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2月03日14:2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總體執行情況

“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16ZDA195)自2016年底立項以來,在全國社科辦的親切關懷與江西省社科辦的具體指導下,首席專家傅修延與團隊成員通力合作,攻堅克難,取得了一批有分量的學術成果,在中西學界產生了一定的反響。目前各子課題正按預定計劃分頭開展研究,研究工作推進順利,可望按計劃達到既定目標。

(1)開題。本項目的開題工作會議,於2016年12月24日(立項后一個多月)在江西師范大學召開,會議邀請了國內二十多位著名的專家學者參會,其中有華東師大陳建華教授、浙江省社聯主席蔣承勇教授、南開大學劉俐俐教授、東南大學龍迪勇教授、天津師大孟昭毅教授、華中師大聶珍釗教授、華東師大譚帆教授、雲南大學譚君強教授、南開大學王立新教授、浙江大學吳笛教授、杭州師大殷企平教授和南京大學趙憲章教授等,會上首席專家傅修延介紹了項目研究的總體設想,各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匯報了相關研究思路,專家指導后傅修延作了回應和表態。與會專家在肯定本課題研究意義與理論價值的前提下,就如何開展中西敘事傳統比較以及項目具體的研究方案,給予了中肯而獨到的意見和建議。開題會結束之后,團隊在12月29日又舉行了開題工作會,用一整天時間來討論消化專家意見,凝聚共識,相互切磋,為接下來的研究作好准備。會上大家表示,專家們的意見對團隊工作意義極為重大,影響深遠,會上的集體智慧為各子課題的后續研究點燃了明燈,指明了方向。

(2)推進。工作推進會於2017年6月4日在江西師范大學召開,省社聯主席吳永明教授親自蒞會並作具體指導,到會的還有江西師大黨委書記田延光教授和副校長陳運平教授。參加者除團隊全體成員外,還邀請了部分學術委員會委員參加,各子課題負責人在會上作了發言。開題會之后半年內召開推進會,目的在於保証按期按質完成研究任務,有利於各子課題交流切磋,分享心得,相互砥礪,以確保項目平穩平衡地向前推進。會上傅修延與大家分享了對“敘事傳統”這一核心概念的研究心得(按:“敘事傳統”是“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的關鍵詞),並對項目的總體推進情況作了評點與總結。子課題負責人趙炎秋、張開焱等在會上交流了自己的研究心得與體會。

(3)理論學習。團隊每周四晚上風雨無阻的理論學習(每次至少二三十人),堅持至今已有七年。正式開展中西敘事傳統的比較研究以來,團隊內部更感到需要進一步深化理論學習,在集體讀書的強大氣場中汲取精神營養,在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上取得共識。團隊中許多人對這種抱團取暖式的讀書活動已經產生了一種“路徑依賴”,有些人到了假期還因為與團隊“失聯”而感到不習慣。立項一年多來,團隊理論學習的主要著作為希爾斯的《論傳統》與費倫等人的《敘事的本質》等,這些著作與本項目的研究關系密切,前者對傳統的闡釋給人很大的啟發,后者則是一部少有的系統梳理西方敘事傳統的經典之作,因此大家越讀越覺得口舌生津,項目產生的成果有不少是拜理論學習之賜。順便說說,傅修延談團隊學習的《整理近年閱讀書目隨想》一文,通過“敘事學”微信公眾號發布之后在全國讀書界中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有讀者留言說:“今日之中華竟還有如此讀書人,並且是一隊,實屬不易。”

(4)中期評估。為迎接中期評估而舉行的專家意見聽取會,於2018年6月7日在江西師范大學瑤湖校區知行樓舉行。江西省社聯副主席湯水清研究員和江西師范大學副校長陳運平教授出席評估會,他們希望課題組以“精品意識”為原則,克服困難、團結協作,多出價值厚重的力作。本次會議邀請了國內8位知名專家學者蒞會指導,分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江教授及趙培杰研究員、南京大學趙憲章教授、華東師范大學陳建華教授、浙江大學聶珍釗教授及吳笛教授、東北師范大學劉建軍教授、浙江工商大學蔣承勇教授以及上海外國語大學喬國強教授。傅修延教授首先對課題的總體執行情況及課題立項以來所取得的成果做了簡要介紹,趙炎秋教授等子課題負責人向與會專家匯報了工作,內容一是簡要介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二是坦陳研究過程中的困惑與不足﹔三是提出下一步研究計劃與設想。

與會專家首先肯定了課題組全體成員為研究順利開展而做出的艱苦努力,對團隊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前提,更讓專家們感到欣慰的是,課題組的年輕成員在重要的學術平台上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一個以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為核心的團隊正在悄然形成。在專家們看來,團隊成員近期在國內外刊物發表的論文,達到“讓世界聽到了來自中國的聲音”的效果,這與“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走出去的需求正相契合。此外,與會專家就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中西敘事傳統比較、子課題間的界限以及項目的具體實施步驟等問題,提出了深中肯綮的意見、批評和建議(詳見P17頁“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整改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在答謝回應環節,傅修延教授感謝與會專家以諍友身份提出的尖銳批評與切實可行的建議,他表示團隊成員將銘記專家們的諄諄教誨,不久將舉行專家意見落實會,進一步修改完善各子課題的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案。會后團隊成員也表示,專家們的意見一針見血,切實可行,此次會議必將對團隊的后續研究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5)中期評估專家意見落實會。2018年6月30日,團隊在江西師范大學瑤湖校區知行樓舉行了中期評估專家意見落實會,會上大家交流了對專家意見的思考,各子課題組按照專家意見,針對既有研究的薄弱與不足之處,提出了較為詳實可行的整改方案。會議氣氛熱烈,大家爭相發言,團隊合作意識進一步增強。首席專家和許多團隊成員都表示,不能為既有成績的取得而飄飄然,下一步要繼續攻關克難,爭取再出一批有較高質量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以上五項措施——開題會、推進會、周四理論學習、專家意見聽取會以及專家意見落實會,分布於項目開展以來的各個時間節點,其作用在於使團隊成員統一認識、協調步驟和提高理論水平,有利於彼此的交流思想和相互督促,這些為項目的有序實施和團隊的砥礪前行,提供了切實有力的制度保障。

2.子課題進展

迄今為止,各子課題工作進展順利,產生了一批有學術影響的研究成果,共發表41篇論文、出版3部專著和1部文獻資料。更為可喜的是,在研究的推進過程中,團隊成員(包括子課題負責人)當中又有五位成功地申請到了新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其中包括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尚必武的“當代西方敘事學前沿理論的翻譯與研究”,項目編號17ZDA281)、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倪愛珍的“陶瓷圖像的文學敘事研究”,項目編號18AZW004)和三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劉亞律的“現代西方聽覺美學研究”,項目編號18BZW030﹔劉碧珍的“后人類語境下的敘述聲音研究”,項目編號18BWW012﹔胡一偉的“演示類敘述的數字化傳播特征及價值內涵研究”,項目編號18CXW022)。

(1)子課題一:中西敘事理論與關鍵詞比較研究

立項以來,在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主要取得了以下進展:

一是進一步明確“以西映中”“以關鍵詞比較帶動傳統考察”的總體原則。課題組認為,該原則既是發掘中國敘事理論精髓,建設中國敘事理論話語的需要,也是對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講好中國故事之時代召喚的回應。因此,在具體研究中,課題組必須秉持這一原則,杜絕各種不由自主的“跑偏”現象。

二是基本確定了關鍵詞的范圍與數目。課題組認為,關鍵詞應該具備較大程度的通約性﹔遴選關鍵詞必須遵循敘事邏輯的基本框架,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挖掘關鍵詞的深度內涵與文化意蘊,另一方面也須注意詞與詞之間的邏輯關系。基於這一思路,課題組主要從敘事活動的“主(客)體”“文本(體)”“修辭”“閱讀”及“評價”諸方面來加以選擇,基本確定用“敘事”“作者”“敘述者”“文本”“情節”“人物”“主題”“獨白”“重復”“空白”“讀者”“評價”等來構筑關鍵詞的核心陣營,數量大致定在10-15個左右。數目過多,則無法體現關鍵詞的“關鍵”性質,有淪於泛泛的危險﹔數量過少,則又可能顧此失彼,造成涵蓋面不足的問題。當然,課題組還儲備了一批候選關鍵詞,究竟如何取舍,還取決於研究推進的實際情況。

三是搜集了一批與敘事理論關鍵詞研究有密切關聯的資料,發表了一批研究成果。首席專家傅修延的《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敘事》(《文學評論》2018年第2期)和《論敘事傳統》(《中國比較文學》2018年第2期)總結了傳統與敘事之間的密切關系,首次論述了“敘事傳統”這一關鍵性概念,特別強調了人類學角度對於敘事傳統研究的啟示意義。劉亞律的《關鍵詞:中西敘事理論比較研究的新路徑》(《中國比較文學》2018年第2期)一文,對以關鍵詞為核心,開展中西敘事理論比較研究的意義、路徑與方法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說明。他的《“聆聽”與“透視”:簡論中西敘事閱讀理論的方法論差異》(《跨文化對話》第38輯,2018年)一文考察了中西敘事閱讀理論的差異,認為中國敘事閱讀理論強調“聆聽”,目的在於通達作者心意﹔西方敘事閱讀理論則強調“透視”,重心在於演繹提取敘事作品的內在結構與關系類型。方法論差異的背后,潛藏的是中西敘事閱讀目標與閱讀傳統的復雜張力關系。張錦的論文《作者弗洛伊德——福柯論弗洛伊德》(《國外文學》2017年第4期)論述了福柯為何認為弗洛伊德是他所理解的“作者”(“話語性的創始人”),豐富了學界對“作者”這一概念的理解。該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 2018年第 4 期全文轉載。她的另一篇論文《“命名、表征與抗議” ——論福柯的“異托邦”和“文學異托邦”》(《外國文學》2018年第1期),闡述了“烏托邦”概念對“異托邦”概念的核心表述及二者的關系。涂年根的專著《敘事空白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對敘事中的空白現象從原因、表述、填補和價值四個方面做出專門研究,該著入選2016年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此外,與關鍵詞研究有關的一批論文,如《論作者》《論人物》等正在加緊撰寫過程之中。

課題組在研究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與困難,主要表現為:初步確定的關鍵詞如何才能更有代表性,更具說服力?或者說,如何才能令學界相信,本課題遴選出的關鍵詞並非出於研究者個人的偏好?“以西映中”“中主西副”的原則如何落至實處,在操作上如何加以貫徹?是給予中國敘事理論更多的言說篇幅,還是隻將兩種理論的樣態方式徑自列出,讓讀者自行判斷?如果不是,又該如何處理?再則怎樣做到推陳出新,也是課題組一直在苦苦思索的問題。如何避免敘事理論與一般文學理論概念的混同?僅以“作者”而論,如何避免將敘事理論中的作者觀念,寫成文學理論普遍意義上的作者觀念?如此等等。這些問題將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予以解決。

(2)子課題二:中西敘事思想比較研究

中西敘事思想比較研究涉及范圍十分廣泛。一年多來,課題組成員緊扣中西敘事思想比較這一中心,史論結合,寫出了四篇論文。負責人趙炎秋教授的論文《文字和文學中的具象與思想——藝術視野下的文字與圖像關系研究》(《文學評論》2018年第3期)緊扣文字在構建具象過程中轉化的不完全性,探討了文字的詞義與形象的思想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較好地解決了敘事過程中文字與圖像的關系問題。論文《西風東漸背景下中國章回小說形式的蛻變與淡出》(《中國比較文學》2018年第2期),從時代、章回小說的不足與西方小說的優勢三個方面,對章回小說清末民初在中國文壇淡出的原因進行了研究。課題組成員廖述務的論文《中西身體敘事傳統中的身體形象比較論》(《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認為,中西身體敘事傳統中的身體形象具有顯見差異。這種差異可區分為兩個層面,即常態性與非常態性身體形象的差異,並對此展開了比較詳細的論述。熊江梅的論文《中西歷史敘事結構思想比較》(《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4期)認為,敘事結構與文化背景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對應關系,是敘事解讀的關鍵所在。西方旨在揭示故事化歷史背后隱含的“普遍性”,而中國則以“綴段性”結構完成歷史“隱喻”的修辭意趣。

為了推進課題進展,課題組內部進行了第一次組稿。組來的稿件發表在《湖南師范大學學報》上。現在正在准備進行第二次組稿,已有江守義、廖述務、熊江梅等准備參與第二次組稿。此外,為了增加課題組力量,趙炎秋教授今年新招了博士生胡曉芳,准備要其進行“中西政治、宗教思想對中西敘事的影響”方面的研究。總的來看,本課題組一年多來圍繞“中西敘事思想比較”做了較多的基礎工作,對相關研究文獻進行了搜集、熟悉與了解,為下一步撰述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課題組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1.相關研究成果的數量還有所不夠,質量還有待提高。2.由於主客觀原因,課題組成員包括課題負責人在內,無法全力以赴地進行自己所承擔的課題研究任務。3.部分課題組成員因為個人原因,無法繼續承擔課題研究任務,已經或准備退出課題組。現課題組正針對上述不足,重新調整課題組成員,修改課題研究內容,力爭保質保量完成課題研究任務。

(3)子課題三:中西神話敘事傳統比較研究

負責人張開焱長期研究中國神話、神話敘事學、文化敘事學,在本研究領域有較為豐厚的積累,可望在規定的時間之內完成任務。立項以來,張開焱先后出版發表以中國神話敘事問題為研究對象的著作《世界祖宗型神話——中國古代創世神話源流與敘事類型研究》(57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12月),《夏商創世神話與中國文化元編碼》(《民族文學研究》2016年第3期),《世界祖宗型神話——中國古代創世神話敘事類型》(《中國文學研究》2016年第3期)和《比較神話學視野中中國古代創世神話敘事類型的確認》(《華中學術》2017年第2期)等著作和論文。

課題組目前已基本完成資料搜集和閱讀工作,項目內容大綱的擬定和調整也已結束。張開焱的《巫術轉化路徑與中西神話敘事傳統的生成》發表於《中國比較文學》2018年第2期,另一篇論文《中西神話構形特征與敘事傳統》發表於《外國文學研究》2018年第3期。《巫術轉化路徑與中西神話敘事傳統的生成》一文探討文化大傳統對神話敘事小傳統的影響,認為從文化人類學角度看,兩者之間的連接點和影響通道,最主要的是巫術和巫師。《中西神話構形特征與敘事傳統》一文,從中西神話敘事文本構形(符號形式與形象組織構造)的向度與角度,描述古代華夏和希臘神話文本從話語組織到內容構成到整體結構在組織向度上的明顯差異,歸納出中國古代神話文本偏向於空間性組織向度,而希臘神話文本偏向於時間性組織向度。這種神話文本在構形特征上的差異,潛含著兩個民族先民優勢符號構形心理的基本差異,這種差異會深遠地影響到各自民族后世各種敘事文類的構形傳統。

除已發表的兩篇論文外,課題組另已完成《時間之環與時間之箭——中西神話敘事時間差異比較》《世界祖宗型神話與世界父母型神話——中西創世神話敘事類型比較》《中國神話敘事研究的三種基本路徑》三文初稿。目前正在和即將撰寫《中西神話敘事的前文本與今文本及其研究意義》《中西棄子型英雄故事構成異同及其價值內涵比較》《中西難題考驗型英雄故事構成異同及其價值內涵比較》《中西災難拯救型英雄故事構成異同及其價值內涵比較》等文,大約可在暑假后期完成。

研究中遇到的問題:一是原先的構想有一些調整,因為論文寫作的過程,也是思想不斷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發現某些問題在原先構想中不甚突出,但卻比較重要,例如關於中西神話敘事時空問題,原先構想盡管涉及,但未作為主要問題列入專題研究。但后來在閱讀資料和思考中,發現這個問題對於敘事活動甚至對於整個民族的符號構形活動都十分重要,應該作為重要內容列入計劃中,所以專門增加了一章(三節,分三篇論文)予以討論。又如神話思維中,巫術與宗教對空間性、隱喻性的強調,與故事對時間性、轉喻性的強調,兩者之間由此構成的張力,中西神話敘事活動在這種張力中的不同選擇等等,都是之前未曾列入大綱討論的,但現在看來都成為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予以研究。二是資料的進一步搜集問題。盡管在寫作之前,負責人對相關典籍資料已經有較為廣泛的佔有和閱讀,但主要是文字資料,而史前神話敘事不僅關乎文字,也關乎器物與圖像,這個方面尚存一些空缺,尤其是西方史前器物與圖像方面的積累還遠遠不夠,這會影響到對於中西史前神話敘事的媒介形式問題的研究,所以,今后的研究過程中,這方面的資料搜集還需加強。

(4)子課題四:中西小說敘事傳統比較研究

立項以來正按計劃有序逐步推進,負責人楊志平緊緊圍繞重大項目的主要研究思路與總體研究設想,在中西小說敘事傳統比較視野中極力梳理研究相關論著成果,為課題主體研究的展開奠定堅實基礎,也為課題研究真正朝著創新研究方向而用力。在此基礎上,確定了有針對性並且具備可行性的研究思路,著力對中西小說經典文本進行重新比較細讀,雖費時較多,卻為課題后續研究奠定了應有基礎,提煉了若干極具比較意味的研究專題,從而盡可能豐富課題潛在的研究價值。與此同時,課題組在項目總體思路的引領下,盡可能對本課題相關前沿成果予以關注與吸收,使得課題研究在文本研讀體認的同時獲得了深度理論闡釋的可能,以此保証了課題研究的應有理論深度。在具體研究路徑與思路上,堅持以中為主、中西映合的理念,以求凸顯中國小說敘事傳統雖固有卻不為人熟知的屬性,呈現中西文化交流與比較的新視野。基於上述考慮,課題組選取了中西小說敘事傳統比較的系列研究論題加以展開,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優先對中國小說敘事傳統的若干問題加以思考,形成較為成熟的看法與認識。結合負責人的近年研究積累,首先對中西小說功能性敘事傳統比較研究這一專題開展較為深入的考察,並產生了系列研究成果,如楊志平的專著《明清小說功能性敘事研究》(科學出版社,2018年)、論文《中西小說敘事傳統比較研究斷想》(《中國比較文學》2018年第2期)、論文《論古代小說代指性人物的敘事功能及其文學意義》(《學術論壇》2016年第8期)等。有鑒於此,課題組有信心將此專題研究在近期及早完成。當然,課題組對其他專題的相關研究近年亦有相應關注與思考,也有相應研究成果問世,如尚必武的論文Unnatural narratology and Zhiguai tales of the six dynasties in China(《非自然敘事學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Neohelicon 2018年第1期)、楊志平的論文《〈紅樓夢〉聽覺敘事芻議》(《文藝理論研究》2017年第1期)和《以稗官說稗官:論明清小說文本中的小說批評》(《江西社會科學》2016年第3期)、肖惠榮的《試論讀者對18世紀英國小說敘事傳統形成的影響》(《跨文化對話》第38 輯,2018年)等,這些均為子課題的后續研究提供了較為扎實的基礎。

(5)子課題五:中西戲劇敘事傳統比較研究

課題組工作正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目前已確立了以閱讀整理中西戲劇文本與理論等各類資料為本,由史出論,客觀提煉和對比中西戲劇敘事傳統的總體研究思路。為緊扣項目設計的總體方向,課題組堅持中國戲劇敘事傳統的本土立場,先期將目標定位於中國戲劇敘事傳統的研究。在完成《近三十年中國戲劇敘事研究綜述》的基礎上,負責人歐陽江琳明確了以文本敘事與表演敘事相結合的研究方式,結合學界過多偏向文本敘事的問題,提出適當側重傳統戲劇表演敘事的研究,力求獲得具有創新性的學術成果。她的《論中國傳統戲劇敘事性——兼與西方戲劇敘事傳統之比較》(《中國比較文學》2018年第2期),反思了中國戲劇敘事隱於抒情背后的原因,彰顯出中國戲劇“表演”敘事的獨特傳統。另一篇論文《論中國古代無名氏戲劇創作》(《跨文化對話》第38輯,2018年),挖掘出歷代無名氏劇作家以“表演程式”為中心的編演傳統。其《宋代南戲<趙貞女>故事的形成——兼談早期南戲故事的創作》(《戲曲與俗文學》2018年第5輯),則重新審視了南戲《趙貞女》的故事來源和形成方式,廓清了早期南戲故事創作的民間品格。歐陽江琳還積極整理古代戲劇資料,所校點《躍鯉記》《釵釧記》二種,被納入《昆曲藝術大典•劇目卷》(安徽文藝出版社,2016年)。目前正查閱搜集古代戲劇敘事理論文獻,由此孕育出“中國古代敘事理論研究”課題,獲得江西省2017年社科基金項目資助。歐陽江琳的博士后出站報告《南戲演劇形態與敘事研究》(20萬字,2017年),則從演劇形態切入戲劇敘事,一定程度地揭示了南戲演事的形態特征。在西方戲劇方面,劉茂生的《蕭伯納戲劇敘事中的倫理傳統》(《外國文學研究》2018年第3期)從倫理傳統角度考察了蕭伯納的戲劇敘事,他的《蕭伯納戲劇中的倫理表達與道德教誨》(《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以蕭伯納戲劇的倫理表達為研究對象,旨在揭示其戲劇文本中蘊含的道德教誨意義。總體來看,現階段研究成果已經明晰了中國戲劇敘事傳統研究的基本方向,深入發掘出一些傳統戲劇表演敘事、編創模式的獨特形態,也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較為穩固的文獻資料基礎,相信后續研究會沿著既定的目標繼續前進,結合各類戲劇演劇形態,深刻把握中國戲劇敘事傳統,並且通過中西映照,推動中西戲劇敘事傳統的比較。

(6)子課題六:中西詩歌敘事傳統比較研究

中西詩歌比較,是比較文學研究持續不斷的熱點。從敘事角度切入,將中西詩歌敘事傳統置於異質文化及其沖突融合的語境中進行比較,有助於更好地認識中國詩歌乃至中國文學傳統的特質。子課題研究目前進展順利,總體而言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翻檢中西方詩學文獻或敘事理論中有關詩歌敘事的闡論,如何文煥《歷代詩話》、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與《清詩話》、亞裡士多德《詩學》、黑格爾《美學》等理論著作,試圖厘清、總結、比較中西詩歌敘事觀念的差異。目前已得出一些基本的認識,如中國詩歌敘事重“事象”“事境”,注重截取事件的某個片段、細節、場景以敘述抒情﹔西方詩歌敘事重“敘述”,即講述一個有因有果、首尾相合的故事。

二是對中西方詩歌作品進行文本解讀,重點掌握敘事詩的敘事性,涉及探討抒情詩的敘事因子。這階段主要閱讀《詩經》《楚辭》、漢樂府、荷馬史詩和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等。

三是明確了總體構想與工作計劃。首先,對敘事、敘事性及詩的敘事性等相關觀念作辨析與界定。其次從敘事觀念、敘事傳統之形成與流變、生成背景、敘事范式、文體規范等方面對中西詩歌敘事傳統進行比較,其中敘事范式的比較是重中之重,如“詩史”范式與“史詩”范式、“感事”范式與“述事”范式、“韻誦”傳統與“吟唱”傳統等等。最后是缺類研究,如“隱性敘事”:中國詩歌中的用典﹔“緣事而發”:中國詩歌中的“序”﹔“男子作閨音”:中國詩歌的隱含作者,等等,彰顯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的幾大特質。當然,課題組最后試圖對詩歌敘事傳統與中國敘事學的建構問題作進一步的思考。

四是已取得一批相關學術成果。負責人周興泰的《中國古典詩歌的隱含作者》(《跨文化對話》第38輯,2018年),將“隱含作者”概念引入中國古典詩歌的研究,它外在體現為“代體”“男子作閨音”“無名氏”等幾大典范類型。對這種種不同的“隱含作者”的考察,不僅有利於糾正以往視作者與作品主人公為一體的研究偏頗,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對真實作者的創作立場、姿態、思想、人格、性情等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周興泰的另一論文——《中西詩歌敘事傳統比較論綱——兼及中國文學抒情敘事兩大傳統共生景象的探討》(《中國比較文學》2018年第2期),從基本的文獻、作品出發,於敘事觀念、敘事范型等層面比較中西詩歌的敘事傳統,兼及探討中國抒情敘事兩大傳統的共生景象,由此凸顯出中國文學傳統的本土特色。

(7)子課題七:中西民間敘事傳統比較研究

研究工作推進順利,課題組對民間敘事傳統的概念、分類與類型特征等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觀點,取得了一批成果。負責人曾斌完成了綱要性的論文《中西民間敘事傳統比較譾論》(《中國比較文學》2018年第2期),對民間敘事傳統概念作了基本界定,考察了民間敘事傳統的載體形式及其與文化傳統之間的關系,認為民間敘事傳統是民間敘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借用語言、文字、圖像、器物等載體,以鮮活的敘事形式表現人們的勞動、生活與思想情感,具有集體性、傳承性等特點,中西民間敘事傳統是中西文化自証的一種體現。曾斌、彭毓敏發表在《跨文化對話》2018年第38輯上的《中西口頭敘事傳統與文化傳承》考察了民間口頭敘事傳統,認為口頭敘事依靠人們口耳相傳,具有較大的主觀性,最終會形成相對穩定的母題、程式、場景。口頭敘事傳統中第一人稱敘述者的運用是實現文化傳承的重要策略,並通過多次反復演練的敘事方式實現文化傳承,對后世敘事范式、思維模式等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陳志華、盧玉潔發表在《跨文化對話》2018年第38輯上的《中西私修家譜敘事初探》考察了私修家譜敘事,認為民間口傳家譜是中西家譜修纂傳統的源頭,中國家譜纂修經歷了從官方化到民間化的過程,西方家譜纂修大體表現為由貴族化走向平民化,這是兩種不同的敘事演化過程。中國私修家譜體例完整,包括史、表、圖、志、傳、文等六種基本敘事體例,西方私修家譜體例則比較簡單,但家族紋章體現了西方私修家譜中“圖”這一敘事體例的獨特面貌。在敘事話語方面,無論是圖譜敘事還是文字敘事,都可以見出中西私修家譜的敘事性特征。中西私修家譜敘事之間存在的諸種不同與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密切關聯。以上是階段研究的重要成果,為以后研究的展開提供了必要參考。民間敘事傳統涉及的內容范圍龐雜,課題組成員對民間敘事傳統資料做了必要的收集整理,劃分類別,確立其對於子課題研究合理性與有效性,這將有助於研究的進一步展開。

(二)學術交流

一年多來,團隊參與的學術交流無法一一枚舉,為避免過多佔用篇幅,現將反響最大的五次國內外交流活動撮述如下。

(1)敘事學國際會議。2017年10月21-22日,近10名團隊成員參加了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的第六屆敘事學國際會議暨第八屆全國敘事學研討會,出席此次研討會的除申丹、譚君強和喬國強等中國學者之外,還有詹姆斯•費倫、約翰•皮耶爾、艾莉森•布斯和彼得•海居等西方學者,他們均屬國際敘事學界的代表人物。傅修延會議期間當選全國敘事學研究會(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敘事學分會)會長,趙炎秋當選副會長。傅修延、趙炎秋用英語作大會演講,題目分別為“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敘事”和“西風東漸背景下中國章回小說形式的蛻變與淡出”,尚必武主持了一場大會演講。會議決定2019年的第七屆敘事學國際會議由江西師范大學承辦,大會主題正是本項目的名稱——“中西敘事傳統比較”,這一決定極大地鼓舞了各子課題的研究士氣。同時,為促進與本項目相關的學術思想的深化和拓展,全國敘事學研究會決定2018年11月由本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張開焱在廈門大學漳州校區承辦首屆全國敘事學高層論壇,論壇主題確定為與本重大項目密切相關的“中西文化與敘事傳統”。屆時全國一批著名敘事學研究者將雲集廈大漳州校區交流切磋,進一步推進和深化對有關問題的研究。

(2)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第十四屆年會。2017年8月19-20日,團隊部分成員出席了在遼寧大學召開的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第十四屆年會暨“當代中國文論的創新發展”學術研討會,會上傅修延作“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與變革”的大會演講。

(3)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4月15日,團隊部分成員出席了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會年會暨“中國文論的價值重估、原創推動與闡釋深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方為中國文藝理論學會與福建師大文學院。傅修延主持了國外專家的大會發言,並對彼得•海居(Peter Hajdu)“重新發現中國敘事傳統”的大會發言作了詳細評點,直言不諱地批評了他發言中隱藏的“西方中心論”傾向。彼得•海居為匈牙利佩奇大學教授,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eohelicon(中譯名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評論》)的執行主編。傅修延在會上還作了以“人類為什麼要講故事——從群體維系角度看敘事的功能與本質”為題的學術演講。

(4)“講好陶瓷上的中國故事”學術研討會。團隊設計並主辦的這項活動於2017年12月29日-2018年1月1日在南昌和景德鎮舉行,活動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教席的學術支持。來自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光明日報》報業集團、《中國比較文學》雜志社等單位及江西省內數十所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近百人參會。與會學者學科背景多元,跨越中外文學、歷史、音樂、美術等多個學科領域﹔會議議題集中且涵蓋面廣,專家學者從多角度講述陶瓷上的中國故事,內容涉及圖像敘事、器物敘事、社會與文化學闡釋等,充分應合敘事學研究的跨學科、跨媒介之勢,也反映了中國陶瓷敘事的豐富內涵。活動還包括在景德鎮陶瓷制作工地與博物館現場觀摩與調研。傅修延在題為《瓷器上的“熟人”與“陌生人”形象》的發言中提出:瓷器上“熟人”與“陌生人”形象的出現,為觀察中西兩大民族的文化性格、敘事傳統和未來走向提供了新的著眼點,給我們講述了鄉土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故事,顯示了“陌生人社會”的到來無可回避,農耕文化影響下的中國敘事傳統應當與時俱進。在研討會上發言的團隊成員還有李舜臣、曹柯平、倪愛珍、蔡芳和羅小華等。研討會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光明日報》2018年1月8日09版以《一片瓷上說中國》為題對會議進行了專題報道,新華社客戶端作了轉載,會議綜述見中國藝術類核心期刊《藝術教育》2018年6月號。召開此次研討會,目的在於弘揚陶瓷上的中國敘事傳統,這是本項目下一步研究擬重點拓展的一個方向。

(5)“中國創世神話研討會”。2017年12月,上海市委宣傳部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主辦“中國創世神話研討會”,會議邀請函中,開列了推薦參會學者預先閱讀中國學者在創世神話研究領域的四部學術著作,作為會上討論的重要參照文獻,其中,本項目子課題“中西神話敘事傳統比較研究”負責人張開焱的新著《世界祖宗型神話——中國古代創世神話源流與敘事類型研究》入選其中。張開焱應邀參會做分組主題報告並擔任分組主持人(會議未設大會主題發言)。

(三)專欄文章與國內外反響

截止到2018年8月,本項目已在CSSCI來源期刊發表41篇論文、出版3部專著和1部古籍文獻整理資料。論文有不少是以專輯形式發表,茲簡介如下:

(1)《中國比較文學》2018年第2期“學術前沿”專輯推出8篇團隊成員論文:《論敘事傳統》(傅修延)、《西風東漸背景下中國章回小說形式的蛻變與淡出》(趙炎秋)、《巫術轉化路徑與中希神話差異性敘事傳統的生成》(張開焱)、《關鍵詞:中西敘事理論比較研究的新路徑》(劉亞律)、《非主軒輊而力求特性——中西小說敘事傳統比較研究》(楊志平)、《中西詩歌敘事傳統比較論綱——兼及中國文學抒情敘事兩大傳統共生景象的探討》(周興泰)、《論中國傳統戲劇的敘事性——兼與西方敘事傳統之比較》(歐陽江琳)和《中西民間敘事傳統比較譾論》(曾斌)﹔

(2)《外國文學研究》2018年第3期推出5篇團隊成員論文:《問題、目標和突破口: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譾論》(傅修延)、《要素與關系:中西敘事差異試探》(趙炎秋)、《中西神話構形特征與敘事傳統》(張開焱)、《非自然敘事的倫理闡釋——<果殼>的胎兒敘述者及其腦文本演繹》(尚必武)和《蕭伯納戲劇敘事中的倫理傳統》(劉茂生)﹔

(3)《天津社會科學》2018年第4期推出2篇團隊成員論文:《人類為什麼要講故事——從群體維系角度看敘事的功能與本質》(傅修延)、《論敘事中的鐘聲》(邱宗珍)﹔

(4)《跨文化對話》第38輯(商務印書館,2018年)推出6篇團隊成員論文:《“聆聽”與“透視”:簡論中西敘事閱讀理論的方法論差異》(劉亞律)、《論中國古代“無名氏”戲劇創作》(歐陽江琳)、《試論讀者對18世紀英國小說敘事傳統形成的影響》(肖惠榮)、《中國古典詩歌的隱含作者》(周興泰)、《中西口頭敘事傳統與文化傳承》(曾斌、彭毓敏)、《中西私修家譜敘事初探》(陳志華、盧玉潔)。《跨文化對話》為CSSCI來源集刊,由北京大學中文系跨文化研究中心主辦,主編為中國學者樂黛雲與法國學者李比維﹔

(5)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eohelicon(中譯名《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評論》,A&HCI收錄)2018年第1期刊登了一組研究中國敘事傳統的文章,其中有傅修延的The ante-narrative on bronze wares and the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青銅器上的前敘事與中國敘事傳統》)、尚必武的Unnatural narratology and Zhiguai tales of the six dynasties in China(《非自然敘事學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與另一位中國學者(非團隊成員)研究《左傳》的論文。該刊主編彼得•海居(Peter Hajdu)為專輯寫了一篇介紹性專論——Rediscovering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重新發現中國敘事傳統》)。這表明本項目力倡的中西敘事傳統比較引起了西方學術界的注意。需要說明,海居此文對中國敘事傳統的認識不盡正確,且有揮之不去的西方中心主義色彩,在2018年4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主辦的國際研討會上,傅修延在主持大會英文發言時,與參會的海居展開了面對面的交鋒,直言不諱地指出西方敘事學視野狹窄、唯我獨尊的弊病。事后雙方約定,還將就這一話題在相關刊物上展開進一步爭鳴。

還要提到的是,傅修延發表於《文學評論》2016年第1期的論文《為什麼麥克盧漢說中國人是聽覺人——中國文化的聽覺傳統及其對敘事的影響》,雖為本項目立項之前的成果(相隔不足一年),卻是本研究關鍵性的思想來源與立論依據。該文認為講故事方式總是會受到感知媒介與途徑的影響。視覺固然是人類最重要的感知方式,但中國傳統文化相比較而言對聽覺更為情有獨鐘,“聽”在漢語中往往指包括各種感覺在內的全身心反應,這一傳統導致敘事結構上的中西觀念差異:前者講究有“連”有“斷”,以或隱或顯、錯落有致的組織形式為美,后者則專注於“連”,以“頭身尾”一以貫之的有機整體為美。該文入選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編選的《<文學評論>六十年紀念文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編者稱《文選》“精選《文學評論》六十年的代表之作”(從60年發表的6000多篇文章中選錄了100余篇),“這些文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力,啟示作用久遠。”盧普玲發表於《光明日報》2016年8月15日的論文《中國傳統敘事與批評的當代意義》,也為本項目提供了理論依據。

(四)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工作簡報》。立項以來,已通過江西省社科規劃辦向國家社科規劃辦報送5期《工作簡報》,內容包括開題會、推進會和“講好陶瓷上的中國故事”研討會、中期評估專家意見聽取會與中期評估專家意見落實會,茲不贅錄。

2.成果發布會。最新成果尚在陸續推出中,擬於2018年下半年舉行成果發布會。但本項目的前期成果——傅修延2015年出版的專著《中國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江西省社科院已於2015年12月5日為其舉行了成果發布會,江西省社科院院長梁勇與省文聯主席葉青以及來自北京大學、上海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出席會議,《中國社會科學報》《文藝報》、人民網、中新網、鳳凰網、大江網等多家媒體對會議進行了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陳定家研究員在2016年的《中國文學年鑒》上撰文評介《中國敘事學》,稱其“主旨宏深、視野宏闊、取材宏富、結構宏拓、筆力宏妙、言辭宏雅,是一本‘返本開新’之作”。

3.講學。2017年7月18-20日,傅修延、尚必武為上海交大外國語學院與國際學術期刊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中譯名《敘事學前沿研究》)聯合主辦的敘事學暑期高端研討班,分別作中國敘事學與西方敘事學研究的學術講演。同期作講演的有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國際敘事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杰拉爾德•普林斯和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喬國強(長江學者)等。

2017年9月25日,傅修延應華東師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之邀,為該院師生作“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敘事——中國敘事傳統與講好中國故事”的學術講演。

4.微信公眾號傳播。團隊已擁有名為“敘事學”的微信公眾號。立項一年多來,通過公眾號已傳送了20余篇本項目的研究成果。另外,2017年10月15日的《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通訊》(“中國社會科學網”2017年10月16日轉載),發布了肖惠榮的《傅修延教授學術訪談錄》,其主要篇幅為介紹本項目的研究內容,傅修延在採訪中強調:文化不同決定敘事之別,中西文化在視聽“路徑依賴”上的差異,可以更為深入地解釋中西敘事傳統的不同。無獨有偶,《英美文學研究論叢》第30輯林瑛的《文學研究的中西比較與文化自信——傅修延教授學術訪談錄》,介紹了被採訪人的一個重要觀點: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大批視野宏闊、胸懷天下的國民,不可能為其創造出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而一國之民擁有什麼樣的視野與胸懷,是否對外部世界抱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濃厚的興趣,又與國民經常傾聽什麼樣的故事不無關系。既要汲取敘事傳統中蘊藏的智慧,又要探索能適應當前和未來形勢的故事講述方式,這樣才能有利於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繼續前行。

5.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此項工作正在進行之中。

(五)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整改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思想高度不夠,二是中西兩張皮,三是部分子課題內容有交叉重復。在2018年6月7日舉行的中期評估專家意見聽取會上,中國社科院張江教授認為項目研究旨在打破西方敘事理論“獨霸天下”的局面,這種努力很有意義,但應有更高的邏輯起點和更豐富的思想內容。他建議找出支撐東西方各自不同特征的關鍵概念,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以文本分析為落腳點,在具體的研究中一定要有哲學的視角和思想的高度。要認清目標,牢記使命,從道和術的角度辨明“敘事”一詞,並要加強對當代敘事的重視。南京大學趙憲章教授指出,為避免交叉與重復,第一個子課題可以側重問題研究,第二個子課題更多關注歷史研究。在基礎理論部分,應加入一個對敘事與文體兩者關系探討的話題。浙江大學聶珍釗教授提到近期取得的研究成果彌足珍貴,團隊應把首席專家的《論敘事傳統》《中西敘事傳統比較論綱》等論文作為綱領,各子課題研究應圍繞這一理論核心而展開。華東師大陳建華教授認為個別子課題的研究存在著中西兩張皮的問題,應當將其擰成一個整體。浙江大學吳笛教授提出在研究中西詩歌時,不僅可以用西方敘事理論來觀照中國詩歌,亦可用中國詩歌理念去反觀西方詩歌。劉建軍教授主張明確“傳統”這一術語的內涵與外延,不能為“敘事”說“敘事”,建議團隊盡早拿出結題報告,再反復修改和打磨,期待看到精品。蔣承勇教授提出,現有的研究成果並沒有將關鍵詞之一“比較”落到實處,特別是對西方敘事傳統的關注還遠遠不夠,建議團隊強化對文本的閱讀,因為對傳統的提煉和比較離不開對文本的閱讀。喬國強教授在肯定了選題的價值后,特別提醒團隊要注意題目裡“中”“西”兩個概念的含義,在比較中西敘事傳統時,不僅要關注兩者的通約性,還要關注其差異性。趙培杰研究員認為,研究中西敘事傳統時應上升到哲學的高度,真正的哲學問題往往是由哲學之外的領域中提出,首席專家要提煉總結各子課題研究成果,從思想高度予以匯攏和總結。

整改措施。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團隊於2018年6月30日舉行了中期評估專家意見落實會,會上大家交流了20多天來對中期評估會上專家意見的思考,各子課題組按照專家意見,針對既有研究的薄弱與不足之處,作了批評與自我批評,各自提出了較為詳實可行的整改方案,主要表現為調整組內分工,充實有生力量,深化思想內容,增強比較力度,以求進一步提升研究質量。整改的具體措施和內容,分別體現在各子課題的下一步研究計劃中(詳后),此處不贅。會上氣氛熱烈,大家爭相發言,團隊合作與相互促進意識有進一步增強。首席專家和許多團隊成員都表示,絕不能為既有一點成績的取得而飄飄然,下一步要繼續攻關克難,爭取再出一批有較高質量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研究中一個重要心得體會:重大項目可以解決重大問題。19世紀以來歐風美雨對神州大地的侵襲,迫使長期處在閉關鎖國狀態中的中國人睜開眼睛來看外面的世界,受這股大潮推動,一些學者開始關注中西文化的異同,這當中就包括了從比較角度對中西敘事傳統所作的思考。魯迅、胡適和王國維等人在“整理國故”時所發的種種議論,就是在中西對比的背景下產生出來的,但以往的研究都未注意到這些議論針對的是我們自己的敘事傳統,也未來得及將其中蘊涵的重大問題提上研究台面。如果不是看到豐富多彩的古希臘神話,魯迅不會感覺到中國古代神話的零散和不成系統﹔如果不是與早就定型的古希臘戲劇相比,王國維不會提出中國戲劇成熟較晚的問題﹔如果沒有把西方19世紀結構嚴謹的長篇小說當作參照物,胡適和陳寅恪不會說出中國小說全都沒有結構布局之類的話來。魯迅、胡適、王國維和陳寅恪等人是上世紀初最有代表性的學者,神話、戲劇和小說是最為重要的敘事門類,他們的思考為本研究“中西敘事傳統比較”指出了方向。過去這一研究之所以未能提上議事日程,一是因為學科的細致劃分使得研究者鴻溝各據,神話、戲劇和小說等共有的敘事性被這種劃分所割斷,“各自為戰”的格局使研究者不容易上升到敘事傳統這樣的高度去思考問題﹔二是做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需要集合“重兵”,這種集體攻關的團隊協作方式在“單兵作戰”的過去是不可能實現的。本研究涉及的領域相當寬廣,幸虧國家現在鼓勵團隊集體攻關,重大招標項目之下可以設置若干子課題,這一體制有利於將全國范圍內學有專攻的專家組織起來,分門別類地從事各個傳統分支的梳理和比較。本研究得益於這種體制創設,因此有條件完成這個以往難以想象的復雜任務。我們在研究中得到的一個重要體會是:重大項目可以解決重大問題,敘事傳統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比較中國人和西方人的講故事方式,中西文化的特點、規律和異同必將更為清晰地顯露出來。魯迅、胡適和王國維等人開啟的研究,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時代不僅應當繼續往前推進,還要在深度與廣度上加以拓展。學術創新本就是一個代代接力的艱苦過程,隻有像馮友蘭所說的那樣在前人打下的基礎上“接著講”,我們才能不斷有所積累,逐漸搭建起根基牢固的學術大廈。

意見建議:強化以陶瓷為載體的圖像敘事研究,增加關於中西陶瓷敘事傳統比較研究的內容。長期從事圖像敘事研究的南京大學趙憲章教授,在中期評估會上對團隊工作提出建議:要強化以陶瓷為載體的圖像敘事研究,增加關於中西陶瓷敘事傳統比較研究的內容,將其作為今后研究的一個重要抓手。這一條恰好與團隊下一步研究計劃不謀而合。“中華向號瓷之國”,陶瓷是體現中國敘事傳統的典型載體,西方也一直有欣賞敘事性陶繪的傳統(古希臘彩陶瓶畫在西方擁有許多愛好者),18世紀景德鎮瓷器進入歐洲后促進了這一傳統的復蘇,因此陶瓷在東西方文化的“連接”上扮演了不容忽視的角色。本團隊大多數成員都在江西,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與便利,完全有條件在這一領域大顯身手。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 代表性成果簡介

1.傅修延:《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敘事¬——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與變革》,《文學評論》2018年第2期,1.7萬字

基本內容:本文討論的問題,涉及敘事傳統因何形成,中西敘事傳統的主要區別何在,與中西民族各自的生產方式有何關系,等等。在回答了上述問題后,作者又從敘事傳統角度探討了中華文明何以如魯靈光殿般垂數千年而不毀的原因,並根據當今中國面臨的全球化新格局,發出了農耕文化影響下的中國敘事傳統亟待變革這一呼吁。

主要觀點:敘事傳統指相沿成習的故事講述方式,習慣不同或曰對敘事要素的倚重不同,導致中西敘事傳統之間呈現出諸多差異。歷史上長期從事游牧、狩獵和海洋活動的西方人更喜歡講述與遠方、遠行和遠征有關的故事,而農耕文化影響下的中國故事則較少涉及異域與陌生人,決定這一點的是國人過去無需外求的生產模式——我們這個民族能夠一步一步地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沒有像世界上一些其他民族那樣大起大落,很大程度上要感謝前人採取了穩扎穩打的發展策略。但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敘事,全球化為當今世界大勢所趨,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大批視野宏闊、胸懷天下的國民,不可能為其創造出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而一國之民擁有什麼樣的視野與胸懷,是否對外部世界抱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濃厚的興趣,又與國民經常傾聽什麼樣的故事不無關系。我們既要汲取敘事傳統中蘊藏的智慧,又要探索能適應當前和未來形勢的故事講述方式,這樣才能有利於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繼續前行。

學術價值與影響:本文首次從生產方式角度解釋中西敘事傳統的差異,進而論述敘事傳統在維系中華民族統一上所起的作用,這不但是學術觀點上的重要創新,還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除此之外,作者還提出了一個具有針對性的問題:農耕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中國敘事傳統如果不能盡快變革,不但影響到我們當前的文學敘事(以標志性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為例,涉及域外題材的長篇小說在歷屆名單中幾近於零),也不利於國民現代素質的養成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本文發表在國內有廣泛影響的文學研究權威刊物《文學評論》上,由於剛剛發出,反響一時未見。但作者持文中觀點在2017年10月的敘事學國際會議和在華東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作學術演講,均有良好反響。

2. 傅修延:The ante-narrative on bronze wares and the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 Neohelicon, 2018.1(《青銅器上的前敘事與中國敘事傳統》,《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評論》2018年第1期,中文稿2.5萬字)

基本內容:本文通過對“紋/飾”、“編/織”、“空/滿”、“圓/方”和“畏/悅”等五對范疇的討論,梳理出“前敘事”與后世敘事之間的內在聯系,以期為認識中國敘事傳統的譜系提供一種新角度與新方法。

主要觀點: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萌芽狀態與原生環境,就像小說出現之前有各種各樣的“前小說”一樣,人類正式講述故事之前也應有形形色色的“前敘事”存在。敘事傳統研究應注重譜系學意義上的調查,讓“被忘卻的內在關聯性”脈絡浮現,使“已經模糊了的或不被承認的宗代關系”復歸清晰。青銅時代長逾千年,青銅器上的元書寫構成了后世敘事活動的邏輯起點,仔細觀察青銅器上富於意味的原始符號,特別是那些構成漢字前身的紋飾與圖形,可以發現它們與后世之“文”存在諸多相同之處──其中既有段落、單元與章節,也有主題、結構與功能。就組織方式而言,此類符號無可置疑地構成了后世各類敘事的先導。青銅時代歷時1500多年,現代一些文類在青銅器上還可以找到它們共同的祖先,研究“前敘事”有利於認識中國敘事傳統其來所自,這就像“人體解剖”能從“猴體解剖”中獲得許多啟迪一樣。

學術價值與影響:本文原文為英文,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Neohelicon(中譯名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評論》, A&HCI收錄,隸屬於旗下擁有眾多權威學術期刊的德國著名出版社Springer),該刊主編彼得•海居(Peter Hajdu)為包括本文在內的中國敘事傳統專輯寫了一篇專論——“Rediscovering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重新發現中國敘事傳統》)。敘事傳統研究是本項目的核心概念與關鍵詞,西方刊物和西方學者在這一問題上跟進中國學者設置的話題,足以說明本文的學術價值與影響。海居教授在2018年4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主辦的國際研討會上,還以“重新發現中國敘事傳統”為題發表大會演講,本文作者在主持大會英文發言時,與其展開了面對面的學術爭論,這些都是文章的后續反響。

3.趙炎秋:《文字與文學中的具象與思想——藝術視野下的文字與圖像關系研究》,《文學評論》2018年第3期,1.8萬字

基本內容:本文討論的問題主要涉及如下四個方面:一,在構建文學具象的時候,文字的能指,也即語言的字形和語音起著什麼作用﹔二,在文字轉化為具象的過程中,所存在的轉化不完全的現象﹔三,這種轉化不完全現象產生的原因﹔四,在文字轉化為具象過程中,文字與具象的幾種關系。

主要觀點:從符號的角度看,具象是形象的能指,思想是其所指。文字主要依靠所指塑造具象,但文字的能指在具象的構建中也能起一定的輔助作用。在構建形象的過程中,文字的能指與所指必須一起轉化為具象。但這種轉化存在不完全性。其中的原因從文字的角度看,一是文字是一個獨立運作的有意義的符號系統,二是文字與思想的天然聯系,三是形象中存在著一定的提示、交待性的文字﹔從形象的角度看,則與具象本身的形成方式有關。另外,轉化的不完全性與讀者也有一定的關系。在形象中,文字的詞義與形象的思想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在視覺性形象中,文字轉化為具象比較完全,一般不參與思想的建構。在非視覺性形象中,則存在三種情況:文字直接進入思想的構建﹔文字參與思想的構建﹔文字不參與思想的構建。

學術價值與影響:文學的構建材料是文字(也即語言),但文字在文學中又必須構建起形象。文字是如何構成形象的,在構成形象的過程中,文字運作的內在規律如何?另一方面,文學形象有自己的思想,而文字本身也有自己的意義。在構建形象的過程中,形象的思想與文字的詞義是什麼關系?形象的思想形成之后,文字的詞義處於什麼狀態。這些問題,是文學形象和敘事研究的基本問題,但一直未能得到深入的研究與有說服力的論述。本文的研究較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有助於學界對於文學形象,以及形象與文字關系的理解與把握,推進文藝理論相關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文學特別是敘事文學是敘事研究的主要領域,解決了文學形象和形象與語言關系問題,也有利於對於文學敘事的把握與研究。本文在文學研究權威刊物《文學評論》上發表,相關反響一時尚未出來。但是作者已在多次學術會議上宣讀文章的內容,得到與會學者的肯定與贊同。

4.傅修延:《論敘事傳統》,《中國比較文學》2018年第2期,1.5萬字

基本內容:本文的討論由傳統而及於敘事傳統,對這一概念的內涵作了基本厘定,糾正了對其的諸多誤解,著重闡發了研究敘事傳統的意義。

主要觀點:敘事傳統指世代相傳的故事講述方式。表面上看,傳統是沿著時間箭頭一代復一代地向下延續,但是每一代人對傳統的貢獻卻是一種反方向的向上回饋。傳統並非一成不變,亦非純粹客體,人們難以理性對待傳統的原因在於其“母性”與“神性”,也就是說傳統是一個把“小我”包裹在內的“大我”,作為“小我”的個人要與傳統這個“大我”決裂,就像想拔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一樣不可能。傳統不會自動地往下傳遞,敘事是其薪盡火傳的主要原因。缺乏邏輯聯系的零散印象很容易失落,隻有把信息作為事件或故事嵌入特定的時空框架,對相關人物、行動與環境等進行有組織的講述,才有可能形成系統性的集體記憶,便於口口相傳和代代相傳。歷史的相似性告訴我們,前人的遭遇往往會以某種形式在后世重演,后人之所以珍若拱璧般地守護自己的集體記憶,就是因為傳統可以幫助自己少走彎路。傳統不僅因敘事而傳,與傳統有關的敘事還經常創造傳統或成為傳統的替身,今人更多是通過與傳統有關的敘事獲悉傳統。敘事有多種表現形式,隻有緊緊抓住“講故事”這條主線,才有可能穿透既有的學科門類壁壘,還原出敘事傳統的譜系。

學術價值與影響:在走向全面復興的時代大潮推動之下,國內學界對本土敘事傳統的研究熱情正在不斷提升,這種情況決定了對敘事傳統的理解應由浮泛走向明確,由表面走向深入。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中國學者應自主設置議題,避免以往的跟風和拾人牙慧,正是有鑒於此,本文才對“敘事傳統”做出專門性論述,這是敘事學領域對此概念的首次厘定。本文列《中國比較文學》2018年第2期“敘事傳統的中西比較”專輯(共8篇文章)之首,作者在“(專輯)主持人的話”中寫道:人類學最新成果認為人類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會講故事,這一觀點有助於認識研究敘事傳統的意義。

5.傅修延:《人類為什麼要講故事——從群體維系角度看敘事的功能與本質》,《天津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2.6萬字

基本內容:本文借助人類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從群體維系角度觀察敘事的功能與本質,討論了人類為什麼要講故事這一重大問題。

主要觀點:敘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抱團取暖的行為。靈長類動物之間的梳毛,可視為一種具有“前敘事”性質的溝通,其目的在於形成相互忠誠的盟友。繼之而起的八卦則有更濃的敘事與結盟意味,主要作用在於把擁有共同世界觀的人編織進同一張社會網絡之中,其輿論監督功能亦不可小覷。促進敘事能力發育的還有夜話以及與其相伴隨的聚食,含有敵意的黑夜世界導致篝火邊的人們更緊密地相互靠攏。群體感既表現為對同類、同伴的認可與接納,又包括對異己的排斥與抵制,語音因此成為識別敵友的利器,在用聲音統一自己的民族上,許多偉大的故事講述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進入文明社會之后,敘事中仍然留有八卦之類行為的蛛絲馬跡。人類許多行為都和群體維系有復雜的內在關聯,隻有牢牢地把握住這種關聯,我們今天的研究才不會迷失方向。

學術價值與影響:本文為2.6萬字的長文,全面論述人類為什麼要講故事的原因。國內敘事學在西方影響下偏於形式論,一些人甚至把研究對象當成解剖桌上冰冷的尸體,然而敘事本身是有溫度的,為此需要借鑒人類學的相關理論與觀點,把敘事的起點提到語言尚未正式形成之前,聽取人類學家對早期講故事行為的種種解釋,看到敘事從本質上說是為了群體維系,形形色色的故事講述都有網羅志同道合者的功能。本文具有較強的理論原創意義,為解釋敘事的源起提供了嶄新的角度,也有助於撥正敘事研究當前“重技不重道”的傾向。

6.傅修延:《問題、目標和突破口: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譾論》,《外國文學研究》2018年第3期,1.7萬字

基本內容:本文為重大項目“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的論綱,提綱挈領地討論了該項目涉及的主要問題。

主要觀點:上世紀六十年代創立於法國的經典敘事學主要植根於西方的敘事實踐,西方學者的引征舉例極少越出西歐與北美的范圍,在此情況下,中國學者應該回過頭來梳理自身所屬的本土敘事傳統,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時空背景上展示中西敘事傳統各自的形成軌跡以及相互之間的沖突與激蕩。本研究的目標是通過比較來深化我們對中國敘事傳統的認識,在此過程中發展和建設更具普適性的敘事理論。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需要突破中西分隔的治學格局,將主攻對象擴大到各個重要的敘事門類與分支,並從深層去發掘導致中西敘事傳統差異的根本原因。

學術價值與影響:本文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光大中國敘事傳統,更具體地說是糾正上世紀初以來低估本土敘事的偏見。由於西方文化在較長時期內處於“放送”影響的上風地位,採取比較視角的研究很容易發生立場轉移,因此需要注意在放眼全球時堅守中國立場。敘事傳統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比較中國人和西方人的講故事方式,中西文化的特點、規律和異同必將更為清晰地顯露出來。

7.傅修延:《從二分心智人到自作主宰者 ——關於敘事作品中的人物內心聲音》,《文藝理論研究》2018年第3期,2.8萬字

基本內容:作者本著“六經皆史”精神,借鑒朱利安•杰恩斯的二分心智理論,從“后人類”視角觀察和分析中西敘事作品中的人物內心聲音,詳細梳理了“從二分心智人到自作主宰者”這一人類心智發育過程。

主要觀點:機器人的意識目前已成為人們熱烈討論的話題,人類自己的心智問題至少應獲得同樣的關心,在擔心人工智能是否會擺脫人類控制的今天,也許需要首先思考人類本身的意識是否完全受自己主宰。朱利安•杰恩斯的二分心智理論,帶來的一個啟發是人類的主體意識建構至今仍未完成,這一認識應當引起所有研究“人學”者的高度重視。審慎運用這一理論,重新觀察和分析中西敘事作品中那些有內心聲音在耳邊響起的人物,有助於更為深入地認識人類自身的心智狀況。我們不能忽視作為意識形態的敘事文學對意識本身的書寫,更何況這種書寫往往能達到其他書寫無法企及的深度。

學術價值與影響:本文為2.8萬字的長文,作者通過仔細閱讀朱利安•杰恩斯的著作(尚未譯成中文),在審慎吸納而又有所揚棄的基礎上,將二分心智理論用於分析敘事作品中的人物內心聲音。迄今為止人們一直在問:中西敘事文學中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哈姆萊特型或賈寶玉型的躊躇彷徨人物?為什麼“to be or not to be”這一困境會激起如此廣泛的中西共鳴?本文給出的回答是人類的主體意識建構至今尚未完成,相信這一獨辟蹊徑的回答將會引起學界有識之士的密切關注。本文涉及西方的心理學、認知科學和中國的陽明心學,以及目前倍受關注的后人類理論,具有相當的理論深度和學術創新性。

8.張錦:《作者弗洛伊德——福柯論弗洛伊德》,《國外文學》2017年第4期,1.4萬字

基本內容:本文從一個非常小的切入點即福柯論“作者是什麼”入手,以福柯對資本主義社會和傳統中作者含義、功能及位置的辨析為背景,重點闡述19世紀一類獨特的作者即弗洛伊德,以期豐富對“作者”這一概念的理解,增進對“作者”這一概念特定傳統的思想史意識。

主要觀點:“作者”概念是中西敘事傳統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可以從“作者”概念和觀念的變遷維度捕捉敘事意識及敘事背后的社會思想史和觀念史的變化,也就是說捕捉敘事傳統的嬗變。福柯在講稿《什麼是作者?》中主要論說了“作者”概念是以何種功能、方式與現代社會的運行體制相關的,即“作者”是怎樣被資本主義社會建構和命名的,它又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這種發明中起到什麼樣的維系現有文化機制的作用。福柯否定了“作者”這一概念的自明性,他沒有在純文學的意義上和文學內部命名和分析“作者”問題,正如齊格爾所說他將文學與作者問題提升到“自我批判”而不是內部批判的層次上。除此之外,福柯還在該文討論了與文學作品“作者”不同的另一些“作者”如科學的奠基者和“話語性的創始人”,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是福柯意義上“話語性的創始人”。

學術價值與影響:本文首次從“話語性創始人”的角度談論“作者”這一概念,這對拓寬敘事學及敘事傳統中“作者”這一概念的理解域有一定的意義。本文發表在影響較大的《國外文學》上,該文發表后點擊和下載率較高,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18年第4期全文轉載,並將譯成法文在法國科學院的重要雜志《國際德國研究》上刊載。

9.楊志平:《<紅樓夢>聽覺敘事芻議》,《文藝理論研究》2017年第1期,1.4萬字

基本內容:本文立足於《紅樓夢》文本的深入細讀,從情節演述、人物塑造、寓意凸顯以及格調營構等環節,分析聽覺敘事起到的相應作用,提示研究者應注重從聽覺敘事這一角度來探究《紅樓夢》與古代小說的別樣意味。

主要觀點:《紅樓夢》的藝術內蘊至為深厚,循著聽覺敘事的軌跡能聆聽到小說的深幽韻味。麥克盧漢的“中國人是偏重耳朵的人”這一論斷,在這部古代小說經典中得到切實體現,中國古代小說中確實存在源遠流長的聽覺敘事傳統。《紅樓夢》聽覺敘事的深刻意味可表現為以下四方面:在情節演述上,小說偏重以突發性聲音事件衍生新的情節,同時聲音事件本身即成為饒有意味的戲劇性沖突。在人物塑造上,小說往往以聲音敘寫來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復雜心境與獨特個性,將難以描畫的人物形象巧妙地通過聽覺視角得以呈現。在寓意凸顯上,小說側重以方外之音來否定世俗執念,以悲涼之調來暗示家族衰敗命運,以異樣之音來映襯小說題旨,從而使小說的思想命意顯得極為深厚。在格調營構上,小說時常借助聽覺敘事為特定旨趣的彰顯呈現出相應的藝術格調,為小說詩化氛圍的達成起到了獨特作用。

學術價值與影響:當下的《紅樓夢》研究要有所創新實為難事,本文受時下較為熱門的聽覺敘事研究這一視角啟發,著重探討了《紅樓夢》的聽覺敘事問題,開啟了《紅樓夢》研究新的維度,應該說彌補和完善了紅學研究的內涵,有其特定的學術價值。論文發表之后,《紅樓夢學刊》2018年第1期發表胡晴的《2017年紅樓夢學術期刊類述評》,對本文予以著重推介。同時,相關學位論文也有相應征引。

10.楊志平:《明清小說功能性敘事研究》,科學出版社2018年,專著,30萬字

基本內容:功能性敘事是明清小說內隱而有待深入掘發的敘事模式,與西方小說同類敘事有相似之處,但更具本土化的獨特意味。本書共分七章,圍繞功能性敘事這一中心,一方面著重對明清小說中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與《紅樓夢》這四大名著作了深入的專書研究,論述四部小說經典的功能性敘事現象,另一方面從明清小說宏觀層面探討有關王婆的命名與設置、有關包公身邊公人的敘事意味等專題,從中抽繹出古代小說有關人物設置與敘寫的獨特規律。

主要觀點:從“敘事”的一般意義上言,明清小說因其人物塑造與情節敘寫等環節最具虛構意味,這點使得明清小說敘事傳統與西方小說最具可比性。要構建中國本土敘事學,也應主要立足於從明清小說中歸納與抽繹出相應的固有敘事現象及其規律。明清小說功能性敘事,即屬明清小說自身敘事傳統中固有而內隱且有待呈現的敘事模式之一。功能性敘事有別於通常所謂的俗套化敘事或程式化敘事,前者偏於“功能性重復”,后者偏於“目的性重復”,在敘事意圖與藝術機制等方面均有著明顯差異。藉此功能性敘事,小說經典的生成過程得以形象展現。同樣藉此功能性敘事,既可顯露明清小說史上深厚而內隱的敘事傳統,也可燭見同時期較為深厚而穩固的受眾心理,進而見微知著式地折射出當時極為牢固的社會思想狀況。

學術價值與影響:在古代小說與敘事學研究領域,回望本土敘事、揭示本土敘事傳統的呼聲在近年學界日益高漲。而在以小說為敘事主業的傳統敘事學與比較文學研究領域,明清小說作為中國古代小說的最高峰,與西方小說是最具可比性的,因而要彰顯本土敘事傳統,則應當著重掘發明清小說敘事過程中那些內隱而獨特的敘事模式,惟此中西小說敘事比較才具有真正學理意義。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書的選題與研究無論對古代小說研究而言還是就中西小說比較研究而言,其實都能夠拓寬與深化有關明清小說敘事的認識維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本書相關章節內容,大都已在核心學術期刊發表,部分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等收錄轉引。

11.涂年根:《敘事空白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專著,20萬字

基本內容:本書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廣義敘事學研究的角度,對敘事中的空白現象作專門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敘事空白的定義和內涵﹔敘事空白的生成﹔敘事空白的表述﹔敘事空白的填補﹔敘事空白的價值。

主要觀點:故事時間大於零而文本篇幅等於零的敘事現象就是敘事空白,其本質不是絕對的虛無,而是缺席,是“有中之無”。敘事空白生成的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語言的局限性﹔二是不可敘述事件的存在﹔三是敘述策略的考量﹔四是敘述形式的缺失。敘事空白並非全無文字,而是指沒有正面直接敘述,在本書所討論的敘事空白中,敘述者總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將敘事空白中沒有敘述出來的事件表述出來。本書歸納了“少/多”、“因/果”、“副/主”、“反/正”等范疇,還探討了敘事空白的填補。

學術價值與影響:在敘事交流中,意義不僅取決於文本中已經敘述出來的事件,而且取決於敘事文本中沒有敘述出來的事件。在某些情況下,敘事的意義往往體現在文本沒有敘述出來的事件中。有時敘述者對某個事件保持沉默不是因為其不重要,反而恰恰是因為該事件重要。再者,從數量上來說,敘述者沒有在文本中敘述出來的事件要遠大於文本中直接呈現的事件。因此,敘事學研究不僅應該關注文本中已經敘述出來的事件,也應該關注敘事文本中未被敘述事件、這些事件的傳達方式以及它們對文本意義生成的價值。對敘事空白的系統研究、對敘事交流中意味深長的靜默的關注,應該成為敘事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鑒於學界對這一問題的長期忽視,該研究的開展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書被收入2016年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文庫,主要章節均在CSSCI來源期刊發表,其中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子課題一:中西敘事理論與關鍵詞比較研究

根據中期評估會上專家意見,下一步工作擬作如下安排。

一是明確進度計劃。課題自2016年秋季獲得立項以來,時間已近兩載,課題組已經強烈地感受到時間的緊迫性。為使研究工作不陷於前鬆后緊的窘迫境地,已經確立研究任務的倒排機制,以子課題申報書中的內容為主要依據,制訂寫作進度表,明確各階段的主要寫作任務與時間節點,以期研究工作的如期完成。

二是擴大學術交流。學術交流打算從兩個方面進行。其一是走出去,利用各種學術會議向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學習請教,向他們報告研究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通過獲得他們的提點與啟示,拓寬自身的研究思路﹔其二是學術團隊內部加強溝通,以每周一次的讀書會為依托,定期不定期地砥礪思想,交流研究信息與研究資料,充分發揮團隊的集體作用。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隻有不斷擴大學術交流,才能開拓研究視野,獲取更為豐富的研究資訊,這對於提升與充實本課題的研究大有裨益。

三是多出研究成果。繼續加大時間與精力的投入,根據研究進度安排,進一步搜集研究資料,爭取今年年內完成2--3個關鍵詞的寫作任務,今后兩年裡,每年能夠完成4--5個關鍵詞的研究工作,部分關鍵詞研究要以單篇論文的方式在CSSCI來源期刊發表,努力擴大課題在學界的影響力。

四是除完成既定計劃外,還將增加一項內容——研究與敘事傳統相關的基礎理論問題,這也是“敘事理論與關鍵詞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傅修延近期完成的研究,已涉及敘事何以發生、傳統何以形成以及如何界定敘事傳統等基礎理論問題(詳見代表性論文介紹與成果清單),下一步將繼續深化對此類問題的思考,特別要加強對中西敘事傳統的特點與成因上的解釋力度。這一新開辟的內容將有效地提升本子課題的學術質量與學術內涵。為此,課題組根據中期評估會上專家意見,對成員分工作了部分調整,在這一方向上補充了力量。子課題既定計劃為形成一部書稿,現准備擴大為上下兩卷。

2.子課題二:中西敘事思想比較研究

為了做好課題的研究,保質保量地完成課題規定的任務,本課題組在吸納中期評估會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計劃在今后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調整課題組成員,增強課題組力量。課題組成立之后,為了增強研究力量,課題組新增了安徽師大江守義為課題組成員,承擔了敘事倫理方面的研究任務。另外,趙炎秋今年新招了博士生胡曉芳,准備讓其在課題研究范圍內尋找博士論文的選題,增加課題組的研究力量。明年還准備繼續招收中西敘事學比較方面的博士生。

二是調整和深化課題研究內容,使研究任務與調整后的課題組成員實際相吻合。現在課題研究內容包括中西文學敘事思想、歷史敘事思想、倫理敘事思想、身體敘事思想,以及中西政治思想對中西敘事的影響、中西宗教思想對中西敘事的影響六個方面。由於成員的變化,准備將中西政治思想對中西敘事的影響、中西宗教思想對中西敘事的影響合並為中西政治、宗教思想對中西敘事的影響,由一個人承擔。由於增加了博士生胡曉芳,准備要她進行中西文學敘事思想比較方面的研究,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力量,增加一定的篇幅。

三是通過組稿的方式,促進課題組成員的課題研究,為最終成果、專著“中西敘事思想比較研究”的寫作、出版做好准備。現已進行了第一次組稿,相關成果已經發表。正在准備進行第二次組稿。明年下半年將進行第三次組稿。爭取總共發表10篇左右論文。組稿一方面能促使課題組成員進行課題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能為課題組成員在專著中承擔的章節的寫作打下基礎,做好准備。

四是明年准備召開一次小型的“中西敘事思想比較研究”的學術討論會,以課題組成員為主,邀請少量的專家參加。目的是對已有研究進行總結,交流經驗,聽取相關專家的意見,對課題的研究進行總的回顧,對以后的研究任務再次進行明確,提出相關要求。

五是准備在學術研討會之后,布置課題組成員進行專著寫作。各成員先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寫出相關章節,然后交由課題組負責人,由課題組負責人進行審讀,提出修改意見,再由各成員進行修改。最后,召開課題組會議,互相交流,統一體例,再由課題組成員進行修改。最后由課題組負責人進行統稿,在2020年拿出定稿。

3.子課題三:中西神話敘事傳統比較研究

一是資料的進一步搜集和充實:根據研究需要,還需進一步充實某些專題的資料,通過網上查找、圖書館查閱等方式解決﹔

二是舉辦相關學術會議,邀集本課題相關學者,就有關問題進行進一步交流探討,以集思廣益,深化認識。課題組將於2018年11月9日在廈門大學主辦以“中西文化傳統與敘事傳統”為主題的高層論壇(通知已發),准備邀請國內30-40位有深入研究的重要學者進行專題討論,負責人張開焱將與與會專家進行深入交流,以期拓展思路,深化認識。

三是進一步調整和增加研究內容。本項目申報時提供的研究綱要相對成熟,但在批准立項以后,在資料閱讀、研究和寫作過程中,特別是在聽取了中期評估會專家意見之后,課題負責人的思想有進一步發展和延伸,相比申報書上的構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是新增加的內容:一是中西神話敘事特征異同源頭的傳播學研究﹔二是中西神話敘事特征,與更大范圍的文化特征、基本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本原性關系的比較研究﹔三是中西神話敘事傳統與巫術思維和時空向度關系的研究。關於神話思維中巫術、宗教思維所突出的空間性、隱喻性要求,與故事依賴的形象思維所突出的時間性、轉喻性要求之間的張力關系,中國與兩希三個民族對這種張力關系中某個維度的傾向性選擇,這種選擇的文化與社會歷史原因,這種選擇對三個民族神話敘事特征的影響,以及對中西整個敘事文學特征和傳統的影響等等問題,對於本課題而言,都是全局性的問題,所以擬加入寫作綱要中,並從這個角度調整其它部分﹔最后是以具體文本為對象,對中西神話敘事中最重要的一些內容進行專題性比較研究,例如創世神話故事結構的比較研究、人類誕生與災難神話故事結構比較研究、英雄誕生與成長神話故事結構比較研究、兄弟敵友神話故事母題比較研究、英雄難題考驗故事母題比較研究、英雄愛情故事母題比較研究等。

4.子課題四:中西小說敘事傳統比較研究

一是擴充研究隊伍。子課題涉及的研究內容較為龐雜,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預期研究任務,這對課題組成員的知識儲備、學識視野以及時間精力等方面均構成了極大的挑戰,在現有客觀條件下,隻依靠個人之力實際上是較為困難的。為此,需要在前期研究基礎上,對課題后期研究計劃作相應調整。在2018年6月30日舉行的中期評估專家意見落實會上,已經完成了這一調整,已將相關研究專題具體落實到人,以真正實現團隊協作,在保持研究思路大體一致的前提下共同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務。

二是改進研究路徑。課題的前期研究模式雖有不少可取之處,也相對更顯扎實,但在時間精力等方面要如期達到課題研究目標,還是存有較大困難。因此立足於前期文本研讀與深入思索,子課題的其他專題研究還是有必要抓緊推進,在總結與吸收相關研究經驗的同時做到多加請益、求教方家,以求在研究思路與視野上少走彎路。

三是拓寬研究視野。一方面,中西小說敘事傳統的比較固然得以借助系列專題的形式而有效呈現,或者說可以使得比較工作真正落到實處,但與此同時,中西小說敘事傳統何以相似相異、兩種敘事傳統總體上各自經歷了怎樣的演進脈絡、各自體現了什麼樣的文化意味,諸如此類的宏觀問題,從學理角度而言其實還是有必要深入探究。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系列專題研究完成之后應予以深化進行。另一方面,中西小說敘事傳統的比較,其實還可以落實到中西小說相互交流影響這一論域之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影響研究,勢必可以更切實地認識與把握中西小說敘事傳統的各自特性。為此,子課題有意在主體研究內容進行的同時,以系年敘錄的形式來相對客觀地呈現中西小說的相互交流與影響,此即是子課題擬新增的附錄部分“中西小說交流系年敘錄”。在當下學界,“西方小說在中國古代文化語境下的傳播”與“西方文化語境下的中國古代小說傳播”之類的論題,早已成為顯學。因此,子課題附錄這個版塊的研究工作看似無關輕重,但實際上卻是比較文學界費力較少而價值重大的課題。這當中費時費力自不必言,更亟待解決的是研究經費的相應資助問題,比如相關原始文獻的查找與獲取有必要通過他國訪學等形式得以實現。這兩方面的研究工作如若得以真正完成,課題潛在的學術價值勢必更加倍顯突出。

四是統籌研究進度。除了正在進行的中西小說功能性敘事傳統比較研究較為成熟之外,對課題其他尚待研究的論題,大體包括中西小說博物敘事傳統比較研究、戲擬敘事傳統比較研究、續衍敘事傳統比較研究、插圖敘事傳統比較研究、評論性敘事傳統比較研究、中西小說敘事傳統比較綜論以及中西小說交流系年敘錄等專題,要求課題組成員在每個專題的研究過程中,既責任清晰又溝通協作,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路等方面盡可能保持一致,力爭在有限時間之內集中展開散點透視研究,進而集中呈現相應研究成果,最終完成子課題的既定研究任務。考慮到每個專題研究內容的差異性,子課題負責人希望課題組成員在2019年年底完成各個專題的初稿撰寫任務,之后在聽取相關專家的修改意見的基礎上力爭2020年9月份之前完成修改稿的撰寫工作,在2020年年底之前再由子課題負責人完成各子課題的統稿工作,進而最終做好課題的結項准備。

5.子課題五:中西戲劇敘事傳統比較研究

子課題啟動以來,主要致力考察中國戲劇敘事傳統,明確了表演敘事的基本方向。后續研究將繼續推動中國戲劇敘事傳統的梳理,在互相參照中,發掘中西各自敘事傳統的特征。然而,鑒於中西戲劇涉及面龐大,要在規定時間高質量完成既定研究目標,需要找到更為合理、更切實際的研究路數。基於此,后階段研究計劃擬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資料整理和調研。擬整編中國古代戲劇敘事理論資料,這部分工作已著手進行,其后將根據所搜集資料,分類匯編,力圖為課題奠定扎實的文獻基石,此外還要對中西劇場遺址進行實地調研,這項工作希望得到滾動經費的支持﹔二是專題研究:課題不求為中西戲劇敘事研究搭建一個周全賅備的大框架,而是希望提煉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中國戲劇敘事傳統,通過專題研究方式,中西映照,逐一考察,務求將每一專題做深做透。目前依據表演敘事的立場,結合前期傳統劇本文獻與調研,課題已整理出博藝敘事傳統、排場敘事傳統、腳色敘事傳統、聽覺敘事傳統、情境敘事傳統、改編敘事傳統、重復敘事傳統、評論敘事傳統等中國戲劇頗具特征的敘事傳統。實際研究過程中,欲縱向梳理這些敘事傳統的歷史形成過程,提煉它們的表現形態與特征,並且以西映中,將西方戲劇相應的敘事方式融入其中進行對比。三是個案研究:包括中西戲劇經典劇作、獨特類型戲劇等個案敘事研究。由於中西戲劇經典沉澱了戲劇傳統與創新的雙重因素,獨特類型戲劇蘊含了中西“有意味”的敘事形式,所以加大個案敘事研究,對於明晰中西戲劇敘事傳統大有裨益。此外,中西同題、同類戲劇,或者中西戲劇交流史的代表作,也尤其值得關注。不過,即便縮小為專題性研究,課題后續研究計劃亦縱跨了中西戲劇歷史、戲劇類型、戲劇作品、戲劇文化等諸多方面,對於課題組而言,仍然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不是個人精力與時間之所能及。因此,根據中期評估會上專家意見,在6月30日舉行的專家意見落實會上,已經有針對性地補充了課題組成員,將相關專題、個案研究分散落實到具體人員,以此加緊研究計劃的推動,合力完成既定研究目標。

6.子課題六:中西詩歌敘事傳統比較研究

一是加強對研究現狀的了解。盡管前期對中西詩歌敘事的研究現狀有一定了解,但這還遠遠不夠。課題組成員要竭澤而漁地搜集所有與中西詩歌敘事相關的研究論著,如麥克黑爾《關於建構詩歌敘事學的構想》、尚必武《跨文類的敘事研究與詩歌敘事學的建構》、譚君強《詩歌敘事學:跨文類研究》與《論抒情詩歌的敘事學研究》、周劍之《宋詩敘事性研究》、高永年《中國敘事詩研究》、程相佔《中國古代敘事詩研究》、殷學明《中國緣事詩學纂論》等,對這些資料進行爬梳整理,既要總結其良好的學術經驗與科學的研究理路,也要清晰看到其不足,進而挖掘子課題研究的新方向,這是課題研究不可或缺的一步。

二是理論總結與作品分析並重。一方面,從中西方詩學文獻或敘事理論中提煉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概念、范疇,如“敘事”“事象”“事境”“詩史”“史詩”等,對其進行考辨闡釋,以明確各自敘事觀念之差異。另一方面,注重對中西詩歌作品的進一步閱讀與分析。不僅要熟讀《詩經》《楚辭》等作品,還要將目光延伸到漢魏晉六朝詩、唐宋詩、元明清詩等所有古代的詩歌文本,重點關注敘事詩,當然也不能忽略抒情詩,從中尋繹其敘事性及敘事傳統的承傳流變。目前大家對西方詩歌作品的閱讀不夠,這點需要加強,不僅要將目光集中在荷馬史詩、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貝奧武甫》與《羅蘭之歌》、彌爾頓《失樂園》等史詩和華茲華斯《邁克爾》、拜倫《唐璜》、濟慈《伊莎貝拉》與《聖亞尼節前夕》等敘事詩上,分析其敘事性﹔還需關注如薄伽丘《菲洛斯特拉托》、喬叟《特洛伊拉斯和特萊西德》、彼得拉克《歌集》等抒情詩,對其進行敘事學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再對中西詩歌各自的敘事傳統進行總結、比較。

三是研究內容的拓展。子課題除了按原有計劃從敘事觀念、傳統流變、生成背景、敘事范型等方面對中西詩歌敘事傳統進行比較外,經過前一階段的閱讀與探究,課題組找到了一些新的研究增長點,這可以專題的形式,一段時期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如:一、西方詩歌特別是史詩,其敘事出現了一個較為鮮明的傳統,即“程式”(指詩歌中反復出現的詩句、詞語)﹔而中國古典詩歌如《詩經》《楚辭》中也出現了類似情況,名曰“套語”或“重著”。我們可細細對中西詩歌中的這種情況進行翻檢、歸類、總結,進而比較其異同,以見詩歌與口頭傳統(一者為吟唱傳統,一者為韻誦傳統)之緊密關聯。二、中國詩歌盡管有敘事性,但它仍以抒情與意象經營為主,通過意象來展現人的情感活動,是中國詩歌抒情的必由之路。西方詩歌固然注重敘述故事,人物、情節等成為其關注的重點,但西方詩人也多抒情(諸多抒情詩也有敘事性),且亦常借助意象藝術,由此引發了思考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意象與中西詩歌各自敘事傳統的關系到底如何?三、在對中國詩歌敘事傳統進行探究時,注意到其韻文敘事的鮮明特質,鑒於此,有必要將眼光放寬,“賦者,古詩之流也”,韻文敘事不僅僅體現在詩上,也體現在詩賦、駢賦、律賦等賦上,所以這些賦也是課題考察的對象,它們對於韻文敘事傳統的形成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是研究方法的融通。子課題原計劃主要從敘事視角,運用敘事學的方法,對中西詩歌敘事傳統進行比較研究。但僅限於此,必然故步自封。詩歌發展必然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必須突破學科界限,將敘事學與語言學、音韻學、文體學、宗教學、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其他學科相糅合,從而為中西詩歌敘事傳統的發生與形成提供更為合理有力的闡釋。

7.子課題七:中西民間敘事傳統比較研究

中西民間敘事傳統涉及的民間敘事資料遍及國內外,時間跨度大,范圍十分廣泛,而且國外的很多材料尚沒有譯介,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收集整理分類,讓論據覆蓋面廣,這是課題組今后的重要任務。對照申報書,已完成了民間敘事傳統概念、載體分類、私修家譜敘事、口頭敘事傳統與文化傳承等問題的討論,還需要對陶瓷圖繪敘事傳統、碑銘敘事傳統以及民間敘事傳統的缺類現象等做進一步研究。

在研究中發現民間口頭敘事傳統涉及的材料與問題遠遠超出申報課題所預想的工作量,也發現了新的理論增長點,為此需要增加以下方面的內容:

一是拓展對中西民間口頭敘事傳統研究的角度。一方面,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切入,比如,中華民族史詩《瑪納斯》《江格爾》《格薩爾王》的形成除了和民族發展階段有巨大關系以外,還和地域空間有關聯。這種地域空間與傳承人的選擇關系密切,史詩敘述者很多是遠游詩人。又如,在中國南方的某些地區,屋前屋后是有小山坡的,這是一個適合唱情歌的地方、也是適合聚集大規模聽眾的地方。地理環境因素對於口頭敘事傳統的形成關系很大。另一方面,從聽覺敘事的角度切入,比如,聽覺效果的要求導致其它敘事元素如聲調、語氣、視覺形象、圖像的引入﹔也可以中西方口頭敘事、民歌敘事傳統的形成與地理空間因素的關系進行探討。

二是考察中西民間敘事傳統中民間敘事與文人敘事之間的復雜關系。立足於中西文化觀念比較,從大量的民間口頭、圖像、器物資料中選擇典型案例進行探討,比如考察西方民間故事中的浮士德、唐璜等故事,中國民間故事中的孟姜女、白素貞等故事如何進入到文人敘事中,除了漫畫式的人物轉用,還將探討中西民間敘事與文人敘事在敘事傳統上有著怎樣的關聯。2005年,英國坎農格特出版社著名出版人杰米•拜恩發起的“神話重述”活動,就是在世界范圍內作家通過改寫和再現,賦予各國民間神話傳說以新的意義,對於此類文學文化事件的考察,將能更好地發現中西民間敘事傳統研究的當代意義和價值。

三是強化對中西器物敘事傳統的研究,根據中期評估會上專家的意見,擬將這方面的工作由木雕、石刻擴大到陶瓷,把研究重點放在陶瓷圖像上人物故事的中西比較上。近期研究已經發現,較之於西方的碑銘文字,中國碑銘敘事具有較高的程式化特點,包括志和銘兩部分,以歌頌褒揚為主,西方碑銘敘事則較少程式化,語言簡潔朴素,較少贊頌的描寫﹔在敘事視角上,中國碑銘敘事基本採用第三人稱視角,而西方碑銘上的文字經常會出現第一人稱視角。與碑銘相比,陶瓷則更是具有強烈標志性的中國文化符號,也是西方認識和想象中國的重要憑借,繪有人物故事的陶瓷藝術作品,至今仍然扮演著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在中國文化影響下,西方自18世紀以來也逐漸形成了制作和欣賞敘事性瓷繪的傳統。今天的中國如何利用好這個世界性的語言,繼續講好陶瓷上的中國故事,是一個亟須關注的時代命題。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蘊使江西在當前的“一帶一路”和“中國文化走出去”國家戰略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前面提到的“講好陶瓷上的中國故事”學術研討會展示了團隊這方面的實力與優勢,深信這一研究可以為重塑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助力。經商議,新增的這一部分內容,將由子課題成員——今年新獲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陶瓷的文學圖像敘事研究”(項目編號:18AZW004)的倪愛珍牽頭負責。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