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藏文木刻版文獻保護傳承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2月03日10:09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自2016年批准立項,並於當年12月舉行了開題報告會,課題組在認真吸取專家學者建議的基礎上,多次召開小組研討會,重新擬訂課題研究方案,並根據實際調研情況適時調整,不斷優化完善,為后期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打下扎實的基礎。近兩年來課題總體進展順利,各子課題項目都有條不紊地進行。目前,課題組對藏文木刻版文獻保護傳承研究的資料調查搜集工作已全面展開,對德格印經院、八邦寺印經院、白玉寺印經院等三處的木刻文獻和理塘版《藏文大藏經(甘珠爾)》的編目整理工作已經開始﹔同時著手對德格印經院現有藏文古印版的准確函數、版塊數、各種不同版本的具體尺寸進行詳細著錄,採訪相關傳承人,並記錄了完整的雕版印刷工藝流程。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自立項以來,課題組按項目計劃搜集了多語種和多形態的文獻資料,(1)收集與整理了四百多篇有關國內外研究藏文木刻文獻傳承與保護方面的文章,分成十六輯﹔(2)另搜集了德格印經院的全套木刻版文獻(約28萬葉)、八邦寺印經院的全套木刻版文獻(約8萬葉)、拉扑楞印經院收藏的《宗喀巴師徒三尊全集》(43函)、歷代嘉木樣和貢唐活佛的文集等等不同刻板藏地的上千函木刻版文獻資料(包括電子文本)﹔(3)採訪了許多知名雕版印刷技藝傳承人,搜集了大量口述史、雕版技藝等原始珍貴資料。

2.調研情況

根據研究計劃,本課題組成員自2017年以來陸續到四川、西藏、雲南等地的藏區進行田野調查,並查閱寺院、當地圖書館、檔案館的文獻資料,具體情況如下:

(1)巴多教授等人

2017年7月1日至9月1日赴四川的德格印經院、八邦寺印經院、白玉寺印經院、噶陀寺等地進行考察與經版的普查。

2017年10月1日至7日赴西藏拉薩市雪印經院、色拉寺、哲蚌寺以及尼木縣等地印經院、雕刻處進行實地調研工作。

上述調研過程中皆進行大量採訪,拍攝了國家級傳承人彭措澤仁、德格印經院雕版培訓中心負責人江永扎西、西藏自治區雕版印刷術傳承人色覺、尼木縣雕版印刷術傳承人嘎瑪曲扎等關於藏族雕版技藝文化等工藝流程的詳細示范、解說,目前已完成了文字整理工作。

(2)嘎瑪江村教授等人

2017年7月4日至19日赴甘孜州德格縣竹慶寺、協慶寺、阿須寺、宗薩寺等四個寺院的印經院進行考察﹔

2017年10月27日至29日赴甘孜州理塘寺專項調研《理塘版大藏經》﹔

2017年11月5日至19日赴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考察札什倫布寺、那塘寺兩寺的印經院﹔

2017年11月11日至21日考察拉薩雪印經院﹔

(3)麥波教授等人

2017年10月1日至10月9日到雲南麗江,四川理塘考察與收集藏文木刻版文獻的相關資料。

課題組目前正在對上述調研資料進行梳理、分類,結合以往收集的文獻補充資料,目前已大約完成了五成。

3.學術交流情況

題自立項以來,課題組努力與藏文木刻版文獻保護傳承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等進行交流與合作。如課題組首席專家巴多教授、噶瑪降村教授、根秋多吉編審等課題組成員於2016年12月16日,參加了由四川省藏學研究會在成都舉辦的第九次藏學研討會。並發表了論文《朵康八邦印經院藏版目錄》﹔巴多教授、噶瑪降村教授於2018年5月4日至13日,參加了由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省古籍保護中心在成都舉辦的第五次大圓滿辭典編纂會議,在會議中介紹了《德格版寧瑪續部》的內容及其目錄的編纂過程。

尹邦志教授於2017年10月28日,參加了由上海大學文學院和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在上海聯合主辦的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以幻為宗——從太虛的教理闡釋看漢藏佛教的教理融通》﹔於2017年5月26日,在北京參加了中央社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漢藏佛教交流與交融史與中華文化”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大圓滿與禪》﹔2017年12月3日,在廣東參加了東莞大嶺山觀音寺首屆文化論壇﹔2018年5月18日至20日,在安徽九華山參加了“承繼與復興——紀念華嚴大學創辦120周年第二屆翠峰華嚴論壇暨華嚴文教中心成立慶典”,發表論文《一行三昧之“無念”》。

諾章.吾金研究員於2017年7月8日至9日,參加了由喜馬拉雅文庫在成都主持召開的“藏文古籍分類論証會”,在會上以 “如何分類藏文古籍”為題進行了發言﹔於2017年8月21日,參加了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評審會,榮獲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榮譽獎。於2017年10月和2018年的3月,參加了由堪布慈誠羅珠主持的《漢藏英常用新詞語詞典》編纂會。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7年12月18日,課題組主辦了“藏文木刻版文獻保護傳承研究”開題報告會,該會信息於2017年12月26日發布於西南民族大學新聞網。會議期間,西南民族大學校長曾明、四川省社科聯規劃辦主任黃兵等領導出席了會議。

開題評議組專家成員有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陳慶英研究員,西藏社科院巴桑旺堆研究員,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石碩教授,西南民族大學藏學學院劉勇教授、索南才讓教授、澤仁吉美教授等。

項目主持人巴多教授、課題組子課題負責人西藏社科院諾章•吳堅研究員、西南民族大學藏學學院土登彭措教授、四川民族學院噶瑪降村教授、西藏大學藏學古籍研究所所長西熱桑布研究員、四川民族學院藏語系主任麥波教授及主要成員《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尹邦志研究員、四川省《藏地陽光》總編根秋多吉先生、西南民族大學藥學院鄧堆教授、四川民族出版社白瑪次成編審、噶爾瑪澤朗編輯等也參加了會議。

開題報告會上,曾明對以巴多教授為首席專家的課題組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表示祝賀,並表示學校將全力支持此項研究,同時也感謝各位專家對學校各項工作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

黃兵在講話中對項目立項表示祝賀,希望課題組按照有關規定,按時保質保量圓滿完成研究任務,省社科聯願意提供全方面的服務與支持。

巴多教授從課題的價值和意義、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重點和難點、學術突破、預期效益等幾個方面對課題進行了闡述。各位專家學者在認真聽取開題報告后,充分肯定了該課題選題的重大意義,並對課題的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專家們一致認為該課題研究總體設計合理、思路清晰、操作性強。這個項目是一個基礎性研究,非常重要,不要太趕時間,應從長計議,在課題有了階段性成果之后,應及時與國家社科辦聯系溝通,爭取延長時間和追加資金。重點放在對現存經板的調查和保護上,難點在雕版的技藝考察上。並希望課題組以高度的責任感,做大、做好、做完善這一弘揚藏文化的基礎性研究,通過這一項目,出一批人、出一批成果。

在開題報告會上,各子課題組負責人也充分發表了意見與建議,與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的溝通交流。

根據專家建議,在過去兩年來課題組,重點放在對現存經板的調查和保護和雕版的技藝考察上。主要通過論文發表的形式擴大項目支持的學術影響,目前已發表原創性論文14篇,其中核心刊物及C刊上發表的論文有7篇,這些論文已經通過會議、正式刊布的形式產生影響,相信經過兩三年的工作,會形成一系列專題研究而產生更大的作用。近二年來課題組主要對《德格印經院館藏-寧瑪續部木刻版總目》《德格印經院館藏-甘珠爾木刻版總目》《德格印經院館藏-丹珠爾木刻》《藏文木刻文獻起源與發展》《朵康八邦印經院藏版目錄》的五本專著進行編著,其中巴多教授所著《德格印經院館藏-寧瑪續部木刻版總目》(16開,近800頁,約60萬字),2018年6月份已與四川民族出版社簽訂了出版合同,預計將於2018年10月份出版。其余著作正陸續在爭取出版。今后還將通過打造學術精品系列、學術研討會、文獻調研與田野考察等各種方式向國內外推介藏文木刻版文獻保護傳承研究的研究成果。

為了將研究的成果及時宣傳推介,首席專家巴多教授在相關的講座與課程中介紹了本課題研究過程與成果,如2017年6月,到四川省教育自學考試教師培訓班,以“木刻版梵文文獻”為題,進行了兩次講座。2017年2月至7月份,在西南民族大學航空港校區給予“藏藥學1501班”講授“藏文文獻學概述”課程,共17周,每周兩節課,在課程中主要給各地的學生推介分享宣傳藏文木刻版文獻研究相關的階段性成果。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份,在西南民族大學航空港校區給予“文物與博物館學(藏漢雙語)1501班”講授“藏文典籍導讀”課程,共17周,每周兩節課課程中主在課程中主要給各地的學生推介分享宣傳藏文木刻版文獻經典的相關階段性成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主要問題:

(1) 藏文木刻版文獻的產生和傳承保護的歷史經驗。因為文獻不足,關於藏文木刻版文獻的產生年代、標志性文獻,存在著難以斷定的困難。

(2) 文獻摸底調查中存在一些實際困難。無論是寺廟的藏書,還是政府管轄的機構的藏書,凡是涉及到珍稀古籍的,一般都不願意公開示人,更不要說提供便利的研究條件。

(3) 藏文雕版印刷技藝方面的研究中,存在缺乏記載技法方面文獻的難題。

(4)木刻文獻量大,分布廣,此課題涵蓋國內、國外,五省藏區全部都要做調研難度很大。

2.改進措施:

(1)關於藏文木刻版文獻年代等相關斷定難題,現存文本和出土文物之間的關系需要進行清理,歷史記載還需要細致的閱讀去爭取有新的發現,為此,課題組將計劃借助現有的文本和其他實物加以厘清。同時,基於藏文木刻文本傳承保護的歷史經驗,還需要從現代的視野加以總結和提煉,所以得先行解決一些理論難題。

(2) 關於文獻摸底調查中的難題,課題組計劃爭取進一步調查相關實物的機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課題組將全面聯系各地學者,爭取合力解決問題。

(3)關於缺乏記載技法文獻的難題,需從藏文古籍文獻中搜尋與整理出相關內容,再進一步進行田野調查,採訪相關傳承人,記錄相關工藝流程,使技法與理論相結合。

(4)關於木刻文獻的調研難題,課題組還需計劃精簡相關方案,重點放在對現存經板的調查和保護上,做好扎實的前期基礎工作。

3.研究心得與意見建議:

課題研究的難度超過預期,預計課題的完成的時間可能會延后。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論文

發表原創性論文14篇,其中核心刊物及CS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有7篇。

(1)巴多:《簡述覺囊達丹聖法寺印版的興衰歷史》(《西藏研究》2018年第1期)。

本文綱要:根據《覺囊達繞那塔大師自傳》《五世達賴自傳》《覺囊達繞那塔大師文集》的刻版者跋文等直接相關的歷史典籍,研究覺囊達丹聖法寺印版的興衰情況,包括覺囊達丹寺於1615年建立后開展的刻版工程的情況,1642年在噶丹頗章政權建立后改宗政策期間破壞覺囊達丹寺與覺囊派有關的經典印版的情況,以及在1859年時“夏魯羅薩登雄”進行搶救恢復工作的情況等等,都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也調查了覺囊達丹寺先后刻版的印版數量與內容。

學術價值:簡明扼要地對覺囊達丹聖法寺印版的興衰歷史進行了梳理,指出了發展進程中的幾個重要的歷史階段與時間結點。為學術界提供該寺更准確且詳細的印版數量與其內容。

(2)巴多:《宗喀巴文集木刻版考釋》(《西藏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

本文綱要:在藏文木刻版的技術傳播方面,佛法總集類版本最多的是《甘珠爾》,從15世紀初到20世紀初,《甘珠爾》前后被制作成了12個版本﹔而個人文集類版本最多的是《宗喀巴文集》,其刻版的年代也與《甘珠爾》的刻版年代大致相同。

學術價值:中將10個不同版本的《宗喀巴文集》刻版進行人、事、時、地、物等全方面的詳細研究,並指出其他論文中多處反復被引用的錯誤內容。

(3)巴多:《淺談那塘版與拉薩版〈丹珠爾〉的差異》(《中國藏學》2018年第3期)。

本文綱要:20世紀90年代之前,藏文《丹珠爾》隻有4種版本,其中西藏地區隻有那塘版,該版本文革時期遭到破壞。在1991年至2017年期間由西藏佛教協會在拉薩所刻的新版成了第5個木刻版。在文章中詳細比較了那塘版和拉薩版各自的校對情況、刻版過程、費用與人力成本,以及新舊版本之間的異同之處。新版的優點:改善了舊版版面、行距、字距不工整的情況,也還原了略縮詞,對舊版中的闕字、闕段、闕頁進行校對補充﹔新版的缺點:在制作轉印稿時,將一套珍貴的舊版印稿直接泡在水中並將每一頁對分成兩頁紙以作為新版的轉印稿,而沒有使用當時早已有的復印機技術,因此誤毀了一套珍貴印本,文章中針對這些缺點提出了具體的參考建議。

學術價值:將那塘版與拉薩版《丹珠爾》兩版本的差異進行了詳細的比對分析,整理出異同之處,為學術界提供了最新的拉薩版《丹珠爾》的研究成果。

(4)巴多:《冉那林巴“寧瑪續部”的幾點問題探討》(《青海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

本文綱要:根據《冉那林巴大師自傳》與冉那林巴大師的親傳弟子所著的《冉那林巴大師傳》等直接相關的歷史典籍,分析15世紀的冉那林巴大師銜接《寧瑪續部》的傳承、收集與整理《寧瑪續部》的情況,指出其他論文中提出的“冉那林巴大師曾經以金粉抄寫《寧瑪續部》”,“冉那林巴大師是首位將《伏藏經》收入《寧瑪續部》的人”等觀點的錯誤,及《寧瑪續部》函數數量等等的失實之處。

學術價值:糾正了其他論文中關於冉那林巴《寧瑪續部》許多一直被沿用的失實與錯誤內容。

(5)陳群志,巴多:《原始佛教根本問題探源》(《西南民族學報》2018年第6期)

本文綱要:精心辨析與正確把握印度哲學與宗教中的核心要義,不僅有助於從源頭上厘清原始佛教根本問題的傳承流變,而且也能對佛教思想后續發展的某些動向形成比較准確的認知。從某種程度上講,原始佛教一方面繼承了婆羅門教系統的“輪回解脫論”,但另一方面又反對“梵我同一論”,從而建構了自身教義體系中的“心性本淨說”與“流轉還滅說”。此之所在,能夠彰顯出人生如何轉迷成悟與轉染成淨的基本理路。

學術價值:從印度哲學與宗教中來追溯原始佛教的根本問題,厘清了其后續發展中的思想體系變化,為學術界提供了更清楚的理路方向。

(6)羅同兵,巴多:《真現實論的“理性批判”》(《西南民族學報》2018年第4期)

本文綱要: 太虛«真現實論»依唯識學理剖析、探究理性,並對康德的理性批判進行了分散但較全面的批評。 康德所謂先天感性形式及知性范疇為色心分位假法﹔物自體為第八識相分。 意識相應分別我執似先驗統覺將感性 雜多攝持為“總聚假相”﹔靈魂、神、宇宙等先驗理念統一內外經驗,它們起自六、七識於八識執實之俱生及分別 我執﹔第八識總攝諸法歸於見分、相分、自証分﹔七識緣八識見分為我是真帶質境﹔六識分別我執的“妄相”運用 隻適於經驗的名言來分別“人我”常、一主體﹔分別共相的理智能運用於經驗而不能運用於物自體,但“二相”是 理智本性﹔眾緣集現之攝持力歸與法相唯識﹔緣起性空故因果律與自由一致。

學術價值:結合康德哲學觀念,對太虛大師的核心著作進行了探討,教理的積澱,有助於經典的理解和整理工作。

(7)諾章.吾金:《阿波陀那如意藤之內涵分析》(《西藏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

本文綱要:對德格印經院收藏的珍貴木刻版文獻《阿波陀那如意藤》的寫作歷史背景和年代以及釋迦牟尼本生傳內涵作分析,與該著作對推動藏族文學發展的作用及影響進行詳細的探討。

學術價值:透過對《阿波陀那如意藤》的研究,指出了其推動藏族文學發展的作用。

(8)諾章.吾金:《藏文字的發展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西藏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

本文綱要:根據德格印經院收藏的珍貴木刻版文獻——米旁仁波切所著的《常用工藝之寶》進行藏文字的發展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對藏文書法各種字形的書寫工具、書寫方法、造紙方法,以及世界語言文字的產生、發展與消逝的情況等皆做了詳細研究,並提出發展藏語文的具體建議。

學術價值:借鑒米旁仁波切所著的《常用工藝之寶》與世界語言文字發展的情況,提出了發展藏語文的具體建議。

(9) 諾章.吾金:《藏文古籍木刻版及“甘珠爾不同版本簡述”》(《西藏研究》2017年第3期)。

本文綱要:探討藏文古籍木刻版的起源與發展,以及《甘珠爾》歷代不同版本的手抄本、木刻版的歷史、發展與普及至全世界的情況,總結出藏文木刻版文獻對佛教的傳播,以及對三大藏區語言文字和文法的統一及發展的作用。

學術價值:總結出了藏文木刻版文獻對佛教的傳播,以及對三大藏區語言文字和文法的統一及發展的作用。

(10)噶瑪降村:《朵康八邦寺文化遺產》(《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

本文綱要:系統剖析八邦寺文化在歷史、建筑、藏醫、印經院等諸方面的價值,,揭示八邦寺的文物和文化遺產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八邦寺歷代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挖掘、整理、保護、申報及傳承、保護和發展工作及其斐然成績,有助於八邦寺的寶貴遺產在新的時期繼續發揮其作用。

學術價值:以小見大,從對八邦寺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當中,反映出我國歷來文物與文化遺產的各類保護與發展工作的成果。

(11)麥波:《卓尼土司及卓尼版大藏經》(《康巴研究》2018年 第五集(藏文版),四川民族出版社)。

本文綱要:細述歷代卓尼土司對雪域文化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尤其十一世卓尼土司瑪絨貢布的殊功茂績。特別就十三世卓尼土司丹巴才讓對《甘珠爾》與的貢獻、《丹珠爾》雕版的刻制、創刊的藍本、刻制的時間、分類排法等作了詳細的論述。

學術價值:為學術界提供了最新且更詳實的《卓尼版大藏經》的木刻版制作數據。

(12) 昂翁卓瑪:《拉加寺及拉加版甘珠爾》(《青海民大學報》藏文版2018年 第3期)。

本文綱要:以拉加寺的發展歷程為線索,探索了此《甘珠爾》版本的刻制工作,尤其對施主、藍本、刻制的時間和分類排法等作了詳細的論述。

學術價值:為學術界提供了最新且更詳實的《拉加版甘珠爾》木刻版制作數據。

(13)昂翁卓瑪:《那塘寺與那塘丹珠爾》,(《安多研究》藏文版,2018年第一集)

本文綱要:詳細闡述了那塘寺的發展歷程,以此為線索論述了此《甘珠爾》版本刻制的施主,以何種藍本為依據,刻制的時間和目錄的編排,開銷等作了詳細的論述。

學術價值:為學術界提供了最新且更詳實的《那塘版丹珠爾》木刻版制作數據。

(14)昂翁卓瑪:《芻議藏文“丹珠爾”北京版的刻版源流》,(《康巴研究》藏文版2018年第五集),四川民族出版社.

本文綱要:北京《丹珠爾》的版本經哪位皇帝、以何種藍本為依據、在什麼時候刻制?該版本目錄的編排方式和如何制作模板映像件等問題作了詳細地闡述。

學術價值:本文為學術界提供了最新且更詳實的《北京版丹珠爾》木刻版制作數據等內容。

2.專著

(1)巴多所著《德格印經院館藏-寧瑪續部木刻版總目》(16開,近800頁,約60萬字),預計將於2018年10月份出版。(四川民族出版社,書號: )

本書綱要:《寧瑪續部》是8世紀從蓮花生大師等高僧大德入藏傳法至朗達瑪滅佛為止的200多年間所翻譯的經典,屬於寧瑪派,是研究寧瑪派及藏傳佛教早期經典翻譯不可或缺的文獻。《德格印經院館藏-寧瑪續部木刻版總目》,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寧瑪續部》的起源與發展史,根據大量手抄本和木刻本文獻進行梳理,歸納出寧瑪續部發展進程中各版本的重要人事時地物等內容﹔第二部分為德格版《寧瑪續部》特點及主要內容,此版本是史上至今唯一的全套木刻版,包含伏藏部分、重復部分、錯刻文字與擬似苯教經典等內容﹔第三部分為德格版《寧瑪續部》的細目。此部分融合了傳統和現代編目方法,目錄包含了藏語書名、梵文書名、著者、譯者、成書年代、刻版年代、主持刻版者等內容,同時附有按藏文字序編排的索引。以上各項中,凡有可疑之處,皆加以考釋,並注明。在此過程中,以德格木刻版《寧瑪續部》與同倉扎手抄版、吉美林巴手抄版、《五世達賴聞法錄》中的《寧瑪續部》目錄等做了比較,將比較結果一一注明,並在最后列出清單。本書作為《藏文木刻版文獻保護傳承研究》的階段性成果,2018年6月份已與四川民族出版社簽訂了出版合同,預計將於2018年10月份出版。

學術價值:本書為最新、最全面、最實用的《寧瑪續部》目錄,指出了德格版《寧瑪續部》中與手抄本的重復內容與錯刻的部分,以及大量擬似苯教經典內容,這些至今在學術界與佛教界中都未曾被發現過,尤其是本目錄中關於《寧瑪續部》中有關苯教的內容勢必對學術界造成新的研討熱潮。

另外,已撰寫完成專著書稿6部:

(2)《德格印經院館藏-甘珠爾木刻版總目》,約50萬字,待出版﹔

(3)《德格印經院館藏-丹珠爾木刻》,約50萬字,待出版﹔

(4)《藏文雕版印刷工藝及流程研究》,約7萬字,待出版﹔

(5)《朵康八邦印經院藏版目錄》,約10萬字,待出版﹔

(6)《藏文木刻文獻起源與發展》,約7萬字,待出版。

2.收集與整理

噶瑪降村主編:《貢嘎噶瑪協珠卻吉生格文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於2018年3月第一版。屬本子課題階段性成果)。

本文綱要:貢嘎活佛是20世紀30—50年代名震康藏的噶舉派大德、藏學家、大學者、詩人。他在漢地弘揚密法時的聲譽達到巔峰,例如漢地佛教徒知其有噶舉派大德貢嘎活佛而不知其有噶瑪巴。當時國民黨軍政要員如劉湘、潘文華等紛紛皈依其門下。蔣介石也親筆為其題寫“輔教廣覺禪師貢嘎呼圖克圖。雖然貢嘎活佛是當時知名度最高的康藏噶舉派大德之一,但在此之前卻沒人進行收集和整理其著作而導致慢慢遺失,此次作為本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通過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並出版了《貢嘎噶瑪協珠卻吉生格文集》,其內容包括貢嘎活佛傳記、藏文語法攝要、佛教答疑、儀軌、詩歌、神山煙供等十七篇作品。

學術價值:該文集的出版,為貢嘎活佛與民國時期漢藏文化交流等相關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文獻資料。

3.論文集

項目組已經收集與整理了四百多篇有關國內外研究藏文木刻文獻傳承與保護方面的文章,分成十六輯。未來將從中精選,並陸續追加新資料,進一步整理並爭取出版相關的論文集。

(1)《藏文木刻本研究》,約60萬字﹔

(2)《藏文大藏經版本研究》,約30萬字﹔

(3)《德格印經院與其出版研究》,約30萬字﹔

(4)《德格土司與制度研究》,約48萬字﹔

(5)《藏區各地印經院及其出版文化研究》,約30萬字﹔

(6)《有關雕版印刷方面的研究》,約48萬字﹔

(7)《藏族傳統造紙工藝》,約18萬字﹔

(8)《西夏刻書印刷和文獻方面的研究》,約65萬字﹔

(9)《藏文文獻目錄學研究》,約25萬字﹔

(10)《藏文古籍文獻的研究》,約28萬字﹔

(11)《藏文文獻收藏研究》,約19萬字﹔

(12)《圖書館及藏學文獻館藏建設研究》,約10萬字﹔

(13)《藏文古籍文獻保護與開發利用》,約15萬字﹔

(14)《藏文古籍文獻現狀》,約37萬字﹔

(15)《藏文古籍文獻裝幀藝術》,約5萬字﹔

(16)《藏文古籍文獻數據庫系統建設》,約27萬字﹔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第一,根據專家建議,對課題研究的總體計劃進行調整,分為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一期工程的目標是《中國藏文木刻版書目大全》﹔二期工程的目標是完成“中國藏文木刻版文獻的發展與分布情況”研究、“傳統藏文雕版印刷工藝流程與保護傳承制度”研究。

第二,接下來三年的工作分為兩個方面:(一)繼續進行藏文木刻文獻的書目調查。比如,拉卜楞寺的藏書需要進行統計。另有美國西來大學龍達瑞教授近幾年一再提醒:波蘭雅蓋龍大學存有一套可能是萬歷年間印制的藏文大藏經以及眾多的藏文、蒙文等文字的珍貴文獻,國內尚缺乏研究。這些,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都要實地調研,最后形成編目。(二)整理前期的研究成果,盡快出版,繼續編目工作,最終完成《中國藏文木刻版書目大全》。

第三,三年后開始二期工程,力爭在3—5年內完成。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