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本項目以文獻內容的集成性、權威性,編纂體例的獨特性、個性化,研究成果的開拓性、創新性為目標,力圖通過對王韜存世著作文獻的全面搜集、系統整理,匯總相關文獻為一編,點校出版《王韜全集》,並深入開展系列專題研究。總項目下設5個子項目:王韜詩文集整理、王韜國學著作整理、王韜西學著作整理、王韜研究資料匯輯及數據庫建設、王韜著作專題研究。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自2016年申報並獲立項以來,各項工作穩步推進。作為基礎的資料收集工作成效顯著,數據庫已完成初步架構,有力地支撐了整理和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研究工作切實開展並取得成果,有效地指導了文獻整理工作的開展。整理工作有序展開,王韜存世著述文獻中最具社會影響和學術價值的部分文獻,如詩詞、日記、尺牘等已完成整理。其中《王韜詩集》已經出版,《王韜日記新編》《弢園尺牘新鈔》將作為階段性成果先行出版,在明年將要舉辦的“王韜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首發,以征求學界意見,促進相關研究。弢園文錄等的整理也在加快進行。五個子課研究具體進展如下:
1.子課題一:王韜詩文小說整理
(1)陳玉蘭已完成王韜詩、詞文獻收集整理工作,並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韜詩集》。《王韜詩集》在曾經刊行的《蘅華館詩錄》原有629首詩歌之外,又據上圖所藏《弢園集外詩存》《弢園未刻詩稿》《弢園詩》《眉珠庵詞》《弢無詞》未刊稿本、台灣所藏《畹香仙館遣愁編詩集》未刊稿本做了大量的文本辨偽、補遺、輯佚工作,輯補佚詩371首、詞29首,同時搜集相關序跋、詩評、贈詩,匯為一編,附於集后。《古籍新書報》2017年6月12日有書評《<王韜全集>編纂的階段性成果〈王韜詩集〉問世》。
(2)陳玉蘭已完成上海圖書館所藏王韜咸豐八年至十年日記稿本的整理,撰寫該稿本日記《提要》,以《蘅花館日記悔余漫録》為題,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於2017年4月影印出版,收入《上海圖書館藏稿鈔本日記叢刊》(全86冊)中。
(3)田曉春已完成王韜日記的收集、整理和文字錄入工作,匯為《王韜日記新編》約45萬字,將作為《王韜全集》編纂的階段性成果,於2019年先單行出版,已與上海古籍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
(4)陳玉蘭已完成王韜尺牘的收集整理工作,匯為《弢園尺牘新鈔》,約45萬字,將作為《王韜全集》編纂的階段性成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19年先單行出版,已簽訂出版合同。王韜生前曾自刊《弢園尺牘》及《弢園尺牘續鈔》,有多種版本,包括和刻本,此番擇善本為底本,並參校各本整理,在原刻本331通書信的基礎上,增輯尺牘132通,加以校點,分正、續、補三編排列,力求齊全。
(5)王韜生前曾自己編刊《弢園文錄外編》,有多個版本,都已加收集,並擇善本全本互參,加以校點。《弢園文錄》向被認為已經失傳,今已找到稿本,去其與《弢園文錄外編》復重者,加以校點編纂。除這兩種外,王韜尚有數量繁多的報章文,以繁多的筆名或未加署名發表於《循環日報》《申報》《華字日報》等報刊中,需加考辨、輯佚。這項工作比較復雜,量也較大,有很大難度,仍在進行中。
(6)王韜“小說三書”近三十年整理出版的較多,版本復雜,質量參差,雖已擇善本加以校點,但部分存疑篇目尚待考辨。
(7)王韜憶語體散文、游記文、傳記及名目繁多的筆記雜纂尚待查尋、收集、復制、整理。
2.子課題二:王韜國學著作整理
(1)王韜國學類著作,《毛詩集釋》30卷、《禮記集釋》25卷、《春秋左氏傳集釋》60卷,稿本均存紐約公共圖書館,已復制,校點工作正在進行中。
(2)王韜的“歷學三書”,包括《春秋日食辨正》1卷、《春秋朔至表》1卷、《春秋朔閏至日考》1卷,曾經標點出版,但據出版說明,整理時對原稿進行了較多刪改,整理本已遠非原貌。今僅見整理本,原稿尚待尋訪復制。
(3)王韜國學類著作據文獻著錄還有《周易集釋》、《春秋左氏傳集釋》(上圖稿本)、《春秋問答》1卷 、《皇清經解校勘記》24卷、《國朝經籍志》8卷、《輿地叢鈔目錄》等,皆有待尋訪、復制。
3.子課題三:王韜西學著作整理
(1)已經完成整理的有:《重訂法國志略》(王加豐整理)、《普法戰紀》(王加豐整理)、《法越交兵紀》(陳可畏整理)。
(2)已經找到收藏線索,尚待復制整理的有:①協助翻譯類,如與偉烈亞力合譯的《華英通商事略》《西國天學源流》《重學淺說》,與艾約瑟合譯的《格致新學提綱》(又名《西學原始考》)、《泰西著述考》《光學圖說》,與黃勝合譯的《火器略說》(即《操勝要覽》),以及潤飾麥都思《養心神詩》而成的《宗主詩篇》(1856年上海墨海書館版)。②外國史地類,如《日本疆域考》《日本書籍雜記》等。③編纂評點類,如《格致書院課藝》等。
(3)尚未找到收藏線索,有待訪求的資料有:《西學圖說》《探地記》以及《美利堅志》8卷、《俄羅斯志》8卷、《西事凡》4卷、《西古史》4卷、《四溟補乘》36卷、《洋務輯要》43冊(已從拍賣機構流向私人藏家)等。
4.子課題四:王韜研究資料匯編及數據庫建設
(1)已初步搭建“王韜研究數據庫”構架。該庫臨時訪問網址是:http://10.1.136.76:8089/。該數據庫有九個欄目,分別是“生平行跡”“師承交游”“相關資料”“傳世著作”“編譯文獻”“研究論著”“課題成果”“學術動態”“資料征集”等,每個欄目又下分數目不等的子欄目。本數據庫力圖提供研究王韜的基礎資料,主要包括王韜本人的傳世文獻、相關研究資料及重要研究成果。王韜傳世文獻內容豐富、版本復雜、多珍貴稿鈔本,本數據庫力求全備,並盡可能掃描上傳,以保持原貌。王韜創辦並自任主筆的“循環日報”將作為子庫提供檢索。相關研究資料也較為豐富,有電子圖書約2500種、論文2萬余篇。
已初步搭建子庫“《循環日報》索引庫”構架。《循環日報》已收集了不少,但缺失仍然很多,有待尋訪、復制、上傳、加工。
今后將購置服務器及更為完善的軟件平台,與公私藏書機構及專業技術公司合作,力求建成框架合理、資源豐富、功能完善、檢索方便的數據庫,一者供課題組使用,二者也提供相關研究人員共享。
以上數據庫建成后數據存儲量當在350G左右,目前已有數據200G。
(2)《王韜研究資料匯編》編纂工作正在進行中。
5.子課題五:王韜著作專題研究
針對第五子課題,本項目開題時專家組小組有專門意見,認為王韜是近代史上一位特殊人物,他不僅僅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教育家、新聞出版家,既有傳統國學根柢,又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其著作有編、譯、撰、著等多種形態,對王韜著作整理是一項跨越古今中外、文理工商各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大工程。由於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在《王韜全集》編纂中一定會碰到一般古籍整理中不會出現的新問題,尤其在材料的搜集、考証、去取、分類、辨識等等方面,困難是難以預料的,五年內能把《王韜全集》編纂高質量地完成,就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因此,開題報告會專家組決議為:明確本課題研究的核心內容為《王韜全集》編纂﹔在《全集》編纂的過程中,搜集相關資料匯為《王韜研究資料匯編》,建設好“王韜研究數據庫”,三者構成本課題研究的結題成果。針對王韜研究中的實際困難,根據開題報告會專家組決議,課題組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前四個子課題上,但在專題研究方面仍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
(1)專著書稿:陳玉蘭指導張雨樂完成碩士畢業論文《王韜與日本明治漢詩》初稿,15萬字,已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補充修改后將於2018年底交出版社出版。陳玉蘭指導干寧寧完成碩士畢業論文《王韜“小說三書”行旅研究》,15萬字,該論文2017年獲評浙江省高校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爭取補充修改后交出版社出版。
(2)報刊論文:已完成研究論文10篇,其中已發表王韜專題研究論文3篇,分別是:胡美馨《理雅各《以史証〈詩〉話語特征及其對中國經典“走出去”的啟示——以〈中國經典•詩經•關雎〉注疏為例》,《中國翻譯》2017年第3期﹔潘德寶《王韜〈扶桑游記〉與日本冶游空間的建構》,《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田曉春《還原弢園老民的“本來面目”——評陳玉蘭校點〈王韜詩集〉》,《中華讀書報》2016年8月31日,《光明網》《國學網》等轉載﹔《古籍新書報》2017年6月12日改題為《〈王韜全集〉編纂的階段性成果〈王韜詩集〉問世》轉載。
已完成待發表論文7篇,分別是陳玉蘭《王韜對日本漢詩的影響》﹔陳玉蘭、張雨樂《王韜〈瓮牗余談〉的傳記文學特征》﹔於淑娟《王韜〈春秋左傳集釋〉的地理學考証及貢獻》﹔王加豐《王韜的歷史觀是進化史觀嗎?》﹔王加豐《王韜筆下的“道”與“制度”》﹔付建舟《頹廢與反頹廢:王韜現代性的另一面》﹔孫巧雲《王韜“西學筆述者”之身份辨析》。
(3)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有關王韜研究的碩士畢業論文6篇,其中已通過畢業論文答辯的3篇,分別是上文已及的可以作為專著出版的兩篇,即干寧寧的《王韜“小說三書”行旅研究》、張雨樂的《王韜與日本明治漢詩生態》外,另有崔岩的《晚清滬上文人群體詩歌研究——以王韜文學活動為中心》。尚待完成的碩士畢業論文3篇,分別是劉茹的《王韜尺牘研究》,吳洪平的《王韜報章文整理與研究》,方舒的《王韜〈春秋左傳集釋〉研究》,三文將在2019年5月完成,並作為學位論文提交答辯。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調研數據整理運用
利用已收集的紙本文獻和數字資源,建設數據庫以供學界共享。
(1)已初步建成“王韜研究數據庫”。
(2)已初步搭建子庫“《循環日報》索引庫”框架。
2.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利用已收集的資料,完成王韜存世文獻中最具社會影響和研究價值的詩詞、日記、尺牘、小說及《普法戰紀》等西學文獻的整理,已有一些階段性成果,如《王韜詩集》《王韜日記新編》《弢園尺牘新鈔》等。其它文獻收集整理工作正有序進行,已經復印的資料、有待復印的資料、尚未見收藏線索有待尋訪的資料約各佔三分之一。
3.學術會議
(1)2016年12月25日,舉辦該重大課題開題報告及學術研討會。參會者為課題組全體成員,浙師大人文學院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近代史、世界史等學科的老師,以及詹福瑞、王長華、廖可斌、左東嶺、朱萬曙、張國星等國內知名學者,省社科聯副主席邵清及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保民、祝伊眉等。會議明確了課題研究的目標定位、《王韜全集》的結構框架和編纂體例等。
(2)2018年1月11日,如開《王韜全集》編纂及出版工作推進會。參會者為課題組成員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奚彤雲、劉賽等領導、編輯。會議對《王韜全集》的目錄框架、編纂體例、進度安排等具體問題展開討論,並商議了階段性成果的出版問題。
4.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
(1)課題負責人陳玉蘭赴台灣學術交流,並赴台灣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查閱王韜《畹香仙館詩集》稿本及其他筆記雜纂類稿本資料﹔委托徐茂明教授及留學生涂昶等在英國訪查王韜致理雅各尺牘等課題相關資料﹔邀請著名漢學家、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終身教授田浩先生來校講學,並與課題組成員進行學術交流。
(2)子課題負責人於淑娟去香港中文大學訪學,並赴相關收藏機構查閱《循環日報》等資料﹔
(3)子課題負責人付建舟訪學台灣並採訪相關資料﹔
(4)子課題負責人林怡赴美國交流訪學,並到紐約公共圖書館等收藏機構查閱王韜國學類著作手稿﹔
(5)課題組成員慈波去日本訪學,並收集王韜詩集、尺牘的和刻本及西學相關資料﹔課題組成員潘德寶去日本訪學,獲日本學者所藏王韜尺牘稿本復印件一種﹔
(6)子課題負責人王加豐委托耿兆瑞、胡優靜等學人在英國協助收集相關資料。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1)《王韜詩集》整理出版后,在《中華讀書報》《古籍新書報》上有書評。(田曉春書評《還原弢園老民的本來面目》,發表於《中華讀書報》2016/8/21,《光明網》《國學網》等轉載。書評《〈王韜全集〉編纂之階段性成果〈王韜詩集〉問世》,發表於《古籍新書報》2017年6月12日
(2)重大課題開題報告會后,有《“晚清維新變法先驅王韜著作整理與研究”開題簡報》報送浙江省社科規劃辦,並被省社科聯官網採用。
(3)“《王韜全集》編纂與出版推進會”后,編有《“晚清維新變法先驅王韜著作整理與研究”項目組課題研究推進會簡報》。
(4)建有“王韜研究”專題網站,其中有“學術動態”“成果速遞”等欄目,宣傳相關成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主要問題
(1)資料求全不易。課題所涉王韜著作和相關文獻相當龐雜,且散布於南北、中外眾多公私藏書機構和個人手中,甚而流向了拍賣市場,獲致不易,求全更難。資料搜集是否全面,是直接關系到本課題研究質量的關鍵。而課題組早先雖已復制了不少重要文獻,但因經費有限,所復制的資料照片像數大都較低,隻能供校點時勉強辨認,離文獻資源數字化的要求還較遠。有些文獻雖已知收藏線索,但獲致極難,比如有些稿本的復制收藏單位往往要價很高甚至不予復制,有的稿本已由私人藏家從拍賣行高價拍走,如《洋務輯要》稿本43冊等。還有不少的文獻至今遍訪不獲,尚未有收藏線索,如《國朝經籍志》《春秋答問》《周易集釋》《春秋左傳集釋》60卷本、《俄羅斯志》《美利堅志》《西古史》《西事凡》《四溟補乘》《歇浦芳叢志》《乘桴漫記》《台事竊憤錄》《漫游隨筆圖說》6卷本,等等。有些文獻可能國外收藏機構有典藏,但機構眾多、天壤遙隔、語言隔閡,無從下手。因此,資料尋訪與復制是本課題的一大難點。
(2)編校良善困難。王韜著作類型復雜,從版本形式上看,有大量稿本、抄本,校注本、評點本,不少稿抄本行草率意、丹黃滿幅,涂乙累累,文字辨認極為不易﹔同一文獻有初刻本、重刻本、刪節本、增訂本、原稿本、改易本等等,底本選擇頗費周章﹔各種文獻是出於自著、翻譯、抄撮還是編纂,源流考辨易致淆亂﹔不同著作文獻之間首尾不相連屬,顛倒散亂,關系錯雜,合理編次頗為不易﹔同類文獻冠名隨意,且常用古今字、異體字,常給人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迷茫。總之,本課題在文獻真偽考辨、目錄編次、文字辨識方面都有不少困難。
(3)知識儲備有限。王韜著作整理是一項跨越古今中外、文理工商各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大工程,對整理人員聞見、學識、判斷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涉文獻,從文體形式上看,包括日記、書信、政論、題跋、游記、傳記、詩詞文賦及小說、筆記、譯著、雜纂等各種體式﹔從內容方面看,既有傳統學術研究和雅俗文學創作,又有反映復雜時勢、國際視野下新興的西學改良思想、翻譯傳播事業、東西文化交流的內容,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化、宗教、教育、科學、技術、天文、地理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有寬廣的視野、淹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見,這對項目研究人員的知識結構是個挑戰,課題團隊組織中學科交叉和融合極為重要。
要為讀者提供內容齊全、信實可據的《王韜全集》,以上所述都是問題和難點所在。
2.改進措施
(1)為確保《王韜全集》編纂的集成性,資料收集力爭“求全責備”。由於王韜是中國最早有海外經歷和國際影響的學者,其著述文獻流布極廣,故資料搜集方面,將進一步拓寬途徑,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廣羅博搜。一是要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圖書館的合作,吸納收藏界及圖書館界專家加入課題研究,以便資料收集和利用﹔二要加強國際合作,密切與國際漢學界的交流,增派課題組成員海外訪學,以了解海外相關文獻收藏情況及王韜研究動態﹔三是適時召開王韜學術研討會,建設開放式網站,以網羅海內外散佚資料。由於王韜著述文獻大都是稿鈔本原始形態散布於各地藏書機構,甚至由拍賣公司流向私人藏家,復制成本較高,經費缺口較大,首席專家一方面將繼續自籌資金,另一方面將向國家社科規劃辦申請重大項目滾動資金資助。
(2)為確保《王韜全集》編纂的權威性,一方面將廣羅眾本,善擇底本﹔二要在材料的去取、辨識、分類、編排等方面細加考辨,審慎處理﹔三是請專業出版社提前介入,溝通磋商,以少走彎路﹔四是提前出版階段性成果單行本,以接受學界檢驗,聽取專家建議,確保最終成果的高質量完成。
(3)由於王韜著述涉及學科領域極廣,項目組將進一步加強跨學科學術團隊建設,不斷充實隊伍,加強溝通融合,由首席專家統籌協調,組織各學科專家聯合攻關,力爭使王韜內容龐雜的各類著述都得到合乎本真的科學的整理,以確保《王韜全集》的集成性和權威性。
3.研究心得
(1)明確的目標定位、清晰的結構框架是完成課題研究的關鍵要素。本課題將以文獻內容的集成性、權威性,編纂體例的獨特性、個性化,研究成果的開拓性、創新性為目標,通過對王韜著作文獻的全面搜集、系統整理和深入研究,匯總相關文獻為一編,點校出版《王韜全集》,並開展系列專題研究,梳理王韜生存狀態、人生境界和學術思想的演變歷程,考察其曾經產生的歷史影響,給予客觀的歷史定位,並挖掘其文化遺產中的有益成分以為當下取鑒。就《王韜全集》的結構框架而言,將視著述文獻的類型和性質,分為內編、外編、附編。在這樣的目標定位和框架結構下,整理和研究工作就可以朝著既定的方向,綱舉目張、按部就班地進行。
(2)恪守嚴謹篤實的學風是完成課題研究的重要保障。本課題研究有三難:資料求全之難﹔編校良善之難﹔考鏡源流之難。三者分別關涉數據採集、校勘整理、提要撰寫,皆非深厚的學術功力、求實的工作作風不辦。鑒於目前有關王韜著述的文獻著錄多矛盾舛誤,如果隻取成說以為便利,而不事審慎考據,則往往不免於沿訛襲謬。如果對復雜的版本、龐雜的內容不細作發覆、深入研讀,而止抄錄序跋以為各書提要結撰之據,則往往流於浮廓。惟有不避難就易,不投機取巧,始可保障本課題高質量完成。
4.意見建議
對於大型文獻整理項目而言,專業數據庫建設既是研究的基礎支撐,又是成果的展示平台,無論對研究的保障,還是對成果的宣傳,都非常重要。但對文獻整理者而言,由於視野的局限、學科的隔膜、技術的限制,數據庫要建好難度很大,除了仰賴課題組專業細致的深入研究外,也需要跨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公私收藏機構的支持配合,更需要專業技術公司的合作支撐。這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希望加大對數據庫建設的投入。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文獻整理成果
1.陳玉蘭整理的《蘅花館日記/悔余漫錄》
該日記王韜撰,陳玉蘭據稿本整理,收入《上海圖書館藏稿鈔本日記叢刊》(全八十六冊)中,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4月影印出版。所據稿本原四冊,凡672頁,題下署“南武王瀚孏今”,卷首有墨憨吳新銘、上元孫齊、歸安丁彥臣、吳江沈毓棻等借閱題記。全稿藍格十行,行約二十三字,中縫象鼻處有“蘅華館”三字,記咸豐八年(1858)至同治二年(1863)間事,略有斷續,時間具體起迄為:
咸豐八年正月初一(1858年2月14日)至二月二十九日(1858年4月12日)
咸豐八年八月十三日(1858年9月19日)至九年五月十五日(1859年6月15日)
咸豐九年六月初一(1859年6月30日)至六月初二(7月1日)
咸豐十年正月初一(1860年1月23日)至五月初十日(6月28日)
咸豐十年五月十八日(1860年7月6日)至六月二十一日(8月7日)
同治元年四月二十日(1862年5月18日)、二十五日(5月23日)
同治元年閏八月十一日(1862年10月4日)至十二月八日(1863年1月26日)
《日記》后附《悔余漫錄》,題下署“甫裡王韜子潛筆”,記南遁之初同治二年(1863)事。
此日記稿本所記,乃王韜人生第二、第三階段即南遁前后之經歷。此為王韜人生最受爭議之階段。爭議焦點為王韜是否曾上書太平天國,與此相關者為王韜政治面貌之定位。也許是有意為之,此日記稿本中所謂黃畹上逆書之相應時日,即同治元年(1862)二月前后記錄缺失,然而日記中仍不乏記錄內憂外患、勢如累卵之時事,頗多吐露儒生報國、造福蒼生之抱負,又所述洋場中人之眾生相,不僅對王韜生平研究極具價值,對太平天國歷史及晚清中外關系、社會生活、文人心態等研究,也屬不可多得之史料,值得珍視。日記附錄與友朋往還之尺牘、唱酬之詩詞,也是王韜作品輯佚之來源。中華書局《王韜日記》(1987年版,2014年增訂)據此稿本整理,然文字校勘,訛誤累累,常有不能卒讀處。茲付影印,以廣流傳,實屬必要。
2.陳玉蘭整理的《王韜詩集》
該集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16年出版。作為王韜著述整理項目的階段性成果,該集在編纂過程中對相關文獻進行了“竭澤而漁”式的網羅,以最大限度地還原弢園詩歌的“本來面目”。整理者從台灣“中研院”和上海圖書館的故紙堆中搜集到了王韜詩詞的四種稿本,以王韜生前手自編刊的六卷本《蘅華館詩錄》為主體並據以為底本,對四種稿本進行比勘:《畹香仙館遣愁編詩集》是王韜早年的詩作,代表了王韜生命軌跡和思想歷程的邏輯起點﹔《弢園詩詞》乃晚年之作,就詩而言與《蘅華館詩錄》在時間上有連續性和延續性,當為王韜晚年手自刪定本,可補增訂重刊本之缺﹔《弢園集外詩存》載錄的是青樓勾曲的贈妓憶舊與懺悔綺游,反映了王韜晚年生活的另一面﹔《弢園未刻詩稿》因已刊入六卷本,故僅供參校。四種稿本,於六卷《蘅華館詩錄》之外,構成《王韜詩集》的《外編》,弢園老民早年、晚年詩作的缺失由此得以補足。由此,《王韜詩集》在《蘅華館詩錄》原有629首詩歌之外,做了大量的文本辨偽、補遺、輯佚工作,輯補佚詩371首、詞29首,同時廣泛搜集相關序跋、詩評、贈詩,匯為一編,編纂《王韜年譜簡編》,以更具集成性、權威性的資料,使嚴謹、系統、深入的研究有了基礎和前提。作為《王韜全集》的組成部分,《王韜詩集》是《全集》的一個范型,是《全集》編纂宗旨和編纂體例的一次實踐檢驗,它的整理出版為《全集》的編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此集出版后,《中華讀書報》《古籍新書報》都有書評,國學網、光明網轉載。
3.田曉春整理的《王韜日記新編》
該集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19年出版。王韜日記有大量未經整理的稿本,往往行草率意、涂乙狼藉,辨認不易。中華書局1987年曾出版方行、湯志鈞據上海圖書館所藏稿本整理的簡體標點本《王韜日記》,錯訛累累﹔2015年再加增訂,增加了台灣傅斯年圖書館所藏稿本,但初版錯誤卻大都沒有修正。今將已版日記重加校點,是正文字,並增加了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所藏王韜日記稿本,較中華本在內容上有較多增加。新增日記稿本具體如下:
(1)蘅華館日記 咸豐五年(1855)九月十四日至十二月十五日。稿本,國圖
(2)蘅華館日記、悔余漫錄 咸豐八年(1858)正月初一至二月二十九日、八月十三日至九月三十日、十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日﹔咸豐九年正月初一至五月十五日、六月一至二日﹔咸豐十年正月初一至五月初十日、五月十八日至六月二十一日﹔同治元年四月二十日、四月二十五日、閏八月十一日至十二月八日。同治二年。稿本,上圖
(3)蘅華館日記 咸豐十一年(1861)正月初一至初五、二月初一。稿本,國圖
(4)天南遁窟日記 光緒元年(1875)正月初一、初二。稿本,國圖
(5)遯叟漫錄 光緒四年(1878)正月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稿本,國圖
(6)東游日記 光緒五年(1879)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九日、閏三月初一日至六月十四日。稿本,國圖
(7)東游縞紵錄 光緒五年(1879)閏三月初八日至四月二十四日。稿本,國圖
(8)弢園日記 光緒五年至十四年(1879-1888):
光緒五年(1879)三月一日﹔八年(1882)四月﹔十一年(1885)十一月﹔十二年(1886)六月九日至十二日,七月十八日,八月一日,十月廿六至廿七日、廿九日、十月杪,十一月初二至初四日、十一月十二日、廿七至廿九日,十二月初一、初十至十八日﹔光緒十二年(1885)十一月﹔光緒十三年(1886)正月十七日,二月初、二月十一日﹔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初七日至三月十六日,二月初一至三十日﹔光緒十四年(1888)八月初一、九月初一,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十一月初三日,十一月初一至二十五日。稿本,國圖
(9)淞隱廬雜識 光緒十三年(1887)三月十七日至十一月初二日。稿本,南圖
王韜日記是研究王韜本人生平經歷、交游網絡、日常生活、思想動態、創作情況等的第一手原始資料,也是王韜所處時代社會萬象的縮影,自有不言而喻、無可替代的價值。該整理本一則盡可能保持日記原始樣貌,再則文字校錄力求精准,三則編有人名索引,使用方便,是王韜日記目前最為完善的整理本。
4.陳玉蘭整理的《弢園尺牘新鈔》
該集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19年出版。王韜尺牘是研究其生存狀態、思想心態及當時社會形態的第一手資料,是王韜著述文獻中最有價值的內容之一。王韜曾自編《弢園尺牘》《弢園尺牘續鈔》,兩個集子經多次刊版,內容時有增刪改易,版本也較為復雜,且有大量尺牘稿未見收於已刊《弢園尺牘》及其《續鈔》中,窮搜不易,獲致更難。且已刊尺牘往往隱諱投遞對象、刪去撰寫時間,解讀不易,編次亦難﹔行草隨意,需加辨識﹔且多用字號,需加考實。整理者充分認識到王韜尺牘整理中的困難,著力解決上述問題,並在《弢園尺牘》《弢園尺牘續鈔》所收331通書信的基礎上,廣加輯佚,增入王韜散佚尺牘132通,善加編次排比,並加校點,分正、續、補三編排列,力求齊全。新增尺牘細目如下:
致謝家福,凡20余通。蘇州博物館藏手稿本。
致盛宣懷,凡74通。香港中文大學手稿本,上海圖書館藏盛宣懷檔案
致薛福成,凡5通。《東南文化》1986年第2期
致汪康年,凡2通。《汪康年師友書札》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致岡鹿門,凡14通。《近代中國》1999年第九輯
致理雅各,凡5通。英國牛津大學藏稿本
致丁日昌札1通、致傅蘭雅1通、致趙鳳昌札2通、致李盛鐸札4通,皆稿本
另有和刻本《蘅華館尺牘》之不為《弢園尺牘》所收者4通
通過輯補,大大豐富了弢園尺牘的內容,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更多第一手資料。
(二)專題研究論著
1.陳玉蘭、張雨樂專著書稿《王韜與日本明治漢詩研究》
1879年王韜東渡日本,在日本度過了難忘的128天。在日本,王韜不僅收獲了“苔岑之契、金石之交”,還通過詩歌唱和、評點、刊刻等一系列活動對日本漢詩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順應了日本漢詩圈“挽回文運”的時代思潮。而王韜歸國后,仍然以其文化活動繼續影響著日本漢詩界。因此,從王韜東渡扶桑的背景、王韜與日本漢詩人的唱酬、王韜對日本漢詩人的影響諸方面,研究王韜與日本明治漢詩生態的關系,不失為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2.干寧寧、陳玉蘭專著書稿《王韜“小說三書”行旅書寫研究》
王韜的行旅書寫稱得上是其小說創作中最為精華的部分。現實的行旅是解構自我、重新認識世界的過程﹔而小說中的行旅則是對自我的重新整合和對世界觀的重新建構的歷程。而對王韜而言,小說中的行旅書寫無疑也是他的內在寄托的集中表現。其中包含了王韜的感情寄托,在他的行旅書寫中,無論是科舉行旅多失敗結局、蜀地行旅多出世結局,還是行旅書寫中反復出現的鄧尉山、西湖、羅浮山等名勝,都流露出王韜的遁世情結,而這也是“小說三書”的書名中“隱”和“遁”的最佳詮釋,此外,從小說中的書寫頻率也足以看出王韜對故鄉的懷戀和對自然山水的偏愛。而王韜作為中國最早睜眼看世界的文化巨人,行旅書寫中同樣包含了他的思想寄托,非獨海外行旅書寫包含了王韜對世界的看法,他筆下的中國城市同樣成為了他的思想載體,比如,上海和漢皋這一對晚清時期的中國“雙城”就在王韜的小說中構成一組對比,承載了王韜對晚清中國的預言和思考。
3.胡美馨論文《理雅各“以史証〈詩〉”話語特征及其對中國經典“走出去”的啟示——以〈中國經典•詩經•關雎〉注疏為例》認為,“以史証《詩》”是理雅各《詩經》跨文化注疏的重要策略。其注疏與中國經史文獻深度互文,通過歷史敘事呈現道德與治理經義建構及經學話語范式;同時指出《詩經》注疏中的相關敘事並非史實,體現出現代史學分析話語特征。其中國經學話語特征有助於傳遞中國經典的“地方性知識”,其中西話語共現有助於文化互照、提示文化多元性,但其現代史學分析話語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國傳統史學觀。理氏“以史証《詩》”話語特征提示:中國經典走出去應倚重傳統經史研究成果、傳遞中國經典文化肌理;同時應兼蓄文化差異、避免過多價值判斷,促進文化互照互釋、多元共存。
4.王加豐論文《王韜的歷史觀是進化史觀嗎》,約8000字,基本觀點是:“我國有關著述都認為王韜的歷史觀是進化史觀,這種稱呼是有問題的。在西方學術思想中,“進步”和“進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種價值判斷,后者是一個科學術語,是中性的。由這兩個概念形成的歷史觀也有類似區別:“進步史觀”強調文明和理性的彰顯,“進化史觀”強調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王韜的時代背景、學術氣氛及他本人的基督徒身份,都不可能使他擁抱后者,而隻能是前者。弄清這個問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國近代歷史觀的產生及中國文化傳統與西方學術思想沖突和對接的過程。”
5.潘德寶論文《王韜〈扶桑游記》〉與日本冶游空間的建構》認為,王韜在《扶桑游記》中遮蔽了明治維新以來彌漫在日本的近代感;以《山海經》為基礎的域外地理認識框架來定位日本,使日本披上神山仙鄉的外衣;王韜醇酒婦人的旅居生活中,又常擬妓為仙,借用中國“仙妓合流”的文學傳統,將日本定義成為一個冶游空間。
6.孫巧雲論文《王韜“西學筆述者”之身份辨析》認為, 關於王韜在西學方面的成就,論者多認為《西學輯存六種》、《火器說略》等是王韜的輯錄之作,撰著之力或創作之功甚微。又或論王韜在西學傳播的過程中,隻不過是輯錄或筆述前人的撰著,自己並無建樹。然而,王韜的西學成就遠不是一般的“筆述者”那麼簡單。《西學原始考》《西國天學源流》《泰西著述考》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成書的《疇人傳四編》的重要來源,對於晚清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對於改變中國學者的舊觀念、舊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法國志略》《普法戰紀》是王韜史學著作的代表作,這兩部著作材料新穎、內容豐富,給讀者所展示出來的信息遠比魏源《海國圖志》要精確鮮活。從《西學輯存六種》到《火器說略》,這個時期是王韜的西學初識階段﹔從《普法戰爭》到格致書院,是王韜從筆述者到撰著者的西學內化階段。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下一步,將繼續開展王韜著作文獻整理和研究工作,以最終成果《王韜全集》《王韜研究資料匯編》及“王韜研究數據庫”申請結題。結題后提交出版,並利用課題成果,深入開展相關研究,努力形成優勢研究領域。具體時間節點如下:
1. 2018年12月前,完成所需王韜著述全部國內現存文獻的尋訪、復制和數字化工作,不斷完善已初步建成的“王韜研究數據庫”,為課題研究提供有力的文獻和技術支撐。已經整理完稿的《王韜日記新編》《弢園尺牘新鈔》提交上海古籍出版社進入出版流程。
2. 2019年12月前,出版《王韜日記新編》《弢園尺牘新鈔》,並舉辦首發式暨“王韜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編纂論文集。同時邀請專家10余人,就項目進展及《王韜全集》編纂具體細節問題召開匯報會和專家論証會,形成最終的《王韜全集》之《編纂體例》和《出版前言》。
派課題組成員專程去英國、日本訪學,完成王韜著述全部海外現存文獻的尋訪、復制,同時開展整理工作。
完成王韜文錄的整理,匯為《弢園文錄全編》,交出版社單行出版。
3.2020年12月前,陸續完成王韜著述文獻整理,分批交付出版社編排,匯為《王韜全集》初稿。開展王韜及其著述文獻相關研究,完成《王韜研究資料匯編》。並以文獻整理與研究成果支撐“王韜研究數據庫”的建設和完善。
4.2021年10月前,統籌完善《王韜全集》初稿,力爭達到出版水平﹔建成“王韜研究數據庫”,提供在線共享﹔出版《王韜研究資料匯編》。將此三項成果提交社科管理部門審核,以期按時結題。
5.2021年10月項目結題后,提交正式出版﹔舉辦成果發布會暨學術研討會。並以項目成果為新起點,考慮未來研究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力爭形成以王韜研究為特色的優勢研究方向,使本校成為王韜研究的一大學術重鎮。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