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台灣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1945-2015)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2月03日13:5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與子課題進展情況

總體執行情況:本課題計劃完成時間總共五年,分五個子課題,除了第五個子課題“台灣經學史的撰寫”,須建立在其他子課題完成的基礎上,進展相對較慢外,其他子課題皆按計劃進行,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在陸續推出,總體執行情況良好。

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關於台灣經學任務辭典的編撰

台灣經學人物辭典的編撰,是台灣經學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題目前已經完成第一輯的編纂稿,總字數20字,正與台灣華藝出版社商談出版事宜,預計明年初能夠正式出版面世。

(二)關於台灣稀見罕見文獻影印叢刊

台灣稀見罕見文獻輯刊,本課題目前與台灣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合作,出版“影印台灣國圖藏經部文獻珍本叢刊”(第一輯),總共十二種,對於學界了解宋元本經部古籍,增廣見聞,將有莫大助益。

(三)關於戰后台灣經學的專題研究

關於戰后台灣經學的研究,目前已有《台灣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論文集》(上下冊),已交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又有《丁亞杰經學論著集》由台灣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在2018年8月出版。

(四)關於台灣經學家文集的編纂

1945年以后的台灣經學,歷經70余年的發展,已有可觀成果。如第一批由大陸遷往台灣的學者如屈萬裡、魯實先等,這些學者所培養的弟子,今日也已70歲上下,屬第二代學者,現今四五十歲的學者則屬第三代。三代學者的學風既有傳承,也有變化。由於這些學者的論著分散而無系統,要尋找他們的著作並非易事,本課題目前正著手編纂《台灣經學家論著叢刊》(第一輯,凡十種)。

二、調查研究與學術交流情況

調查研究:本課題目前正著手編纂台灣公藏機構的經部古籍目錄,不但對於學者了解台灣學術機構的收藏概況有所裨益,也可補大陸已經出版的《中國古籍總目》經部類的不足。

學術交流情況:已經舉辦兩次經學研究會議,並與台灣中研院文哲所、台灣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合作,出版戰后台灣經學研究論著輯刊等。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8年8月,在台北召開《丁亞杰經學著作集》新書發布會。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主要問題:原計劃書中的子課題負責人皆為台灣高校教授,但因近來台灣教育主管部門推出新規定,不允許在職人員參與大陸研究計劃,故子課題負責人及相關研究人員需要相應調整。

改進措施:已聯系大陸學者及台灣退休學者從事相關課題的研究。

研究心得:台灣學者的經學研究,尤其注重小學與文獻的基礎訓練,對於大陸學者頗有啟發。

意見建議:台灣經學研究的學術傳統未嘗中斷,由於大學本科就有經學方面的必修課或必選課,故從事經學研究的學者皆有小學與文獻學的基礎訓練,建議大陸高校中文系借鑒此學科建制,將經學與小學課程納入學科教育體系中。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原計劃書所擬定的子課題,隨著研究的進展與深入,會有相應變化,即在研究內容及研究重點方面有所更改。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台灣“國圖”藏經部古籍珍本叢刊》,12種,台灣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2018年12月。

基本內容:此十二種經部古籍,主要是宋元舊槧,皆不在大陸“中華再造善本”之內。如《 纂圖互註周易》十卷六冊,南宋建刊本。《 尚書》十三卷七冊,宋乾道、淳熙間建安王朋甫刊本。《周禮》十二卷十六冊,明覆刊元相臺岳氏九經本。

主要觀點:以上12種宋元版經書,對於經書版本的沿革以及經學文獻的研究,將有莫大的促進作用。

學術價值:宋元舊版書對於經學文獻學的研究,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大陸自2003年實施“中華再造善本”以來,對於促進經學文獻的深入研究,無疑大有裨益,今影印台灣“國圖”藏經部古籍珍本叢刊,更可以增廣見聞,拓展視野。

社會影響:影印台灣“國圖”藏經部古籍珍本叢刊,可補充“中華再造善本”經部古籍的不足,對於珍貴古籍的傳播有積極意義。

2,台灣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論文集

基本內容:台灣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論文集,所收論文,乃大陸、台灣、香港等地關於戰后台灣經學的研究論文。從題材上分,包括《周易》研究、《尚書》研究、《詩經》研究、《三禮》研究、《春秋三傳》研究、小學研究、經學文獻與經學史研究。

主要觀點:兩岸三地學者對於戰后台灣經學的研究,涵蓋了經學史研究的方方面面,是當下學界研究台灣經學的最新成果。

學術價值:可為戰后台灣經學的深入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社會影響:對於深化台灣經學研究,促進兩岸學術交流,以及兩岸文化政策的制訂,都有借鑒意義。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完成台灣公藏經部古籍目錄的編纂工作

2,撰寫戰后台灣經學史。

3,繼續編輯出版台灣經學叢書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