市平民窟書寫與美國東北部文學傳統的隱現——以斯蒂芬•克蘭恩的作品為例

C:“種族化的杰弗遜鎮書寫”與美國南部文學傳統的姻緣——以威廉•福克納后期小說“斯諾普斯三部曲”為例

D:洛杉磯城市神話、黑色幽默與美國西部文學傳統的繼承與改寫——以品欽的加利福利亞三部曲為例

E. 完成專著《美國文學的空間研究》

子課題二:美國文學中的流動性研究

1,研究內容﹔借鑒近幾年來的交通地理學的“新流動性范式”,關注流動性與美國文學之間的關系,既研究美國文學對流動性的表征,例如,流動中或流動所產生的特殊經驗、社會實踐、差異性的經歷、多重社會關系的建立,也探討流動性在給美國文學帶來的變化,例如,僑居和離散給美國文學帶來的影響,文化流動性、美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等等。

2,計劃發表和出版的成果如下:

1) 完成專著《美國文學的流動性研究》

2) 發表CSSCI來源期刊論文7-8篇,其他論文2篇。題目暫定如下:

a, 美國文學中的遷徙與流動性

b, 飛機與流動性:美國現代主義敘事的舷窗視角

c, 美國女性旅行敘事與流動性

d, 美國文學中的階級與流動性

e, 世界主義與流動性:美國地域主義文學的回應

f, 美國當代文學中的信息流動與賽博空間

3) 赴美訪談流動性研究專家Tim Cresswell,Tim Cresswell教授是文化地理學家,也從事美國文學研究,訪談旨在了解流動性研究前沿及對美國文學研究的借鑒和啟發,以及對美國文學地理研究的展望。計劃發表訪談。

子課題三:美國文學中的風景研究

1,研究內容:在文史考証上,加強子課題研究的宏觀視野和體系性,以美國歷史進程和自然區域劃分為主線,對美國風景史從歷時和共時兩個維度劃分為六個部分:1)美國風景初期——殖民地時期的美國歷史與文化風景的形成:印第安人的風景、西班牙殖民地風景、新英格蘭風景、法國殖民地風景、南方種植園風景。2)國家、民族風景的形成:森林的砍伐、毀滅,西部大草原的開發,國家公園的建立,城市的建立。3)具有種族特色的鄉村和小城市風景。4)富有美國特色的宗教風景:都市教堂風景、鄉村墓地。5)19世紀工業化時期的美國風景:從鄉村風景到都市風景。6)20世紀以降的美國風景:汽車、高速公路、城中城、衛星城、商業中心、大眾消費中心在美國文學中的再現

2. 研究范圍:採用廣義的文化研究視野,將詩歌、戲劇、風景畫、游記等文類納入風景主題研究視野。除了白人文學外,加入多元族裔、女性文學的風景主題研究。

3,時間安排:2018年7月-2020年7月,課題組成員集中閱讀風景史方面的文獻資料,召開課題討論會多次,完成專著的初稿,計劃發表論文4篇。2020年8月-2022年12月,舉辦研討會聽取專家意見,修改、完善終稿,完成結項材料和專著的出版。

子課題四,美國文學地圖研究

1,研究內容:從美國文學發展各個階段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從文學地圖研究的視角分析這些作家是如何繪制文學地圖的,他們的作品又給人們展現了怎樣的文學地圖。同時研究給予女性作家、族裔作家等群體足夠的關注,例如女性與地圖的關系,現代主義女作家作品中的地圖,族裔作家與地圖的關系等。

2, 下一步計劃發表和出版計劃:

1)完成《美國海洋小說中的文學地圖》專著1部:通過對美國文學地圖的審美價值、政治和文化功能的研究,探討文學地圖與海洋空間建構之間的辯証關系。

2) 完成美國文學中的地圖相關學術論文3篇(CSSCI):

a,女性與地圖:從符號到制圖者

b,伊麗莎白畢曉普的詩歌與地圖

c,美國現代主義文學地圖

3)發表國際刊物論文3篇﹔

4)翻譯出版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iterature and Space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